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第二章感想
老 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展现出了深邃而独特的思想,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这一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的道理却发人深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开篇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事物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都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存在。
当人们普遍认为某种事物是美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了与之相对的丑的概念;当大家都认同某种行为是善的时候,不善的观念也就随之产生。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评判标准。
我们常常会根据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共识去定义美与丑、善与恶,却很少去思考这些标准是否是绝对不变的。
比如,在某个时代被视为美的时尚潮流,可能在另一个时代就会被认为是过时甚至丑陋的。
同样,对于善良的定义,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也可能有所差异。
“有无相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事物的相互转化。
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无”,“有”也失去了意义。
就像一个杯子,当它是空的时候,我们说它“无”;当我们往里面装满水,它就变成了“有”。
而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常常经历着这样的有无转换。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感到空虚和失落,但这也许正是为了迎接新的拥有和成长所做的准备。
“难易相成”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畏惧和沮丧,觉得难以跨越。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正是因为有了困难,才让我们更加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也正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而且,很多看似困难的事情,在经过努力和分解之后,也会变得相对容易。
反过来,那些容易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和用心对待,也可能会变得困难重重。
“长短相较”让我明白了比较是相对的,而且不一定是有意义的。
2024年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及心得

2024年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感悟及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道德经第二章是其中的一章,它探讨了人与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成道。
以下是我对道德经第二章的感悟及心得。
首先,道德经第二章强调人与道的关系。
它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观点,意味着自然界并没有善恶之分,不论对待万物如何,自然界对待众生都是平等的。
而人与道的关系则是人在世界中寻求安宁与和谐的方式。
人应当依照天地的准则来判断善恶与伦理。
从中我深感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平等,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对待自然。
其次,道德经第二章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这个观念告诉我们,人应当依照自然法则行事,与自然保持和谐,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人应当像地球一样稳定而平和,像天空一样宽广而高远,像道一样自然而不自觉。
这让我想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应当保护好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持久地发展。
道德经第二章还强调了治理国家的方法。
它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不啬,是以能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领导者应当节约用人用物,不浪费资源,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道德经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治理身体一样谨慎而不张扬,才能达到长远的效果。
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启示,领导者不应该滥用权力,而应当有计划地管理资源,注重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此外,道德经第二章还提到了非攻的思想。
它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柔弱胜过坚强,无攻为最强。
这启示了我,对待问题不应当用武力或者强力去解决,而应当寻找和平的解决方式,以柔克刚,达到和谐共处。
这与现代社会中提倡的和平解决争端的思想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二章给予了我许多启示和思考。
它强调了人与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指引了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成道。
老 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在第二章中提出了一系列深邃且引人深思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洗礼后,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开篇的几句话,就如同醍醐灌顶,让我们对美丑、善恶以及世间万物的相对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执着于追求所谓的“美”和“善”,却忽略了这种定义往往是相对的。
当整个社会都将某种标准定义为美时,那些不符合此标准的便被视为丑,然而这种划分并非绝对。
同样,对于善的界定也是如此,当大家都认为某种行为是善时,与之相反的就被打上不善的标签。
但老子告诉我们,美丑、善恶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就如同有和无,没有“有”,我们就无法理解“无”;难和易,没有困难的对比,就显不出容易的轻松;长和短,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凸显各自的特点;高和下,没有高的参照,也就无所谓下的概念;音和声,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和谐的乐章;前和后,相互跟随才有了顺序的存在。
这种相对性的思考方式,让我们避免陷入绝对化的思维陷阱。
它提醒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能仅仅从单一的角度去判断,而应该有更全面、更综合的视角。
比如,在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时,不能简单地以当下的表现来定性其善恶,也许在不同的情境和时间维度下,这种行为会有不同的解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部分,老子阐述了圣人的处世之道。
“无为”并非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干预,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做事,并非是消极怠惰,而是尊重事物的内在逻辑,不强行施加自己的意愿。
这种“无为”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比如在教育领域,家长和老师过度的干预和控制,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而适当的“无为”,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或许能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老子二章的理解和启示

老子二章的理解和启示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第二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一章节,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章的开头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普遍都能辨别美和善,但是正因为有美和善的存在,就会有丑和恶的对立。
这是一个道德观念的启示,告诉我们美和善是需要与丑和恶相对照才能被认知和感受到的。
接下来的几句话写道:“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讲的是事物的相互关系。
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些都是事物的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的完整性。
这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是多元而复杂的,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有相对的差异和平衡。
接下来的几句话写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里讲的是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圣人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张扬自己的行为,而是默默地做事,默默地教导他人。
圣人不依附于物质,不依赖他人的肯定,不居功自傲。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质欲望的境界。
最后一句写道:“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追求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才能真正地留存下来。
这是一种境界的启示,告诉我们要超越功利心,超越物质欲望,才能真正地获得长久的影响和存在。
从第二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人类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思考和启示。
他告诉我们要辨别美和善,要理解事物的对立关系,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质的境界,要超越功利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现代人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功利和物质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老子的《道德经》,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力量。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追求升职加薪、名利权势,但是这些并不能真正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老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而其中的第二章更是引人深思。
这一章内容浅显却意味深长,探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下面我将就老子第二章的感悟进行探讨。
老子第二章的开头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通过这句话告诫我们,当我们凡事从外表来评判时,就会产生价值观上的障碍。
人都喜欢美的事物,可是在老子看来,追求表面上的美,将无法领悟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往往那些美丽的事物背后隐藏着许多不美的事实和矛盾。
比如,一个人外表漂亮,却内心丑陋;一幅绘画艺术品外观绝美,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权谋和欺骗;一座城市外表繁华,却掩盖了丑陋的剥削和贫穷等等。
表面的美往往只是一层薄纱,而深入了解背后的本质,才能真正领略到事物的全貌。
接下来,老子提到“众人皆有以为美,斯恶已”。
这句话引导我们认识到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不尽相同,因此主观的价值观对美的评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社会观念等等。
以往的一切美的理念都是来自于外界,当我们成为一个固守刻板观念的人时,我们就无法体验到新事物的美妙。
而当我们能够超越个人固执的价值观,接纳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时,才能真正体验到美的多样与分享。
老子在第二章的结尾写道:“是故去彼取此”。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去掉繁琐的思绪,放下对美的追求,才能真正欣赏到美的本质。
对于老子来说,美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心的境界。
当我们舍弃对外界浮华幻象的追逐,我们才能回归真正的内心世界,去体验真实的美感。
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美,我们只有懂得去发现和欣赏,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感悟与体验。
总结起来,老子第二章带给我们的感悟是:外表的美只是一种虚幻的幻象,它往往掩盖着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每个人的美的定义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超越个人价值观的束缚,接纳多元化的美。
只有舍弃对外界浮华的追逐,我们才能真正回归内心,感受到事物的真实美。
老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古以来,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二章玄妙地表达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变化。
通过深刻领悟,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关于人生、世界和宇宙的感悟。
无形处兮,往者不可谓不远;有形处兮,不可谓不盛。
这章的开篇就告诉我们“道”并非有形可见,却又无所不在。
从一开始,我们便身处在“道”的范畴之内。
人们常说,事物的本质常常超乎我们的肉眼能够察觉到的范围,然而,对于“道”这一最原始的存在,我们却没有绝对的否定。
老子所言的“道”是深层的本质,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使得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成一体。
故不物而同谓之玄;“玄”在这里概括了“道”的神秘性。
它强调了一种超越感,既不可捉摸也不可理解。
在这种玄妙之中,我们能够感知到宇宙与生命的本质,并从中汲取智慧。
其物品审見不見名为夷;夫惟大,大进,进以毒也。
谓善甚者,有过也。
老子通过“夷”这个概念来诠释我们对事物和世界的感知。
他认为,对于那些超越认知范围的事物,我们应以宁静的心态去接纳,而不是被其表象所迷惑。
真正的大智慧在于能够超越表象、超越好坏的区别,而去感知其中的本质。
真正的智慧源自于我们的内心,而非外在的追求。
善甚者,可能意味着在追求善的过程中超越了善本身。
因为当我们的欲望、执着和執著成为我们的主宰时,我们就会失去那些本真和纯粹的东西。
故昔者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得一者地得一以宁;得一者鬼神得一以灵;得一者谷得一以盈;得一者万物得一以生;得一者慈仁得一以忍。
这段文字理解道“一”的意义。
当我们达到了“一”的状态时,我们可以获得超越表象的纯净和平和。
天地、鬼神、谷物、万物,乃至仁爱与牺牲,都源于这个统一的道。
道常无名,潜用之不可略也。
“道”是无法被名词所约束的,因其超越了有形与无形的范畴。
我们不应将其局限于书本和定义之内,而是通过感悟和体验去把握其真正的含义。
夫唯不弘,夫唯弘之。
所以众人皆脱。
脱者,农人之脱其脊也;这段话告诉我们,我们应当遵循“道”的指引,而非强求。
老子第二章感悟

老子第二章感悟心性之为物,我观天地间一切万物,皆有其性而自然,无需人为干预而变化。
心性之为道,我谓道者,万物之始,大道无形,却能贯穿天地,贯穿万物。
我领悟到,若能与大道和谐共处,不违背自然之道,人生将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意义。
人生如一片江湖,扑朔迷离,我时常在思考,如何能在这纷繁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归宿。
而老子第二章对此给予了深思。
他告诉我,要学会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经常追逐名利、权势和物质财富。
然而,这些外在的追求只是无止境的欲望,终究无法让我们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相反,它们使我们远离自己的内心,忽视了真正有意义的事物。
我深深意识到,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不在于扩大自我,而是在于收敛自我,回归本心。
只有当我们停止追逐外在的物质欲望,将心思投入到内省和自我修养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与世隔绝或不再追求任何欣欣向荣的事物。
相反,我们可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的喧嚣干扰。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禅修等方式,与内心对话,洞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只有当我们内心的风平浪静时,才能真正连接到大道,与宇宙共鸣。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不再追逐物质,而是追求心灵的深度和内在的自由。
我们不再被外界的变化所动摇,而是与世界和谐共处。
通过对老子第二章的思考,我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我们可以选择追逐表面的欲望,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但那只会让我们迷失自己,让我们感到疲惫和空虚。
相反,我们可以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这种平静与宁静并非消极与冷漠,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与智慧。
它使我们能够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老子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与大道和谐共处,遵循自然之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与意义。
而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修炼。
在我看来,老子的第二章是一本宝典,它教会了我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老子二章读后感

老子二章读后感这一章的主题是“道”,老子在这一章中对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他先是谈到道的本体性质,道是无法形容和定义的,它超越了一切思维和言语的词汇。
道以无名无形的状态存在,却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道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虚,二是混沌。
这样的特征使得道能够弥合一切事物的异同和矛盾,让宇宙永恒流转。
接着,老子提到了人类对道的认识和实践。
他认为人们往往误解了道,将其等同于法律和道德规范。
然而,真正的道远离这些规范,它是无形无物的,却能渗透到一切事物中。
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来形容道的作用。
这是一个有些矛盾的说法,但却能体现道的本质和作用。
每次读完《老子》都会对其中的道无以言表的形态感到惊异,它犹如大海一样宽广深邃。
正如老子所言,道之所以能有如此的作用和力量,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宇宙的规律和节律。
道是宇宙万物的源头,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所在。
它是超越了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范围的,只有通过感受和领悟,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存在。
在读完《老子》第二章之后,我深入反思了自己对道的认识和追求。
通常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通过感官和思维的方式来实现的,用有形的事物来认识无形的道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道的存在是超越修辞和理性的。
我们不能通过言语和思维的方式来界定道,而应该通过感受和体验来领悟道。
读完《老子》,我发现自己对道的认识和追求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我过于依赖有形的东西来寻找道,缺乏对无形道的深入思考和感受。
因此,我需要从老子的观点及其创造思想中获得一些建议和启示。
首先,我应该深入思考和感受宇宙和自然的奥秘。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在宇宙和自然中。
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我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道的存在和作用。
我可以通过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来领悟到道的真实面貌。
其次,我应该超越表面的事物,去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和内涵。
我应该意识到,事物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它背后还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通过对事物内在思想和价值的思考,我可以逐渐接近道的本质和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读书笔记
读完《老子》,八十一章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第二章。
在第二章老子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的美,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人们都有意无意地追求美。
每个人对美的敏锐程度却是不同的,长期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受到美的存在。
相反地,那些饱经忧患的心却能敏锐的感受到美。
所以美好的存在依赖了丑恶,那么丑恶就对美好的存在做出了贡献,于是丑恶也有美好的印记了。
世间的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极端对立的两种事物也有很大的联系,甚至它们就是互相依存的,就像没有了美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丑恶了,那么就无所谓丑恶了。
大家都知道砒霜微量就能致命,但是陆道培院士却将它运用到白血病的治疗之中,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砒霜和治病
是多么奇妙的关系。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亚马逊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有可能在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飓风。
我们也只能知道,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关系,却没有人能用语言来表述出万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即使表达出了,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及其局限的,不能适用于广阔的宇宙,甚至极有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
面对万物,我们是多么的渺小,面对永恒,我们是多么的短暂。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寂美,一生一死,一怒放一寂然,一阳光一凉风索索,仿佛光影两世界万物各有性,又如“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动一静,物象截然不同,却都美到了极致。
物各有性,物各有宜,我们没有办法创造它们,也没有办法描绘它们的规律。
但是我们是没有必要来试图做这些的,自然创造了我们,我们归属于自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只能是仰望自然。
摒弃功利的心,淡泊平静生活在自然中。
在自然中我们获得生命,我们成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得到启示,顺应自然是一种智慧。
科技发展到现在,转基因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生科院学习,我们知道,如果将转基的能产生β-胡萝卜素的金色水稻投入种植,将有百万计的有视力障碍的非洲孩子重获光明,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转基因植物一直受到质疑,很多科学家都质疑其的安全性,违背自然规律的转基因植物有潜在的健康危险甚至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颠覆,。
我们是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放弃这条路,无视非洲儿童的健康吗?既然转基因的路有违背自然的
风险,我们为什么不学习遇到阻碍的水,选择另外的路子呢。
路很多,我觉得没有必要选择转基因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老子留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容被忽视的。
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顺就物性。
老子的“无为”的思想,不是纯粹的消极待世。
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万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强调顺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反对任意作为,这自有其合理的因素,顺应自然、率性而行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有助于充分满足主体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
在清华大学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所以竞争也是很强的,很多时候容易心浮气躁以及消沉。
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无为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努力学习锻炼,甘于落后,而是要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不逼迫自己,以达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事业,不给自己设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目标,,即使结果不理想,不要自暴自弃,要心平气和地学会接受。
很多同学进了大学后都会感叹大学同学之间的感情很淡,没有高中同学之间的感情那么真挚,总是感觉自己孤单寂寞。
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程,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地铁轨,在我们身后紧紧跟随。
我们没有办法绝对地避免失落,只有平静的接受。
这样的隔阂其实有很大的可能是大家在心里设了防,我们应该顺其自然,用一颗纯净的心,不要想的过多,纯真质朴地与人交往。
多一些纯净,会有活性炭的效果,吸附掉周围的杂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多一些自然。
“无为”还表现在老子“崇俭节欲”的思想,这并非是要我们抑制消费,他反对的是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
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钱财物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成功而弗居也”可以看出老子对于谦下的重视,“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认为只有具备谦下的美德,事事不争在别人的前头,其结果就可被人奉为首领,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头人。
老子还进—步说:“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不要像美玉那样孤高自赏,潜身藏形,令人难见;也不要如坚石那样拒人琢磨。
这是从相反的方面说明要谦下,不要自视清高,要能容事容物。
个人的智慧、知识和才能是有限的,谦下虚心能够集思广益;用众人之智,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更快地进步。
从老子谦下不骄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要对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个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要盲目自大。
我们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学校里面可能不会有自大的表现,但是出了学校,就有自负的可能,我们要谨记“成功而弗居”,不要居功,不要自负,只是简简单单地生活。
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
要拥有一颗如井一般的平静的心,不追奇猎艳,只在乎淡泊明志;不追名逐利,只在意宁静致远;不在意被人遗忘,只在乎始终如一。
看秋叶辗转于瑟瑟秋风中,不感慨人生苦短;看平静湖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不会驻足不前。
静默伫立在自己的心灵晴空,把背影留给世界。
聂鲁达曾说过,“当绿叶华美的颜色渐渐褪去,生命的脉络才依
稀可见。
”华美的文字往往缺乏深刻的内涵,老子留下的文字很简洁,很朴实,这样的文字才寄托了深奥的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只能用这种提示性的文字来记录他的思想。
这样,后人也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可以不断地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老子,体会自己心中的道。
那么,读老子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地猜想思考,省视、发现自我的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