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动物与动物试验的安全管理

合集下载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基本原则1.安全优先原则:实验操作必须优先考虑到人员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全。

确保操作人员不受伤害,并避免实验动物逃逸或释放到自然环境中。

2.预防为主原则:通过建立全面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3.合理使用原则:合理选择实验动物,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动物,减少实验操作对动物的伤害。

二、管理组织机构1.设立生物安全责任单位或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对动物实验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协调。

2.设立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员,负责具体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和执行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安排培训,检查实验现场等。

三、实验操作程序1.实验前准备: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实验操作所涉及的生物安全级别、相关病原体,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和个人防护方法。

2.实验现场:实验人员必须穿戴好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如佩戴手套、护目镜、口罩等。

3.废弃物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置,防止病原体的泄漏和传播。

四、个人防护措施1.佩戴防护装备:实验人员必须佩戴手套、护目镜、口罩等防护装备,降低对身体和粘膜的伤害。

2.洗手消毒: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必须及时洗手,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3.个人卫生:实验人员需要保持好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将病原体带入实验现场或从实验现场带回家。

五、生物安全级别分级根据实验所涉及的病原体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级别分为四级,分别为BSL-1、BSL-2、BSL-3和BSL-4,级别越高,对实验人员的防护要求越高。

六、事故应急处置1.物料泄漏: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生物料泄漏,应立即采取措施,包括堵塞泄漏口、清除泄漏物和进行消毒等。

2.实验动物逃逸:如果实验动物逃逸,应立即采取措施,尽快寻找和捕捉逃逸动物,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七、培训和教育1.动物实验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生物安全培训和教育,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实验室动物实验安全

实验室动物实验安全

实验室动物实验安全实验室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中常见的手段,通过对动物进行实验,可以获取各种生物学和生理学方面的数据,用于研究和解决人类疾病等问题。

然而,在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时,必须重视动物的福利和安全问题,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受到适当的待遇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动物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相关规定。

一、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在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前,研究人员必须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

不同的实验目的和研究领域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实验动物,例如小鼠、大鼠、兔子等。

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能减少动物的痛苦和牺牲。

二、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饲养环境在实验开始前,必须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饲养环境符合标准。

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必须进行健康筛查和检测,排除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动物。

此外,饲养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确保动物的舒适和健康。

三、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在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

研究人员需要戴上适当的防护手套、口罩和眼镜,以防止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化学品、生物制剂等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实验室应设有通风系统,保持环境空气的新鲜和净化。

四、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研究人员应该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伦理评估,确保实验的目的和内容符合道德要求。

此外,研究人员还需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实验过程合法合规。

五、监测和记录实验过程在实验室动物实验中,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测和记录。

研究人员应该定期观察动物的行为和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同时,还需要记录实验操作步骤、使用的实验物品和实验结果等信息,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六、提倡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对动物的使用,并保护动物的权益,研究人员应该积极提倡替代方法。

替代方法是指利用无动物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如体外细胞实验、计算机模拟等。

实验动物安全管理细则

实验动物安全管理细则

实验动物安全管理细则第一部分:实验室环境1.实验室应配备适当的设施和设备,如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器、通风设备等,以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2.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和卫生,每日进行定期消毒,并及时清理废弃物。

3.实验室应安装警告标志,以提醒人员注意与实验动物相关的危险。

4.实验室应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并进行维护和修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二部分:实验动物管理1.实验动物应有足够的空间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以确保其基本需求的满足,如干净的饮用水、合适的食物、适当的空间和活动设施等。

2.实验动物应根据其物种和个体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和饲养,以减少社会压力和竞争。

3.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应得到监测,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如疫苗接种、寄生虫防治等。

4.实验动物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应得到考虑,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和丰富的环境,以减少压力和疾病的发生。

5.实验动物应定期接受行为评估和健康检查,以确保其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

第三部分:实验操作1.实验操作应严格遵循法律和伦理要求,确保实验动物受到最小化的痛苦和伤害。

2.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实验者熟悉操作步骤和安全要求。

3.在实验操作中应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面罩、安全眼镜等,以保护实验者的安全。

4.实验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和行为反应,及时采取措施减轻其痛苦和压力。

5.实验操作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实验动物的笼子和设备,并妥善处理实验动物的尸体和废弃物。

第四部分:紧急情况和事故处理1.实验室应设有紧急情况预警系统,并配备相应的紧急救援设备和药品。

2.实验室人员应接受紧急情况处理培训,并熟悉逃生路线和救援程序。

3.在发生实验动物逃脱、病变或死亡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和相关人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置。

4.实验室应建立事故报告和事故记录制度,以便事后分析和改进管理方法。

实验动物安全管理细则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福祉和安全,并促进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1.实验动物来源:实验动物的采购必须合法合规,不得购买未获得合法饲养许可的实验动物。

2.实验动物的品种: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品种,并确保动物来源可靠。

3.实验动物的数量:实验前须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动物数量,不得超标使用实验动物。

4.实验动物的饲养:实验动物应该在洁净、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湿度适中、光线光照充足、动物饲料清洁无霉变的环境中饲养。

5.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应该每日监测,一旦发现实验动物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予以处理。

6.实验动物的行为:实验动物的行为也是其身体健康的一种反映,需要加以重视。

二、实验动物的操作规定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测量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体重等,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2.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操作实验动物时需要注意操作技巧,减少实验动物的伤害风险。

3.实验后的处理: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适时处理,包括回收实验动物的尸体、及时清理实验设备等。

三、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1.保障实验动物的生命安全: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不得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确保实验动物在实验操作中不受伤害。

2.保障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实验动物应该在适宜的生存环境中饲养,保障其生理、心理健康。

四、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的层级制度1.制定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动物的使用规定和管理办法。

2.实验动物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实验动物管理人员的职责,保障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实验动物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实验动物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依法依规管理实验动物,防止违规情况发生。

五、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优化措施1.建立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对实验动物管理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规范化,确保制度的实施有效。

2.加强实验动物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实验动物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术,提高实验动物管理水平。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由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
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感染后形成 结核病,猴、犬、豚鼠、兔和猫等均可感染,以猴发 病率最高。
(九)志贺菌病
由志贺菌(Shigella spp)或称痢疾杆菌引起人和实
验动物肠道感染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和猴以细菌性
痢疾为主要症状。
进入按以下顺序,即:更衣-淋浴- 更灭菌衣--洁净
走廊--动物实验室-污染走廊--洗消室--更衣--外部。

所有进出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屏障环境管理规定。
17
物品进出屏障环境的基本要求: 双扉高压蒸汽灭菌器:耐高压蒸汽灭菌物品的灭菌。 带紫外线消毒的传递窗:不耐高温高压、不能药液 浸泡以及内包装已经由高压蒸汽、60CO辐照和环氧 乙烷等灭菌方式灭菌过的物品的灭菌。
率高,黄种人低。
25
(五)弓形虫病
本病是由属孢子纲的刚第弓形虫引起的,能够在人
与动物之间传染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小鼠、大鼠、地鼠
、豚鼠、犬和猴为中间宿主,猫为终末宿主。
症状:常无明显症状。

人:多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实验动物:少数被毛疏松不整,淋巴结肿大,出现 流产或死胎现象。
26
(六)沙门氏菌
季均可发生,春夏稍高。
2、症状:(1)前驱期(沉郁期);(2)兴奋期(狂暴期);(3)麻痹期
24
(四)猴B病毒病
由猴B病毒(Simian Bvirus Infections)(又称疱疹病
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种传染病。猴是B病毒的自然 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多数情况下仅在口腔出现 疱疹和溃疡,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 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期潜伏在组织器官内,产生B病 毒抗体。人类感染主要表现脑炎或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 人发生死亡。 大多数猴呈隐性感染。种族差异明显,白种人死亡

兽医实验室管理制度

兽医实验室管理制度

兽医实验室管理制度兽医实验室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兽医实验室的运转,确保实验室的安全、高效和科学,保障实验中动物的福利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下面是一个关于兽医实验室管理制度的例子,包括实验室安全、实验动物管理、实验室设备使用等内容。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1.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和遵守实验室安全条例和规定,定期参加安全培训。

2.在实验室工作时,应戴上实验室工作服、实验手套、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3.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对实验室环境、电气设备、实验仪器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修复。

4.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嚼食和喝饮料,不得私自带入其他物品。

5.实验室应设立明显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对实验室的防火墙、灭火器和紧急呼救设备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二、实验动物管理1.实验动物的购买和使用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和伦理规定,并经过实验室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2.实验动物的饲养、保健、疾病防控等必须符合兽医伦理和动物福利的要求,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理需求的满足。

3.实验动物的使用应符合实验目的,遵循实验设计和研究计划,确保动物实验的伦理性和科学性。

4.实验动物的记录和识别应准确、完整和及时,包括动物的编号、个体特征、健康状况、用药情况等信息。

5.实验结束后,必须对实验动物进行合理处理,遵循相应的处置程序和伦理审批,确保动物的福利和尸体的安全处理。

三、实验室设备使用与管理1.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采购必须符合质量标准,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安装、调试和维护,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

2.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应遵循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和实验的准确性。

3.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故障设备需及时修复,超时未修复的设备需要贴上标识并停止使用。

4.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定期检查和校准由专业人员负责,确保精确性和准确性。

5.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借用、归还和维修记录,确保设备的安全和使用的合理性。

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动物实验的顺利进行,确保实验人员、动物及实验设施的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进行动物实验的研究、教学、检验等相关部门和人员。

三、安全管理职责1. 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制定和实施动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实验人员遵守实验安全操作规程。

2. 实验人员:负责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遵守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动物和自身的安全。

3. 动物管理员:负责动物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繁殖及死亡处理等工作,确保动物实验动物的福利。

4. 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安全检查、事故处理和应急管理工作。

四、安全管理措施1. 实验室布局与设施(1)实验室应具备独立的实验空间,确保实验动物与实验人员、其他动物及环境隔离。

(2)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通风、照明、防尘、防污染等设施。

(3)实验动物笼具、饲养设备等应定期消毒,确保动物生活环境卫生。

2. 实验操作(1)实验人员应接受动物实验安全培训,熟悉实验操作规程,掌握动物实验技术。

(2)实验操作前,应了解实验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

(3)实验过程中,应确保实验动物的安全,避免造成动物痛苦或伤害。

3. 实验废弃物处理(1)实验废弃物应分类收集,不得随意丢弃。

(2)实验废弃物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 事故处理(1)实验过程中发生事故,应立即停止实验,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2)事故发生后,应及时报告实验室主任和安全管理人员,并按规定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5. 应急管理(1)实验室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措施和责任人。

(2)实验人员应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监督检查1. 实验室应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确保实验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2. 安全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实验操作、动物饲养、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3. 对违反实验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

实验动物工作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动物工作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实验动物工作安全,预防实验动物疾病传播,确保科研、教学、生产等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部门以及相关实验场所。

三、实验动物工作安全管理要求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1)实验动物饲养室应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并定期进行消毒。

(2)饲养室应设置独立的饲料室、水槽、废物处理设施等,确保实验动物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

(3)实验动物饲养室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止实验动物病原体传播。

2. 实验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1)实验动物应来自正规的生产单位,确保其遗传背景明确、健康。

(2)对实验动物进行定期体检,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

(3)严格执行实验动物病原体检测制度,确保实验动物无重大疫病。

(4)对实验动物排泄物、分泌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传播。

3. 实验动物使用与管理(1)实验动物使用前,应了解其遗传背景、健康状况等信息,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规程,确保实验动物福利。

(3)实验动物死亡或废弃时,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 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健康管理(1)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

(2)工作人员应掌握实验动物病原体预防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工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用品,防止病原体传播。

四、责任与监督1. 实验动物管理部门负责本制度的实施与监督,确保实验动物工作安全。

2. 实验动物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实验动物工作安全。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单位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特此公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5)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仪器;放射性同位素动物实验等。
6)废弃物
实验动物所产生的粪便、尿液、毛发、皮屑、尸体;实
验动物房的污水和污物等。 7)环境设施 外环境(动物房的选址等);内环境(温度、湿度、光 照等);设施。
举例:动物尸体处理注意事项
• 用塑料袋包装 • 尸体中不得混有注射器针头和玻璃碎片等锐利物品 • 尸体中不得有液体
• • • • • • • •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WHO,1983 《微生物学及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967年8月 德国马尔堡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 • 2002年3月,在美国一个炭疽研究实验室工作的一名工人 感染皮肤炭疽。 • 2002年8月1日,美国一微生物学家在BSL-2层流仓内为一 只可疑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的蓝鸟进行尸解。4天后发病并 被证实为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约2周后恢复。
有关标准、管理规范
实验动物工作中的危害源
实验动物 人兽共患病 实验性病原体 克隆转基因动物的潜在生物危害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 操作与运输
危险: 无处不在……
针对常见安全问题的管理措施
1、环保管理
废气管理 污水管理 垫料管理 尸体处置 试剂管理 实验材料管理
2、常见人兽共患病源及防护-隔离、检疫、免疫、消毒
• • • • • • • • • • 汉坦病毒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弓形体 沙门氏菌 狂犬病毒 布氏杆菌 钩端螺旋体 志货氏菌 猴B病毒 结核杆菌
生物安全分级
微生物危害分级: • 第一级危险群(Risk group 1 , RG1)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成人疾病无关。 • 第二级危险群(Risk group 2 , RG2)微生物在人类所引 起的疾病很少是严重的,而且通常有预防及治疗的方法。 • 第三级危险群(Risk group 3 , RG3)微生物在人类可以 引起严重或致死的疾病,可能有预防及治疗的方法。 • 第四级危险群(Risk group 4 , RG4)微生物在人类可以 引起严重或致死的疾病,但通常无预防及治疗的方法。
3、实验相关危害及防护
• • • • •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危害报告制度 培训危害救治知识 配备急救设备材料 配备相关药品、疫苗。
4、安全教育与个人防护
• 健全管理制度,明确事故处置方法原则 • 加强安全教育 • 加强工作人员健康管理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①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通过考核,获得上岗证书;
动物实验常见安全问题
感染因素 物理损伤 化学危害 生物危害 放射性污染 废弃物 环境设施
1)感染因素
动物感染实验;解剖动物;用做实验研究的野生动
物;气溶胶感染。 2)物理损伤 动物咬伤抓伤;玻璃器皿、注射器、手术刀的创伤; 摔倒、扭伤及中毒等。
3)化学危害
有毒试剂和药品摄入
4)生物危害
生物废弃物污染;生物细菌毒素污染;基因工程实验
生物安全动物实验室分级:
• 生物安全1级动物实验室 (Animal biosaftylevel-1,ABSL-1) • 生物安全2级动物实验室 (Animal biosaftylevel-2,ABSL-2) • 生物安全3级动物实验室 (Animal biosaftylevel-3,ABSL-3) • 生物安全4级动物实验室 (Animal biosaftylevel-4,ABSL-4)
• 从事实验动物饲育和动物实验的单位必须建立相关的管理 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实验动物安全事故 发生。
②在开始相关工作之前,应对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危 险物质以及相关操作进行危险评估,根据国家对于各种微 生物操作的危险等级划分和防护要求以及危险评估的结果, 制定全面、细致的标准操作规程和程序文件。 对于关键的危险步骤设计出可行的防护措施并对这些细节 了然于胸;
③熟悉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的一般规则,掌握各种仪器、 设备、装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进行正确的操作和使用, 对于各种可能的危害应非常熟悉; ④应掌握各种感染性物质和其他危险物质操作的一般准则和 技术要点。 •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技术规范,不仅限于实验室运行的基本 规范,还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针对感染性材料、危 险化学品、放射性核素等的操作规范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 使用规范等。
生物安全案例:
• 广州市2007年一起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感染事件 • 2010年12月19日,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畜禽生产教 育0801班30名学生在动物医学学院实验室进行“羊活体解 剖学实验”,2011年1月开始,连续高烧很多天,四肢乏 力,关节疼痛,后确诊为感染布鲁氏菌病,2011年3月14 日至5月25日,东北农业大学共有27名学生和一名教师被 确诊感染布鲁氏菌病。 • 2003年9月,由于不当的实验程序导致西尼罗病毒样本与 SARS冠状病毒在实验室里交叉感染,新加坡国立大学一名 27岁的研究生感染SARS病毒。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相关方面
实验者
实验对象
周围社会
关于安全的基本考虑
• 实验者自身的人身安全 • 实验对象的安全,包括实验动物和实验设备 • 实验室之外的社会人群的安全
优先等级: 社会>=实验者》实验对象
基本内容
• 动物实验常见安全问题及管理原则: - 动物实验常见安全问题预见 - 针对常见安全问题的管理措施 - 动物实验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 安全事故案例及生物安全相关分类知识 •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管理 - 基因工程实验的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
•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
• 基因工程实验的生物安全 • 主要来自<浙江大学实验动物安全管理办法>
许可证制度
• 开展实验动物相关工作,实行许可证制度,包括:实验动 物生产许可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 上岗证、动物实验技术人员资格认可证等。
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