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式井井身轨迹控制技术
吉林油田浅层丛式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wel at r n r d cin r t , n h rjco y c n r li t ek y t c nq e On t eb sso h il l p te n a d p o u to a e a d t etae t r o to s h e e h iu . h a i ft efed
Z 等 。 并利 用 该技 术 在扶 余 城 区 1 - - 2号 丛 式 水 平 井组 顺 利 实施 3 2口 井 ( 中水 平 井 2 其 3口 , 大位 移 定 向 井 8口 , 井 直
1口) 创 下 国 内单 个 平 台水 平 井数 量 最 多 的 纪 录 。现 场 应 用 表 明 , 层 丛 式 水 平 井 技 术 可 成 功 解 决 因井 场 征 地 困 , 浅
摘 要 : 浅层 丛 式 水 平 井 技 术 是 吉 林 油 田 扶 余 地 区 完善 井 网 、 效 开 采 的 有 效 手 段 , 浅层 丛 式 水 平 井 的 井 眼 高 而 轨 迹 控 制 是 其 成 功 实施 的 关键 技 术 。通 过 对 吉 林 油 田扶 余 城 区 1 2号 丛式 水 平 井 组 井 口 间 距 小、 浅 、 多 等技 术 井 井
a plc to u ma y a d c mpr h nsv na y i he d fi u te nc p ia i n s m r n o e e i e a l ss oft ifc li s e oun e e n Fuy 2 h c u t r h i tr d i u 1 t l s e or—
吉 林 油 田浅 层 丛 式 水 平 井 井 眼轨 迹控 制技 术
吴 宏 均 令 文 学。 初 永 涛 , ,
( .中 国石 油 大 庆 钻 探 工 程 公 司 钻 井 四公 司 , 1 吉林 松 原 1 8 0 ;.中 国 石 化石 油 工 程 技 术 研 究 院 , 京 1 0 0 ) 3002 北 0 1 1
西峰油田合水区块丛式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西峰油田合水区块丛式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摘要:西峰油田合水区块丛式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是经过定向公司所在长庆油田合水隆起区块同一平台内施工完成3口井,而总结研究出的一套较成功的丛式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该技术包括丛式井防碰技术,合理应用“四合一”钻具技术,根据地层规律合理调整轨迹技术、提高造斜点优化剖面设计技术等。
按照“一趟钻”思路,现场技术人员通过控制小井斜施工、优化剖面设计、合理利用地层条件优选钻具组合等方法,克服了螺杆和PDC钻头的使用寿命短、井眼控制段长、中靶半径小、深井段轨迹调整困难等问题。
关键词:合水区块丛式井四合一钻具组合剖面优化设计西峰油田合水区块构造位置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的伊陕斜坡,主力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油层埋深1900-2000m[1],该区块以丛式井为主要开发井型,每平台3-5口井。
在该区域丛式井钻探过程中,地层间岩性差别较大,同样的钻具组合,在各地层中造斜率也相差很大,如何在这样的地层条件下,选择合适的钻具组合,以及选择合适的井眼轨迹设计,是钻探过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
在实际钻探过程中,通过研究探索出一套丛式井井眼控制技术,包括:丛式井防碰技术、合理应用“四合一”钻具技术、根据地层规律合理调整轨迹技术、提高造斜点优化剖面设计技术等。
一、丛式井防碰技术丛式井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施工防碰措施。
为了避免井眼相碰,采取分段式井眼防碰方案:直井段防斜打直和造斜段防碰绕障碍。
1.直井段井身轨迹控制技术丛式井施工中,如果直井段发生井斜,不仅会造成普通定向井中所产生的危害,还会造成丛式井中两口定向井直井段井眼相碰的严重事故。
因此,在施工中做好直井段防斜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实际操作中,采用合理的防斜钻具组合和钻井参数保证直井段的防斜打直[2]。
在同一平台每口井的直井段都采用同样的钻具组合和钻井参数,即使有井斜的产生,几口井也是保持向同一方向飘移,以此来避免各井的相碰问题。
2.造斜段防碰绕障碍技术丛式井施工中,提高造斜点后大部分井是在斜井段防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防碰图观察各井的趋势走向,严格执行防碰制度,口井眼间距不得少于5m,若相碰趋势强烈必要时要提前绕障。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钟摆钻具原理:利用斜井内切点以下钻铤重量的横向分力把钻头推向井壁
下方,以达到逐渐减小井斜的效果.
扶正器的安放位置:对钟摆钻具来说,扶正器的安放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安放
偏低则减斜力小,效果差;如果安放偏高,则扶正器以下钻铤可能与井壁形成新 的切点,使钟摆钻具失效.稳定器的理想位置:保证稳定器以下钻铤不与井壁接 触的条件下尽量提高些.
测段计算公式:
此法假定二测点间的井段为两段各等于测段长度一半的 直线构成的折线,它们的方向分别与上、下两测点处的井 眼方向一致。
某斜井钻进到 1900 米时,井斜为 43 度,方位 29 度,垂深 1500 米,水平位移 1000 米,北位移 874 米,东位移 485 米, 钻进到 2000 米时井斜增到 47,方位增到 31,试用平均角法 计 算 2000 米 时 的 垂 深 , 水 平 位 移 , 北 位 移 , 东 位 移 (Sin45=Cos45=0.71,Sin30=0.5;Cos30=0.87)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井眼轨迹现场控Βιβλιοθήκη 技术---有效的定向工艺措施
通过井眼轨迹的优化,大大减少了定向井作业难度,大大的节
约了定向作业时间,这在滑动进尺上得到了十分明显 的体现,以下 是设计与实际滑动进尺的比较:见QHD32-6各平台统计数 据:
项目名称
总滑动进尺
设计(m)
实际(m)
平均单井滑动进尺
设计(m)
井名
F30 F19 F20 F10 F16
扶正器尺寸
8 1/8” 8”
10 5/8” 10 1/2” 10 1/8”
井斜趋势(降斜率) 明化镇(上) 明化镇(下)
0.7o-1.7o 0.5o-1.5o 0.5o-1.5o 0.6o-1.6o 0.5o-1.9o
AT9-11H井轨迹控制技术

AT9-11H井轨迹控制技术摘要:AT9井区丛式井项目是中石化西北分公司首次在塔河油田尝试丛式井组开发技术而布置的两个丛式井平台,其中一号平台共布置5口水平井,二号平台共布置2口水平井,1口定向井,1口直井。
两个平台相距80m,同台井口彼此间距8m,平均造斜点在4000m以上,是国内陆上平均造斜点最深的丛式井组。
由于超长直井段,外加方位漂移的不确定性,使得直井段的防碰成为整个项目施工的关键。
AT9-11H井是一号平台的第一口水平井,本文通过其施工过程的详述,探讨了丛式井组钻井技术在该井组应用的难点和重点,对本平台以后井的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字:丛式井;钻井技术;轨迹控制1.概况AT9-11H井是中石化西北分公司为了评价落实塔河油田AT9井区三叠系阿四段砂体展布特性及中油组含油气性,部署基础开发井网而在一号平台布置的第一口水平井。
该井设计为先打一口井斜67°的斜导眼,探明目的层后回填至井斜50°位置进行侧钻施工,最终完成一口双台阶水平井。
在该井施工过程中,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制定了合理的钻具结构和钻井参数使得本井以最快的速度顺利完钻。
2.设计基本数据由于本井为丛式井[1]项目的第一口井,按照西北分公司的布置,先打一口斜导眼,探明目的层,然后再回填至井深4230m,进行侧钻施工,最终完成一口双台阶水平井。
其设计如下:表1 斜导眼设计基本数据表表2 水平井设计基本数据表3.井眼轨迹控制技术3.1直井段由于是丛式井组,任何一口井的位移超标都会对后续井的施工造成影响,因此直井段防斜和防止位移过大是本井的重点和难点。
3.2增斜段由于本井的设计造斜率较高25.33°/100m,因此选择下入牙轮钻头和1.50°螺杆钻具,增斜施工井段为4006.00~4324.64m,段长为318.64m。
中石化西北分公司要求施工的实钻轨迹与设计轨迹垂深控制在±0.8m以内,在施工中,根据本井设计的造斜率选择使用了1.50°的螺杆钻具,并严格执行设计及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措施,灵活的控制了造斜率,使得井眼轨迹平滑。
青东5人工岛密集丛式井组井眼轨迹优快控制技术

东5 断块, 储层压 力系数1 . O 0 左右 , 为正常压 力系统 。 青东 凹 陷位 于渤海南 部海 域 , 东临潍 北凸起 , 西北 以青坨 子 凸起 、 垦 东 凸起 与沾 化 凹陷相 隔 , 西 南 与东 营 凹陷相 望 , 两侧 为 郯 庐 断 裂 分 支 断 裂 所 支 持 ,凹陷 内 发 育沙 三 、 . 沙
青东 5 区块 6 0 1 = I 井全 部为定向井, 井 身结构 分为普 通定 向井 ( 如图
了 青东5 人 工岛大型密集丛式井组, 并实施批 量化钻井施工模式 。 在简 述青 1 ) 和 大位 移定向井 ( 如 图2 ) 2 种: 东 5 密集丛式井组地质情况、 井身结构和井眼轨道剖 面的基础上 , 针对井组 ( 1 ) 普通 定 向井为二开井 , 共4 7 1 Z l 。 一开表 层为直井段 , 造斜 段在
丛式三维水平井轨迹优化控制技术

丛式三维水平井轨迹优化控制技术翟文涛摘要:通过分析丛式三维水平井的特点,得出了丛式三维水平井轨迹的难点,并针对这些轨迹控制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特别针对丛式三维水平井的防碰问题,扭方位井段轨迹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同时通实例分析,给出了丛式水平井轨迹优化控制的要点,最后给出了丛式三维水平井轨迹控制的有关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丛式井三维水平井轨迹控制随着胜利油田开发的深入,目前在胜利油田的开发中布置的水平井受到井位的限制,很多设计为丛式三维水平井井组,三维水平井井组的水平井轨道设计通常为在井斜角较大之后扭几十度的方位,同时因为受到靶前位移的限制,水平井的造斜率就已经较高,这使得后期的狗腿度偏大,给水平井轨迹的控制和井下安全带来了很大困难和风险。
同时由于井组井间距较小,或设计及施工顺序的问题造成防碰形式严峻。
本文通过对丛式三维水平井井组施工的分析,给出了该类型水平井井组轨迹优化控制的技术措施,对该类型水平井井组的优质施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丛式三维水平井井组的设计特点丛式三维水平井井组是指井组井口大于等于两口,且至少有一口井身轨迹为三维设计的水平井的丛式井。
表1为一丛式三维水平井井组中其中一口井的轨道设计数据:表1 三维水平井设计数据该井组各井有关数据如表2所示:表2 井组各井有关数据由表1,表2可以看出丛式三维水平井设计时狗腿度较大,表1所列狗腿度最大达到了35°/100m,从表2可以看出三维水平井的方位角的变化较大。
2.施工难点丛式三维水平井除了单口水平井的所具有的井身轨迹控制难点如:目的层埋深的不确定,地层造斜率不稳定,仪器测斜零长大之外,还具有以下施工难点:1.全角变化率相对较高由于目前油田内水平井一般设计造斜率为20-30°/100m,在井斜较大大之后,再进行扭方位施工就容易造成全角变化率偏大,设计全角变化率一般超过了20°/100m。
2.后期施工难度大丛式三维水平井设计时一般在井斜40°以后进行扭方位施工,在井斜较大时,进行扭方位施工的难度较大,既要保证造斜率又要满足轨迹调整要求可能存在施工的困难,矢量中靶的难度增大。
定向井、水平井井身轨迹控制

第三章定向井、水平井井身轨迹控制技术第一节定向井、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理论无论是定向井,还是水平井,控制井眼轨迹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按设计要求中靶。
但因水平井的井身剖面特点、目的层靶区的要求等与普通定向井和多目标井不同,在井眼轨迹控制方面具有许多与定向井、多目标井不同的新概念,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来作为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我们在长、中半径水平井的井眼轨迹控制模式的形成和验证过程中,针对不断出现的轨迹控制问题,建立了适应于水平井轨迹控制特点的几个新概念。
一、水平井的中靶概念地质给出的水平井靶区通常是一个在目的层内以设计的水平井眼轨道为轴线的柱状靶,其横截面多为矩形或圆。
我们可以把这个柱状靶看成是由无数个相互平行的法面平面组成,因此,控制水平井井眼轨迹中靶,与普通定向井、多目标井是个截然不同的新概念,主要体现是:井眼轨迹中靶时进入的平面是一个法平面(也称目标窗口),但中靶的靶区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柱状体,因此,不仅要求实钻轨迹点在窗口平面的设计范围内,而且要求点的矢量方向符合设计,使实钻轨迹点在进入目标窗口平面后的每一个点都处于靶柱所限制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控制水平井井眼轨迹中靶的要素是实钻轨迹在靶柱内的每一点的位置要到位(即入靶点的井斜角、方位角、垂深和位移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矢量中靶。
二、水平井增斜井段井眼轨迹控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一口实钻水平井,从造斜点到目的层入靶点的设计垂深增量和水平位移增量是一定的,如果实钻轨迹点的位置和矢量方向偏离设计轨道,势必改变待钻井眼的垂深增量和位移增量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待钻井眼轨迹的中靶精度。
水平井钻井工程设计中所给定的钻具组合是在一定的理论计算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随着理性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经验总结,设计的钻具组合钻出实际井眼轨迹与设计轨道曲线的符合程度会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井下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个符合程度总是相对的。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讲义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1)三、海洋定向井直井防斜技术 (12)四、海洋定向井预斜技术 (14)上图为某平台表层预斜轨迹与内排井直井段轨迹对比图 (15)五、造斜段、稳斜段、降斜段轨迹控制 (15)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井眼轨迹控制指:按照设计要求(地质设计、钻井工程设计、定向井设计等),利用定向井工艺、技术,完成定向井、水平井、水平分枝井等轨迹控制的过程。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按照定向井的工艺过程,可分为直井段、预斜段、造斜段、增斜段、稳斜段、降斜段和扭方位井段等控制技术。
目前海洋定向井轨迹控制使用的是导向钻具,而在陆地油田有的还是用常规钻具组合(增斜、降斜、稳斜、降斜)实现井眼轨迹的控制。
定向井井眼轨迹控制考虑的因素及工作内容包括:1.造斜点的选择(1).选择地层均一,可钻性好的地层(2).KOP在前一层套管鞋以下50米,套以免损坏套管鞋(3).初始造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4).大于25度的定向井方位易控制2.造斜率选择(1).大斜度大位移定向井:2~3度/30米(2).一般丛式井3 ~5度/30米(3).造斜率要均匀3.降斜率(1).对于“S”井眼,通常降斜率1~2度/30米(2).如降斜后仍然要钻长的井段,降斜率还要小,以免键槽卡钻4.预测井眼轨迹要考虑的方面(1).底部钻具组合的受力分析(2).地层的因素:岩性、均匀性、走向、倾向、倾角(3).钻头结构、形状(4).侧向切削模型和轴向切削模型,确定侧向力5.钻具组合影响轨迹:底部钻具组合表现不同的效果,是由于不同的钻具有各自的力学特性,产生钻头侧向力的方向和大小不同。
(1).1#STB和2#STB的距离(2).(刚度)钻铤内外径、材料(3).扶正器尺寸(4).钻头类型和冠部形状6.井眼方向控制内容:(1).井斜角的控制:增斜、降斜、稳斜;(2).井斜方位角控制:增方位、降方位、稳方位;7.定向井轨迹控制的主要做法1)第一阶段:打好垂直井段(1).垂直井段打不好,将给造斜带来很大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碰 难 度 大 。 通 过 井 身 轨 迹 控 制 技 术 、 防 碰 技 术 ,较 好 地 解 决 了井 身轨 迹 、 防碰 、 防 塌 等一 列列 技防碰 .
垦 东 l 平台 为海 油陆 采平 台 ,所施 工 的 2 井 目的层是位于 明化镇 组、馆陶组的 浅层油气 减 ,砂 层胶结性 差 ,极其疏松 ;泥岩蒙脱石 含 最高,易导致缩径及污 染钻 井液。 式井造 斜 点浅 ,井斜 位移大 ,井 间距小 ,施 工中防碰难 度大 。通 过井身轨迹控制技 术 、防碰技术和 钻 井液 技术的优化 ,较好地解决 了井身轨迹 、防 碰 、防塌 、保护油气 层和环境 保护等一列列技 术 准题 ,圆满完成 了垦东 l 乎台 式井的钻 井 2 施丁任务 。 1 、井 身轨迹的控制技术 由 l F 本平台施工并 存在 着以下堆点 :井组 井间距近 、各井与邻井相距3 5 .m,而且井斜 、 水平位移火 ( I 7]井位移超 过 10 m,1 口井井 00 6 斜超过5 度) ;在 一 0 开超浅地 层、大尺 寸非常 规井限定向 ( 3 / 尺寸井眼 ;平原组 、 中l 5 8 明化 镇组定 向 );井身轨 迹复杂 ,有6 口井为 五段 制 ( 一增 稳 降 稳 )剖 面 ,4口井 直 为四段制 ( 直 增 ~稳 一降 )削面 ,因此井身 轨迹控制难 度极大。针对施工的技 术难点我们 主要从以 几 个方面进 行 了研究和技 术改进 , 取 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 11 .直井段防斜打 卣钻进技术 采 用 中 36 1 m BI+q2 3 2 nDC ×3 4 .m t )0 .m l 根 ( 中无磁 l )+ 1 7 8 TDC×3 其 根 7 .m1 I 根 + 1l 7 ( 2 mm DP 武钻具 , ) 塔 小钻 压 、低排量 吊 打 ,确保 直井段打直 。 12k 眼定 向技术 , 井 J 采用 036 1 Bt 17md. 单 弯 ( 4 .r i 9n mm  ̄ 5 扶 J块 由 ①38 l啤 成  ̄33 l E OI 办 nn 4n m) { l78 中 7 .mm NM DC×l } W D短节 } 7 .m mDCx6 根 M ①178 根 +q17 mHW D )2r a PX5 + l7 1 D 具 组合 , 柱 中 2】i Tn 利用无线随钻Mw D 定向 , 向与复台钻进相结 定 合,严格控制 : t 眼狗腿度。 13施3 r 采用导向钻井技术 . -l l ①用 MW I实时 跟踪 ,按 设 计 的轨 道 钻 ) 进 ,许根据地质情 况及时 调整轨迹 ,实现 低摩 阻、长时 f钻进作业。 H 】 ②导向钻 组 合 :高效钻头 { 钻头稳 定 近 器 ( 常为马达 [带稳定器 )+ 通 j 单弯马达 + 欠 ( 尺 稳定 器) 无磁钻挺+ 于 + 加重钻朴+ 钻杆 。 ③ 导 向钻 的操 怍方式 :滑 动式 钻进 方 # 式 、 合钻进方式。 ④导向钻具组 合 q 的2 1 个特 别设计 的稳定 器,决定 着井 钻具的定 向造 斜能力 。征现场 施工 l I_可通过 选 用不 同角度的马达 ,适 当调
421 . . :采用 等直径且加 大的钻头 水眼 , 降低钻 帅泵压 ,避免形成高压喷射 。 4 2. :减化钻具结 构 ,减 少大尺寸钻 具 . 2 的使用 ,防止形成局郎紊流冲刷 井眼。 4 2. :进 入 目的 层在采用 高粘切平板 型 . 3 节稳 定器的位置 、尺寸来调节滑动 方式 下钻具 层流的 基础上 ,降 低钻井泵排量 2 %左右 ,以 0 的造斜率及复合钻进时的稳斜效果 。 较小的泵排量 钻过 目的层 ,直至钻挺等大钻具 14 .井眼轨迹的连续控制技术 穿过 目的 层,方可恢复正常排量 。防止形成局 ①导 向钻具 以滑动方式钻进时 ,可实现 定 部紊流导致 井径扩大 。 向、增斜 、降斜 、调 整方位等 ;复合钻进 方式 424 . . :地 质循环观 察或因其 它原 因循环 时 ,可实现直井段 、增斜段 、稳斜段钻进。 时,降低钻井泵排 量3%,同时长距离缓慢活动 0 ②在 实际施工 中,根据M W / 斜仪 器监 钻具 ,防止局部 寸 D ̄ I I 间循环冲刷导致井径扩大。 测结 果,用计算机跟踪 计算 ,随钻作 图,预 测 通过采取以上技术措施所施工井井径扩大 2 以内 , 口的层井段井径扩大率均 井 眼的发展趋势 ,及时 调整钻井参数和钻进 方 率均控制在1 % 控制在 以内。 式 ,以满足井眼轨迹控制要求。 5 保证并 眼清洁 的钻井技术 ③造斜率大 于设计 造斜率 , 0 采用复 合钻 由 于这 类井 井斜 位移较 大 ,钻 屑堆 积形 进方式钻进 ,使整个井段 的平 均曲率接近设 计 曲率 ,使 实钻轨迹尽量接 近设计轨迹 ,保证轨 成钻 屑床后难以清除 。施 工中针对井眼清洁问 题 ,采取 了以下技术措施 。 迹控制精度。 5 1合理挖制钻井液流变性能 .: 2 、防碰技术 5 2 选择合理的钻井液处理剂 及处理方法 .: ①每钻进 一 V井时 ,施工人 员都 会根据 当 I 5 3 配合钻井工程技 术措施 , 增强井眼清 .: 前井的夹钻 轨迹与 已完成 井的井眼轨迹和设计
目程术 技
丛式井井身轨迹控制技术
孙兆锋 唑利石油管理局渤海钻井总公司 奠 捕 : 垦东海油陆采平台,由于丛式井 隅
造斜 点 浅 ,井斜 位 移 大 ,井 间距 小 ,施 工 中 防
等措施 ,控制钻井液 中的固相。
4 13 . . :进入 目的层前 及时 调整钻 井液性 能达到设计要求 。
的未完成 的井眼轨迹进 行防碰 扫描 ,以免造 成 沽效 果 。 主 要逝世控 制合理 的环 空返 速、及时进行 相碰 事故的发生。 ② 进 行 总 体 的 防 碰 设 计 。 采 用 新 版 短程起下钻等措施提高井眼清洁的效果 。 6 润 滑 防 卡 技 术 ln mak a d r 软件 ,进行实时扫描 ,即时修正整体 ( )提高 钻井的润 滑 系数 ,努力降 低钻 1 轨迹设计和单 井剖 面设计。 具的摩擦阻力 ③在 钻井 施 工过 程 中 ,在 执 行预 定防 碰 ( )严格控带 外身轨 迹 2 1 . 方案的同时 ,采 用在危险防碰井 段 ,利用平面 根据 设计,合理控制 井身轨迹 ,尽量保证 法、法面法 、最 小距离法三种防碰 方法进行扫 井身轨迹 滑 ,减小狗幄度 ,以达 到降低钻具 描 ,来得 出防碰 点轨迹的相碰趋 势,而不仅仅 摩阻 、减轻键惜的形成、预防卡钻 的目的 。 是舫 碰点的最 小距 离和相对位置 值。 ( )严格控带 钻井液的滤失量 3 l J ④存实际施工 中,利用 国产 负脉 冲无线随 ( )尽 减 少钻具任 井内的静 止时 间, 4 钻测 量仪器对磁场 强度和磁倾 角进行 监测 , 一 滑动钻进时 间长时 配合进行转动钻进 ,并 及时 旦发现 磁场强度和磁倾 角有异常 ,就 立即停止 进 行 短 程 起 I钻 , 以 破 坏 钻 屑床 和 粘 附 井 壁 的 钻进 ,研究绕障措施 。 钻 稻 ,确 『 眼 畅通 。 呆井 3 钻井 液施工 7 提高固井质量技术 本平 台所 有 井均 是 回收钻 井 液小 循环 钻 ( )认真 整钻井液性能 1 进 。 二开将一开钻 井液加 水冲稀小循环 钻进 , ( )适当增 加前置液的黾 2 充分使用钻升液 固控 净化设备( 使用细度6 臼以 O ( )采Ⅲ ̄ 7水 泥浆体 系 3 I L 2 ' 上 的双 震动 筛和双 离一 f) b ̄ 清除 钻屑和 多余的 L 8 、环境及油层保护技术 粘土 ,保持钻井液低粘 、低切。在施工 中根据 垦东l 平台虽然是海油陆采平 台,但 该平 2 定 向点 的深度及井斜 、位移情况加入润 滑剂 , 台在延伸到海 里的 人工岛上 ,因此对环境保护 控制钻 井液 泥饼摩擦 系数 小于0 0 。钻进至 井 要求十分高 。本平 台所有井施工的 目的 层均是 .2 深8 0 5 m左右进行定性处理,调 整钻井液的流变 馆陶组的油层 ,具 有疏 捡、渗透率高 、水敏性 性 、降低钻井液的滤失量 、改善钻井液 的泥饼 强等特 点,油 层保护要求也非常高 。 质量 ,保持钻井液PH值大干1 ,任井 深9 0 0 2 m ( )优选 钻井液体 系 1 前钻井液性能达到设计性能 。 ( )规 范施 [ 2 操作和人 员管理 4 保护井 径的综 合钻井技术 ( )加快施 工速 度缩 短钻井 周期和建 井 3 由 本平 台施 工井的 目的层为 明化镇和馆 周期 ,减 少钻 井i x油 层的浸泡时间 。 F i.  ̄J 陶组 的砂 层 , 具有地 层 为胶结性 极差极 易井径 9、结 论 扩大 的持点 。为保 证 井径规 则 , 控制计 径扩 大 针 对海 油陆采下台丛式井钻井的技术难点 率我们主要采取 _以下技术措施 : r 和垦东 l平台钻井施 工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 ! 41 .钻井液 技术措 施 地 制定 _井 身轨迹控 制技 术、防碰技术 、保护 r 411 . .: 开采用膨润_ 浆小循环钻进 。 { 井径的综合钻 井技术 、保证 井眼清洁的钻井技 4 12 . . :进 入 明化镇上部 泥岩地 层后在进 术、润滑防卡技术 、提高 固井质量技术 、环境 臼的 层前 l)米 ,使用 低吲相聚 合物钻 井液 , 及汕层保护技术和钻井液技 术等综合钻井配套 (】 【 强化 固控设 备使用率 、提 高絮凝抑制剂的加量 技 术,取 得 r, R好的使用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