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合集下载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设计5篇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设计5篇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设计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中国历史》教材中“青铜器与甲骨文”章节为教学内容,详细讲解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及其代表作品,以及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重点涉及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青铜器,以及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

2. 掌握青铜器与甲骨文的主要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青铜器的纹饰、造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

重点: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青铜器代表作品;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商周时期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引导学生关注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特点以及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

4. 例题讲解:以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为例,讲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特点及其象征意义;以一片占卜甲骨为例,讲解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占卜用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他青铜器与甲骨文实物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铜器:时期:商周代表作品: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特点:造型独特、纹饰精美、象征意义丰富2. 甲骨文:起源:商朝特点:文字结构独特、占卜用途地位: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概况及代表作品。

(2)分析四羊方尊的造型、纹饰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阐述甲骨文的发现、研究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2. 答案:(1)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概况:青铜器制作技术不断提高,造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话题:各小组围绕以下话题展开讨论:
(1)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时期的用途和意义;
(2)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文化中的地位;
(3)甲骨文与青铜器对后世的影响。
3.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论,记录讨论结果。
4.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及其在商朝时期的文化价值。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研究过程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字发展中的地位;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甲骨文和青铜器实物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了解历史背景。
4.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甲骨文与青铜器历史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承文明的价值观。
3.通过学习甲骨文与青铜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课堂练习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甲骨文的构成特点;
(2)简述青铜器的分类、造型和纹饰特点;
(3)分析甲骨文与青铜器在商朝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反馈: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甲骨文与青铜器知识的掌握程度。

《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与青铜器》

⒉ 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⑴金属铜有什么样的特性?
黄铜材质较软。
⑵“如果你是商朝的工匠,你该怎样做才能既 解决铜软的特性,又降低铜的熔点?” ⑶青铜器是怎样铸造的?
商代青铜器制作过程:铜、铅、锡按一定比例 倒进泥造的模型,金属液体冷却变成固体后,便 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
归纳总结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工艺精湛、 比例合理、种类繁多、工艺价值高。
⑴青铜器的种类及其代表 生产工具:铲、镰、斧、锯; 武器:戈、矛、戟、钺、镞; 炊具、食器、酒器、礼器等生活器具。 ⑵青铜艺术达到高峰是在什么时期? 商朝 ⑶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司母戊鼎
观察司母戊鼎并进行描述
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 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 三个字而得名,是商朝青 铜器的代表作。它形制雄 伟,气势恢宏,纹饰华丽, 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 重的风格。司母戊鼎高 1.33米,长1.10米,宽 0.78米,重800多千克, 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 大的青铜器。
⑴ 什么是甲骨文?
⑵甲骨文出土的地点主要在哪里?
⑶甲骨文主要使用于哪个朝代?
⑷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⑸甲骨文的出土和识读有什么意义?
归纳总结:
⑴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骨兽上的文 字。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 用于占卜(征伐、狩猎、疾病等)记事而 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 卜辞。 ⑵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殷墟。 ⑶商朝、西周。
⒉课时
一课时
⒊ 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⑴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 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⑵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 铜工艺的成就。
难点
⑴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⑵认识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从青铜器和甲骨文两个方面展开,介绍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重要成果。

青铜器和甲骨文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它们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文明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成果,对学生来说仍然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教师讲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2.难点:甲骨文的文字系统和解读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则关于青铜器的故事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疑问,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价值地位。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青铜器、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介绍了青铜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第二部分讲述了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和解读方法,以及甲骨文在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则从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青铜器和甲骨文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途径,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同时,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认识甲骨文及其在研究商周时期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解读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和代表作品;甲骨文的起源、特点和解读方法。

2.教学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商周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其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朝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理解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和用途。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甲骨文和金文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猜测这些文字的含义和用途。

2.讲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以及它们与汉字的渊源关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3.介绍司母戊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以及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和用途。

4.观察课文中的青铜器照片和资料,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加深对青铜艺术的认识。

5.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甲骨文、金文和青铜器在商朝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6.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对研究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认识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字体辨认的练;同时,学生对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和用途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加强对青铜器的介绍和讲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研究内容。

1.文物的名称、年代、出土地点等基本信息;2.文物的形状、材质、工艺等特点;3.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

3学生合作,讨论商朝青铜器的特点,为什么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4教师点拨,总结商朝青铜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发展有一个初步了解。

5学生小组展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分享彼此的知识。

6教师点拨,对学生展示的青铜器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青铜器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板书设计理由:板书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便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思考作答。

学生小组展示和教师点拨的板书,以列表的形式呈现,简洁明了。

)教学步骤设计步骤1通过参观青铜器展,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构成和特点,为后续研究做铺垫。

2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向游客介绍司母戊鼎青铜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商朝青铜器的特点,为什么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优秀篇)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优秀篇)

战争与军事
甲骨文记录战争、田猎、 征伐等军事活动,反映古 代社会的战争观念和军事 制度。
青铜器体现的古代审美观念
造型与纹饰
青铜器造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繁复 ,体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 求。
象征意义
艺术风格
青铜器艺术风格独特,既有写实生动 的动物形象,也有抽象神秘的几何图 案,展现古代艺术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
艺术与实用并重
青铜器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 术品;甲骨文则既有实用价值 ,又有艺术美感,体现古代文 化对艺术与实用的并重。
06
教学方法与手段
图文结合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甲骨文和青铜 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 形态、特点和历史背景。
结合图片,讲解甲骨文和青铜 器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历 史、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
甲骨文和青铜器教案(优秀篇)

CONTENCT

• 引言 • 甲骨文概述 • 青铜器概述 • 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关系 • 甲骨文与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引言
教学目标与意义
让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 ,包括其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等方面。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实践体验法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考古遗址 ,实地观察和了解甲骨文和青铜
器的实物及其历史背景。
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考古实验,让 学生亲手挖掘、清洗、辨认甲骨 文和青铜器,体验考古工作的乐
趣和艰辛。
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学生对甲骨 文和青铜器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萌芽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红铜或黄铜锻打的刀、锥等 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
鼎盛期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甲骨文与青铜器》这一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以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它的历史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形制特点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对于甲骨文和青铜器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历史价值可能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图片和文字中获取信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它的历史价值,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形制特点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从视觉信息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它的历史价值;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形制特点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难点: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以及它们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外在特征。

2.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以及它们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图片。

3.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教材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在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内容,了解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它的历史价值,让学生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形制特点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株洲市景弘中学李秋来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单元第7课,课文内容包括:甲骨文、青铜工艺、金文。

其中,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以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甲骨文、金文的字体以及汉字的演变;关于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论断。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商朝文化的主要的一课,学好本课,对学生全面认识商朝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会对以后文化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骨文的发现及学者们对它的研究情况,培养学生搜集文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的
兴趣和能力;学习辨认甲骨文和金文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找寻历
史规律的能力;搜集青铜器的照片和有关资料或利用课本的插图,指导学生观看并想象,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鉴赏一些甲骨文、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形成初步的认识,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文明的光辉灿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观赏、对青铜器的造型及文饰的鉴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知道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今天的汉字是从它发展来的;认识到青铜工艺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说教学方法
初一学生通过看一些课外书及电视,对甲骨文和青铜器有了初步了解,但不深入,同时,初一学生具有年龄小、求知欲强、乐于参与、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四、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认识和理解我将教学流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猜字导入激发兴趣
让学生猜甲骨文“众”字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感悟新知
首先进行组内自学探究,多媒体展示探究任务:
(1)什么是甲骨文,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与现在文字有何关系,研究甲骨文有什
么意义,
(2)青铜器是如何制成的,夏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发展怎么样,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司母戊鼎吗,
(3)什么是金文,它与甲骨文、现代的汉字有什么关系,
这个环节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学生的兴趣,经验和个性特长为依据,在自愿基础上选择同一探究题目的学生组成一组,合作研究。

每组设组长,由组长分工,组长组织组员进行组内的合作探究。

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探究任务对新课进行探讨。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出土: 学生展示自学探究成果,以讲故事形式进行。

教师适时展示相关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有效的掌握甲骨文的基本知识。

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是:先展示一些简单的甲骨文,学生集体讨论辨认,然后提问:“为什么你们能够辨认出一些几千年以前的古老文字,”在学生的回答中提炼两个信息:1、有些甲骨文与现在的实物很像; 2、有些甲骨文跟现在的文字很像。

由信息1讲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使学生知道甲骨文的来源,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由信息2引导学生思考与现在汉字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辩论的气氛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问题。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关系,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甲骨文的内容及意义:设计游戏“快乐传真”~每一个小组第一个同学领取一个成语,然后以肢体语言向后传替,由最后一个同学猜出其意思。

设计意图:在让同学们在快乐学习中发现文字记载的可贵,从而深刻理解甲骨文的内容和意义,认识到甲骨文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文明成就之一。

青铜工艺
青铜铸造业:先让学生展示自学探究成果:青铜器是如何制成的,然后教师展示一些青铜器图片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夏商周青铜器领先世界体现在哪里,这些青铜器美在哪里,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司母戊鼎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的教学设计是:模拟向外宾介绍司母戊鼎。

在这
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外宾”反问:青铜如此贵重,为什么要拿这样多的青铜铸这么大的一个鼎呢,这说明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司母戊鼎,感受青铜工艺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突破本课难点。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总结,梳理整合知识
司母戊鼎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说明我国的青铜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司母戊三字是铸刻在青铜鼎上的文字,它是甲骨文文字的发展,
由此引导出青铜时代的概念,最后由“司母戊”三个字过渡到金文的学习。

金文
这部分内容采取讲述法,结合多媒体,以及课本小字部分内容介绍甲骨文、金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

(三)知识整合梳理史实
渊源龟甲或兽骨汉字甲骨文铸刻在
(商朝) 青铜器金文(铭文) (司母戊鼎)
(四)巩固拓展探索不止 (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练习和资料)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培养分析能力,激发兴趣。

五、说评价
本节课深入挖掘了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念,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课堂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全课的理解和设计,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