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摘要:出现于中美文学作品里的花木兰的形象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将花木兰这个产生于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定位为勤劳贤淑、孝顺父母的女性;而在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中,花木兰却被塑造成了一个精灵古怪的邻家女孩,有着许多的反英雄特征。
本文将对中美花木兰的形象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这种形象差异的原因,进而从一个侧面发现中美文化各自的特征。
关键词:中美文化差异花木兰形象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指出:“kluchhohn指出文化中有的是显型的,有的是隐型的。
实际上,文化中的许多部分都是隐型的,有的学者把文化比作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而我们没有看到的却是大部分。
”不论显型还是隐型的文化,中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差异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各个方面。
而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这种文化差异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王艳华语),文学作品是表现这种差异的一种重要介质,借助于文学作品和电影传播技术,花木兰这个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女英雄成为了美国人街谈巷议的人物。
但是出现于美国文学作品里的花木兰形象,却与中国的花木兰有着极大的反差。
在中国,花木兰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其为“孝烈将军”并设祠纪念,因此她又是后世女英雄的代表,中国人在心理上将花木兰定位为勤劳贤淑、孝顺父母的女性。
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以中国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为题材改编而成的动画片《花木兰》,使花木兰这个中国女英雄走进了美国人的视野中,但让中国人遗憾的是,动画片里的花木兰不再是东方人心目中的花木兰,而是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色彩的人物。
本文将对中美花木兰的形象特征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而从一个侧面发现中美文化的特征。
一中美花木兰形象上的差异1 性格上的差异中国人所熟悉的花木兰事迹,几乎全部来自于南北朝的《木兰诗》,读者从《木兰诗》去感受花木兰生活的时代、了解花木兰的性格。
中美花木兰形象区别全解

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 可是我错了,我什么都看不到。
当片中木兰唱起“什么时候我才能展现那个真正的自我”时,也表现出从军这件事是 为了追求实现自我,迪斯尼让木兰这个角色呈现出女性主义与个人主义特征。
英雄的女性
不怕流氓会武术,就怕流氓有文化
新技术摧毁传统知识垄断造成一种新的 知识垄断
动画具有“投资大,风险高,见效慢”的特征 也有收益广、衍生性强、时效长、影响大的特性。
2.
1.
3.
木兰女扮男装的身份因受战伤接受医治而被识破,因此被大军遗弃在了雪地上。此时, 片中特写了一段花木兰与木须龙之间的对话。 就差那么一点,一丁点,老祖宗就得重新 看我,让我连升三级,唉,千辛万苦全泡 汤了,唉。 我真不该从家里跑出来。
唉,得啦,你是为了孝顺你爹嘛, 谁知道会弄成这个样子,丢了花家 的脸,连朋友都不理你了,我看你 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更重要 只有学着想开点了。 能展现那个真正的自我”时,也表现出从军这件事是为了追求实现自我,迪斯尼让木兰这个角 的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
中国的“花木兰”
2.
3.
1.
女性的英雄
在男权当道的中国古代,权利是男人的,战争是男人的,女人也只是在男性庇护下才 能生存的群体。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花木兰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女性“忠孝两全” 的典范。代父从军,保家卫国,花木兰承担了本来只有“儿子”才能肩负的责任,也 成就了七尺男儿都很难完成的伟业。这样的花木兰既粉碎了“女子不如男”的性别禁 忌,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古今妇女敬奉的“女神”。 在《木兰辞》,木兰是一个隐忍克己、勤劳勇敢的年轻女子形象,弘扬了中国传统文 化根深蒂固的忠孝之道。“忠孝之道”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一直影响和规范着 中国女性的言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里的 木兰是一个具有典型妇德的女子,心灵手巧、勤劳勇敢、端庄稳重。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

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摘要】电影《花木兰》在中美两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不同文化下女性意识的差异。
本文从中美文化中对女性意识的差异入手,分析影响《花木兰》电影创作的因素,并对比分析了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形象。
文章还探讨了《花木兰》中反映的女性意识的变迁以及中美观众对女性意识的接受程度。
结论部分总结了《花木兰》对中美文化中女性意识的启示,同时展望了未来中美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美文化中的女性意识差异,以及电影《花木兰》在这一议题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电影《花木兰》,女性意识,中美文化,差异,女性形象,变迁,观众接受程度,启示,发展趋势1. 引言1.1 电影《花木兰》的重要性《花木兰》是一部在中国和西方世界都备受瞩目的电影,它不仅是一部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作品,更是一部传达女性力量和自主意识的重要影片。
这部电影以一个女子打扮成男子、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为主线,突出表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追求平等的渴望和勇气,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花木兰》所传达的女性意识引起了人们的深刻思考和讨论,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西方世界被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推动女性平等和自主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中美电影中《花木兰》的女性意识及差异的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中美文化中对女性意识的差异在中美文化中,对女性意识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国文化中,女性通常被视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照顾家庭、生育后代的责任。
而在美国文化中,女性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和追求个人价值。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上。
在中国电影中,女性通常被描绘为顺从、温柔和牺牲奉献的形象。
她们往往被强调为母亲、妻子或女儿的角色,为了家庭、亲情而牺牲自己。
相比之下,美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元化和独立。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篇一一、引言花木兰,一位在中华文化中广为人知的女英雄形象,其故事历经千年的流传,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描绘,更在电影艺术的演绎下,跨越国界,走向世界。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其形象在两国文化中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中国文学中的花木兰形象在中国文学中,花木兰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
她是一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英勇形象,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在随后的文学作品中,如《北史》、《乐府诗集》等,对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更为丰富的描绘。
这些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如忠诚、孝顺、勇敢等。
三、美国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花木兰的形象也逐渐被引入到美国文学与电影中。
在这些作品中,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以适应西方观众的审美需求。
例如,在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中,花木兰被塑造成一位对个人价值有着强烈追求的现代女性形象。
这种改编使花木兰的形象更加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观念,同时也传达了女性独立、勇敢的价值观。
四、跨文化对比分析(一)相似之处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与电影,花木兰的形象都体现出了忠诚、孝顺、勇敢等品质。
这些品质在两国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塑造英雄形象的重要元素。
同时,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也体现了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这一主题在两国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二)差异之处在中国文学中,花木兰的形象更多地承载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而在美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的形象则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以适应西方观众的审美需求。
这种改编使得花木兰的形象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传递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此外,两国在表现手法、叙事风格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五、结论通过对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我们可以看出两国文化在表达英雄形象时的相似与差异。
这种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理解,也使得花木兰的形象成为了一种跨越国界的符号。
《2024年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范文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篇一一、引言花木兰,一个流传千年的传奇女性形象,其英勇、忠诚和孝顺的品质被无数文学作品和电影所诠释。
无论是中国文学与电影还是美国文学与电影,都为花木兰这一角色注入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和解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探讨其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影响。
二、中国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在中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是一位英勇善战、忠诚孝顺的女英雄。
她替父从军的英勇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忠诚精神。
在《木兰辞》等文学作品中,花木兰的形象被描绘得英勇无畏、坚毅果敢。
而在电影《花木兰》中,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和演员的精湛表演,将花木兰的形象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美国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的形象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改编。
由于中美文化差异,美国作品对花木兰形象的诠释有所创新。
在《Mulan》等电影中,花木兰被塑造成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特质的形象,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与个人成长成为故事的核心。
此外,美国作品还对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多元化的呈现,如强调其家庭观念、友情等。
四、跨文化视角下的花木兰形象分析从跨文化视角来看,中美文学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共性在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花木兰都是一个英勇、忠诚、孝顺的女性形象。
然而,在具体表现上,中美作品对花木兰形象的诠释有所不同。
中国作品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而美国作品则更注重对花木兰形象的现代解读和创新。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花木兰形象的影响与启示花木兰形象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与电影作品中,还对现实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她所体现的忠诚、孝顺、勇敢等品质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同时,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文学与电影创作而言,花木兰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对花木兰形象进行创新和再创造,使其更具时代特色和国际影响力。
浅析《花木兰》中美文化差异

2、美国人眼中木兰的形象
迪斯尼把木兰塑造成对抗社会、肯定自我的形象。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身
体力行地对抗着整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是社会的叛逆者。她的从军就是在“释放
真我”、“追寻认可”,或是“任性”的表现。完全否定了木兰为“忠”、“孝” 而参军。
木兰出场
在外国人眼中的木兰绝对不是一个遵从三从四 德,如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的形象。而是活泼豪爽,宛如一个现代人的独 立女性形象。
2、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国人的思想中,群体意识比较 强,长期生活在群体中,给每个人的 思想都灌注了一种集体的意识,所以 在原型中,花木兰考虑更多的不是自 己,而是父亲,是整个家族的利益。
而影片中,她认为自己去参军,
并不只是为了减轻父亲的痛苦,而是 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在为自 己而活。
3、舒华兹的十大价值理论中——自主导向与成就:
自主导向:独立思考和行动——选择、创造、探索(创造力、自由、独立、自己选 择目标、好奇)。 成就:按照社会标准通过自己的能力取得个人成功(雄心、成功、才干、影响力) 炮轰雪山埋匈奴,扮成宫女诱匈奴;木兰通过自我的努力,成功得到战友、国王、 人名、家人的认可。
4、不确定性回避:
当匈奴围住军队的时候,木 兰拿起最后一颗炮弹准备用它引
2
影片中的文化差异
• 权利距离 • 不确定性回避 • 崇尚个人英雄主义 • 子承父业
1、赫夫斯特文化维度理论——权利距离角度:
在中国文化中,皇帝是九五至尊,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普通老百姓可闻不可见,朝廷大臣也不可能 随时与皇帝接触,就算是皇帝的子女,在大庭广众之时也要对皇帝行君臣之礼。 而在美国影片中,木兰只因为击败敌君,能与皇帝拥抱。皇帝这个符号,美国影片平民化的处理,完 全违背了中国礼数中的形象。体现的是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思想,个人的奋斗可以使人摆脱出身的影响,拥 有平等的权利。
从文化价值观角度看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

从文化价值观角度看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摘要]试图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对迪斯尼动画《木兰》和国产电影《花木兰》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进行探讨和分析,解读木兰从本土—海外—本土这一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转变,并从文化价值观和刻板印象角度探讨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花木兰;形象;文化;价值观1998年,根据中国传统叙事民谣《木兰辞》改编的迪斯尼动画《木兰》在美上映,其塑造的极具女性主义色彩的木兰形象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
2009年,国产电影《花木兰》问世,再次引发人们对木兰形象塑造的热议。
国内外关于花木兰题材的研究很多,大部分从历史传说角度、女性主义视角或传播学角度出发,对两部影片的对比分析主要停留在故事情节差异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很少有学者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两部影片对木兰形象的塑造所反映的文化深层结构差异。
本文试图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和刻板印象为理论依据,从人物外形、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叙事主题等方面探究不同版本的花木兰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1.中国花木兰与迪斯尼木兰的形象比较尽管迪斯尼版《木兰》和中国电影《花木兰》都取材于《木兰辞》,两部影片对木兰形象塑造却在人物外形、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1.1人物外形两部影片各自展现了对美的不同定义和诠释。
鹅蛋脸、丹凤眼、长身细腰,樱桃小嘴、皮肤偏黑、说话爱耸肩的迪斯尼木兰形象大获西方人的青睐。
中国电影人则认为浓眉大眼、端庄清秀、秀外慧中,生活中和声细语,战场上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
此外,迪斯尼影片中虚构了木须龙和小蟋蟀这两个角色,成为花木兰行军中的守护神和不可分割的幸运同伴,增添了木兰形象的传奇色彩和幽默效果。
1.2性格特征国产电影中的花木兰依旧是一个任劳任怨、含蓄隐忍、善良勇敢、忠孝两全的传统东方女子形象。
从军前操持家务,军旅中奋勇杀敌,看见血染沙场心有不忍,痛苦万分,遇到爱情却将感情深藏在心,最终为了国家利益毅然舍弃爱情。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

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近年来,花木兰这一中国民间传说人物在中美文学与电影中广受关注。
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可以从角色塑造、文化背景、情节演绎等方面展开,并探讨中美两国文化差异对于花木兰形象的影响。
一、角色塑造在中美文学与电影作品中,花木兰的角色塑造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花木兰代表着勇敢、忠诚和家国情怀,她冒充男儿军中,为了家族与国家的荣誉而奋斗,展现了中国传统儿女顺从父母、孝敬国家的价值观。
而在美国文化中,花木兰更多地被赋予了女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意义,在顽强的自我奋斗中展现了女性主义精神。
二、文化背景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对于花木兰形象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家族的荣誉与责任,父母的期望和儿女的顺从是花木兰形象的起点,她的决定是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以及自己的家国情怀。
而美国文化注重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花木兰的选择更加强调了个人的坚持和勇气,她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在战斗中展现了女性的力量。
三、情节演绎花木兰故事的情节在中美两国的文学与电影作品中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的故事更加注重家庭与家族的团结,她与父亲的感人告别、与兄弟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是故事的重要情节。
而在美国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的故事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奋斗,她需要克服困难和自我怀疑,最终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四、文化差异的影响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对于花木兰形象的呈现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花木兰代表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的勇敢与忠诚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
然而在美国文化中,花木兰形象更多地被视为女性意识觉醒的象征,强调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这种跨文化的差异使得花木兰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和解读方式。
综上所述,中美文学与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跨文化阐析可以从角色塑造、文化背景和情节演绎等方面来探讨。
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为花木兰形象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使其在两个文化中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观。
这种跨文化的解析不仅丰富了花木兰形象的内涵,也有助于加深中美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
同是表现女勇士的成长经历,《花木兰》和“MuLAN”却表现了女勇士不同的成长经历。
在动画性的情节中,木兰未从军前在家过得无忧无虑,虽然调皮好动,但也学些毛笔字画,到了婚嫁的年龄被父母逼着去相亲以求给家里带来好运。
总的说来,木兰成长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
战事爆发后,木兰见父亲腿瘸不能作战,最终隐瞒家人代父从军,一展自己的抱负。
在家族的守护神木须和好运蟋蟀的的扶助下,木兰顺利进入军营。
进入紧张的新兵训练阶段,花木兰凭借自己的天赋由一个柔弱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勇武的士兵,并在训练中萌发了对校尉的爱慕之情。
在上前线抗击强悍的单于部队时,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木兰表现了女勇士特有的机智勇敢,用雪崩换来了战场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并奋不顾身地救了陷入雪崩中的校尉李翔,两人关系更亲密了。
木兰在雪崩后因受伤暴露了女儿身份要被处决时,校尉李翔却仁慈地放她而去。
木兰的女勇士梦将要破碎时,被埋的单于的军队意外出现再次激活了女勇士的卫国热情。
花木兰赶往京城报信。
木兰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征服了众战友的不信任感,成功破坏了单于绑架皇帝的阴谋,救了皇上。
并在家族神龙木须的帮助下,女勇士最终击败了凶悍的单于。
作为一个弱女子,在和高大强悍令人畏惧的匈奴人战斗中,木兰的女勇士形象再次高大起来,最终连最高统治者皇上也向她一个民间的女子致敬,京城的百官、百姓也向她致敬。
皇上要以宰相之位封赏她时,女勇士以不愿做官但愿回乡见父母。
结局的幸福爱情故事更是给人留下了女勇士形象的无限遐想。
在中式《花木兰》中,木兰是一个穷苦家的单亲孩子,在乡下里跟多病在身的父亲相依为命。
作为军户出身的花弧,女儿在他的影响下喜欢舞刀弄枪,在邻居大爷的影响下习得一身打仗的本领,虽然也学些女孩织布之事。
柔然犯境,战事爆发后,病弱的花弧应征,并嘱托女儿找个好人家。
花木兰不愿病弱的父亲战死沙场,于是她灌醉父亲,前去军营应征。
在好友小虎的帮助下,木兰成功混入男人的军营。
刚到军营不久,木兰因偶然机会结识了文泰,两人一见如故。
面对军营的黑暗,木兰表现了男儿的刚烈,狠狠教训了营主霸道的侄儿,显示了木兰的英武。
后因玉佩之事,木兰被抓并向前来探望的文泰透露了女儿身。
文泰在第二天柔然来犯时私放了木兰。
营主在战斗中牺牲了,在危急的关头,木兰挺身而出,杀掉了敌方将领,扭转了局势。
女勇士形象自此凸显
出来。
经过此战,文泰和木兰各自被封为正副营主,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
女勇士的爱情故事自此开始。
在之后的战争中,木兰从一个见不得流血的战士逐渐磨练成一个优秀的士兵。
木兰和文泰双双被晋升为将军。
然而木兰在战场上的儿女情长影响战事牺牲了其它士兵,文泰不得不以自己的假死有意磨练木兰的坚强意志。
木兰经失爱人之痛,走出阴影,重新恢复勇士的身份,带领兵士一路打下了许多胜仗。
最后在与柔然的新单于门独的对决中,终因大将军的被叛,木兰带领的军队寡不敌众,而被困狭谷中,陷入绝境。
为救爱人,文泰亮出自己的魏国皇子的身份,把自己作为人质解救了木兰和士兵。
木兰安抚好众兵士后,毅然只身前往柔然新单于所在地,在柔然公主的协助下最终杀死了单于门独,救出了爱人文泰。
经过十二年的征战,花木兰的女勇士形象传遍全国。
面对天子的封赏,木兰毅然请辞返乡以尽孝道。
中国式的女勇士形象自此定位。
至于女勇士的爱情,最终屈服在了国家的利益下,文泰与柔然公主联姻。
战场上的一对情侣自此天各一方,让人不免无限感伤
同样是表现花木兰的女勇士形象,洋木兰和中式木兰个性迥异,一个机智活泼,一个勇武多情。
洋木兰的机智活泼更多体现于其中融入的个性解放、民主平等的气息中,个人英雄主义也于其中得到了彰显。
之后片中插入歌剧的因素,加上木兰在家的光着脚丫跑动的大脚形象,木兰与父亲的争执中大胆的言辞,给全剧定下了自由平等的民主气息、活泼的格调,才有了后面的训练中士兵与将领的暧昧关系,以及木兰与皇帝的零距离拥抱。
这些都是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淑女形象格格不入的。
“中式木兰”中,自小习武、好动调皮的假小子性格因素,使木兰进军营前就有具备勇士的条件,而不是通过军训锻练出来。
战场上勇武的表现虽然给木兰带来极大的威望,但是也因她的个人英雄主义抛弃部下、私自前去搭救爱人文泰中了调虎离山之计而牺牲了许多无辜的士兵。
后来更是因为她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惹恼了大将军,大将军因妒忌背她而去,整个军队差点全军覆没。
因此“中式木兰”中,虽然也强调了女勇士个人英雄的表现,但是英雄更多地仍是要服从更高的整体的利益。
包括高潮部分木兰只身前往敌营杀死单于救出文泰,为整个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结局仍是要为了至高的国家利益牺牲个人的爱情和幸福。
因此个人主义在集体利益面前是受限的,甚至会引发两个国家再一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