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合集下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其对研究古代社会、古代语言等方面的重要意义;3.能够描述甲骨文的形状、读音、书写方法等基本知识;4.能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理解并分析甲骨文中所表示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甲骨文的基本知识;3.如何通过阅读甲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2.相关的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2. 了解青铜器(20分钟)1.讲解青铜器的起源和制作技术;2.分组讨论青铜器的用途,并展示各组的思维导图;3.教师讲解并展示一些典型的青铜器。

3. 了解甲骨文(25分钟)1.讲解甲骨文的发现历程;2.大致介绍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包括书写方法、形状、读音等;3.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并让学生尝试解读其中的内容。

4. 分析甲骨文(35分钟)1.让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段甲骨文,进行阅读和分析;2.学生就所分析的甲骨文进行汇报,让其他组进行点评;3.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甲骨文的翻译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并向学生抛出一些补充性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比较生动、有趣的历史课,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在甲骨文分析环节,通过给学生分配不同的甲骨文,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生动而多元化的教材的记忆。

2.5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5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甲骨文则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部分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知识,对两者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的认知较浅,主要停留在青铜器的种类和甲骨文的形状上。

因此,本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涵和价值,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是长期积累和演进的结果,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

2.史料实证: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考古发掘等实证材料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

3.时空观念:通过具体的历史时空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确青铜器和甲骨文所处的历史阶段,理解其出现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研究,理解和解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意义。

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维护。

让学生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特点;(2)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3)通过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涵和价值;(2)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提升他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升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七上历史《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七上历史《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七上历史《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目录CONTENCT •课程介绍与目标•青铜器的发展历程•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文化内涵•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艺术特色•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目标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地位青铜器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的高度文明,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骨文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课程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特点、制作工艺及历史意义;认识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历史地位及与汉字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物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01020304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展示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实物形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2青铜器的发展历程80%80%100%青铜器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时代。

夏朝晚期至商朝早期,青铜器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出现大量礼器、乐器、兵器等。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逐渐传播至长江流域等地区。

起源时间早期发展地域分布商朝青铜器西周青铜器青铜器与社会制度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继承商朝传统,创新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如毛公鼎、大盂鼎等。

青铜器成为礼制的象征,反映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以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器型丰富,工艺精湛,如司母戊大方鼎等。

风格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如吴越地区的铜剑、铜镜等。

春秋青铜器战国青铜器青铜器与社会变革工艺更加精湛,器型更加奇特,如曾侯乙编钟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话题:各小组围绕以下话题展开讨论:
(1)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时期的用途和意义;
(2)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文化中的地位;
(3)甲骨文与青铜器对后世的影响。
3.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论,记录讨论结果。
4.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及其在商朝时期的文化价值。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研究过程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字发展中的地位;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甲骨文和青铜器实物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了解历史背景。
4.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甲骨文与青铜器历史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承文明的价值观。
3.通过学习甲骨文与青铜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课堂练习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甲骨文的构成特点;
(2)简述青铜器的分类、造型和纹饰特点;
(3)分析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反馈: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甲骨文与青铜器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商朝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甲骨文的演变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商朝的历史背景,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商朝的青铜文明,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2.图片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甲骨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及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出现时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二、甲骨文记事(重点)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2.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知识拓展】金文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

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遗产,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认识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种类、特点等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

4.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5篇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5篇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主要依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第二子目“甲骨文与青铜器”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1. 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应用;2. 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作用;3.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特点;2. 学会分析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激发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应用;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商代青铜器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这件实物是什么?它代表了哪个历史时期的文明?2. 讲解:详细介绍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应用;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及其在汉字演变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甲骨文拓片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实际应用。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件青铜器和一篇甲骨文拓片,讲解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图片,分析其特点,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与甲骨文1.1 青铜器的起源、发展与应用1.2 甲骨文的发现、特点与作用七、作业设计图片1:商代青铜器《后母戊方鼎》图片2:甲骨文拓片《甲骨文·卜辞》2. 答案:图片1:《后母戊方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其艺术风格以雄浑、庄重为主,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的宗教祭祀功能。

图片2:甲骨文拓片《甲骨文·卜辞》记录了商代时期的占卜活动,其特点是笔画简练、结构严谨,是汉字演变的重要阶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1.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

2.运用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材料,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展示鼎的图片,设问你知道下面图中的物品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多少个与鼎相关的成语?
(同学们回答成语)
教师:你们说得真好!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

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又具有怎样高超工艺?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学习
1.商朝以后的青铜器有哪些用途,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特点、制作工艺、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
3.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影响?
4.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
探究新知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展示《甘肃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图片:学生回答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距今5000—4000年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2.青铜器的功能用途,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青铜器的用途。

青铜器用途广泛,由此总结出青铜器特点一:种类丰富。

3.相关史事:展示《周代的列鼎列簋制度》图片,指导学生阅读P25页相关史事说一说,青铜器的功能有什么变化?
教师点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青铜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等。

此时鼎从最初是一种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了“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3.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图片。

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由此总结出青铜器特点二:规模大;四羊方尊——总结出青铜器特点三:工艺精美。

展示三星堆文化代表的《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图片,青铜立人,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权和王权,是一个集神、巫、王于一体的领袖人物形象。

青铜神树分上、中、下三层,每层有三枝,共九枝,符合中国古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总结出青铜器特点四:艺术价值高。

4.介绍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教师: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二、甲骨文记事
1.展示几个甲骨文的图片。

让学生试着辨认,说出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是何时、被谁最早发现的?
2. 展示刻有文字的甲骨图片。

让学生结合教材说一说甲骨文记载了哪些内容?展示的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朝代的历史?它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造字特点
1.观看视频理解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2.学生仔细观察,课本27页甲骨文字形举例,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交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同,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人
说的话南方人有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

学生阅读材料,谈自己的感想?
教师: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汉字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意的工具,还是连接和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早已不用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并对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的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认真写好汉字。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三部分内容:一是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商朝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青铜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和灿烂辉煌的文明;二是甲骨文记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由于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这些文字成为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宝贵资料。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三是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