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及应用

合集下载

18版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18版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固体垃圾污染
据《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告: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 产总量为8.2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7 亿吨,乡镇工业的产生量为 1.5亿吨。 危险废物产生量为 830 万吨。 中国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 1.4亿吨,城市人均年产生 活垃圾440公斤(已高于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均垃圾产生量), 但能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垃圾围城现象较为普 遍。
2.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 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根据新的形势和任 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 新的成就。 十六大以来,党带领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 要战略机遇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 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七大报告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 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 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中国的发展和发展中的问题
1)中国的发展
我国人均GDP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 初期的不足200美元,增长到现在超过1000美元。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 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 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 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 “十五”前4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 50万人。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 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10万人。

7章 科学发展观

7章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是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必然结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理论的继承发展n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既是从理论中来的,也是从实践中来的n从当时的发展大势看,进入21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如何把握有利条件,吸取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n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n科学发展观聚焦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回答。

n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1、第一要义是发展n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这与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是一致的。

2、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n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必须明确发展要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首先,“人”是指谁?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就是指人民群众,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

其次,这个“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体上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也同样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及应用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及应用
对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
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升人类生活质量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推动全球科技创新
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观追求公平正义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
各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汇报人:
感谢观看
全球视野:科学发展观倡导全球视野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更广阔的视角。
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观鼓励创新对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06
科学发展观的未来发展
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驱动: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共享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智能发展: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统筹兼顾要求在制定发展计划和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率的统一。
统筹兼顾要求在推进经济发展时要注重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尊重和保障人权

科学发展观的应用实例

科学发展观的应用实例

科学发展观的应用实例科学发展观的应用实例一、背景介绍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 课程改革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之一就是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可以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教育公平科学发展观还要求促进教育公平。

在教育领域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例如,在贫困地区,可以采取差异化教育政策,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三、经济领域中的应用1. 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要求把创新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在经济领域中,可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来实现创新驱动。

例如,在高技术产业方面,可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 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实现绿色发展,即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

在经济领域中,可以通过采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等方式来实现绿色发展。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环保型设备和技术来减少污染物排放。

四、社会领域中的应用1. 公共服务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社会,注重公共服务。

在社会领域中,可以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等方式来实现公共服务。

例如,在医疗卫生方面,可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 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实现社会和谐。

在社会领域中,可以通过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式来实现社会和谐。

例如,在城市管理方面,可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品质,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和谐的城市中。

毛概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毛概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软件全部是自主开发
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 标准占84%
整体设计以及车体、牵 引、网络等关键技术,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案例:加快自主创新,再铸新时代大国重器
为了让中国高铁全面走向 世界,中国必须拥有一款 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这 样有利于中国高铁更快的 走出去,这也体现中国高 铁挑战极限的精神。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 中第一次提出科学 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 丰富完善阶段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 10月 , 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 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视频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综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重大理论的提出, 都有它赖以形成的经济思想来源,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等方面的条件。
科 的学 形发 成展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案例
综合起来看,相对于传统发展观,新的发展观念主要实现了 三个方面大的转变:
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目标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转 到提倡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二是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转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三是从不惜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的一 时繁荣,转到主张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以人为中心 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得以在实践中 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所推崇。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ppt课件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 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 展的标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案例:西方旧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案例:信仰之本——《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共产党宣言》“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刘少奇:“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 周恩来:“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共产党宣言》” 邓小平:“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诞生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 广场上的白天鹅咖啡馆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改 革 开 放 前
改 革 开 放 后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功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
战胜突如其来 的非典疫情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 会、残奥会和上海
世博会
抗击汶川特大地震 和灾后重建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3 根本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中文首译全本
中文再版
•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 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 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 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 次以单行本问世
•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 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 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 发展成熟阶段

2018版 毛概 第七章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

2018版 毛概 第七章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

思考:华为神话是如何缔造的?是什么因素促使 华为快速发展?
中国如果没有了阿里巴巴, 腾讯和京东将在电子商务上取而 代之,但如果中国没有了华为, 却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代替。
01
02 蝉联全球 专利申请 最多企业, 累积8万 多项,总 量全球第 一 新成果
03
04
16个全 球研发 中心, 研发人 员占45%, 研发投 入763亿
4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
为什么?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怎么样?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抓住和用好机遇
5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依靠谁? 为了谁? 如何才能靠得住? 达到什么样目标?
6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我国的根本政治度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9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1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实 质 —— 如 何 执 政
22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四大考验”

“四种危险”
(1)精神懈怠危险 (2)能力不足危险 (3)脱离群众危险 (4)消极腐败危险
1992年: 18亿
1992年: 1亿 2014年: 2889 亿 2016年: 5216 亿371亿 净利润
2014年: 2876亿
2016年: 2856亿 净利润36亿
惊天逆转何以发生?
24年后,华为是联想 的10倍

2019版_毛概_第七章__第二节_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

2019版_毛概_第七章__第二节_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

4.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猜一猜
3名员工 2万元注册资金 草根民营企业
企业家 被开除 负债200万
17万员工 市值上千亿
全球通信领 导者
1987年
2017年,超越美国思科,成全球核心路 2016年,打破高通无由线器通市讯场技第术一垄!断,拿下 2013年,翻越爱立信5,G成重为要全话球语第权一!通
讯设备运营商!
思考:华为神话是如何缔造的?是什么因素促使 华为快速发展?
中国如果没有了阿里巴巴, 腾讯和京东将在电子商务上取而 代之,但如果中国没有了华为, 却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代替。
01
16个全 球研发 中心, 研发人 员占45%, 研发投 入763亿
02
蝉联全球 专利申请 最多企业, 累积8万 多项,总 量全球第

03
04
硕士占
实行CEO
30%,博 轮值制度
士上千人, 与普遍持
与诺奖得 股制,8
主、100 万多员工
多位院士
持股
密切合作
98.6%
新研发
新成果
新员工
新制度
新 成 果
新研 发
创新 驱动
新员 工
新 制 度
思考:创新不易,华为为何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 道路呢?
1992年: 18亿
2014年: 2876亿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
主 第一节
要 内 第二节 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的科学内涵和 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2002年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七大将 “科学发展观”
写进党章
党的十八大将 “科学发展观” 确立为党的指
导思想
2007年
2012年
科学发展观
视频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 酝酿提出阶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 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 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 结合起来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党 “的 十十 个七 结大 合概 ”括

六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 起来
七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八是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九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十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 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 次以单行本问世
•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 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 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案例:信仰之本——《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共产党宣言》“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刘少奇:“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 周恩来:“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共产党宣言》” 邓小平:“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第一阶段:传统发展观 发展=经济增长
传 统
1 重视物质发展,忽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展 2 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全面进步 观

局 限
3
重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忽视人文、 资源、环境指标
案例:发展观的演变
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结构优化
案例:发展观的演变
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
英国学者杜德利·西尔斯在《发展 的含义》一文中指出:“增长” 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增长”仅仅是物质的扩大。“ 增长”本身是不够的,事实上也 许对社会有害;一个国家除非在 经济增长之外,在不平等、失业 和贫困方面趋于减少,否则不可 能享有“发展”。
《共产党宣言》诞生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大 广场上的白天鹅咖啡馆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2 根本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人民生活总体小康 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 丰富完善阶段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纲要》,科学发 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 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 发展成熟阶段
2007 年 10 月 , 胡 锦 涛 在 党 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 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 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 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把科 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以党 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 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把发展归结为物质财 富的积累,把国内生 产总值看作是评判发 展的标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案例:西方旧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道旧 路工 模业 式化
工业化——信息化
的 特 点
道 路 模 式
旧 工 业 化
资源过量消耗
环境生态的破坏
注重机械化、自动化, 伴随严重失业问题
案例:发展观的演变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
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的理论 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
案例:信仰之本——《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 1920年9月,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中文首译全本
中文再版
•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 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视频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综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重大理论的提出, 都有它赖以形成的经济思想来源,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 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等方面的条件。
科 的学 形发 成展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 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
3
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 来的实践经验
党 “的 十十 个七 结大 合概 ”括

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二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 起来
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 导结合起来
四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 结合起来
案例:发展观的演变
第四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怎样发展? 为谁发展? 靠谁发展?
案例:发展观的演变
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五大将 “邓小平理论” 确立为党的指 导思想并写进
党章
邓小平 理论
1997年
党的十六大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进党章
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科学发展观是怎样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发展的?
这是我们党的文件 中第一次提出科学 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2 丰富完善阶段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 10月 , 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 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 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改 革 开 放 前
改 革 开 放 后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功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
战胜突如其来 的非典疫情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 会、残奥会和上海
世博会
抗击汶川特大地震 和灾后重建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4
时代背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 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