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合集下载

专题19 修养、一叶落知天下秋-2023年高考语文热门主题作文精选及点评

专题19  修养、一叶落知天下秋-2023年高考语文热门主题作文精选及点评

修养、一叶落知天下秋-2023年高考语文热门主题作文精选及点评文题:有人说: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很有修养;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就不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还有很长的一段修行路要走。

那么,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证明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逆耳未必是忠言俗语有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固然,真能治病的药物大多口感奇糟,能指出他人错误、触碰他人逆鳞的话大多不算动听,但是,假如只把“逆耳”来当作衡量“忠言”的标尺,把全盘接受“逆耳”的批评当作是有修养、有心胸的表现,则不免太过苛刻,有失偏颇。

我们欣赏接受批评、虚心求教的谦逊态度,赞美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包容胸怀,但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批评都视作金玉良言,不加选择、不加挑摘地如数接纳。

假如对听到的批评毫不辨别、毫不筛选,将之一味当作人生路上的箴言警句,那我们的人生则会陷入混乱,非但无法更好地提高自己,还将被困在各式各样的意见里,彷徨迷茫,无所适从。

面对他人的批评,首先要明确对方的目的。

所谓批评,即是他人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观察我们的某种属性,当我们的这种属性不符合其利益时,他人就会对我们做出负面的评价。

由此可见,批评也是有其立场的,并非完全公正、绝对公平的。

批评者的动机究竟是善意地向我们提出意见、指出错误,以期我们能及时改正,还是为着其他的原因,对我们作出了不合常理的苛求?批评者究竟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坦率而真实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是别有用心,表面的批评只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先秦时期,诸子林立,老子批评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庄子批评儒家之“仁”是“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孟子骂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皆是站在己方学派的立场上批评对方,假如被批评的一方全盘欣然接受,积极改变,恐怕无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必不能发展出最高的成果。

叶落知天下秋的全诗

叶落知天下秋的全诗

叶落知天下秋的全诗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出自【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扩展阅读: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句含义:深山里的僧人不知道怎样计算日历,他们通过树叶的凋落就能知道秋天到了。

山中岁月如此静寂,这与唐代太上隐者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意思相近。

诗意中透着禅机。

“一叶落知天下秋”又用来比喻以小见大。

二、“一叶落知天下秋”释义: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有时也比喻一片树叶的凋落,却认为是整个秋天的来临。

表示虚假之意。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古典诗词中的秋之美(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古典诗词中的秋之美(通用)

古典诗词中的秋之美宋玉在《九辩》中咏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奠定了古代士人悲秋的传统,晋代文人陆机在《文赋》中亦有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至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倒稍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

事实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秋天亦是美不胜收的。

一、秋天的色彩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枯黄的落叶着实带给人一种生命逝去的感伤,但一些叶子,譬如枫叶,却在秋天变成了火红色,呈现出一种迷人的颜色,为人熟知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即是对这种场景的典型概括。

晚唐诗人许浑在《谢亭送别》中亦说“红叶青山水急流”,秋天刚刚到来,许多树叶还是青青的如在夏季一般,但某些树的叶子已经变红,故而青色中搭配着火热的红色,十分吸引人的眼球。

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也将秋天的色彩美表达到了极致。

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晶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是非常大的。

对于秋天里的色彩美,清人黄景明总结得很到位,他在《秋色》一诗中写道:“若比春花争得似?不输秾艳只输情。

”秋天的秾艳程度是绝不亚于春天的,唯一的差别是,秋天不会去主动吸引人,展现的是静美,不似春天一般惹人心狂。

二、秋天的光线美唐代大诗人王维写有一组诗——《辋川集二十首》,其中一首为《木兰柴》,就写出了秋天的光线之美。

诗云:“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秋天的傍晚,阳光渐渐变暗,似被山林所吸收了。

阳光在山林间不断推移,这便让五彩山色增添了变动不居的明暗效果。

“夕岚无处所”一句则写出了山间雾霭在夕阳的照耀下淡淡消逝的美景。

王维似特别喜欢秋日的夕阳,曾在诗中多次写到此场景,如在《归嵩山作》中写道:“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与王维同一时代的储光羲亦云“落日照秋山,千岩同一色”(《田家杂兴八首》其三)。

人们所熟知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同样也写出了秋天的光线之美。

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意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意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意思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意思在百花凋零的季节里,一片叶子从树枝上缓缓飘落,它轻轻地旋转着,似乎带着一种哀愁的姿态。

这个场景总是让我陷入深思。

一个叶子,简单而平凡,它的旅程如此短暂,却诠释了天下万物的无常和秋的意味。

首先,一叶落知天下秋告诉我们,时间匆匆而过,岁月如梭。

当秋风吹来,叶子像一把古老的时光刷子,轻柔而坚定地点缀了整个世界。

它们从绿色的嫩芽变成金黄的颜色,然后悄无声息地落下,迎接寒冬的来临。

这一幕幕变化,提醒着我们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一切。

其次,一叶落知天下秋表达了生命的轮回和变迁。

叶子的落下,并不是一种死亡,而是一场华丽的转身。

它们离开了母树,离开了过去的生活,投身到大地上,为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留下了空间。

正如叶子的凋零,是草木换新的前奏,我们也要学会放下过去的繁华与荣耀,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因为只有经历了离别,我们才能拥抱未来的盛开。

再次,一叶落知天下秋展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树叶,无论多么美丽,都会有自己的生命终点。

在翩翩飞舞的瞬间,它们穿越时光的束缚,感受生命的轻盈与飘逸。

然而,它们的生命也如同花开花谢般短暂。

我们不能因此而感到绝望,而是要珍惜每一天,抓住每一个机会,活出自己的精彩。

因为生命的脆弱,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珍贵。

最后,一叶落知天下秋还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寂寞与孤独的情感。

当叶子离开了母树,它们离开了亲人和伙伴,面对的是茫茫的孤寂与沉默。

然而,即使它们飘零在地,也并不是孤单的。

它们和大地相融,和风相伴,和时间共舞。

它们用自己的方式,继续着生命的旅程,迎接未来的到来。

我们也应该放下心中的孤独,与自然相融,与他人相亲,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守望与告别的诗句。

当我们看到一片叶子的蜕变和飘落,不仅是对自然界奇妙变幻的赞叹,更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学会欣赏一片叶子的美丽与坚韧,感受秋的含义与哲理。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体悟到生命的意义,活出自己的人生之花。

七年级语文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秋之声》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秋之声》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秋之声》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之声涂玉国①“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一叶落,天下秋。

秋天的天空分外明净过远,一行行高大的法国梧桐树站在这旷远的天空下,变得分外渺小寂寥,那枝头上片片枯黄阔大的叶子,在寂寂的秋风中无力地翻卷着,发出春恋的“唰唰”“哗哗”的回响,这回响似慢板轻歌,一声声地击在心上,让心一阵阵揪紧,顿生无限惆怅。

那黄叶落地的声音,更像无奈的叹息,拨动着内心的琴弦,有些萧瑟,有些悲凉,有些落寞。

②秋雨凉,加衣裳。

伴随秋风的是一场更比一场乘凉的秋雨,把夏日最后一缕暑热赶到季节的深处。

那纷纷飘落的细雨如雾如烟,落在褐黄的叶子上发出春蚕食桑般的“沙沙”的声音。

与春而不同的是,春天的雨温润、灵动,秋天的雨冰凉、绵长,更易让人多愁善感,滋长纷乱的心事。

偶尔,秋雨也有激烈的时候,落在树叶上、落在大地上,发出“嗤嗤”“嘶嘶”的声音,伴随着急促的风,敲在玻璃窗户上,发出“呯呯”“叮叮”的敲击声,这些声音尽管充满力度、富有张力,但与夏天的猛烈声相比还是温婉、低沉了很多。

听着这声音,仿佛坐在一叶小舟上,随声音的波浪起起伏伏,充满了平平仄仄的韵律与诗意。

③秋天,更多的声音是热烈的,丰富的,多彩的,欢乐的,兴奋的。

金黄的稻浪,闹腾在秋风里,发出“哗啦啦”的喜悦声;火红的柿子,摇曳在枝头,发出“噗噗”的会心微笑声;淡蓝色的长空上,白云高悬时行时止,发出小猫夜行时若有若无的足音;橙色的柑橘,藏在深碧的叶中,宛如捉迷藏的孩子发出阵阵调皮的“咯咯”脆甜声;红彤彤的枫叶,沉醉在秋日的温阳里,相互碰撞时发出“喀喀”的金属声。

听到这些七彩的声音,就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慢慢地连呼吸心跳都变得平缓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开启一场盛大的梦幻之旅。

④秋天最动听的声音,是果实开裂的声音。

秋日的暖阳下,金风吹动叶发出“飒飒”的声音,像在演奏丰收之曲。

黑色的绿豆荚、土黄色的豇豆荚,在阳光下不断炸裂,发出“咔吧咔吧”的欢快声;芝麻梭子张开小口发出“嚓嚓”的轻响;金黄的稻粒、黄亮亮的玉米发出“嗤嗤”的笑声……这些丰收的果实,在阳光的抚摸下汇成了欢声笑语的河流,在村庄上空、在田野上空、在大地上空远远地弥散开来,把秋天渲染得分外生动。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精选作文八篇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精选作文八篇

【篇一:一叶落知天下秋】古语有云: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这些都是讲到从一些细小事情的变化上,便可以了解整件事情的态势与状况!在今天这种时代背景下,倘若我们能以锐利的眼光发现那“一片落叶”,了解未来的“秋”或许我们可以提早有所准备,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微风”吓倒!怎样才能做“一叶知秋”呢?这就需要我们思维与观察的本领了。

三思而后行这古训在当下是十分智慧的处世之道,思考的魅力也是散发着芳香的!庞涓因为缺乏深思,慎察而中了孙膑之计,以致成“庞涓死于此树下”的遗憾,司马懿因为没有熟虑、谨行而上了孔明空诚计的当,最终以拥重兵却惨败为结局。

然而正是经过思考的洗礼,细致的观察,给阿基米德一个杠杆,他就能挑起整个地球,给卡文迪许一杆巨秤,他就能称出地球的质量。

可见细微的观察与深思熟虑可以让我们从细小的变化,事情中总结规律,最终完成大的成就,才能了解事物发展趋向,不致被一时的假象所蒙敝,最终失败:才能主动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即将出现的危险!一叶知秋不仅在军事、科学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也是蕴含着许多生活的智慧与趣味!如北风吹落了第一片枯枫叶,我们知道——秋天不远了,燕儿们结伴开始飞向南方,我们了然——冬天快要到了。

而且的老人家身体似乎就是一个季节的传感器,要下雨了身体便有不适了,腰酸了,腿疼了……我们了解了这些,便可做到及时添减衣物,不致在瑟瑟的风中流鼻涕,了解这些,我们生活得更加舒适、恬然!一叶知秋乃生活、生存之智慧、思考、总结是这智慧之门的开启密码!【篇二: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句简单的话,却有道不尽的禅意。

它告诉我们由小见大,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引导我们去探求。

细微事物的变化中往往蕴藏着不同的奥秘,引领我们开拓另一片净土。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道敏锐的目光,感知世界。

周国平说:“拾一粒埃土,世界就在脚下。

”这正道出了生活中智慧的哲理,一道敏锐的目光是看到了一种变化,抓住了那个重要的瞬间,预感大形势的改变。

做一片秋天的落叶600字作文 做一片秋天的落叶优秀作文精选

做一片秋天的落叶600字作文 做一片秋天的落叶优秀作文精选

做一片秋天的落叶600字作文做一片秋天的落叶优秀作文做一片秋天的落叶600字作文,秋天的落叶是信使,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当第一片叶子随着秋风的吹拂,依依不舍地辞别枝头,翩然落下,触碰在地面上,仿佛还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我就知道:秋天来了。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

我们走过了嫩绿的新春,多彩的盛夏,又来到了这充满激情的炽热金秋。

秋天,落叶是最引人注目的美丽焦点。

秋风掠过的树木,拉下了一片片树叶儿。

它们在空中轻盈地婆娑着,似只只美丽的彩蝶,又如个个翩翩起舞的精灵。

有人说,秋天的落叶是枯槁的,没有任何价值。

我却不以为然。

秋天的落叶是神圣的,尽管落叶已没有了春叶的可爱,夏叶的蓬勃,但在枯萎之下,是落叶最可贵的奉献精神,当叶子荫发于阳春三月之时,便开始吸收阳光与空气,孕育着鲜花和硕果累累。

当烈日炎炎,叶子们手拉着手连成一把巨大的伞,为小鸟送去清凉片片。

等到秋日来临,生命将尽的秋叶仍然以黄金火红装点着大地,为天地展现自己的最后一次美丽。

秋风吹过,秋叶坦荡而安详地落下,融入泥土,化为养料,孕育春的希望。

我相信,来年春的嫩芽里,一定隐隐地泛着秋叶淡淡微笑的身影。

啊!这是生命的轮回!啊!秋天的落叶!你是一篇篇饱含着深情的童话。

你匆匆离开,没有留下任何夺目的荣耀。

你轻轻飞落,不在乎是否得到任何的赞美。

但你却是那么的满足与安详。

奉献是你品格,你吸收空气和阳光孕育着繁花满天,瓜果飘香。

无私是你的追求,你耗尽了自己的青春,用即将枯萎的身躯留给秋日最后一片炫丽与金黄。

你坦荡地让秋风捧着你回归大地。

融入泥土,化为养分去孕育春的希望啊!秋天的落叶你是生命的赞歌,所有的心灵因你而得到洗礼。

伴着秋日的夕阳,你匆匆离开,没有留下任何夺目的荣耀。

你轻轻飞落将,有限的生命化为永恒……不知不觉中,深秋已经也快要过完了。

拿出语文书后,才翻了几页,就有两片已经快枯槁了的树叶从书里掉了出来,掉到了地上。

我弯腰捡起树叶,才看清这原来是一片银杏树叶和一片柿子树叶。

【诗词阅读及答案】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

【诗词阅读及答案】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

【诗词阅读及答案】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诗词阅读及答案】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阅读答案鉴赏赏析高考语文试题解析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至、先成泪。

残灯黄稠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

都去③此事,眉间心上,汝二者正视。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

③都来:算来。

(1)恳请叙述上阕呈现出的场景。

这个场景整体表现出来什么样的气氛?(3分后)(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4分)【答案】(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2)①生硬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至,先成泪。

”肠已恨割断,酒无由入,虽未至愁肠,已先化泪。

运用生硬手法,比入肠化泪更入一层,愁情更是沮丧诗所。

②情态描绘(细节描绘):下片先以一个“恨”字天下写下暴疾泣的愁意,“枕头欹横”,作者以极为简洁的语言生动写下了词人夜读倚枕独对灯Astier凝思的忧愁神态的愁态。

③融情于景:“残灯黄稠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二者映衬,图形了高亢灰暗的氛围,抒发了词人凄惨的情感。

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对白式的语言轻易定义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

“都去此事,眉间心上,汝二者正视”,郭军城这复古之事,就是无法正视的,不是在心头荡漾,就是在眉头攒聚。

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下了无法排解的愁情。

【赏析】写下秋夜景象,作者只把握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带出秋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至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飞舞。

树叶纷纷飞堕茶砖之上,不言秋而知秋。

夜,就是秋夜。

夜喧闹,并非说道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为秋声。

这声音不树间,却源自树间,原来就是树上飘荡的黄叶堕阶上,沙沙作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文章细节描写指导
浠水县散花镇中心中学蔡利琼
训练目的:
1、知道细节描写的基本作用。

2、了解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3、学会在作文训练中使用细节描写。

(我偏爱生活的细节。

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

——著名女作家池莉)
一:感受魅力
1、阅读下面各句,领悟细节描写的妙处。

(1)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2)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3)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时地左右观看。

(4)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5)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镜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贼眉鼠眼地向四周张望,目光始终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突然一阵警笛声使他身子一颤,他怔了怔,立刻又恢复了常态。

2、想一想,第二句和第一句相比较在哪些方面增加了细节的描绘?
(1)、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犹豫了很久,终于走上了讲台……
(2)、这次上去写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

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

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

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
3、想一想,第二句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理论探微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某个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一般而言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具体而微的描写。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

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

1、肖像细节,以形传神
2、语言细节,言必由衷
3、行动细节,形神兼备
4、心理细节,倾诉心声
1、肖像细节,以形传神
《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由这个外貌特征可以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

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

2、语言细节,言必由衷
满口之乎者也迂腐不堪、麻木不仁
读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是事,能算偷么?
自欺欺人,死要面子……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故作高深,卖弄酸才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穷酸无奈
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刻画出范进对功名的热衷,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3、动作细节,形神兼备
便排出九文大钱拮据穷酸却爱摆(装)阔气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心地善良却因穷酸而欲阔不得。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极度贫苦落魄
《范进中举》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

行动描写生动,能准确地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

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不要你去下评语,写什么“他是一上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的话,要让人物自用自己的言行表现的性格特点。

4、心理细节,倾诉心声
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

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神态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4、心理细节,倾诉心声
《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那一节,鲁提辖打了三拳之后发现郑屠可能死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这充分地体现出业鲁达的粗中有细。

说一说你生活中的细节。

例如: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个怦然心动的瞬间,一个细微的举止行动……这都是我们身边的细节。

仿照句式说生活中的感动细节。

当我冬夜苦读时,母亲为我送来热腾腾的奶茶,这是一个爱的细节
当我无心犯错时,父亲的手掌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这是一个爱的细节
当我时,老师(同学、父母……),这是一个的细节
三:训练指导
1、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1)第一招:步步追问法。

(原文)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脸很瘦,穿得也很差。

(追问:①“小”到什么程度?②怎么个“瘦法”?③穿得有多“差”?)
(改写)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脸瘦瘦的,好似一层皮敷在面颊的骨头上,颧骨突出,眼眶凹陷进去,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2)第二招:类比联想法。

(原文)老师讲课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

(改写)
(3)第三招:细化动作、延长过程法。

(原文)“传球!传球!好的!”他大叫着,从沙发上站起来,挥动着双手。

(4)运用修辞,画其神韵法。

(原文)柳树被太阳炙烤着,街上尘土飞扬,让人喘不过气来。

四:牛刀小试
运用细节描写将该句子进行扩充:昨天测验英语,我几次想拿出书来看,由于老师看得紧,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五:实战检验
1、本次作文训练要求。

(1)以“我欣赏XX”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要求运用细节描写。

写人或记物要用到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写景要运用修辞。

(3)不少于800字,字迹要工整。

六:范文引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