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政治时政专题与热点考法训练: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举行(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政治时政专题与热点考法训练: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举行(含答案解析)

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举行【背景材料】2019年4月7日,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八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在漳州市漳浦县举办,并在漳浦县、龙海市畲族乡设分会场。

本次活动将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突出宣传民族团结、两岸和平发展。

主会场设在漳浦县,将举办开幕式及文艺演出等,分会场设在龙海市隆教畲族乡、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湖西畲族乡,将举办畲族传统祭祀仪式、民俗文化展示活动等。

届时,将有中央、省、市及县(市、区)统战、民宗、台联部门代表,台湾少数民族代表,畲家企业商会代表参加。

材料一“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活动自2008年以来,以两岸少数民族基层群众为主体,以促进共同家园建设为目标,以沟通同胞情感为基调,深化闽台少数民族交流交往。

通过活动的持续举办,展现新时代少数民族风貌,扩大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活动始终秉持着“两岸一家亲”理念,注重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坚实力量。

材料二近年来,两岸已经合作了多部影视作品,大陆影视作品也被允许进入台湾市场,与台湾观众见面。

台湾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被允许在大陆出版发行、销售、传播;台湾艺术家在大陆被允许进行演出活动,拍摄广告等,大陆艺术家也获准来台参加活动;台湾地区的正规出版物被允许进入大陆市场,两岸成功实现版权交易活动;两岸宗教界开展宗教领域的合作、交流,成功举办“妈祖佛光”等大型活动;两岸相连的宗教为两岸宗教合作、交流打下基础;海峡科技成果交易会成功举办,两岸科技发明专利获准进行交易、合作,实现两岸科技领域共繁荣。

材料三2019年4月7日上午,中华一家亲·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八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丰收节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畲歌飞扬,两岸同胞载歌载舞。

两岸少数民族同胞以歌传情、以舞会友,台下欢笑连连、掌声阵阵。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摘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

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两岸关系;交流合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本为一体,台湾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

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

”台湾作家李敖2005年访问大陆时写下了《台湾无处不中国》一诗,对此是个很好的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因此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有力地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范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

狭义的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该社群的心理、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总和。

[1]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科技、宗教、道德、艺术等多个范畴。

本文的讨论主要在狭义范畴展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方面,中华文化由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百越文化、闽台文化等等)构成;另一方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的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决定了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

台湾文化浅析

台湾文化浅析

台湾文化浅析我对宝岛台湾的了解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

在此,我主要从多元的文化融合以及台湾独特的饮食文化来浅析台湾文化。

一.宝岛台湾与中华文化关联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台湾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荷兰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湾的文化在吸取其有益部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色。

台湾和祖国大陆,使用共同的汉字、汉语和书面语。

汉字相同,只是有简体繁体之区分。

秦汉之际,中原文化已经流衍台湾,汉字亦随之传入台湾,尤其是伴随着祖国大陆大批汉民族移居台湾,已经定型化的汉字作为中原文化的载体亦大规模输入,成为台湾通行的文字。

国民党退台后,台湾通行的汉字规范化,海峡两岸使用共同的汉字。

台湾除了原土住山民外,绝大部分是祖国大陆汉民族的移民。

所以,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既通行普通话,又流行方言。

梨园戏曲京剧是清代中叶崛起的一个剧种,是在徽班进京的影响下,又吸取汉剧、昆曲、梆子腔的精华而逐步形成的,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

京剧在台湾被称为平剧或国剧,自清末开始传入台湾,清台湾巡抚刘铭传从内地请京剧团到台湾演出,因演员口音为京腔,而被台湾民众称之为京班。

当前,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积极弘扬京剧艺术,把京剧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结合起来,使这一国粹在世界艺术之林继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其它地方戏曲如高甲戏、四平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也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艺术,是一种融说、表、音、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台湾各种节庆祭祀活动,现代的加上传统的非常繁多。

传统的岁时节俗与祖国大陆非常相近,只是有的更具地方特色,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也非常讲究“正月十五闹元宵”,在著名寺庙举办的花灯比赛是“闹元宵”中非常热闹的节目。

台北市龙山区的龙山寺、青山宫、祖师庙和北港妈祖庙等著名寺庙每年举办花灯比赛。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台湾一年中三大重要节日之一。

家家户户吃粽子,是基于传统上的说法祭奠屈原。

浅谈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和今后的发展

浅谈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和今后的发展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

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并处于新的历史起点。

我们应该以全民族的发展为大局,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两岸交流的现状(一)文化交融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两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断深化,特别是艺术、学术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通过交流,人们更加认识到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共同基础。

两岸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和民俗的文化形式,两岸都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别,汉字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别,又有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之别,但这些只是大同小异,都同属汉语系。

(二)经济双赢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领域。

这些年,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

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

台湾方面也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

这标志着两岸由单向投资走向了双向投资,这是两岸经济往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改善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是一种积极且务实的态度。

但是,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

因为最终解决两岸的问题,便是破解最难的政治问题。

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两岸、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话题,我国的胡锦涛总书记就曾多次提出双方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地创造条件。

(四)其他往来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大陆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还授权成立了民间团体同台湾有关的民间团体建立密切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文化的心得感悟

台湾文化的心得感悟

台湾文化的心得感悟
台湾文化是一种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它融合了中华传统
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各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特色。

在我的观察和感受中,台湾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台湾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

台湾人民尊重并接
纳不同文化的存在,这种包容性不仅表现在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也表现在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的接纳。

在台湾,我
们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融合,这种包容性也体现在台湾人民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宗教、不同性取
向等方面的尊重。

其次,台湾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

台湾地区的历史和地理
环境决定了它的多元性。

在台湾,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文化,这些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
的多元文化。

再次,台湾文化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文化。

台湾地区的文化不
仅受到了中华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也与世界各地的
文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台湾的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在国
际上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台湾人民也积极参与到国际文
化交流中。

最后,台湾文化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文化。

台湾人民在文化领
域中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新的领域,这种创造力体现在台湾的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等方面。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国际上有着很
高的竞争力。

总之,台湾文化是一个多元、包容、开放、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创新,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2)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2)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形式: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关系?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象: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的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会转化为物质力量…;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及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势政策-台湾问题

形势政策-台湾问题

大陆与台湾实现统一的必然性一、实现祖国统一的文化基础中华文化是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重要基础。

台湾人口中的98%都是汉族人,他们与高山族同胞在共同开发和建设台湾中,亦发展了与祖国大陆血脉相通的文化,共同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

台湾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荷兰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湾的文化自始至终都是根系祖国大陆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海两岸的文化有着共同的传统根基,共同的民族形式,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两岸文化历史和现实有着许多的共同点,纵观建国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化状况,尽管两岸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道路不同,两岸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现实差异,但两岸文化同是中华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要素:1.两岸文化都蕴含着传统的民族精神,国家分裂的忧患意识与民族凝聚力,锐意进取精神与民族进步,民族和谐,这是增强中华民族团结的思想渊源。

2.两岸文化都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这对于加强两岸社会道德建设和两岸关系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3.两岸文化都包含着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中推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4.两岸的教育文化,同属于中华教育文化,这就有一个体认中华教育文化精华。

江泽民总书记在去年1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促进祖国统一的八项主张,其中提出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经济基础大陆和台湾的经济制度不同,但都在搞市场经济,在经营方式和经营管理上均有互鉴之处。

两岸经济一体化有着现实基础。

比较利益是两岸经济整合的驱动力。

海峡两岸互补、互利的产业分工和蓬勃发展的经贸关系,使两岸具有经济整合的现实基础。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及社会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在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中客观地存在经贸优势互补和社会化分工、合作的必然要求。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邱.论探索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文/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李功员康杰摘要:近来年虽然两岸之间的正常交流受到一定的挫折和影响,但中华文化依然为实现两岸文 化相连、民心相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理和历史的溯源分析表明,台湾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不 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 化为和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供了智慧的源泉。

面对新的形势,要切实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宣 传,拓宽两岸文化交流的渠道,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不断促 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凝聚两岸同胞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中华文化;两岸关系;心灵契合;和平统一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海外统战工作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K20200205)近来年随着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和竞争逐 渐加剧,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两岸同胞的利益 受到严重损害。

美国妄图通过打“台湾牌”来遏制 中国的崛起,而台湾的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 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并且企图通过“倚美 抗陆”和“挟洋自重”的方式来达到其“渐进式台 独”的目的。

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势下,依然无法阻 挡两岸之间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

在两岸众多的 交流项目中,经贸和文化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经贸 追求共同繁荣,而文化则是两岸之间存在最多共同 元素的议题。

中国大陆始终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的阶段性成果。

秀传统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两岸文化相连、民心相通。

面对新的两岸形势,在对台工作实践 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断扩 大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 契合,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进程。

一、台湾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中国大陆的文化,更不是单 指汉族的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全国各族 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文 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容量浩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无穷的民族智慧,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并以其恢宏的民族文明着称于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根在祖国大陆。

两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从旧石器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由华南陆续进入台湾。

上古迄秦汉之际,中华文化已流入台湾地区,这是公认的事实。

占台湾人口98%的汉族同胞,祖先都是大陆人,他们与高山族同胞在共同开发和建设台湾中,亦发展了与祖国大陆血脉相通的文化,共同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

台湾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荷兰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湾的文化在吸取其有益部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龙文化”的本色,没有成为孤立的“海洋文化”。

日本虽然殖民统治了台湾五十年,但是,台湾民间社会一直还有用闽南话偷偷读汉学的传统,很多人把传统的汉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看到民间的戏曲如歌仔戏、布袋戏等,都大量使用七字文、唐诗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也就这样在台湾民间社会保留下来。

当然,台湾也存有本土文化,台湾本土文化的实质就是闽南文化文化的广义是“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由三个方面组成:“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歌舞、文学、节庆以及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文化体系,如行为模式,婚姻制度、风俗习俗,等等”。

台湾所谓的“本土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介于两者间的文化体系,实际上都是闽南文化在台湾扎根、发展的结果从方言上看,“台湾话”就是闽南话。

闽南方言传播到台湾是和闽南人大量移居台湾联系在一起的。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元代福建泉州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经过几次大的移民潮后,形成了台湾人口以闽南人为主的状况,也因此闽南方言成为台湾省内的主要方言。

根据192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占台湾人口总数83.1%的福建籍移民中,来自漳、泉两地的约为80%,如果加上属闽南语系的永春州、龙岩州以及潮州府,闽南方言就成为台湾岛内的主要方言,当时讲闽南方言的人口约占台湾总人口的83.87%。

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很多讲客家话、原住民语以及其他汉语方言的台湾同胞,一般也都懂得闽南话,从这个角度上说,人们也习惯将台湾的闽南话称为“台湾话”,或简称“台语”。

从物质文化形态上来看,台湾始终和闽南地区保持高度的一致。

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上,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饮食和住房习俗。

根据清代乾隆年间范咸主编的《重修台湾府志》来看,从清代至今,台湾的饮食结构并无质的巨变,很多方面仍与大陆闽南地区高度相似。

闽南风格的建筑在台湾依旧处处可见。

从精神文化形态上看,台湾乡土文化的实质仍然是闽南文化。

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节庆、歌舞等方面。

在宗教信仰方面,台湾和闽南地区都崇尚佛教,释迦牟尼佛,台湾和闽南均俗称为如来佛,农历四月初八是其诞辰日,俗称浴佛节。

观音佛也是闽台地区最为普遍的崇拜对象,台湾各地的观音宫、观音寺极为普遍,台湾和闽南地区都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

在节庆上,台湾也继承了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

清朝时期的台湾,元旦至元宵,会有“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

而在清代漳州民俗中,也有春节时“少年装束类狮猊,踵门呼舞,金鼓喧斗”的风俗;立春前一日,台湾地区“有司迎春东郊,仪仗彩棚前导;市中市春花、春饼之属”。

而在清代闽南,也有“有司迎春东郊市中,多市春饼春花春燕之属。

民间结彩为棚,童男女靓妆,立棚上十数人,……”的记载;戏剧、歌舞、音乐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地方戏剧活动十分活跃,所以闽南居民迁移到台湾后,把这种爱看戏、喜热闹的民风带到台湾。

台湾和闽南地区的文化体系彼此交融。

在文化学中,文化体系包括行为模式、婚姻制度、风俗习俗等等。

台湾很多民俗和闽南地区是完全相同的。

闽南和台湾婚姻礼俗的基本内容相同。

结婚基本上要有四礼,以“议婚”、“订婚”、“完聘”、“完婚”四礼为主,闽南和台湾都长期保留了这个习惯。

台湾承继了闽南地区婚嫁奢侈习俗。

在丧葬礼俗上,闽南和台湾都有始丧、入殓、出殡和做旬四个部分。

至于其他民间礼俗,如祭祀祖先、待客、生产、行业等,台湾基本上保持了闽南祖籍地的风俗习惯。

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两岸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心愿,大迫切希望交往能进一步深入,充分利用各自在艺术创作和市场运作的优势,将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共同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了解完台湾本土文化,再来看看台湾那些与大陆同宗同祖的文化。

1、热闹繁多的岁时节俗台湾各种节庆祭祀活动,现代的加上传统的非常繁多。

传统的岁时节俗与祖国大陆非常相近,只是有的更具地方特色,保留了更多的传统习俗。

春节以农历年为春节。

除夕守夜,辞旧年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守岁等。

初一燃放爆竹,烧香上茶点祭家神拜祖先,以求得一年良好开始。

初一至初五,称为新春,举办各种庆贺活动。

初一早餐吃面条,以求绵延生长,吃糕祈望步步高升;初二新媳妇回娘家;初三俗称老鼠娶亲,宜早熄灯入睡;初四接神,果品供奉,烧金马、放爆竹迎神;初五开张日,商人可开市做生意,家家户户撤去祭祀供品,清理屋内积秽。

拜天公正月初九日为最高神———天公诞辰,是台湾春节后第一个大的岁时节俗。

是日家家制红龟果,即外染红色,打龟甲印,以求人生长寿。

此一节俗是以玉皇大帝为天公,是超人类祖先的天上皇帝。

认为他有生成保育万物之德,特地敬奉红龟果以求赐福。

元宵节台湾和祖国大陆一样也非常讲究“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着名寺庙举办的花灯比赛是“闹元宵”中非常热闹的节目。

台北市龙山区的龙山寺、青山宫、祖师庙和北港妈祖庙等着名寺庙每年举办花灯比赛。

有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故事的花灯,如“唐僧取经”、“哪吒闹海”、“宝莲灯”等,也有花、果、鸟、兽、鱼、虫花灯。

此外,还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如盐水蜂炮,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以燃放鞭炮来纪念“关帝爷出巡”。

土地公生日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福德正神的诞辰。

是最受敬奉的主神之一,乡村、田野、都市、商家都要敬奉土地公,乡里村社要逐户敛钱、宰牲、演戏以慰当地土地公,名曰“春祈福”。

妈祖过生日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居民信奉的水神。

相传妈祖常往来于海上,称之为保母。

清康熙33年,一位名叫树壁的和尚从福建蒲田县的湄洲奉妈祖神像渡海来台,并在北港建立一座小祠奉祀妈祖,从此妈祖在台“安家”。

由于台湾四面环海,大陆居民渡海移民台湾时,多觉受到妈祖的庇佑,而且台湾居民许多以捕鱼为业,因此信仰妈祖的人很多。

现在全台的妈祖庙总计达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宫香火最旺盛。

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妈祖的生日。

这一天,为妈祖过生日的进香活动热闹非凡。

这一古老的祭拜活动,成为台湾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回乡谒祖祭每年农历三月廿一日,位于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

上白礁,即是福建省白礁乡的意思。

一方面追怀祖国大陆的祖先,另一方面遥拜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

这个祭典从郑成功来台到现在,连续三百多年,从未间断。

清明节清明是24个节气中第5个节气,是天清气明、草长莺飞的季节,是台湾民俗中明定的扫墓节。

到清明前后,各地南山北岭扫墓人随处可见。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台湾一年中三大重要节日之一。

家家户户吃粽子,是基于传统上的说法祭奠屈原。

龙舟竞赛则是台湾端午节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的节日活动。

城隍爷出巡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祭祀城隍爷,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之一。

台北霞海城隍爷是清代淡水厅的县城隍,于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请来台,其信徒众多,祭典特别盛大。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是古代传说牛郎与织女相会之日,也有人将此一天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女子在这一天要准备胭脂花粉供织女星,祈求良缘美貌。

有孩子的人家则也隆重祭祀七星娘娘。

中秋节这是台湾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

大家互送月饼是显着特点,中秋夜晚,不少家庭也会在院中摆上月饼、瓜果、甜点祭拜月娘。

祭祀大典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俗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

每年9月28日举行孔子诞辰纪念日。

其中最特殊、最具魅力的是奏圣乐以乐佾舞。

所谓圣乐,称为“孔子遗乐”,使用的乐器、乐调及乐谱相当特殊和古老。

2、遍布全岛的元明清历史古迹台湾有关部门对古迹曾进行过全面调查,选定元明清的历史古迹就有344处之多,其中重点景观已成为台湾着名的游览胜地。

澎湖天后宫位于澎湖马公镇,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

始建于明朝万历20年。

宫内有台湾最早的石碑,刻有沈有容退红毛蕃韦麻郎史实,记载明水师将领沈有容率战船赶走入侵的荷兰提督韦麻郎之事。

赤嵌楼位于台南市,始建于1653年(明永历7年),为荷兰侵占台湾南部时所建,故又名“红毛楼”,周围长151米,楼高12米。

1662年,郑成功率兵攻下赤嵌楼,曾以此为收复台湾的指挥部,改为承天府。

陈列有郑成功像等文物。

台南孔庙始建于1666年,又称文庙。

现为台湾一级古迹。

孔庙四周有“万仞宫墙”,庙内以大成殿为主,节孝祠、名宦祠、乡贤祠依序而建,每年均在此举办祭孔大典。

亿载金城位于台南市安平的南端。

1874年清政府为防侵犯台湾,派船政大臣沈保祯至台。

为加强台湾海防,沈保祯决定在安平建炮台。

炮台有18吨前膛大炮5尊,40吨的前膛大炮4尊,20磅后膛小炮4尊。

1895年清政府将台湾割让日本时,台湾同胞奋起抗日,驻台将领刘永福曾在此台指挥轰击日舰。

鹿港龙山寺位于化县鹿港镇,1786年依照福建泉州府晋江县龙山寺而建。

该寺有“台湾紫金城”之称。

寺内有一大钟,高2米,重逾千斤,为清咸丰9年浙江宁波铸造。

3、保留在台湾的中华文物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郊区士林外双溪,所保存的文物,是1948年冬国民党逃台时从北京故宫和南京“中央博物馆”等处抢运去的文物精华。

总计有3824箱,约25万件各种文物。

文物中有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铜镜和历代玉器、瓷器精品及晋唐以来的名画书法、善本图书等珍贵文物。

台北“中央图书馆”馆藏图书80余万册,其中善本图书14万册,主要是1948年国民党运到台湾的。

其中宋版281部,金、元版本360部,明本3338部,历代手抄本3500部,敦煌写经及日本、高丽、安南旧刻本等。

台北“历史博物馆”该博物馆建于1956年,藏有文物8万余件,主要来自原河南省立博物馆的商周时代的出土文物和日本归还的三批古物,其中有周王室的礼器、乐器,战国时代兵器,殷商时代的骨甲等。

4、台湾文艺台湾地区的文化形成过程与其自身历史的演变发展过程紧密相连。

纵观台湾历史,在时间的纵轴上,可以分为史前时期、角逐时期、明郑时期、清时期、日据时期和当代台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