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分期

原发性肝癌的分期引言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于肝脏组织中。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肿瘤的扩散程度,医生可以对原发性肝癌进行分期。
分期是指根据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将肿瘤分为不同的阶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预测患者的预后,并进行后续的随访观察。
分期系统目前,原发性肝癌的分期系统主要采用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联合发布的TNM分期系统。
这个系统依据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远处器官转移(M)对肿瘤进行分期。
T分期T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对原发性肝癌进行分期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T分期的详情:•T1: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局限于肝脏。
•T2: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但小于5厘米,局限于肝脏。
•T3a: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仅局限于肝脏。
•T3b:肿瘤侵犯胆囊、膈肌、胃壁等,并未达到肝脏外。
•T4:肿瘤侵犯肝门、肝静脉、腹主动脉等。
T分期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大小及对肝脏的侵犯程度,并帮助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N分期N分期用于评估原发性肝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以下是N分期的详情:•N0:没有淋巴结转移。
•N1:肿瘤已经扩散至肝门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N分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是否已经转移到淋巴结,进而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淋巴结清扫手术或其他相应的治疗。
M分期M分期用于评估原发性肝癌是否有远处器官的转移。
以下是M分期的详情:•M0:没有远处器官转移。
•M1:肿瘤已经扩散到远处器官,如肺部、骨骼或其他脏器。
M分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扩散程度,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分期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严重程度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分期主要依据美国癌症学会和国际抗癌联盟发布的TNM分期系统,其中T分期评估肿瘤的大小和侵犯范围,N分期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M分期评估远处器官转移情况。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本文将就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该疾病。
首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进行性消瘦、食欲不振、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
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其中,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此外,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和浸润情况,对于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病理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肝组织活检,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对于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不能行肝组织活检的患者,可通过经皮肝穿刺抽吸术或手术标本来获取组织学诊断。
最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AFP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癌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癌的风险。
此外,AFP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AFP-L3、PIVKA-II等的检测,能够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时,应全面综合利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好的支持。
原发性肝癌免费课件ppt

调整生活方式
肝癌患者出院后应继续保持健康 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 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药物指导
肝癌患者出院后应遵医嘱按时服 药,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 量。同时应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及时向医生反馈。
CHAPTER
05
原发性肝癌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肝癌免费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什么是原发性肝癌 •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 原发性肝癌的预防与护理 • 原发性肝癌的案例分析
CHAPTER
01
什么是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定义
01
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实质 细胞的恶性肿瘤,而非从其他部 位转移至肝脏的继发性肝癌。
总结词
心理支持、家庭护理
详细描述
强调心理支持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重要性,如何提供 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支持,以及家庭护理的要点和注意事 项。
总结词
患者自我管理、康复指导
详细描述
介绍原发性肝癌患者自我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如何科学 地进行康复锻炼和生活调整,以及预防复发和转移的措 施。
使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 ,通常与手术或药物治疗 结合使用。
介入治疗
通过肝动脉插管注射药物 或栓塞剂,以阻断肿瘤供 血或杀死癌细胞。
热疗和冷冻治疗
利用高温或低温杀死肿瘤 细胞,通常与其他治疗方 法结合使用。
CHAPTER
04
原发性肝癌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是预防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措施,建议新生儿接种 乙肝疫苗。
膜黄染。
CHAPTER
02
第十一章 原发性肝癌【24页】

③一旦出现肝癌临床表现,已至中期,此
时,病情发展很快,不久可出现黄疸、腹
水、肺转移以至广泛转移及恶病质的晚期 表现、中、晚期共约6个月左右。肝癌发展 至晚期时,瘤体直径已达10厘米左右,难以 治愈。
[鉴别诊断]
肝炎、肝硬化,继发性肝癌,肝脓肿,肝 良性占位性病变,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
[治疗]
一、手术治疗:手术切除 是治疗肝癌最好 的方法。小肝癌行局部或肝叶切除,可望 彻底治愈。复发后亦有少数病人可再次手 术切除。
二、放射治疗 三、化学抗癌药物治疗 全身化学治疗较其
他癌肿更不敏感,疗效不够满意。
第十一章 原发性肝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 2.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 3.了解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概述]
肝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肝癌 系由于其它脏器的肿瘤经血液、淋巴或直 接侵袭到肝脏所致。
原发性肝癌是指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 发生的恶性肿瘤。
四、介入治疗 采用肝动脉给药和或栓塞 (TAE),配合放射治疗,效果较明显。对较 小的肝癌用经皮穿刺乙醇注射疗法、微波 或射频热固化治疗,可能有根治效果。
五、中医药治疗
六、生物和免疫治疗
七、并发症的治疗
一、病毒性肝炎 二、肝硬化 三、黄曲霉毒素 四、饮污染水 五、其他
[病理]
一、分类 (一)大体形态分类: 1、块状型:最多见,直径>5cm,容易发生破裂。 2、结节型:直径<5cm,常伴有肝硬化。 3、弥漫型:米粒至黄豆大小,最少见。 4、小癌型:孤立的直径<3cm的癌结节或相邻
第十六章原发性肝癌课件

全身症状
肝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消 瘦、发热等症状,病情严重时 可能出现腹水、黄疸等症状。
其他症状
部分肝癌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出 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以 及男性乳房发育等内分泌失调
症状。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甲胎蛋 白(AFP)以及其他相关 生化指标,有助于肝癌的 诊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等影像学 检查可以发现肝脏的占位 性病变,并了解肿瘤的大 小、位置、数目等情况。
新型化疗方案
针对肝癌细胞的化疗方案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以提高化疗效 果和减少副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靶向药物
近年来,靶向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靶向药物 如索拉非尼、瑞格非尼等,可针对肝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 提高治疗效果。
其他治疗方法
放疗
放疗是肝癌的辅助治疗手段,可缓解疼痛、控制肿瘤生长。放疗包括内放疗和外 放疗。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肝癌 的免疫治疗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免疫疗法等。
免疫治疗药物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肝癌细胞,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或增强免疫细胞 的活性,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新型化疗药物
研发出针对肝癌细胞特异的化疗药物,提高化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
联合治疗
01
将手术、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结合使用,以
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
02
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
04 原发性肝癌的预防和预后
预防措施
接种肝炎疫苗
预防乙肝和丙肝感染,是预防原发性 肝癌的重要措施。
原发性肝癌护理查房

肝癌复发的监测与预防
肝癌复发的监测
肝癌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肝功能检查、B超 、CT等检查手段,以便及时发现复发的迹象。
肝癌复发的预防
肝癌复发的预防主要从生活习惯和饮食方面入手,如戒烟戒 酒、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劳累等;饮食方面应避免高脂 肪、高糖分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 食物。
和生活压力。
05 护理查房的总结和展望
总结本次护理查房的重点内容
肝癌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肝癌的护理措施
了解肝癌的早期表现,如肝区疼痛、食欲 不振、乏力等,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掌握肝癌患者的日常护理要点,如饮食调 整、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等,以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肝癌的药物治疗
肝癌的康复和预防
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放射 性物质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原发性肝癌的症状和诊断
乏力、消瘦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患者可能出 现消化系统症状。
由于肿瘤消耗和肝功能异常,患 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
黄疸
肝脏肿瘤压迫胆管可导致黄疸。
肝区疼痛
表现为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可 放射至肩背部。
药物相互作用
了解患者正在服用的其他 药物,避免与肝癌治疗药 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
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建议
均衡饮食
鼓励患者摄入均衡的营养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适量摄入蛋白质食物。
控制饮酒
劝诫患者戒酒或限制饮酒 量,避免酒精对肝脏的损 害。
适度运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指 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原发性肝癌护理查房
• 介绍 • 原发性肝癌的护理 • 肝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 肝癌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 护理查房的总结和展望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发热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肝大、腹水等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原发性肝癌可能无明显症状,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在B超检查中,原发性肝癌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边界模糊,部分病灶可出现点状强回声。
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边界及血供情况,对于肝内转移灶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更好,对于小肿瘤和血管浸润的显示也更为清晰。
PET-CT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对于判断原发性肝癌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着重要意义。
常规的血清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α-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的检测,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肝穿刺活检是常用的组织学检查手段,通过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多种手段。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原发性肝癌病人护理常规

原发性肝癌病人护理常规
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一)按消化系统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
(三)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营养丰富饮食,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四)酌情告知病情,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治愈信心。
同情关心病人以减轻心理压力。
(五)肝区疼痛者可按医嘱使用镇痛剂以减轻痛苦。
(六)病情观察:
1.观察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及病情进展情况,如肝区疼痛、肝脏大小、黄疸、发热及腹水的进展情况。
2.观察有无转移的症状、体征,如咳嗽,咯血、锁骨上淋巴结长大以及神经压迫或定位体征。
3.观察有无肝性脑病征兆及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如有可按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相应护理常规护理。
(七)做好手术前准备及手术后内科护理以及放疗、化疗护理,对化疗患者要注意保护静脉和肝动脉插管,注意观察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目的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熟悉本病的病理,并发症及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3.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型、分期、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了解本病早期诊断的意义。
[概述]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本病可发生于任可年龄,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5:l。
[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肯定,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于低发区,而肝癌患者血清HBsAg及其他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的阳性率可达90%,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提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高发有关。
免疫组化方法显示HBV—DNA可整合到宿主肝细胞的DNA中,HBV的X基因可改变肝细胞的基因表达。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丙型病毒性肝炎亦与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
2二、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50%~90%,病理检查发现肝癌合并肝硬化多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的大结节性肝硬化。
近年发现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成肝硬化的比例并不低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恶变可能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发生,即经肝细胞损害引起再生或不典型增生。
在欧美国家,肝癌常发生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
一般认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胆汁性和淤血性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无关。
三、黄曲霉毒素被黄曲霉菌污染产生的霉玉米和霉花生能致肝癌,这是因为黄曲霉素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AFBl)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粮油、食品受黄曲霉2毒素B1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也较高,提示黄曲霉毒素B1可能是某些地区肝癌高发的因素,AFB1与HBV感染有协同作用。
四、饮用水污染肝癌高发地区启东,饮池塘水的居民与饮井水的居民肝癌死亡率有明显差别,饮地面水的发病率高。
池塘中生长的蓝绿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可污染水源,与肝癌有关。
五、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偶氮芥类、有机氯农药等均是可疑的致癌物质。
肝小胆管中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刺激胆管上皮增生,为导致原发性胆管细胞癌的原因之一,嗜酒、硒缺乏和遗传易感性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病理]一、分型(一)大体形态分型1.块状型最多见。
癌块直径在5cm以上,大于10cm者称巨块,可呈单个、多个或融合成块,多为圆形、质硬,呈膨胀性生长。
肿块边缘可有小的卫星灶。
此类癌组织容易发生坏死,引起肝破裂。
2.结节型为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一般直径不超过5cm。
结节多数在肝右叶,与四周组织的分界不如巨块型清楚。
常伴有肝硬化。
3.弥漫型有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癌结节散布全肝,肉眼不易与肝硬化区别,肝大不明显,甚至反可缩小。
患者往往因肝功能衰竭死亡。
此型最少见。
4.小癌型孤立的直径小于3cm的癌结节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cm者称为小肝癌。
(二)细胞分型1.肝细胞型癌细胞由肝细胞发展而来,此型约占肝癌的90%。
癌细胞呈多角形或圆形,排列成巢或索间有丰富的血窦而无间质成分。
2.胆管细胞型由胆管细胞发展而来,此型少见。
癌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
排列成腺体,纤维组织较多,血窦较少。
3.混合型上述二型同时存在,或呈过渡形态,既不完全像肝细胞型,又不完全像胆管细胞型,此型更少见。
二、转移途径(一)血行转移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也最常见,很容易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脱落后在肝内引起多发性转移灶,如门静脉的干支有癌栓阻塞,可引起门静脉高压和顽固性腹水。
在肝外转移中,转移至肺的几达半数,其次为肾上腺、骨、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肾、脑等。
(二)淋巴转移转移至肝门淋巴结的最多,也可至胰、脾、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三)种植转移少见,从肝脱落的癌细胞可种植在腹膜、膈、胸腔等处引起血性腹水、胸水。
如种植在盆腔,可在卵巢形成较大的肿块。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
经甲胎蛋白(AFP)普查检出的早期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称为亚临床肝癌。
自行就诊患者多属于中晚期,常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和肝大等症状,其主要特征如下:一、肝区疼痛半数以上患者有肝区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
肝痛是由于肿瘤增长快速,肝包膜被牵拉所引起。
如病变侵犯膈,痛可牵涉右肩,如肿瘤生长缓慢,则可完全无痛或仅有轻微钝痛。
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人腹腔时,可突然引起剧痛,从肝区开始迅速延至全腹,产生急腹症的表现。
如出血量大,则引起昏厥和休克。
二、肝大肝呈进行性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肝癌突出于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可呈现局部隆起或饱满,如癌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抬高而肝下缘可不大。
位于肋弓下的癌结节最易被触到,有时因患者自己发现而就诊。
三、黄疸一般在晚期出现,可因肝细胞损害而引起,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肝门附近的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四、肝硬化征象肝癌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者可有脾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等表现。
腹水很快增多,一般为漏出液。
血性腹水多因癌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而引起,偶因腹膜转移癌所致。
五、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有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不振、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少数肝癌患者由于癌本身代谢异常,进而影响宿主机体而致内分泌或代谢异常,可有特殊的全身表现,称为伴癌综合征,以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其他罕见的有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综合征等。
对肝大且伴有这类表现的患者,应警惕肝癌的存在。
六、转移灶症状如发生肺、骨、胸腔等处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
胸腔转移以右侧多见,可有胸水征。
骨骼或脊柱转移,可有局部压痛或神经受压症状,颅内转移癌可有神经定位体征。
[肝癌的分期] 分期是估计肝癌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
肝癌的分期(2001年全国肝癌会议制定):Ia:单个肿瘤最大直径≤3cm,无癌栓、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肝功能分级ChildA。
Ib:单个或两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5cm,在半肝,无癌栓,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肝功能分级ChildA。
Ⅱa:单个或两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lOcm,在半肝或两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5cm,在左、右两半肝,无癌栓、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肝功能分级ChildA。
Ⅱb:单个或多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lOcm,在半肝或多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5cm,在左、右两半肝,无癌栓、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肝功能分级ChildA。
或肿瘤情况不论,有门静脉分支、肝静脉或胆管癌栓和(或)肝功能分级ChildB。
Ⅲa:肿瘤情况不论,有门脉主干或下腔静脉癌栓、腹腔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之一;肝功能分级ChildA或B。
Ⅲb:肿瘤情况不论,癌栓,转移情况不论;肝功能分级ChildC。
[并发症]一、肝性脑病通常是肝癌终末期的并发症,约l/3的患者因此死亡。
二、上消化道出血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
肝癌常因有肝硬化基础或有门静脉、肝静脉癌栓而发生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小肠静脉淤血等一系列改变,一旦血管破裂,则发生呕血和黑粪。
晚期患者可因胃肠道粘膜糜烂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而有广泛出血。
三、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约10%的肝癌患者因癌结节破裂致死。
肿瘤增大、坏死或液化时可自发破裂,或因外力而破裂。
破裂可限于肝包膜下,产生局部疼痛;如包膜下出血迅速增多则形成压痛性块物;也可破人腹腔引起急性腹痛和腹膜刺激征。
大量出血导致休克和死亡,小破口出血则表现为血性腹水。
四、继发感染本病患者在长期消耗或因放射、化学治疗而致白细胞减少的情况下,抵抗力减弱,再加长期卧床等因素,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等。
[实验室或其他检查]一、肿瘤标记物的检测肿瘤标记物是癌细胞产生和释放的某种物质,常以抗原、酶、激素、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根据其生化或免疫特性可以识别或诊断肿瘤。
理想的肿瘤标记物应具有高特异性,适于人群普查。
就肝癌而言,甲胎蛋白仍是特异性最强的标记物和诊断肝癌的主要指标。
(一)甲胎蛋白(AFP) 现已广泛用于肝细胞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预测复发。
肝细胞癌AFP阳性率为70%~90%。
在生殖腺胚胎瘤、少数转移性肿瘤如胃癌以及孕妇、肝炎、肝硬化、AFP可呈假阳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显。
目前多用放射免疫法(RIA)或AFP单克隆抗体酶免疫(EIA)快速测定法检测。
两者方法灵敏、准确、便捷,无需特殊设备,适于普查。
AFP浓度通常与肝癌大小呈正相关。
在排除妊娠、肝炎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AFP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为:①AFP大于500ug/L儿持续4周;②AFP 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③AFP在200u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
活动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例有20%~45%的AFP呈低浓度阳性,多不超过200ug/L,常先有血清ALT(GPT)明显升高,AFP呈同步关系,一般在l一2个月内随病情好转、ALT下降而下降。
如AFP呈低浓度阳性持续达2个月或更久,ALT正常,应特别警惕亚临床肝癌的存在。
AFP异质体,临床上常遇到良性肝病的AFP值明显升高(>400Ug/L)或原发性肝癌的AFP 值偏低(<400/ug/L),因此根据血清AFP浓度难以鉴别良恶性肝病。
近年采用扁豆凝集素(LCA)亲和双向放射免疫电泳方法检测,显示人体血清AFP可分成LCA结合型和lCA非结合型两种AFP异质体。
两者同时存在但各占总量的比值因病而异。
在肝癌血清中结合型比值高于25%,而在良性肝病中,结合型比值均低于25%,根据两型异质体的比值可鉴别良恶性肝病,对肝癌的诊断率为87.2%,假阳性仅2.5%,且诊断不受AFP浓度、肿瘤大小和病期早晚的影响。
AIP单克隆抗体,选用针对LCA结合型AFP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方法,或将抗体用核素标记,可有助于鉴别肝癌和良性肝病以及肝癌的定位。
当肝癌细胞脱落在循环迁移过程中可从周围血中测出AFPmRNA,可用于预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二)r—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GGT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将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GGT)分出同工酶各条带,其中GGT2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阳性率可提高到90%,特异性达97.1%。
非癌性肝病和肝外疾病假阳性率低于5%。
GGT2与AFP无关,在低浓度AFP 肝癌及假阴性肝癌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
在小肝癌中GGT2阳性率78.6%。
(三)异常凝血酶原(AP) 又称r—羧基凝血酶原。
肝癌细胞本身有合成和释放谷氨酸羧化不全的异常凝血酶原的功能,用放免法测定AP,以≥250ug/L为阳性,则肝细胞癌患者的阳性率为67%,而良性肝病、转移性肝癌时仅少数呈阳性,因此对亚临床肝癌有早期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