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分层教学是中国古代因材施教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分层教学注重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学习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教学目标、课堂提问、作业和教学评价实行分层处理,以迎合不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需求。鉴于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实行课程设计时,要注重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基本成分对教学过程实行层次划分,以保证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总依据和基础。学生分层是基于学生在数学学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之上做出的对学生实行层次划分的基础性工作。小学生在智力发展、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有着差异,在数学成绩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教师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对学生实行分层。这种分层是动态的,也是符合现实情况和具有发展眼光的,关键在于分层手段的合理和分层的持续性与发展性。一般来说,对学生实行初始分层都会通过一定的摸底测验展开,鉴于这种量化的学生分层方法操作方便,较为公平合理,所以应该成为学生分层的基本手段。但是因为量化测评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缺少质性评价、评价角度单一等问题。在以摸底测验实行分层的同时应该借助质性评价、前测成绩等辅助分层。对于一个班级学生的分层,教师应该基于本班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整套摸底测验的难度,并拉开问题难度的梯度。对于特定年级的学生分层,要覆盖到该年级数学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例如对于五年级学生的分层,要将统计、正方体、约数倍数、分数的性质等关键知识点以多种题型的方式予以表现。此外,应对学生的观察报告、质性评价以及学生近年来的数学成绩实行参考并结合摸底测验的成绩实行分层。分层的结果应该是隐性表现,避免学生因为分层导致骄傲自满或自卑的情绪出现。要让学生明确起初的分层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包括学习成绩的提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氛围的营造等。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是以本节课内容的基本内容为基准,在保证基本内容得到传授的同时,根据学习水平的不同对目标实行适度调整。目标的分层实际上就是教学难度的分层。在实行教学时,教师要针对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任务中发挥属于自己层级的水平,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成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在“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存有着层级差异以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维度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这是学生从所学知识中获取自我提升、实现精神升华的步骤,是所有学生都必须要达到的统一目标。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理解负数》为例,在这节课当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规定的基本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

题的策略,并以此体会自然当中存有的辩证关系。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能够课标的相关标准制定不同层级的目标,教学目标之间要有较明显的梯度区别,同时也要承上启下,顺利过渡,使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提升实现不同层级的顺利切换和上升。对于本节课,教师能够在教学目标上实行如下设置:

(一)知识与技能

A层次学生: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以及正数、负数的地位,能够理解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负数的含义(如电梯中的正负数、温度计中的正负数等),理解正负数表达的相反意义。

B层次学生: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以及正数、负数的地位,并能够根据提示自主写出正负数及其表示的含义。

C层次学生: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以及正数、负数的地位。(二)过程与方法

A层次学生:能初步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够根据正负数的相反含义创设出其他含有正反数的情境。

B层次学生:能初步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够解释生活当中部分简单的正负数情境。

C层次学生:能初步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从中体会自然当中存有的辩证关系。

三、课堂提问分层

课堂提问是课堂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体现,也是教师即时获取课堂教学反馈的中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问题实行提问。提问覆盖面要广,起到促动学生发展和检验班级学习效果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困生,在实行问题提问时既要符合学生的可接受水准,又能够促动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时,教师能够通过对问题的难易水准实行变通,以符合各层级学生的水平现状: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能够给出数个不同的小数让学生实行大小排序;针对B层次学生,教师能够提问“说说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针对C层次学生,能够从基础知识入手,提问“比较小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四、作业分层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实行自我检测、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平台。作业的布置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有所拓展和延伸,如果作业过于容易,那么层级较高的学生就会“吃不饱”,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如果作业难度过高或操作性不强,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击。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后面的习题、教辅资料、各地区考核的试题等,均能够让学生练习。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以提升类作业为主,在一般性练习题的基础上布置一些具有拔高性质的思考题作为课后自测的工具对于B层次的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要适当地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之上探索具有开放性的试题或作业,强调所学知识的应用性与灵活性;C层次的学

生则重在巩固基础,以书本课后练习题和基础练习为题源,将基础知识巩固,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标。

五、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的分层实施是前面各项指标分层的汇总体现。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都是注重终结性评价,即一张期末试卷的分数反映了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法虽然便捷,也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是因为测评手段的单一,对于学生的评价如果仅仅凭借一张试卷的分数则会略显单薄。学生在一个学期里收获到的不但是知识容量的扩充,更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的技能的提升、情感的丰富、价值观的建构等。所以,教学评价的分层应该考虑质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使用。当前,已有一些学校将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以及其他质性评价列入学生的综合成绩当中,以此作为学生一学期成绩的总结,并对学生下学期的学习提出建议。这种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符合新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堂展开规律,也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使分层教学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

总来说之,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如何根据学生差异来分层教学应是教师重点注重的课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