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第一章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哲学教案

绪论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教育本体、教育本质、教育本体规律、教育本质规律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教育本体是教学成人,理解教育本质的生成过程,从总体上形成对教育哲学的认识,激发学习哲学的兴趣。
[内容提要]教育本体;教育本质;教学成人;教育本质生成;教育本体规律;教育本质规律。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教育本体与教育本质的关系;教育本体是教学成人。
难点是深入理解教育本质的生成过程。
[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授,兼有课堂提问和师生对话交流。
一、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生成的教育“定在”教育本体是古今中外任何不同层面的教育都共同具有的绝对和不变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教育区别于世界一切其他事物的根本特点。
教学成人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本质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联系,是教育本质的本质,教育的本体,是教育区别于自然运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所有教育的原初或终极起始原因都是教学,最高追求或终极目标都是形成人或成就人。
教学本体与成人本体是统一的,教学为了成人,成人必须教学。
教育离开教学既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成就人。
教育本质是某个时代和某个区域的某个层面的教育具有的相对和变化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一种教育区别于另一种教育的根本特点。
教育本体只说明和表现为教育区别于自然运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或根本存在方式是教学成人,而教育本质则不仅如此也要说明和表现为教育是如何教学和如何成就人的,是教育之变与不变的统一,是对教育本体的展开、充实、限定和具体化。
教育本质的变化过程是从具有人类永恒性的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具有特定规定性教育具体存在或“定在”、“限有”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二、教育本质生成是教育主体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过程。
教育既不是没有统一规定性的任意变化的主观存在,也不是只有一种规定性的永恒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教育主体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根据自我需要、价值观和理想的合理性建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教育哲学参考书目

教育哲学参考书目《教育哲学》张楚庭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前言第一章从哪里开始考察教育第一节教育中有多少问第二节什么是最重要的第三节教育曾经怎样被考察着第四节从什么视角观察第五节“教育就是教育”第二章人是什么第一节教育的第一问第二节谁提出了第一问第三节反身性第四节我与我第五节人有没有本质第六节自增性第七节语言与人第八节“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第九节人被考察得怎样了第三章关系中的人第一节关于关系第二节时代与人的关系第三节关系与人的存在第四节人创造了关系第五节关系给人带来了什么第六节人怎样变小,怎样变大第七节人与个人第八节主客体关系第九节关系是可以改变的第四章人发展什么第一节关于功利第二节教育服务与服务教育第三节美育的功能第四节语言教育第五节发展人的可发展性第六节可发展性探询第七节更是一种权利第八节作为目的与作为条件第九节发展着走向全面第十节发展与解放第十一节关于全面的“全”第十二节实质是个性发展第五章教育特性第一节教育成为教育第二节在泛化中窄化第三节教育的权利第四节教育对象性的失落第五节教育的反身性第六节“灵魂工程师”论第七节受教育目的第八节教育目的链第九节教育的自我觉醒第十节作为检讨者的教育第六章教育公理第一节规律问题第二节自然哲学是一切?第三节人的意识与教育规律第四节规律不可改变吗第五节改变,还是违反第六节教育的保守性第七节教育的超越性第八节“适应论”评析第九节两种极端第七章自由教育第一节人与自由第二节人文知识的命运第三节知识的性质第四节知识权利第五节自由教育的命运第六节学校是什么第七节象牙塔与故纸堆第八章教育社会性问题第一节辩证法存在于历史之中第二节人的社会关系第三节个性与社会性第四节教育的性质第五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六节应然的命令与实然的命题第七节教育何以善待社会第八节社会以何善待教育结束语《教育哲学》郝文武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版目录绪论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第一编教育哲学总论第一章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第二节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第三节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第二章教育哲学的反思及其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反思:教育哲学的方法第二节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反思的对象第三节前提反思:教育哲学的任务第三章从教育哲学看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第一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过程第二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实质第三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方法第四节教育学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本原和标准第二编教育生成论第四章教育本体论第一节哲学本体论第二节教育本体论第三节教育本体论与人性论第五章教育主体论第一节主体、本体、实体与客体第二节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成第六章教育价值论第一节教育价值的本质第二节教育事实判断与教育价值判断第三节教育价值的分类和系统整合第四节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第七章教育本质论第一节教育本质的结构和生成第二节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第三节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第四节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第八章教育规律论第一节教育规律的生成规律第二节教育规律的语言表述第三节教育规律的逻辑分类第三编教学实践论第九章课程知识论第一节课程知识的本质第二节课程知识的类型及其合理性建构规律第三节课程分化和综合的辩证法第十章课程教学论第一节自然主义课程教学论第二节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课程教学论第三节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论第四节当代课程教学论的新发展第四编教育理想论第十一章教育目的论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永恒理想第二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第四节全人教育与素质教育第五节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实施第十二章人文教育论第一节人文精神与民主科学精神第二节当代人文精神的特点第三节当代人文精神的形成和教育第十三章教育公平论第一节公平、平等和效率第二节教育平等和效率统一的教育公平第三节教育公平的实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七版)》奥兹门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版本书是在美国使用时间最长、再版次数最多的教育哲学教材之一。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活动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是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的《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
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
他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自己的物质的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小的动物。
若取得一些新的倾向,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励也就够了。
英国的沛西·能在其所著的《教育原理》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有教育,甚至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生物起源说的依据:观察动物生活状态——比较研究——发现动物本能式求生技能学习——提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是本能的活动。
教育学(中学)选择题

13、影响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P99
14、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社会因素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p101
6、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7、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9、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的属于个人本位论。
10、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P34
2、公元前2500年出现在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是教育史学界普遍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学校。P48-49
3、生物起源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P42
4、美国教育史专家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学起源论。P42
3、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英国)、单轨制(美国)、分支制(中国)。P68-70
4、学校组织的特征:垄断性、非自愿性、公益性。p84-85
5、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表现在:教育目的不同、手段不同、与政府关系不同、产出不同。
6、沟通对于学校管理的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感情交流。p84-85
7、学校绩效评价的模式:目标模式、投入—产出模式、需求满足模式、环境适应模式、学校内质优化模式。P90
7、学校绩效评估类型*(多选题P91-92)(1)性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2)形式: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 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3)主体: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和下级评估。(4)标准:绝对评估和相对评估。
第一章哲学与教育

第⼀章哲学与教育值得拥有的资料是来⾃平时学习积累总结的有问题的地⽅肯定有的还请⼤家批评指正!第⼀章哲学与教育内容摘要本章作为全书⾸章具有"绪论"或"引论"的性质本章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介绍了教育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教育哲学产⽣与发展的过程阐明了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法指出了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和如何学好教育哲学的路径学习⽬标1.理解和掌握哲学和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2.明确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3.掌握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4.了解教育哲学产⽣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物及代表作5.理解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第⼀节哲学和教育哲学的关系⼀、对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理解(⼀)对哲学的四种理解1.哲学就是对智慧的追求⼀个⼈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就是哲学家2.哲学是⼀种活动主要是脑⼒活动对⼈⽣价值的思考后来发展成为⼀种清思活动3.哲学是对宇宙的总的看法本⾝不创造知识⽽是对其实学科创造的知识进⾏整理这种观点影响很⼤4.哲学是对⽣活的指导⼈⽣会遇到两难问题需要⽤哲学思考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对哲学的理解可分为两类⼀种是静态作为名词理解是哲学著作由⼀系列概念、范畴、命题话语⽅式组成⼀种是动态将哲学看作是⼀种思维⽅式是⼀种⽅法论与⼈们的⽇常⽣活有其内在的亲和性(⼆)哲学的研究框架哲学的研究框架可分为五部分:1.逻辑论2.认识论(知识论)3.价值论4.本体论5.宗教哲学(三)与教育哲学密切相关的是知识论、本体论、价值论1.知识论是有关知识的起源、性质、⽅法、条件等⽅⾯的研究⼴义的知识论包括逻辑学和知识论也可以称为知识学;狭义的知识论是指知识论本⾝⽽不包括研究知识的⽅法学和原理2.形⽽上学也称为本体论形⽽上学这⼀概念与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有关后⼈在整理他的著作时发现他把⾃然现象归结为"物理学"把世界本质以及神、灵魂、意志归结为"物理学之后"根据《易·系辞》中"形⽽上学者谓之道形⽽下学者谓之器"⼀语把"物理学之后"翻译为"形⽽上学"这是⼀个⾮常恰当的翻译本体论是对世界的终极理解探讨⼈与客观世界的关系3.价值论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满意程度价值论包含五个⽅⾯:(1)知识价值---"真"的理论主要探讨"什么是真理"、"有没有真理"、"如何找到真理"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系列问题(2)伦理价值---"善"的理论主要讨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有没有良知道德善恶的标准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等问题(3)艺术价值---"美"的理论主要是研究艺术本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4)宗教价值---"圣"的理论西⽅社会宗教要解决⼈的理智⽆法解决的问题如"来⽣来世"的问题还需要补⾜情感⽆法达到即愿望⽆法实现的问题中国的道教相信⼈可以凭借⾃⼰的⼒量最终超越⾃⼰(5)经济价值---"利"的理论获利的基本原则是以最⼩的投⼊获得最⼤的利润经济学的价值观念可以导致充满功利主义思想导致社会弊端的产⽣(四)对教育和哲学关系的理解教育哲学是⼀种交叉学科如何理解教育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呢?1.有些学者认为教育和哲学两者是⼀⼀对应关系哲学中有本体论、知识论和价值论教育哲学也应是这样的体系2.有些学者强调教育中的哲学对教育现象和相互关系⼈们都有⼀种哲学取向⽤哲学的⽅法去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有了新的视域3.有些学者强调为解决教育问题的哲学以教育问题为中⼼从哲学理论和实践⽅⾯进⾏分析具有⽬的性和实⽤性⼆、教育哲学的产⽣与发展(⼀)由来教育哲学是在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教育科学构成⼀个⼤的体系过程中分化出来的第⼀本教育哲学的著作的出现是在世界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茨(1805-1879)写了⼀本〈〈教育学的体系〉〉1849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雷克特将此书译成英⽂并把书名改为〈〈教育哲学〉〉这是教育学⼀分⽀的教育哲学的由来(⼆)发展20世纪初对国内外教育哲学产⽣重⼤影响的是:德国哲学家笃尔(1854-1924)于是1899年发表了〈〈社会教育学〉〉或〈〈哲学与教育学〉〉书的结构由基础论、⽬的论、机构论组成他明确提出教育不应该顺应社会⽽应该推动社会这本书对后来教育哲学体系的形成产⽣了重⼤影响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与1916年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或〈〈民本主义与教育〉〉副标题为"教育哲学导论"这是他在哥伦⽐亚⼤学讲学时使⽤的教材是他教育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根据实⽤主义经验论对⼈的⽣活⼈的⽣长、学校、教育⽬的、教育价值、教育⽅法、教材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同时对旧学校旧教育进⾏了批判是⼀本范围较⼴的教育哲学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产⽣了重⼤影响(三)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哲学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其教育哲学流派为其特征的系统研究20世纪西⽅教育哲学流派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1.使⽤"经验"、"实在"、"⽂化"、"⽣存"、"结构"概念统合了古近代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的对⽴反映出现代⼈教育思想中整体观念和综合思考的明显进步同时在评价时越来越复杂唯物主义与唯⼼主义⽃争依然存在2.个⼈⾄上价值观与社会⾄上价值观的论战始终进⾏3.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提出新课题和解决新课题4.努⼒引进现代科学研究新成果5.学派之间相互批判相互促进形成对话和互补态势(四)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哲学发展的新动向1.教育哲学的实践性2.教育哲学的反思性3.教育哲学的批判性4.教育哲学的价值性第⼆节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法⼀、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是⼀门⽤哲学的观点和⽅法来探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是⼀门带有⽅法论性质的边缘学科具体说是:是⼀门以教育中最基本概括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哲学⾼度进⾏研究和探讨找出⼀般规律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成为其它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对定义的理解1.教育的⼀般问题;2.上升到哲学⾼度;3.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三)教育哲学的学科特征教育哲学是⼀门基础理论学科是⼀⽚充满时代⽓息与青春活⼒的天地它融合了许多教育学科的知识是对多学科知识的再抽象与提升这门学科可以让我们饱揽世界教育改⾰的⽆限风光品尝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美味佳肴体验时代变化给教育带来的冲击与困惑捕捉科学发展为教育提供的蓬勃⽣机⼆、教育哲学的任务(⼀)教育哲学的任务1.对教育根本问题上升到哲学⾼度分析2.对教育史和当前教育实际中的问题做出分析和评论3.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做出回答对未来的教育做出科学的推断(⼆)如何深化教育哲学研究的思路总的说⼀⽅⾯必须加强教育哲学⾃⾝的基础理论建设不断完善其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和研究⽅法⼀⽅⾯应注重教育哲学的应⽤充分发挥作为教育观和教育科学⽅法论的指导作⽤具体包括:1.系统研究历史和当代出现的各种教育哲学理论流派分析⽐较其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过的什么影响作出恰当的评价2.把哲学界研究的成果、进展引进教育领域丰富和发展教育哲学的内容促进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3.关注教育理论发展中与哲学相关的问题⽤哲学的⾓度与⽅法进⾏深刻思考与提升促进教育观念的变⾰教育理论发展研究⽅法的更新协调教育领域各学科的关系4.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中的问题特别是教育科研与教育改⾰实践的结合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三、教育哲学的研究⽅法、意义与要求(⼀)教育哲学的研究⽅法1.历史分析法2.⽐较研究法3.抽象归纳法4.演绎指导法5.批判继承法(⼆)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1.增进教育者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性⽔平2.促进教育者反思⾃⼰的教育实践3.加深对教育⽅针政策的理解4.对公众教育观点的分析与引领5.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批判与建构6.提供与其它学科交流与对话的思想平台(三)如何学好教育哲学1.要有信⼼克服畏难情绪教育哲学与我们的教育⽣活和社会⽣活紧密相连教育哲学的⽣命⼒源于对教育实践的提升与指导我们的教育观、教师观、学⽣观、⼈才观、教学观都地⼀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教育过程表现出来哲学的思考与学习是⼈⼈必要、必须和可能的对于教师来说更为明显和重要2.对⾃⼰学习和⽣活经验的挖掘与反思哲学研究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的学习和⽣活实际通过⾃我反省⽤新眼光思考⼈的存在和⽣命质量;在学习过程中⿎励多样尊重差异;提倡对话和交流3.关注社会和⼈⽣的问题教育哲学不追求价值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教育哲学的知识是⼀种反思性知识知识具有三种类型操作性知识可以直接改变⼈们的⾏为表现;描述性知识可以直接增加⼈们对事物的认识;反思性知识在于唤醒⼈们重新审视⾃⼰认识框架和⾏为模式为新⽣活的设计提供思想前提4.读⼀些教育名著5.尝试运⽤教育哲学理论进⾏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学会⽤⼀种理性的眼光看待⾃⼰的⼯作和思想观念;对教育⽣活中形成的知识、价值观进⾏历史过程的考察、解释其构成的社会和思想条件;根据现代社会的变迁重构教育⽣活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念思考与练习1.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教育哲学的任务包括哪些?3.教育哲学的研究⽅法有哪些?4.思考你如何学好教育哲学?5.学好教育哲学的路径有哪些?6.什么是知识论?7.价值论包括哪⼏个⽅⾯?参考⽂献:1.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桑新民著:《当代教育哲学》云南⼈民出版社19903.王坤庆著:《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64.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西教育出版社19985.⽇本筑波⼤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钟启全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6.⽯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联合国科教⽂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存》华东师范⼤学⽐较教育研究所译19968.联合国教科⽂组织总部中⽂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张唤庭主编:《西⽅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民教育出版社197910.周浩波著:《教育哲学》⼈民教育出版社2000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民教育出版社1996教学⽇志:。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

《教育哲学》课程笔记绪论一、教育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哲学的起源: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教育改革浪潮席卷全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问题,教育哲学应运而生。
2. 教育哲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哲学体系的建立:教育哲学家们开始构建教育哲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育哲学家们开始关注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以丰富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哲学的实践转向:教育哲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强调教育哲学应立足于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价值等问题。
2. 教育哲学的体系:教育哲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哲学两大类。
理论教育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实践教育哲学则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
三、教育哲学的性质1. 哲学性质:教育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具有哲学的普遍性、抽象性和深刻性。
2. 应用性质: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3. 交叉性质:教育哲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四、教育哲学的价值1. 对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改进教育管理。
2. 对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引导教育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3. 对教育研究的作用:教育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一章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1)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第一章 教育概论2[教育起源和发展](用)
](https://img.taocdn.com/s3/m/4269433483c4bb4cf7ecd1ca.png)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经过文艺复兴时期(14—16),从16世纪开
始西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资本主义生产逐步代替封建自然经济。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需 要大批知识型工人和科技人才,此外,工人 阶级不断壮大并为教育权利而斗争,这种情 况下,资本主义的教育就有了如下特点: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如《论语》载· 樊迟问孔子“请学稼”,子曰:“吾 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忿然曰:“吾不如 老圃”,迟走后,子对其他学生说:“小人哉,樊 须也。”并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孟子曰: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 于人者食人。”
②学校类型逐渐增多。 我国官学 国学(始于夏朝、唐朝较为完备。唐代时又分中央官
学和地方官学)大学和小学
乡学 私学(春秋时期分为儒墨两大派,到战国时则有了
儒、墨、名、法、阴阳、道、纵横、杂、农合为“九流”加 上小学家,称为“十家”
书院(分官办私设两种)
书院:唐代官办:丽正书院
集聚书院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起 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 劳动,是一种人类所特 有的活动,动物界并不 存在教育现象,动物所 表现出的各种活动只不 过是本能而已。
①人类在创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中,形成一定技能技巧, 积累了一定经验。为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年长一 代所掌握的技能技巧,经验传给下一代。这种传递生产劳动 经验的活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②人类劳动是社会的共同劳动,劳动中(及生活中)社会成 员要遵守一定行为准则,如服从纪律、尊敬长者,敬神拜祖 等。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规范、风俗习惯、 宗教禁忌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要传给下一代,以促进同族 (同部落)的人兴旺发达,这种传递生活经验的活动也促进 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 哲学与教育哲学

哲学作为一种学科
哲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有很长的历史。可以 说哲学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学科。
哲学作为一种探究方式
哲学的真正意义是作为一种探究的方式,而不只是 作为一种特定的、专门的知识学科。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对待哲学问题上,除了要 “学”哲学外,还要“做”哲学。所谓“做”哲学,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坚持自己的抽象理论研究, 但不放弃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二是从现实生活世界 的问题中引发对哲学问题的讨论,并提供为一般民 众所忽视的新答案。概括而言,“做”哲学就是强 调把哲学作为一种探究方式。
第一章 哲学与教育哲学
本章首先对哲学作一个大致介绍,以便读者了解哲 学的定义、基本特征以及学习哲学的意义,在此基 础上了解哲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了解教育哲学的 研究对象、定义和功能,为进一步学习教育哲学打 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 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是一种“爱智之学”
“哲学”的原义为“爱好智慧”,它是一种“爱智 之学”。 孙正聿认为,哲学既是爱智的激情,又是“爱 智之忱”的结晶,哲学“熔铸着哲学家对人类 生活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境 遇的焦虑,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哲学“不是 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玄思和遐想,哲 学不是僵死的教条和冷冰冰的逻辑”。
4.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有 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学校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最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要转化为教师自己个 人的教育哲学和学校的教育哲学,不然的话,可能就仅仅停 留在理论层次上,而不会对具体的教育改革实践产生推动和 促进作用。 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主要是个人关于教育工作的基本信念和理想。 这里所指的个人教育哲学,不是指普通人对教育问题的意见, 而是指作为专业工作者的教师对教育工作进行整体反思和领会 之后形成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 学校教育哲学指的是一所学校信奉的教育理念,学校的使命、 愿景和育人目标是其主要内容,其中育人目标是核心,即培养 什么样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以此为核心,对学 校的使命、愿景进行系统、综合的思考,构成了学校教育哲学 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h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 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 表。
16
h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教教教
育育育
即即即
经生生
验活长
的
系,
杜 威
改 造
的百
科全书。
7
h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三、教育哲学流派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派别。有 人认为20世纪初形成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不属于两大派别中的任何一个 流派,因此认为自此教育哲学形成可三大流派。
20世纪还出现了许多教育哲学流派,除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外,还有要 素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改造主义教 育哲学、结构主义教育哲学、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行为主义教育哲学、 科学实证主义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后现代主 义教育哲学、解释学教育哲学等。
1
h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教育哲学和教育科学
2
h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一、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632年问世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
《大教学论》认为是教育学从其他学科中 独立出来的标志
1776~1787年之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 共进行四个学期的“教育学”课程讲授,被 认为是世界上讲授教育学的第一人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1993年
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1996年
周浩波《教育哲学》1998年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2002年
郝文武《教育哲学》2006年
10
h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 四、价值论教育哲学 五、综合教育哲学 六、建构的教育哲学
8
h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四、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杜威等人的教育哲学 的同时,也编写了一些教育哲学著作,有较大影响的是:
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1923年,商务印书馆)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1935年,商务印书馆)
姜琦《教育哲学》(1933年,群众图书公司)
邱椿《教育哲学的新生命》(1933年,文化社)
张栗原《教育哲学》(1949年,三联书店)
9
h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了二十多种教育哲学著作,有:
黄济《教育哲学》1985年《教育哲学通论》1998年
傅统先等《教育哲学》1986年
刁培萼《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1987年
桑新民《呼唤新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教育哲学》1993年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3
h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试图把教育研究变成一门独立科学的人却是 赫尔巴特,他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 是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成为科学教 育学的代表作。
4
h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二、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于1832年开设教育哲学讲座,这是教育哲学 作为大学课程的开端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 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 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 究教育。
14
h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
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 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 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11
h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
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 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具体说就是从教 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 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
代
表
麦克文纳
人
物
黄济
12
h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
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
的特点;
三
点
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
分
析 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
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13
h
第二节 教育哲学体系的特点
第一章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哲学的流派?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 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过程,把握教育哲学的流派及其特点及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明 确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教育哲学的流派及其主要观点;难点是教育哲学的批判逻 辑之把握及教育哲学和教育科学的复杂关系之理解。
6
h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1916年杜威(Dewey,J.)出版名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副标题为“教
育哲学导论”,运用实用主义的观点
和方法,以“经验”为中心,对教育 的本质、教育过程、教育价值及课 程、教法 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分 析。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哲学体 该书被誉为现代西方教育哲学
1848年德国罗森克兰兹(Rosenkranz)出版《教育学体系》一 书,主要应用黑格尔哲学观研究教育。1886年,该书被美国女 教育家布莱克特(Brackett)译成英文,书名改为《教育哲学》, 这是最早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
1899年德国哲学家那托普(Natorp, P.)出版《教育社会学》主 张用新康德主义的观点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 育,对当时德国教育学科和民国时期我国教育哲学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
5
h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形成
1904年美国教育家霍恩(Horne, H·H.)第一次以 《教育哲学》为书名发表著作,从生物学、生理学、 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五个方面阐述教育基础理论
1912年,美国教育家麦克文纳(Macvannel)出版 《教育哲学教程纲要》一书,从哲学认识论和社会观 来解释教育,并首次提出探讨教育哲学学科性质的问 题,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哲学的真正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