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3
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

文化常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被誉为“诗仙”的中国古代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A2.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杜牧答案:D3.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是:A. 罗贯中B. 施耐庵C. 吴承恩D. 曹雪芹答案:D二、填空题4. 中国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类型,其中“净”指的是______。
答案:花脸5.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指的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硕英和______。
答案:荀慧生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______。
答案:《水调歌头》三、简答题7. 简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答案: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8. 请列举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及其主要习俗。
答案: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茶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讲究茶道、茶艺,强调茶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茶的种植、加工技术以及茶道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五、判断题10.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
答案:正确11.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清朝,盛行于北京。
答案:错误(京剧起源于明朝,盛行于北京)六、连线题12. 将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代表作品连接起来。
A. 李白 1. 《红楼梦》B. 曹雪芹 2. 《将进酒》C. 罗贯中 3. 《三国演义》D. 吴承恩 4. 《西游记》答案:A-2 B-1 C-3 D-4七、翻译题13. 将下列古文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学习了知识并且经常复习它,不是很快乐吗?八、案例分析题14. 分析《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含答案)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
“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对 ) 泛指学校。殷代叫序,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周代一叫庠句。,其中的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 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 《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
人才。( 对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
乡试、会试、殿试。(对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 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
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对 )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对 )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如福建路、广东路。(对 )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
称为“家”。( 对 )
(三)天文与历法
21.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甲子、乙丑等,一个 循环下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对 )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
用“右迁”一词。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
40.“出”在古代官一极般少是用指“地右方迁的”官一员到词朝)廷担任要职,如
(二)山川与地理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
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对 )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 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答案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一、填空题:1、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2、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3、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已死的皇帝为先皇,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4、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官员到职工作叫视事;授予官职叫拜或除;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5、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弱冠或加冠,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叫不惑,六十岁叫花甲。
6、我国不少城市有古称或别称,如南京叫金陵,苏州叫姑苏,扬州叫淮扬、广陵,杭州叫临安、武林,开封叫东京、汴京。
7、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8、“文房四宝”是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9、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和榜眼、探花。
10、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乙亥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丁丑年。
1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篡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1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
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14、阅读下列文句,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②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上面的句子中运用了纪年、纪日、纪时的词语。
其中确指某一年份的有:①②。
指某一日子的有:①②③。
指某一时辰的有:③。
15、在古诗文中,下列词语各指代什么?①“汗青”代史书②“须眉”代男子③“巾帼”代女子④“桑梓”代故乡⑤“轩辕”代祖国⑥“三尺”代法律16、写出下列诗句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民间传统节令的名称。
【超经典】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女皆为20岁取字。( × )
解析 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 )
解析 “号由自己取定”错,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只用于自称”错,对他人也可称号,以示尊敬。
9.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如明崇祯帝谥号为“庄烈”,陶渊明谥号为“靖节”。( × )
解析 “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错,谥号可褒可贬可中性,并非只是“赞美性的”。
解析 在古代,可以用官地名来称呼一个人,但称柳宗元为柳河东属于“称籍贯”。
30.“郡望”意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南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 )
31.绅是古代仕宦者围于腰际的大带,缙绅就是把笏板插在大带间,指的是在朝廷中做官之人。( × )
解析 “母亲的兄弟和父亲的姐妹”错,舅姑是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父母或男子对妻子的父母的称呼,“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姑”指公婆。
28.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一般是他人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如唐代温庭筠因面貌丑陋而被称为“温钟馗”。( √ )
29.在古代,可以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一个人,如称南宋诗人杨万里为诚斋先生。也可以将一个人的官地名作为他的称谓,如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 )
34.古人为表示谦逊的态度,常用“愚”“鄙”“敝”等词语自称,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还用“卑”“窃”来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 )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专练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专练宫室建筑1.古代的房子一般是朝南的。
在室的南端上一般要开一个窗户,这个窗户古代称作“向”。
( × )解析 朝北开的窗户叫“向”。
2.古代的建筑格局是前堂后室的结构。
由于整栋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
( √ )3.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就是挡在堂前的大屏风。
( × )解析 “萧墙”是指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
4.“堂”是帝王诸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一般人家的堂往往只作为祭祀祖先之所。
( × )解析 一般人家的堂往往只作为观书消闲之所。
祭祀祖先是在祠堂。
5.中国古代宫廷分为三朝: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燕朝,处理日常政务的治朝和生活起居的外朝。
整个宫廷是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结构。
( × )解析 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是外朝,处理日常政务的是治朝,生活起居的是燕朝。
6.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
因为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
( √ )7.陛,是宫殿。
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不敢直呼天子,就告诉在陛下的侍者,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 × )解析 陛,是宫殿的台阶。
殿下,是对太子或诸侯等的尊称。
8.夏代就有“明堂”之称。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这里举行。
( × )解析 明堂,传说始于黄帝,是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设立的。
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
周代才有“明堂”之称。
9.掖庭,宫中旁舍,是宫中太监、杂役等人居住的地方。
( × )解析 “掖庭”是妃嫔居住的地方。
10.中国古代祭祀类建筑主要有祭祀坛和宗庙两种。
坛是祭天地、祈丰年的建筑,分为天坛和地坛。
( √ )11.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亦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01.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天文地理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90.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
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
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
[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法。
91.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
“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
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
[拓展]既望,有时专指阴历十六日。
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晦朔,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92.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
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 93.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 94.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
95.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
96.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
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
97.“江河”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98.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
99.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关内,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关外,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 10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
(√)
101.“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
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
102.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
103.“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
狭义指今河南及其附近地区;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
[拓展]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
104.(2016·全国卷Ⅰ)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
105.“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
(√)
106.“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
[拓展]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
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中的“阳关”也指此。
107.“姑苏”是江苏苏州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唐代诗人张继有《枫桥夜
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其中的姑苏城即苏州。
(√) 108.“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
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公里。
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 109.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
110.(2016·全国卷Ⅲ)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
111.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的“广陵”指的是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