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也受到各种病毒的威胁,其中普通马铃薯Y 病毒和葡萄叶病毒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尤为严重。
因此,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解决马铃薯病毒问题的有效途径。
马铃薯脱毒技术主要应用于普通马铃薯Y病毒、葡萄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和马铃薯花叶病毒等病毒的控制。
试管苗快繁技术是指将受病毒侵染的母株去除外在病毒污染,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出无病毒的试管苗,再进行大规模繁殖。
该技术有以下优点:一、保证马铃薯品种的纯度和优质性马铃薯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去除试管苗体内外病毒,降低病毒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保证马铃薯品种的纯度和优质性。
二、促进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马铃薯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大规模繁殖马铃薯健康种苗,提高种薯产量和品质,促进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降低耕地污染和农业用药量马铃薯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去除病毒,降低马铃薯的病害发生率,从而减少对土壤和水的污染,降低农业用药量,保护生态环境。
四、提高农民收益马铃薯试管苗快繁技术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一、选择底薯并进行消毒。
选用优质种薯作为材料,切割成小块,进行消毒处理,去除外在污染细菌。
二、组织培养获得试管苗。
采取组织培养技术,将马铃薯底薯比如去除病毒后得到的组织块,放在含有营养物质的试管中,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湿度下培养,最终获得无病毒的马铃薯试管苗。
三、快速繁殖无病毒试管苗。
将无病毒马铃薯试管苗通过快繁技术进行扩繁,获得大量无病毒的马铃薯试管苗,再进行与土壤直接接触的育苗培育。
四、田间移栽。
无病毒的马铃薯试管苗经过特殊处理后,移栽到田间进行培育,获得无病毒的马铃薯种质资源。
总之,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技术是一项有效的马铃薯病毒控制技术,可以保证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纯度和优质性,为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马铃薯脱毒及脱毒种薯繁殖技术-精品文档

马铃薯脱毒及脱毒种薯繁殖技术一、脱毒马铃薯的增产效果及特点1、增产效果同样的品种,经过脱毒和隔离繁殖后,其结果明显不同。
脱毒后的品种植株生长健壮,产量显著增加,其增加幅度要比脱毒前至少增产30%~50%,甚至成倍增产。
退化越严重的品种,脱毒后增产效果越明显。
2、增产的原因脱毒后的马铃薯,摆脱了病毒对植株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干扰,恢复了该品种原有的生长发育特性,同时也恢复了其增产潜力,因而植株生长旺盛。
据测定,脱毒后的马铃薯,其植株叶绿素含量比退化植株增加33.4%,并且光合生产率提高14%-41.9%,植株高度增加50%以上。
3、脱毒马铃薯的特点脱毒马铃薯只是将已经侵染进植株体内的病毒脱除,但不能避免病毒的再侵染。
也就是说在繁殖和生产过程中脱毒马铃薯仍会遭到各种病毒的再侵染而重新退化。
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延缓病毒的再侵染。
脱毒马铃薯是有“有效期”的,过了有效期就应淘汰。
马铃薯繁殖、生产代数越高,再退化的就越严重。
二、脱毒技术1、茎尖剥离方法幼苗材料经过消毒处理后,将其置于解剖镜的承物台上,用左手拿镊子夹住植株,右手用解剖针剥离掉植株生长点的小叶片和叶原基,最后只保留一个生长点,这个生长点是带一个叶原基的,大小约为O.1~0.2mm。
然后用解剖针把生长点“切”下来放在培养基上,封严瓶口放于培养室内培养。
2、茎尖培养方法采用Ms基本培养基,每升添加6-BA 2mg NAA 0.5mg,盐酸吡哆素0.5mg,甘氨酸2mg,盐酸硫胺素0.4mg,烟酸0.5mg,生物素0.05mg,肌醇100mg。
温度和湿度是茎尖的主要培养条件,温度23~25℃,光照强度是3000~4000勒克斯,且光照时间为每天16小时左右。
经过30~40天的培养茎尖便有明显的增长。
大约3~4个月后就能长成小植株。
3、病毒检测病毒检测的目的,是鉴定所获得的试管苗是否将所有病毒完全脱除。
病毒检测方法有生物学和血清学两种。
目前,血清学方法应用比较普遍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
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及发展的思考

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在现实种植业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应用有效解决了因马铃薯病引起的产品质量不高的实际问题,进而有效增加了马铃薯种植业生产。
因此,马铃薯栽培中,深入研究脱毒薯栽培体系,包括种植、田间管理、收薯和储存等关键技术,推动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为农户提供更多的效益,推动当地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马铃薯的适应性很强,宜粮宜菜,且养分全面,为全球第三大经济效益粮食作物。
我国作为马铃薯主要栽培的国家,栽培面积约为全球国土面积不到29.65%,而单产水平却不及全球均产15.6%,而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便是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此文主要针对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给出了一点认识,并对脱毒薯种的研究开发给出了一点思路,以供马铃薯从业人员阅读与借鉴。
一、关于马铃薯脱毒种薯1、马铃薯脱毒的起因马铃薯为无性繁殖粮食作物,生长过程中更易于带有并积聚病毒、类病毒、菌类、细胞等病原。
真菌类病原虽可以采用化学方式预防,但病毒却无有效药物抑制,因而会逐代生长、累积,从而引起种类衰退,致使马铃薯的生产大幅度降低,商品性也大为减少,使马铃薯的种类缺乏优种特性,无法持续地在生产上使用,如不处理,会对马铃薯产品带来致命危害。
必须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获得不带病毒、类病毒的脱毒马铃薯种子并运用于农业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脱毒种薯技术体系及分级标准为了克服因马铃薯病毒病造成的种薯退化问题,研发中心技术人员开展了各种途径的科技研究,通过了多次实验,目前在全球各地使用的最为普遍的技术开发体系为:利用茎尖组织培育工艺技术、病毒查杀工艺技术,获得了不带病毒的脱毒试管苗;脱毒试管苗利用组织培育及切段扦插等快繁工艺技术大规模繁育;而大规模繁殖后代的试管苗在综合无土壤基质栽培技术,产出大批脱毒微薯种子(简称微型薯)后,以微薯作为脱毒种薯的原原种,直接进入大田薯种繁育系统以实现对脱毒薯种子的繁殖。
马铃薯茎尖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配 置 成 5 0 g L的 溶 液 待 用 。 当两 个 品 种 的种 薯 芽 长 0 / m
到 2 3c ~ m时 . 选 生 长 健 壮 的 芽 , 清 水 冲 洗 芽 部 表 挑 用
面 污 物 .在 无 菌 操 作 室 采用 l 种 不 同 的方 法 进 行 表 面 2 消 毒 , 最 近 制 作 的蒸 馏 水 冲洗 四 五 次 , 表 面 消 毒 剂 用 将 彻 底 清 除 , 同表 面消 毒 剂 处 理 时 间 见 表 1 不 。
21 02年第 1 6期
马铃 薯茎 尖脱毒及组培快 繁技术研究
田 成 津
( 海 大 通 县 农 业 生 态 环境 与 可再 生 能 源 工作 站 , 海 大通 青 青 8 00 ) 1 10
摘 要 : 以下寨 6 5和青薯 18为实验 对 象, 用不同培养基 , 6 采 对马铃薯 两个 品种进 行脱毒及组培 , 对培养 基及 关键技 术措 施进行 了分析 , 结果表 明 : 与青 薯 1 8 不 同培 养 中生长表现不 同, 6在 下寨 6 5茎尖组织在 M S中加入 B 2 A m/ g L的培养基 中生长表现 突出, 而青薯 18茎尖组织在 M 6 s中加入 B 2m / A g L的培养基 中成苗率较 高。 同等条件下 , 在 加入 IA .0 gL的培养基宜用于下寨 6 脱毒苗 的组织快繁 ,加入 IA0 3 m / A 5 m / 0 5 A . 0 g L的培 养基宜用于青薯 18脱毒 6
厂化生产提供帮助 。
1 材 料 和 方 法
1 1 供 试 材 料 .
12 1 催 芽 于 1 月 中 旬 左 右 , 拣 表 皮 光 滑 、 常 . . 1 挑 正 薯 形 、 小 均 匀 、 病 害 和 无 损 伤 薯 块 , 置 在有 供 暖 的 大 无 放 房 间 , 内温 度 2 室 4℃ 左 右进 行 催 芽 。 催 芽 前 薯 块 正 处 在 于 休 眠期 , 用 0 0 ~ 0 1 g L的 G 3 处 理 薯 块 , 采 .5 .0 / m A来 浸 没 于 G 3溶 液 中 1 ̄ 2 i , A 0 0 n 以打 破 休 眠 [。 m 4 ] 12 2 种 薯 处 理 .. 采 用 M 培 养 基 , 入不 同 配 比的 激 S 加 素 , 备 B 、A 、A 、B 准 AN A G 。IA和 IA 由 于 激 素 在 培 养 基 中 A,
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实验示范栽培

马铃薯脱毒技术能够培育出不被病毒感染的马铃薯产品,而种薯扩繁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实现增产增益,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脱毒马铃薯介绍对于传统种植技术的马铃薯来说,其一般都是直接从泥土中挖出进行售卖与食用,这的种植方法会导致马铃薯体内出现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影响食品安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农业技术人员开发了脱毒马铃薯技术,即使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技术对马铃薯进行净化处理,最终脱去马铃薯体内的病毒与细菌,提高食品安全性。
经过脱毒技术处理之后的马铃薯就能够减少体内病毒,这样的马铃薯经过种植之后甚至能够达到零病毒。
二、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存在的问题经过技术推广与实践之后能够发现,当地很多示范农户对于脱毒马铃薯的认知不足,并不能够很好的区分种薯和商品薯,在种植过程中往往采取相同的种植技术与方法,这样就导致脱毒种薯在切块种植的过程中因切口而感染病毒,难以保持脱毒效果。
其次,对于我国很多贫困偏远的山区,相关部门并未建立严格的检测体系,这样就会影响种薯引种试验的结果。
即使已经使用科学的手段彻底脱毒,但最终种植出来的马铃薯品质与产量都有所下降,严重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
三、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技术实验示范1、种薯扩繁实验体系要想开展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试验,首先应该明确扩繁试验体系的结构,该体系主要由“脱毒中心”和“制种示范户”构成。
经过实践探究能够知道,这样的实验中心体系能够有效降低中间环节的费用,进而节省种植成本,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示范种植体验。
通常情况下,“脱毒中心”是由当地农业科研单位以及农技推广中心成员构成的,主要的工作职责为马铃薯的引种、鉴选、脱毒、检测和快繁。
而“制种示范户”则是通过合理补贴农户的方法,使农户按照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的要求进行马铃薯重视,培育出优良的种薯,同时使用“循环曲剪快繁技术”生产出大量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薯用种。
2、实验示范内容①脱毒马铃薯获取在种植试验过程中,试验人员首先需要根据网棚与地膜的规模建立防虫网棚床,同时使用药剂处理苗床,往其中填充经过灭菌处理的基质,之后再将其进行推平,最后进行浇水处理。
马铃薯脱毒快繁与微型种薯生产技术

克 新 1 大 田生产 薯块 。 号 22 茎尖组 织培 养基 的选 用 .
3 %食用 白糖+ 脂 粉 7r p 琼 L,H值 58~6 , C . . 一般 4周 0 转接一次 , 繁殖 系数 4~7 。经 试 验 , 培养 最适 温 度 为 2 3~2 c 4 o ,光 照强 度 10 5 0~2 0 ,每天 光 照 时间 0 0l x 1 。 了降低 马铃 薯试 管 苗快繁 成本 , 们用 卡拉 胶 6h 为 我
病毒 检测 方法 有多 种 , 如生 物学 测定 法 、 酶联 免疫 吸 附法 ( LS 、 E IA) 植株 直接 测定 法 。我们 采用 的是 酶联 免疫 吸 附 法 ( LS , 据检 测 结 果 , E IA) 根 将含 有 病 毒 的株
系淘 汰掉 , 留下 完全不 含 病毒 的株 系 , 样 即获得 了 保 这 脱 毒 马铃薯 基 础材料— — 马 铃薯脱 毒 试管 苗 。 马铃 薯茎尖 脱毒 成 功率 的高低 ,除受茎 尖 大小 影 响之外 , 还受 人员 操 作 因素 的影响 。一 般来讲 , 剥离 的 茎 尖越 小 , 带病 毒越 少 , 所 获得 无病 毒植 株 的机会 就越
2 马 铃薯 的脱 毒 方 法
高, 但培 养越 困难 ; 体茎 尖越 大 , 离 虽成 活率提 高 , 但脱 毒效 果 降低 。 想 的茎尖 大小是 01~02m 带有 一 理 . . m, 二个 叶 原基 。根 据资料 介 绍 , 正 常情况 下 , 在 离体 茎尖 脱 毒 成 功 率 一 般 在 4 一5 % %之 间 。我 们 的试 验 也 证 明, 随着 技术 人员 操作 的逐 渐熟 练 , 脱毒成 功 率也 将逐
代 替 了琼脂 粉 , 白糖代 替 了蔗糖 , 用 纯净水 代替 了蒸 饮 馏 水 ,结 果 单 株 成 本 降 低 3 .% , 总 成 本 降 低 约 48
马铃薯组织培养脱毒快繁

马铃薯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
由于培养物是脱离植物母体,在玻璃瓶中进行培养,所以也叫做离体培养。
在有些情况下,再分化也可不经愈伤组织阶段,而直接发生于脱分化的细胞。
[1]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是人工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在人工控制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下繁殖植物,脱除病毒得到无毒苗株,继而在大田快速繁殖的技术。
脱毒及离体快繁,这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广泛和是有效的一个方面。
主要是进行茎尖培养脱除病毒。
对于脱毒苗、新育成、新引进、稀缺良种、优良单株、濒危植物和基因工程植株等可通过离体快速繁殖,同时可不受地区和气候的影响,比传统的繁殖方法快数万倍。
植物组织培养已发展成为一门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2]植物组织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有很多方面,其中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个领域。
通过植物生物技术改良作物是以后农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首先用茎尖脱毒获得无病毒植株成功的是法国人莫勒尔,他们用大丽花为原料,在1952 年试验产生了无病毒植株。
在1955 年以马铃薯为材料产生了无病毒植株。
农业生产中,许多农作物都带有病毒,无性繁殖方式植物如马铃薯、甘薯、大蒜等尤为严重,但是感病植株并非每个部位都带有病毒。
[3]一、国内外研究动态(一)研究背景栽培种的马铃薯(Solanurn tuberosurn)是双子叶种子植物, 属茄科(Solanceae)茄属(Solanum)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产上绝大多数是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
[4]马铃薯用块茎繁殖,植株长势逐年削弱、矮化,分枝变小,结薯变小,产量逐年下降,甚至绝产,这种现象叫做种性退化。
马铃薯茎尖脱毒及脱毒苗快繁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1 茎尖脱毒技术操作规程 (1)1.1 设备条件 (1)1.1.1 试剂配置室 (1)1.1.2 洗涤及灭菌室 (2)1.1.3 无菌室 (2)1.1.4 培养室 (2)1.2 材料的选择 (2)1.3 类病毒和病毒的检测 (2)1.3. 1 类病毒的检测 (2)1.3.2 病毒检测 (9)1.3.3 脱毒材料热处理 (13)1.4 培养基的制备 (13)1.4.1 培养基母液配制 (13)1.4.2 培养基配制 (15)1.5 外植体灭菌 (17)1.6 茎尖剥离前消毒 (17)1.7 茎尖剥离与接种 (17)1.8 培养 (17)1.9病毒检测筛选脱毒苗 (17)1.10 品种典型性鉴定 (18)2 脱毒苗快繁技术操作规程 (18)2.1 茎切段培养基繁殖 (19)2.1.1 扩繁前的准备工作 (19)2.1.2 茎切段和接种 (19)2.1.3 培养 (19)2.2 扦插苗扩繁 (21)2.2.1 培养基础苗 (21)2.2.2 基础苗移栽 (21)2.2.3 基础苗剪切 (21)2.2.4 基础苗切段后的管理 (22)2.2.5 扦插苗 (22)2.2.6 扦插苗管理 (23)马铃薯茎尖脱毒及脱毒苗快繁技术操作规程1 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操作规程马铃薯健康种薯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利用茎尖脱毒快繁技术生产无病毒种薯、田间系选生产良种和实生种子生产无毒实生薯等,其中植物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即茎尖脱毒)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茎尖脱毒技术是根据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和茎尖分生组织带毒少的原理,结合使用钝化病毒的热处理方法,通过剥离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获得脱毒植株。
这一技术具有周期短、效率高、能与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相结合等特点。
目前除一些类病毒外,绝大多数植株病毒都可以通过茎尖脱毒技术进行脱除。
经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经病毒检测并确认其不带病毒后可进一步利用,对仍带有病毒的株系进行淘汰或再脱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研究主要目的解决病毒性退化对洛阳市马铃薯生产所造成的严重产量损失及常年从外地调种所造成的人力、物力巨大浪费,建立豫西地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种体系,进行当地繁种,结合间作套种模式,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实现马铃薯生产的高产高效益。
该项研究的技术关键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成苗、病毒检测、脱毒试管苗及微型种薯快速高效低成本生产等。
该项研究的技术创新点是:针对豫西的生态条件,在豫西洛阳马铃薯主要病毒类型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成苗及快繁技术,并对常规马铃薯脱毒技术进行了低成本生产技术研究和程序简化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氯溴异氰尿酸,可以取代高压灭菌过程。
建立了“二年三季”豫西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进行当地快繁,供应生产应用。
通过三年的工作取得如下进展:1、明确了豫西马铃薯生产上主要病毒类型及各种病毒的发生频次。
经过对样本进行病毒检测,结果表明植株带毒率为54.95%,五种马铃薯病毒发生频率为:PVX24.18%、PVY23.67%、PVS12.09%、PVM4.4%、PLRV9.9%。
在带病毒植株中,一种病毒单独侵染的为68%,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的占32%。
2、进行了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成苗及快速扩繁的技术研究,对马铃薯脱毒种苗、种薯生产中的低成本技术及简化程序进行了研究与应用。
茎尖取材最好用顶芽,切取茎尖大小0.2-0.3CM为宜。
合适的培养基是
MS+0.1GA3+6-BA0.5+0.05NAA,温度25℃,光照16h/d,光强1000LX。
生长培养基采用基本MS培养基,温度25℃,光照16h/d,光强2000LX。
在试管苗的生产中,采用罐头瓶、固体培养基、在配制培养基时用普通食用白糖替代
分析纯蔗糖、用井水替代蒸馏水、食用琼脂替代分析用营养琼脂,可使成本大为降低,而不影响试管苗的生长。
以上五项措施可使每株试管苗生产成本较之传统培养方法降低0.978元。
在扩繁试管苗时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氯溴异氰尿酸(杀菌王),可以取代高压灭菌过程,减少了生产环节,每升培养基可压缩生产成本约0.80元。
3、建立了“二年三季”豫西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进行了相应的繁种技术研究。
根据洛阳市特点,利用高海拔冷凉地区和粮食种植区结合进行繁种,并严格操作规程,保证了种薯质量和增产效果。
采取一作区和二作区相结合的方式,配以春早播、高密度、早收获,秋晚种、播整薯、激素处理等相应的栽培措施,进行二年三季保质留种,缩短了繁种年限,使脱毒种薯尽量早代在生产利用,减少了病毒感染机会,提高了脱毒马铃薯种子质量,保证了增产效果。
在我市秋季微型薯生产中,如果不采取其它加温措施,利用全拱形日光大棚进行马铃薯试管苗移栽,9月上、中旬是一个最合适的移栽时段。
4、开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提出了几种适合豫西地区种植的高效栽培模式。
春播马铃薯采用地膜+小弓棚的双膜覆盖栽培方法。
可使马铃薯各生育期提前,提早上市的价格优势,使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大为提高。
马铃薯、夏甘兰、冬蒜苗;马铃薯、冬瓜(南瓜)、大白菜;马铃薯、西瓜(笋瓜)、秋菜(白菜、萝卜、立芥等)栽培模式,每亩效益一般可达3500元以上。
5、引进鉴定品种20多个,筛选利用4个,为洛阳市马铃薯生产上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6、截止2005年,共扩繁脱毒试管苗20万株,生产微型薯50万粒,累计繁殖脱毒种薯500万公斤,应用面积累计3.8万亩。
三年来,共增产鲜薯1500万公斤,创经济效益1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