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小吃简介
福建沙茶面香辣鲜美面条劲道的地道福建小吃

福建沙茶面香辣鲜美面条劲道的地道福建小吃福建沙茶面是一道香辣鲜美、面条劲道的地道福建小吃。
这道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福建沙茶面的制作经过精心的工艺和选取优质的原材料。
首先,挑选上等的鲜面条,经过加工和煮熟,保持了面条的劲道和嚼劲。
其次,选择新鲜的海鲜或猪肉等食材作为主料,搭配多种蔬菜和调料,使整道面食更加丰富多样。
最重要的是,福建沙茶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特色调料——沙茶酱。
这种调料是由虾米、鱼腥草、酱油等多种食材制成,口感香辣,并带有浓郁的海鲜香味。
福建沙茶面的烹饪过程也颇具技巧。
首先,将锅加热,加入适量的油,放入切碎的姜蒜,并加入炒香的虾米。
接着,加入肉类食材翻炒至熟,再加入蔬菜和调料,炒匀。
最后,加入适量的高汤或者清水,煮沸后加入沙茶酱,再倒入煮熟的面条,用小火翻炒几分钟,让面条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
福建沙茶面的特点之一是其味道丰富多样。
沙茶酱的香辣味为整道面食增添了独特的风味,海鲜或猪肉的鲜美与蔬菜的清爽交融在一起,使每一口都充满了层次感。
面条本身的劲道和嚼劲更是为福建沙茶面锦上添花。
此外,福建沙茶面的制作过程中特别注重火候和炒制技巧。
火候掌握好,可以使食材熟透而不失口感,让调料的味道更加入味。
炒制技巧的运用,可以使各种食材充分混合,使每一口都能品尝到每种食材的鲜美。
福建沙茶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福建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承载着福建人民的味蕾记忆和生活态度。
每一碗沙茶面都经过传统工艺和家传秘方的传承,无论是在家庭聚餐还是在餐馆中,都能让人感受到福建人热情好客的待客之道。
福建沙茶面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和追捧。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福建沙茶面都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
如今,它已不再是福建的地方美食,而是成为了代表着中国美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总之,福建沙茶面以其香辣鲜美、面条劲道的特点成为了地道福建小吃的代表。
其独特的调料和制作工艺使其在众多美食中脱颖而出。
福建三明美食小吃

永安粿条是福建省永安市的特色小吃之一,其味道鲜美,口感润滑, 是外地游客到永安的必尝之美味。
永安粿条 永安的著名小吃粿条,是把稻米磨浆蒸熟而制成的,吃法多种多样。 最普遍的吃法是把粿条用开水烫过之后放入骨头汤中做成汤粉;也可 以配上菜和肉炒来吃。也有把粿条卷成筒状,用叉子叉着蘸酱油吃的,这 样的粿条叫“粿条筒”或“叉叉粿”。 到端午前后,当地人会将艾草磨成粉掺入米浆里,把它当作皮包上酸 菜、笋丝等馅料来吃,叫做“艾粿”。 永安粿条历史悠久,其特点是色白细嫩、口感爽滑。 搭配活肉和套肠以及永安本地特有的黄椒酱油堪称完美佳品。 永安粿条
宁化属山区农业县,田野宽广,帮田鼠。而正是由于田鼠残害庄稼, 农民对田鼠为害早已深恶痛绝。捕捉田鼠,已是广大农民由来已久的行动。
沙县烧麦是福建省著名的小吃。沙县烧麦源于山西太原,古称“稍 梅”,因收口处褶皱簇拥,形似梅花,故名。后制作师傅移居沙县,传承, 因语音变易称为烧卖(烧麦)。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小吃。 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喷香可口,兼有小笼包与锅 贴之优点,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在中国土生土长,历史相当悠久。
近代作家汪曾棋先生引用成书于南宋端平二年的《都城纪胜.茶坊》 中出现的「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杭州人一天吃三 十文木头」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 量木质枣擂杵。
福建十大特色美食

福建十大特色美食一、佛跳墙跳佛墙,又名福寿泉,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名菜。
据说这道菜是福州聚春园酒家老板郑春发在清朝道光年间开发的。
佛跳墙一般用鲍鱼、海参、鱼唇、牦牛皮胶、杏鲍菇、牛筋、花菇、墨鱼、扇贝、鹌鹑蛋等制作。
,都聚在一起,加入高汤和福建老酒,文火慢炖。
它营养丰富,清新芳香,能缓解美容养颜,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滋阴补肾,是很好的滋补品。
2、沙茶面沙爹面是中国福建省厦门的传统食品。
味道偏咸,微辣,可以慢慢咀嚼,略带甜味。
它的美在于沙茶酱的制作,沙茶酱是沙茶面的灵魂。
沙茶酱的主要成分是虾米、鱼干、葱、蒜、姜等。
,是油炸的,酥脆的,磨碎的。
3、土笋冻土笋又名涂笋,据《闽小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
”起源于福建泉州。
名字叫土笋但是其实跟土笋没多大关系,相反的主要原料是一种蠕虫。
不过在制作完成后,看起来晶莹透明,尝起来鲜嫩脆滑、不油腻,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小吃。
4、蚵仔煎蚵仔煎,(闽南语读做é-ā-j iān,普通话译作“海蛎煎”),是一道常见的家常菜,起源于福建沿海,台湾,潮汕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小吃之一。
鲜嫩的海蛎与鸡蛋融合在一起,尝起来口感香脆,内馅香滑。
5、福鼎肉片丁肉片是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著名的地方传统食品。
原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瘦肉;二是淀粉。
一般是用瘦肉和淀粉做成的肉片,用味精、盐、葱花、醋、香菜、辣椒等配料烹制而成。
因其酸辣口感,多吃而不腻,解馋,深受大众喜爱。
6、七星鱼丸鱼丸是福建福州市著名的特色传统汤菜之一。
它是用鱼肉、虾干、瘦猪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因为那一颗颗如核桃大小的雪白的鱼丸,漂浮于热气腾腾的汤面上,如满天星斗布于空间,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七星鱼丸”。
其具有色泽洁白、有弹性而不腻、口味清甜爽、馅香而松等特点,久负盛名。
7、醉排骨醉排骨是福建福州的传统名菜,主要流行于福州石阡一带。
它是在排骨中加入大蒜、酱油、黄酒、番茄酱、香油、荸荠、白糖、香醋等调味品制成的。
闽南小吃有哪些?

闽南小吃有哪些?人们常说的闽南,其实就是指福建的南部,闽南包括福建的厦门、泉州以及漳州等城市,提到闽南这个地方,人们一般会想到闽南语,闽南这个地方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在今天,闽南的经济非常发达,很多年轻人喜欢到这里去创业,闽南的富豪也非常多,另外闽南的下列这些小吃也非常有名。
闽南小吃有哪些?top1:土笋冻土笋冻,是发源于福建泉州的特色食品,是有一种福建特意的蠕虫加工而成,它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
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身大概两三寸长,其样貌像竹笋,所以叫土笋。
经过熬煮,蠕虫的胶原蛋白浸入水中,冷却后凝固成果冻一样的性状,干净清澈,味道Q弹爽滑。
配上好酱油、北醋、甜酱、辣酱、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
是一道很地道很家常的福建小吃。
要是一年做好了放进冰箱,就可以吃一整年的土笋冻了。
top2:蚵仔煎蚵仔煎,(闽南话为ǒuājīan,普通话译作“海蛎煎”)发源于福建泉州,是福建闽南、台湾地区的经典小吃。
是以前海边的人民因为吃不饱饭发明的来代替粮食的一种小吃,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但是味道十分鲜美。
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
蚵仔煎虽然全国各地都可以吃到了,但是要吃更好吃的蚵仔煎还是要到蚵仔产地去吃。
比如安平、嘉义东石还有屏东东港这些盛产蚵仔的养殖地去吃。
因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采用最新鲜的蚵仔是关键。
这些新鲜蚵仔在产地现剥现卖,就不因为长途运输的颠簸而品质变差,所以每一颗都新鲜肥美味,做出来的蚵仔煎味道也是别处不能相比的。
不过,没有来到原产地的也不要感觉很可惜,现在交通运输这么发达,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能把新鲜的蚵仔送到手上。
top3:七星鱼丸七星鱼丸是福建着名的汤菜之一。
它是用鱼肉、瘦猪肉、虾干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那一颗颗如核桃大小的雪白的鱼丸,漂浮于热气腾腾的汤面,如满天星斗布于空间。
因此,海外华侨把它称为“七星鱼丸”。
福建十大名小吃

福建十大名小吃舌尖上的福建,小吃文化更是传奇,不少游客也因此纷纷莫名来福建品尝。
今天,小编就为你讲讲福建的十大名小吃,当然福建还有很多非常好吃的美食小吃。
福建十大名小吃:一、土笋冻简介土笋冻,是发源于福建泉州的特色食品,是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
它含有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身长二、三寸。
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
配上好酱油、北醋、甜酱、辣酱、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
土笋又名涂笋,据《闽小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
”历史上最出名的要数泉州安海的土笋冻,味美甚鲜,在《闽杂记》也记载:“涂笋生于海滩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产。
”今安海产量最多。
土笋冻呈灰白色,晶莹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弹性,和其它调料配食,风味尤佳,是泉州乃至泛闽南地区一带冬春季节的时令佳肴。
历史文化土笋冻好吃,关于它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在盛产土笋冻的安海镇西垵村,村民流传一个传说: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到安海抗倭,因粮食紧缺,士兵便到滩涂捕捉一种海蚯蚓煮汤喝。
戚继光最后用餐时,只剩下凝结成胶状的海蚯蚓,他便拔剑取下一块品尝,没想到比鱼蟹更鲜美。
厨师知道后,依照此法加以精制,从此土笋冻便流传开来。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关于土笋的文字记载,则可追溯到明代。
明代《闽中海错疏》、明末谢肇淛《五杂俎》、清代周亮工所着《闽小记》等均有记载。
周亮工1658年的《闽小记》一文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
”如此说来,350年前土笋冻就已是十分盛行的市井小吃,周亮工也成为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述及“土笋冻”一词的人。
做法做“土笋冻”其实也很简单,先把土笋泡在水里,让它吐出肚里的泥浆,再铺在石板上碾压破肚,洗去肚里残余的泥浆杂质,然后加水在锅里猛火旺烧,只需滚沸两三分钟就成。
福建最出名的13道小吃,香辣咸可口,特色福建味,太有特色了

福建最出名的13道小吃,香辣咸可口,特色福建味,太有特色了1、福州年糕福州年糕是福建福州市的名小吃之一。
福州年糕是福州当地人爱吃的名小吃之一。
福州年糕有红糖和白糖两种,每年冬天都会生产这种年糕。
福州年糕的白年糕有猪肉丁,花生米,红枣类的食材。
福州年糕的红年糕是以红糖为主。
福州年糕的口感:软糯可口,香甜好吃。
福州年糕2、七星鱼丸七星鱼丸是福建福州的名菜和名小吃之一。
七星鱼丸是以鱼肉作为原料,包入猪肉和虾干等馅料加入调味料,煮熟后就可以食用。
七星鱼丸的外观颜色洁白,口感:软糯Q弹,香咸又好吃,滑嫩爽口,非常不错。
七星鱼丸3、海蛎煎海蛎煎是闽南地区非常有名的小吃,海蛎煎也称生蚝仔煎,闽南当地人爱吃的美食。
海蛎煎是选用鸡蛋和新鲜的海蛎等食材,加入调味料煎成饼就可以食用。
海蛎煎的颜色是金黄色,色泽诱人,非常香浓。
海蛎煎的口感:香咸滑嫩,非常好吃。
海蛎煎是一道非常值得品种的美食。
海蛎煎4、光饼光饼是福建省的特色传统名小吃。
光饼是选用面粉做为饼皮,包入猪肉和红葱,调味料的馅料做成圆饼,经过烤熟就可以食用了。
光饼的外观颜色是焦黄色,非常香浓好闻。
光饼的口感:外脆里软,香咸可口,很好吃。
光饼5、锅边糊锅边糊是福建省的特色有名的小吃。
锅边糊也叫鼎边糊,锅边糊是将大米打成米浆,加入清水,蚬子汁,香菇、虾皮、葱,大米浆,虾酱等食材煮熟后食用。
锅边糊是福建当地人爱吃的一种早点小吃,吃锅边糊会配上油条,生煎包等主食食用。
锅边糊6、土笋冻土笋冻是福建闽南地区的一种特色有名的小吃。
土笋冻是选用土笋(沙虫),加入酱油、蒜泥、酸萝卜丝等食材炖煮后,经过冷冻而成的美味小吃。
土笋冻的颜色透亮好看,是闽南一带人爱吃的小吃。
土笋冻的口感:软糯Q弹,很好吃。
土笋冻是营养又美味的小吃。
土笋冻7、沙茶面沙茶面是福建厦门的一道特色有名的小吃。
沙茶面是选用手工面煮熟后,加入骨头汤,豆腐干,虾肉,豆芽,鸭血,青菜等食材,再淋上沙茶酱和辣椒油就可以食用了。
福建宁德美食小吃

小儿糕,古田名风味小吃。
做法
以4.4斤成品计算,糕粉3斤,砂糖1.2斤,猪油0.3斤。其操作规程 为:将湿粉、麦子放在清水中浸透、捞起用开水烫一下,凉2小时后与糕 粉搅拌均匀存放一个晚上,再将麦子筛出,糕粉备用,其次,烧翻砂糖, 炼成糖浆,倒入桶内搅拌,使砂糖重新结晶成翻砂糖,然后,将糕粉、翻 砂糖、猪油倒在台板用手搅拌均匀将其装人木模内压紧后,木模朝下敲下, 冷却成型即成糕片,可包装出厂,每斤100片,每片厚4厘米,外观色泽花 纹清晰,色白或鲜红,有糕粉清香味,味清甜,不粗糙。
【福建福安市小吃】
为古田呼朋聚友的“喜乐面”。
福鼎牛肉丸是福建名小食。来源于客家菜。早期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 分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在汕头市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晚上,在韩堤路 八角亭至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 停泊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汤。
福鼎牛肉丸
福鼎人生性好食,夜间的福鼎是一片美食的海洋.这之中牛肉丸就广为 广大福鼎人所喜爱.福鼎牛肉丸神似而形不似,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丸. 但它却富有嚼劲,而这正是很多肉丸类小吃所欠缺的.充满嚼劲的鲜红牛肉 丸配上清香味浓的酸辣牛肉汤,令口中充满余香.不禁让人大呼过瘾,食欲 大增.可谓是桐城一绝!
自制海蛎包蛎饼的踪影。海蛎饼也是福安晚饭配饭的主菜之一。福安 最好吃的海蛎饼是在哪里呢?在福安有句俗话:“去溪柄吃爹包,去穆阳 吃扁肉”自然公认溪柄海蛎包最好吃的,当属溪柄镇的老街上有一家几十 年的老字号海蛎饼海蛎包的摊,摊主是一个老爹,他也为了他的爹而继承 了他家海蛎包的特殊做法。之所以名叫爹包,这是一种说法。另一说法是: 海蛎的福安话发音为dei(第二声),近似于“爹”音,所以名叫爹包。
福建有许多特色小吃

福建有许多特色小吃福建有许多特色小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福建特色小吃:1.福州肉燕:福州肉燕是福州市的一道传统特色小吃,又称之为“太平燕”,肉燕皮由肉茸和番薯粉经过拍、压、擀、碾、折、拂、扫、切等工序制成,皮薄如白纸,比扁肉皮还薄,其色如玉,吃起来爽滑鲜嫩,咸香可口,韧而有劲,非常好吃,是福州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宴席离不开的一碗美味佳肴!2.福州马肉糕:马肉糕是福建福州的地方特色小吃,是以马肉为主要的原料蒸制而成的。
3.福州线面:福州线面是福建福州的传统小吃,其汤料一般是用大骨汤或鸡肉汤,再加入鱼干、蹄膀肉或鸡鸭一起熬煮成的。
4.福州鱼丸:福州鱼丸是福建福州市的地方名菜,口感好,质嫩滑润清脆,富有弹性,味道鲜美。
5.厦门沙茶面:沙茶面是福建厦门的特色小吃,其汤料是由沙茶酱、麻酱、花生酱等十几种酱料调制而成。
6.土笋冻:土笋冻是福建闽南地区的一种特色有名的小吃。
它是选用土笋(沙虫),加入酱油、蒜泥、酸萝卜丝等食材炖煮后,经过冷冻而成的美味小吃。
7.七星鱼丸:七星鱼丸是福建福州市的名菜和名小吃之一。
8.海蛎煎:海蛎煎是闽南地区非常有名的小吃,海蛎煎也称生蚝仔煎,闽南当地人爱吃的美食。
9.光饼:光饼是福建省的特色传统名小吃。
10.锅边糊:锅边糊是福建省的特色有名的小吃。
锅边糊也叫鼎边糊,锅边糊是将大米打成米浆,加入清水,蚬子汁,香菇、虾皮、葱,大米浆,虾酱等食材煮熟后食用。
11.莆田卤面:莆田卤面是福建莆田的地方特色小吃,其汤料一般是由猪肉、黄花菜、虾米、香菇等食材熬煮而成。
总的来说,福建的特色小吃非常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小吃简介概括福建的风味小吃,名目繁多。
遍布在各地的小食店、小食摊,往往汇集成为各地风味小吃的食品街市。
每天当晨曦微露之时,便开张营业,顾客纷至沓来,那各种各样的精致食品,色味芳芬,十分诱人。
福建小吃分为福州小吃、厦门小吃、泉州小吃、莆田小吃、漳州小吃、龙岩小吃、南平小吃、三明小吃、宁德小吃、沙县小吃等。
各地著名的风味小吃主要有:福州的清明果、绿豆果、全真鱼丸、燕皮等;闽南的海鲜小烹,多取料于沿海浅滩上的各式海产珍品,通过精心小烹,配以别具特色的甜、酸、咸、香、辣等料佐食,堪称美味神殊,诸如土笋冻、海蛎煎、火烫花螺、鲎肉等,均为海内外游客所同嗜,闻名遐迩。
此外,闽南各地的著名小佳期品,还有厦门的庆兰馅饼、鱼皮花生、香菇肉酱罐头、花生酥等;泉州的肉粽、深沪水丸、元宵丸、石狮甜果、安海桔红糕、清真牛肉锅贴等;漳州的手抓面、五香卷等;三明的薰鸭、蛋菰、蕨须包、芝麻咸饼等;南症的薜荔冻、苦槠糕、鼠曲-果等;龙岩的白斩河田鸡、盐酥花生、涮九品等。
还有闽西八大干(长汀豆腐干、连城地瓜干、永定菜干、上杭萝卜干、武平猪胆干、宁化老鼠干、明溪肉脯干、永安闽笋干);宁德的魔芋、槟榔芋等;莆田的妈祖糕、兴化粉等等。
这些风味小吃,均以甜、咸搭配,荤、素适宜,它溶合了各省风味,形成了独自体系,已被广大游客确认为独具福建特色的风味小吃,而深受海内外的旅游者所欢迎。
品种糍团、鱼丸、扁肉燕(肉燕、扁食)、炒面、拌面、扁肉、捞化、白粿、糯米粿、蛎饼、春卷、光饼、米豆腐、酒酿、年糕、米糕、鼎边糊、手抓面、土笋冻、马耳、包糍七星鱼丸福州名点,一种包馅的鱼丸,源于清朝初年。
鱼肉多来自淡水鱼或鳗鱼、鲨鱼剁成茸状后加薯粉搅拌均匀,以猪肉作馅制成球形丸子。
在汤中煮熟后浮沉摇摆,似空中星斗,故名“七星鱼丸”。
福州鱼丸以其包心有馅为特色,与实心无馅的闽南鱼丸各具风味。
在台湾、福建各地都可以吃到福州鱼丸,香港荃湾地区也有小吃店出售福州鱼丸。
福州鱼丸以福州的木金鱼丸最为正宗。
上面此处木金鱼丸说法有误. 木金只做肉丸.不做鱼丸的.鱼丸说正宗的话没处考究,但老字号还有得说.如永和.福州习俗,办酒席,客人都要“夹酒包”。
“酒包”中都有鱼丸,现在也有无馅的小鱼丸。
扁肉燕扁肉燕(简称肉燕、扁食),中国福建特产,在台湾和福建都十分常见,因形状似燕而得名。
与饺子、馄饨相较为小。
制作方法将鲜鱼的净肉、猪五花肉,一起剁成泥,加入辅料和调味品拌匀制成馅,将肉燕皮切成2寸见方片,然后一手持燕皮,一手用筷子挑适量的馅放入燕皮中,合拢捏紧使成燕尾或长春花形(又称小长春),或上笼旺火蒸5分钟,或冲入调好味道的清汤,或另下锅煮食。
一般家庭可直接购买现成的肉燕皮,将干的肉燕皮铺开,喷上少量水,使其回潮变软,再包上肉馅,下汤煮食。
肉燕皮肉燕皮(简称燕皮),俗称扁食皮,精选猪前后腿的瘦肉,配以淀粉、盐等,通过手工打制,薄如白纸,色泽洁白。
福州肉燕皮系由王世统创制。
王世统,字清水,小名叫全聚,福州人,原是贩运土特产品的小贩。
后在浦城见肉燕皮很受欢迎,从当地师傅处学到制作工艺,于清光绪年间回福州,在海防前开设聚记清水肉燕店,为便于携带以扩大销路,他苦心钻研,于宣统三年(1911年)创制成干肉燕皮。
从此,福州肉燕皮远销南洋及世界各地。
典故相传,早在明嘉靖年间,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
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
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
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
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肉燕亦由此成为馈赠佳品,为福州人包括海外乡亲所衷情。
土笋冻忧国忧民的郑成功为了早日收复台湾,经常忘记用餐,而其下将士经常要再次温热土笋汤。
某日,郑成功不想让手下将士为他温热,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这味道比土笋汤要好,无意中郑成功发明了土笋冻!安海土笋冻逐渐流传开来,经后人不断改进制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现在广为人知的安海土笋冻!。
“土笋冻”是个什么东西,竟让闽南人如此酷爱?这土笋原是野生于沿海江河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的滩涂上,学名叫做“星虫”的一种环节软体动物。
它含有胶质,身长二、三寸,其外形粗陋,颜色黑褐,粗者如食指,细者似稻茎,约有拇指长短,还拖着一条长有一二寸,细如火柴梗、伸缩自如的“尾巴”。
“土笋冻”就是用它加工而成的冻品。
土笋被从沙子里逮出,先放养一天,以吐清杂物,然后下锅熬煮,因为这东西像猪皮一样具有高度的胶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锅粘粘糊糊,盛出来后装在小碗中,待其自然冷却之后,就凝固成一小碗“土笋冻”了。
它们个个颜色白润晶莹剔透,其肉清,味美甘鲜,清香软嫩,滑溜爽口。
配上好酱油、北醋、甜酱、辣酱、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了。
土笋的吃法也是很多的,除了制成“土笋冻”外,还可以炒食、煮汤,也可以跟洋参、瘦肉等一起煲来做药膳,有补肾壮阳的功效。
做“土笋冻”其实也很简单,先把土笋泡在水里,让它吐出肚里的泥浆,再铺在石板上碾压破肚,洗去肚里残余的泥浆杂质,然后加水在锅里猛火旺烧,只需滚沸两三分钟就成。
经过泡、压、煮三道工序,最后,便是舀起倒入事先备好的模具中冷却成型。
从前到了大热天,“土笋冻”不好冻结,现在有了冰箱,大热天也可以做,一年四季都有“土笋冻”吃。
直径一寸多、厚约半寸的“土笋冻”成品,批发价一个卖几角钱,堪称价廉味美。
闽南人有一首用闽南语唱的名叫《哇,土笋冻》的歌曲,歌中唱道:“土笋冻呀土笋冻,最最好吃真正港(正宗),天脚(底)下,笼(全)都真稀罕,独独咱家乡出这项。
”“酸醋芥末芫荽香,鸡鸭鱼肉阮(我)都无稀罕,特别爱咱家乡土笋冻,哇,哇,想做土笋冻。
” 土笋冻的制作主料(制20块)新鲜海土笋500克,精盐10克。
辅料香醋4克,酱油6克,蒜泥10克,姜丝3克。
制法1、用石槌不断碾磨海土笋,滚出全部内脏杂物。
把土笋放入清水中,将其体内的泥土漂洗干净,呈白亮时捞起。
2、锅置火上,把750克的水和海土笋一起倒入锅中,放入盐,熬至沸熟,胶质深出后连汤舀起,分装在小瓷碗中,静放在露天过夜,自然冷却凝成固体物(夏天要放入冰箱才会凝结)。
3、用竹签挑出,配以陈香醋、酱油、蒜泥、姜丝等佐料,即可上席。
特点:晶莹透明,鲜嫩脆滑,清热补脾润肺。
鼎边糊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福建著名佳点,与肉饼等配食,为当地早点佳品,一直流传到台湾等地。
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浓浆,摊在锅边,半熟后铲入正在熬煎的虾汤中,煮制而成。
福州风味小吃丰富多样,其中鼎边糊已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
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
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见“鼎边糊”三字,也会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做法:将大米用清水浸泡2小时,洗净捞起,加清水磨成浓浆。
将虾糠装进小纱布袋内、封口,放锅内,加水用中火熬成虾汤。
泡发畅干,洗净;丁香鱼干除去杂质;泡发香菇,洗净,切条;葱、蒜洗净切段,起油锅编熟。
制糊。
大锅内加清水1000克,用大火烧至七成热时,在锅的内边抹匀一圈花生油后,舀米浆一碗(约800克)由左向右沿锅边浇一圈,将锅盖严,闷片刻后揭盖,见锅边的米浆烙熟起卷时,用锅铲将米浆铲火锅内。
此时锅内再加水500克,依此法分数次将米浆绕浇完毕。
锅内放入虾糠、虾油、和其他辅料一起煮熟,调准口味,装碗即成鼎边糊。
光饼选料精良,制作方法特殊,看着金黄悦目,闻着喷香诱人,吃着酥脆适口,远非四川麻饼、北方烧饼可比。
光饼以精面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适当的食盐和碱,加水揉成面团,捏成饼状,拍上芝麻,中间打孔,稍醒发后,放人事先烤红的特制的饼炉内,再用当年新采的松针点燃烘烤到酥脆再铲下。
这种特殊方法制作的福清光饼有着四百年的历史。
相传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进驻福清平定倭患。
为了袭击敌军,及时歼灭倭寇,军中常常不举火烧饭,而由戚家军士兵自制北方烧饼当作干粮。
这种烧饼便是福清光饼的原型。
后来,兵士们发现烧饼虽可充饥,但多食易上火,不易消化,常发生便秘。
聪明智慧的福清人便在面团中加进食盐增加口味,加进碱可助消化,拍上芝麻可润胃肠,可去燥火。
这种改良了的烤饼成了戚家军士兵喜爱的干粮,为戚家军全歼牛田据点的倭寇立一大功。
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平倭的业绩,便把这种烤饼称之为光饼。
据说多高明的福清光饼师傅也只能在福清才能烤制出这种酥脆喷香的福清饼,一旦离开福清到其他地方烤制,饼也就没那么香,那么酥了。
有人说这跟福清的水质有关,也有人说也只有用福清山地里采集到的松针当燃料,才烤得出那么香的光饼。
在福州地区百多种地方风味小吃中,光饼是最粗最贱的一种。
它的原料仅为面粉、碱面、盐巴,另加一点芝麻,形状如银元般大.调料的北京麻酱烧饼、江苏黄桥烧饼等相比,既无档次,又没味道。
不过,不可小觑它,这光饼还是大有来头的。
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不想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
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
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
在福州,人们通常把饼面没有芝麻的叫“光饼”,有芝麻的叫“福清饼”。
但在距福州60公里的福清市,人们则把饼面有芝麻的叫“光饼”。
要论“津津有味”,比较起来,还是福清人做的光饼略胜一筹。
福州人做光饼,从前一向用木炭烘炉,现在为图省事,多半改用电烘箱烤了。
而福清人做光饼,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一套,不但新鲜,而且有趣,夸张点说,简直可称之为融音乐与舞蹈为一体的劳动艺术。
他们烤光饼用的是一口高近两米、直径约有一米的外裹黄泥的大缸。
先用成捆的松枝在缸内点起冲天大火把缸壁烧“白”,缸底只剩余烬,然后把做好的饼胚,由两人合作,伸手入缸,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若是迟缓一点,就怕那光着的手臂要烤出泡来。
由于烤光饼时面对着的是一只大火缸,所以不分冬夏,两人都打着赤膊。
他们一个递胚,一个接胚往缸里贴,身子一伸一欠,一俯一仰,动作敏捷,配合默契,再加噼噼啪啪的贴饼声,仿佛音乐伴奏,节奏感十分强烈。
不消十分钟,几百只光饼便全部贴完,然后再用炭火慢慢把饼烤熟,真是叫人大开眼界。
在这种大缸里烤出的光饼,只只金黄,十分香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