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安全知识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实验方法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实验方法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实验方法实验动物是指在实验室内用于科学研究目的的动物,为了保护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科学研究常常需要进行动物实验。

以下内容将介绍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一、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1.实验动物种类常见的实验动物种类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猴子、猪等。

其中,小鼠和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因其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易于养殖和管理,且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较高。

2.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实验动物需要有严格的饲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

饲养设施应具备合适的空间和设备,如饲养箱、自动饮水器、饲料箱等。

3.实验动物的繁殖和饲养实验动物的繁殖需要注意选配合理的配对,控制种群数量和质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对实验动物进行规范、科学的饲养,提供合适的饲料、清洁的饮用水、舒适的环境等。

二、实验中的基本操作1.动物体重测定动物体重是评估动物生长、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

测定体重时,可以用电子天平称量,将动物置于天平上并记录体重。

2.手术操作一些研究需要进行手术操作,例如在动物体内植入微电极等。

手术操作前需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消毒手术器具、获取麻醉剂等。

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操作区域清洁、注意操作技巧,保护动物的生命安全。

3.采集生物样本实验动物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样本等,是研究动物健康状况和药物效果的重要依据。

采集血液时,可以通过尾静脉抽血、眼眶静脉抽血等方法。

采集尿液时,通常采用代谢笼或尿液收集器。

1.长期观察法长期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行为表现等来推断不同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例如,用不同饲料供给量观察动物的生长速度,用不同光周期观察动物的行为改变。

2.剖析法剖析法是通过解剖实验动物,观察和记录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组织病理变化,从而了解不同因素对动物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

例如,观察动物心脏、肝脏、肺等器官的大小、形状和病理损伤。

实验动物知识培训(正用)

实验动物知识培训(正用)
培训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实验动物知识培训体系尚未健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培训内容和质量 参差不齐。
培训覆盖面有限
由于资源、时间和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实验动物知识培训的覆盖面有限,许多科研人员 未能接受系统的培训。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现有的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未能充分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也未 能及时更新实验动物领域的新知识和技术。
实验动物的重要性
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医学、生物学 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实 验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实验动物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 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药物的作 用机制和疗效、验证新技术的可行性 和安全性等。
实验动物的种类和用途
实验动物的种类和用途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实验需求,选择不同的 实验动物。
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实践与应用环节,使科 研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动物知识,并 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实验动物知识培训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完善培训体系
创新培训方式
未来需要建立健全的实验动物知识培训体 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提高培训质 量和覆盖面。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虚 拟现实等,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培训方 式,满足不同科研人员的个性化需求。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强化实践与应用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实 验动物知识培训理念和经验,促进我国培 训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例如,小鼠和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 研究领域;猴和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则常用于人类行为学和神经科学研究。
02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饲养
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01

实验室动物实验安全

实验室动物实验安全

实验室动物实验安全实验室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中常见的手段,通过对动物进行实验,可以获取各种生物学和生理学方面的数据,用于研究和解决人类疾病等问题。

然而,在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时,必须重视动物的福利和安全问题,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受到适当的待遇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动物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相关规定。

一、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在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前,研究人员必须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

不同的实验目的和研究领域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实验动物,例如小鼠、大鼠、兔子等。

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能减少动物的痛苦和牺牲。

二、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饲养环境在实验开始前,必须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饲养环境符合标准。

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必须进行健康筛查和检测,排除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动物。

此外,饲养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确保动物的舒适和健康。

三、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在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

研究人员需要戴上适当的防护手套、口罩和眼镜,以防止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化学品、生物制剂等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实验室应设有通风系统,保持环境空气的新鲜和净化。

四、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研究人员应该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伦理评估,确保实验的目的和内容符合道德要求。

此外,研究人员还需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实验过程合法合规。

五、监测和记录实验过程在实验室动物实验中,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测和记录。

研究人员应该定期观察动物的行为和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同时,还需要记录实验操作步骤、使用的实验物品和实验结果等信息,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六、提倡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对动物的使用,并保护动物的权益,研究人员应该积极提倡替代方法。

替代方法是指利用无动物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如体外细胞实验、计算机模拟等。

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

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

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一、进入规定1、在处理危险度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5、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二、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应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

2、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洗手。

3、处理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都应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应戴安全眼镜、面罩或其他防护设备。

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就餐或去办公室、休息室和卫生间等。

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禁止在实验室储存食品和饮料。

9、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三、操作规范1、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舔标签。

2、所有的技术操作应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3、应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

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作他用。

4、应制定和执行处理溢出物的操作程序,当出现溢出事故或不慎接触感染性物质时,应向实验室主管报告,并留存书面报告。

5、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应清除液体中的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

根据所处理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可能需要相应的污水处理系统。

6、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应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四、实验室工作区1、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2、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以及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应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

3、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应清除污染。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进行动物实验,应重点注意三方面内容:一是正确选择实验动物,对所用动物必须了解其整体概况,特别是微生物携带情况、免疫情况;二是保证动物应享有的福利,在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尽量避免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或伤害,痛苦和伤害往往使动物活动增加、暴露增大,增加生物安全风险;三是在使用动物进行感染性病原实验时,必须保护好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防止人员感染和污染环境。

所以,要求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动物实验的原则和要求。

一、动物实验样本采集中的生物安全为防止被动物咬伤、抓伤,在进行皮下、腹腔、尾静脉注射、采血、给药和处死的实验操作时,必须首先正确抓取、保定动物,应佩戴动物专用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

实验研究中,经常要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器官等样本,进行常规检查、某些特定指标的生物化学分析或病原检测。

因此掌握正确的采血和样本采集技术十分必要,良好的样本采集技术,既能满足实验需要,也能有效实现生物安全控制。

除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体表物质采集外,其他样本往往通过解剖或手术技术取得。

为避免意外发生,原则上活检采样时应对动物进行麻醉。

对接种了病原体的中、大型动物进行采血或体检时,要求将动物麻醉。

对小动物进行灌胃、注射和采血时,可不麻醉动物,但要防范被动物抓咬受伤。

标本的运输要求用防渗漏的容器装标本,放入标本的容器应确保密封。

将动物标本从实验室传出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执行。

所有样本采集器具、物品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后,方可处理。

手术、解剖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样品污染或被器械、针头刺伤,存在潜在生物危害,因此必须做到:动物操作一定要使用适当的镇静、镇痛或麻醉方法;尽量减少样本活体采集,禁止不必要的重复操作;不提倡利用一只动物进行多个手术实验;严格实验操作规程,防止发生血液、体液外溅。

在组织、器官等标本采集处置过程中避免意外划伤、针刺伤等;手术后的动物、标本以及所用器具材料等必须按规定程序妥善处置。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特点、建筑构造、防护设施、仪器、操作以及操作 程序,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可以分为四级,分别对 应四个级别的实验室:
* 包括下述不同等级:
基础实验室(BSL-1):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 基础实验室(BSL-2):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防护实验室(BSL-3):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 最高防护实验室(BSL-4):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四、野生动物和昆虫
普通级环境应安装纱窗、挡鼠板、下水道安装 网眼挡板等。
五、动物致敏原 实验前戴口罩、手套和防护镜,穿隔离服,
症状严重者需要脱离动物饲养环境并且治疗。
六、有害气体 来源于动物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主要成分 为氨。当饲养室饲养动物的密度过大,或更 换垫料不及时均会引起氨气浓度过高;特别 是在大动物饲养室中。
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
1.实验室生物安全 —— 是指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验室为避免 各种生物危害而采取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配 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等综合措施。
2.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 BSL) —— 是指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
* 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
* ABSL-1一般不需要使用生物安全柜,人员进入实验 室穿戴防护服和手套即可,应配备常规的实验及清洁 用具,也可配备呼吸防护装置、紧急冲洗装置等。可 在开放的实验台、洗手池上操作。
* ABSL-2在达到ABSL-1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生物 危害警告标志,要增加适合感染性材料操作的Ⅱ级生 物安全柜、洗眼装置以及高压灭菌锅和化学消毒装置 等废弃物处理设施,实验室的门带锁,能自动关闭。
2、细菌性疾病
沙门氏菌病、布氏杆菌病、猴结核病、志贺氏菌病、李 斯特菌、鸚鹉热、鼠咬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肠炎 耶森氏菌病等;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与相关法规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与相关法规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与相关法规汇报人:2023-12-25•实验动物基础知识•实验动物的选择与饲养管理•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目录•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规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01实验动物基础知识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试验、检测及科学实验的动物。

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环境条件和营养学等综合因素,实验动物可以分为普通级、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和无菌级等不同等级。

实验动物的定义与分类实验动物的分类实验动物的定义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实验动物是研究生命现象、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如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

新药研发与安全性评价实验动物是新药研发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动物身上进行药物试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医学诊断与治疗实验动物可以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如疾病模型的建立、治疗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等。

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得到人道关怀和尊重,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提倡使用替代方法。

实验动物的福利涉及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应经过伦理审查,确保研究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伦理审查实验动物的福利与伦理问题02实验动物的选择与饲养管理选择的实验动物应能适应实验环境,具有稳定的遗传背景和明确的表型特征。

适应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实验动物应能代表目标研究物种或人群,以便于将实验结果外推。

选择的实验动物应具有较高的繁殖率,以便于进行重复实验。

030201确保实验动物生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维持其健康。

温度与湿度控制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光照与黑暗周期,以模拟自然环境。

光照与黑暗周期保持饲养环境的空气质量良好,必要时采取空气过滤措施。

空气质量与洁净度饮水管理提供清洁的饮水,定期检测水质,防止水源污染。

饲料与饮水质量控制对饲料和饮水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无有害物质残留。

动物实验及安全管理

动物实验及安全管理
害分级: 第一級危險群(Risk group 1 , RG1)微生物 與人類健康成人之疾病無關。 第二級危險群(Risk group 2 , RG2)微生物 在人類所引起的疾病很少是嚴重的,而且通常有預防及 治療的方法。 第三級危險群(Risk group 3 , RG3)微生物 在人類可以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可能有預防及治療 之方法。 第四級危險群(Risk group 4 , RG4)微生物 在人類可以引起嚴重或致死的疾病,但通常無預防及治 療之方法。
从事实验活动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 不管是谁,从事实验活动都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①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通过考核,获得上 岗证书; ②在开始相关工作之前,应对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 和其他危险物质以及相关操作进行危险评估,根 据国家对于各种微生物操作的危险等级划分和防 护要求以及危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全面、细致的 标准操作规程和程序文件。 对于关键的危险步骤设计出可行的防护措施并对 这些细节了然于胸;
危險群與生物安全等級、操作規範及設備對照表
危險群 RISK GROUP
第一級 1
第二級 2 第三級 3
生物安全等級 BIOSAFETY LEVEL
第一等級 Biosafety Level1
第二等級 Biosafety Level2 第三等級 Biosafety Level3
實驗室類型 LABORATORY TYPE
• 对于良好的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每个操作者都必 须时刻铭记在心。
• 对于每一个新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都应该给予 严格的训练,以使其掌握正确的要领,避免养成 不良的习惯,从而保证以正确的意识、操作技术 和工作习惯展开工作。
• 养成正确的生物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操 作者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避免失误和事故的发 生,哪怕即使发生意外,也会进行妥善的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操作
一、小鼠 小鼠性情较温顺,一般不会咬人,比较容易抓取固定。
通常用右手提起小鼠尾巴将其放在鼠笼盖或其它粗糙表面 上,在小鼠向前挣扎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双 耳及颈部皮肤,将小鼠置于左手掌心、无名指和小指夹其 背部皮肤和尾部,即可将小鼠完全固定。在一些特殊的实 验中,如进行尾静脉注射时,可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进行 固定,如尾静脉注射架或粗的玻璃试管。如要进行手术或心 脏采血应先行麻醉再操作,如进行解剖实验则必须先行无痛 处死后再进行。
小鼠饲养笼
大鼠饲养笼
适用于SPF/无菌 动物饲养或运输
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一、非感染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是对由非感染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造成各种风险和
危害的防范与控制。 二、感染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是对由感染实验动物使用过程中造成各种风险和危 害的防范与控制。
• 开放系统(Open system) 只能进行普通级实验动物的生 产与实验。
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
近年来,全国已逐步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 • 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适用于从事实验动物繁
育和商业性经营的单位。 •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适用于从事动物实验和
利用实验动物生产药品、生物制品的单位。 • 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制度是实验动物生物
• 全国一年繁殖实验动物约1300万只,实际用量在10 00万只左右,其中46%为药学实验所消耗。由于药 学领域的大量实验不能直接用人体进行,实验动物 具有不可替代性。 药学研究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大、 小白鼠,猫、狗、兔子以及非人灵长类,如恒河猴 等。
引言
但是,实验动物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存在 感染、繁殖病原体的可能以及向环境扩散的危险 ,产生生物安全问题。
进行容易产生高危害气溶胶的操作时,要求 同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生物安全柜和/ 或其它物理防护设备。
个人防护
• 洗手/清除手部污染 处理生物危害性材料时,只要可能均必须戴合适的手套。但是
这并不能代替实验室人员需要经常地、彻底地洗手。处理完生物危 害性材料和动物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均必须洗手。
大多数情况下,用普通的肥皂和水彻底冲洗对于清除手部污染 就足够了。但在高度危险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杀菌肥皂。手要完全 抹上肥皂,搓洗至少10 秒钟,用干净水冲洗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毛 巾擦干(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暖风干手器)。
安全的重要保障。 • 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明 + 动物实验设施使用证明
实验动物生产
• 实验动物生产,包括实验动物的引种、保 种、繁育、运输、进出口等过程。
• 实验动物生产的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生产过程中,对实验动物可
能造成的各种风险和危害的防范和控制。
实验动物生产的生物安全
• 生产许可证 • 实验动物引种:实验动物种子来源于国家实验
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实验操作因素:实验人员实验操作过程中 做好防护,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手 套,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个人防护
• 实验前的准备:
1、实验设计过程:3R原则 Reduction 是指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
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试验数据的方法。 Replacement 是指使用其它方法而不用动物所进行的试验或其他研究
我国主要实验动物管理法规
1、《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2、《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 3、《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 4、《实验动物种子中心管理办法》 5、《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技术审查准
则》
我国主要实验动物标准
1《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及监测》 2《实验动物寄生虫等级及监测》 3《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4《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 5《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 6《实验动物配合饲料卫生标准》
个人防护
• 实验室防护服 实验室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有适当防护水平的
清洁防护服可供使用。不用时,只应将清洁的防 护服置于专用存放处。污染的防护服应于适当标 记的防漏袋中放置并搬运。
每隔适当的时间应更换防护服以确保清洁, 当知道防护服已被危险材料污染应立即更换。离 开实验室区域之前应脱去防护服。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 呼吸防护 当要求使用呼吸防护装备(如面具、个人呼
吸器、正压服等)时,其使用和维护的作业指导 书应包括在相应活动的安全操作程序手册中。呼 吸器应只能按照作业指导书及培训的要求使用。
应安排工作场所监控、医学评估和对呼吸器 使用者的监督,以确保其始终正确使用该类装备。 应对呼吸器作个体适合性测试。
课题达到某一试验目的。或者说是使用没有知觉的试验材料代替以 往使用神志清醒的活的脊椎动物进行试验的一种科学方法。 Refinement 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减轻或减少给动物造成的疼 痛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方法。 2、实验器具准备
• 实验过程中注意 • 实验结束后清理 • 实验总结
个人防护
• 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 关标准的要求。 • 实验室对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维护 应有明确的书面规定、程序和使用指导。
概念
•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是对实验动物可能产生的潜 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
• 由实验动物造成的各种风险和危害包括: 生产和使用实验动物中的各个环节,如实验动物
的引种、保种、繁育、运输、进出口,使用实 验动物(包括感染和非感染实验动物)进行动物 实验、从事科研活动等过程中实验动物造成的 各种危害。
• 广义上讲生物安全问题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 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 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概念
“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 一是天然的生物因子,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其中由微生物特别是致病性微生物所导致的安全问题, 如生物武器、生物恐怖、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等,是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最现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二是转基因产品,主要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 转基因微生物。 三是生物科学研究开发应用。科学家为预防控制疾病而 进行微生物和生物医学研究时,或人们利用生物技术进 行其它研究时,如果防范措施不严,就有可能出现意想 不到的安全问题。另外,生物技术的滥用对人类健康、 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都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不同品种、不同等级和互有干扰的动物实验, 不得在同一实验间进行饲养,同一来源、相同 品种、品系而用于不同实验目的动物实验饲养, 也不得在同一实验间进行。
不得将普通级动物带进屏障环境中进行实验 ,如将实验动物带离屏障环境进行实验,不得 再带回屏障环境中进行饲养、实验。
实验动物及其设施的等级
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为普通级;二级为清洁级; 三级为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四级为无菌级(包 括悉生动物)。目前比格犬、恒河猴、小型猪等大动 物多为普通级,大、小鼠均为清洁级以上,豚鼠、家 兔等既有普通级,又有清洁级、SPF级。
实验动物设施分为三级:一级为开放系统;二级为屏 障系统;三级为隔离系统。
实验室安全培训(
实验动物安全知识
赵勇 zhaoyong@
引言
• 实验动物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的重 要支撑条件,广泛应用于医药研发、教学实验、药 品生产、生物检定等方面。实验动物为人类健康和 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使用许可证 2、实验相关因素: • 动物:动物实验中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必须由动
物供应部门提供《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明》, 严禁从无《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明》的单位或 从农贸市场购买动物作为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2、实验相关因素: 环境:动物实验环境设施应当符合相应实验动物 等级标准的要求,使用合格的饲料、笼具、垫料 等用品。 屏障环境进行SPF级、清洁级的大、小鼠等小动物 实验(配备饲养室及操作室)。 普通环境主要进行兔、猫、狗、猴等大动物实验 饲养(配备饲养室及操作室)。 涉及传染性、中毒性、放射性、致癌性、致突致 畸及致死性实验等应有特殊要求的动物实验室, 应根据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进行建筑或改造,按 照有关规定执行。
推荐使用脚控或肘控的水龙头。如果没有安装,应使用纸巾或 毛巾来关上水龙头,以防止再度污染洗净的手。
如果没有条件彻底洗手或洗手不方便,应该用酒精擦手来清除 双手的轻度污染。
实验动物操作
• 在进行实验时,为了不损伤动物的健康,不影响 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首先要限制动物 的活动,使动物处于安静状态,工作人员必须掌 握合理的抓取固定方法。抓取动物前,必须对各 种动物的一般习性有所了解。操作时要小心仔细、 大胆敏捷、熟练准确、不能粗暴,不能恐吓动物, 同时,要爱惜动物,使动物少受痛苦。
当具潜在危险的物质极有可能溅到工作人 员时,应使用塑料围裙或防液体的长罩服。在 这种工作环境中,如必要,还应穿戴其它的个 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面具、头部面 部保护罩等。
个人防护
• 面部及身体保护 处理样本的过程中,如可产生含生物因子
的气溶胶,应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 在处理危险材料时应有许可使用的安全眼
感染动物实验室潜在的生物危害: 1.对人员的潜在危害: 人畜共患病的传染 实验动物的攻击性:咬伤、抓伤、踢伤等 过敏原:动物尿液、唾液、毛发、皮屑等 2.对环境的潜在危害: 废气:气溶胶、臭氧 废水:洗刷用水、手术用水、其它用水 废物:垫料、动物尸体或组织、一次性物品等 3.意外事故。
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镜、面部防护罩或其他的眼部面部保护装置可 供使用。
个人防护
• 手套 手套应在实验室工作时可供使用,以防生物危险、化
学品、辐射污染,冷和热,产品污染,刺伤、擦伤和动物 抓咬伤等。
手套应按所从事操作的性质符合舒服、合适、灵活、 握牢、耐磨、耐扎和耐撕的要求,并应对所涉及的危险提 供足够的防护。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选择手套,使用 前及使用后的配戴及摘除等培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