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钱钟书《围城》的结构与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在战后的特殊背景下,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城市中各种人物的命运和心态。

本文将从结构模式和审美意蕴两个方面对《围城》进行分析。

小说的结构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对称性。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围城,下半部分脱围。

而每一部分又可以再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围城,上部分主要描写了贾平凹以及他身边的人物在围城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以及他们的思想变化;下半部分脱围,下部分主要描写了贾平凹脱离围城后的经历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两个部分互相关联,上半部分揭示了围城下的人心动态,下半部分则展示了脱围后的人们在新环境中的苦恋与困惑。

小说的结构还体现了双线叙事的特点。

一条线索是主线叙事,即贾平凹脱围的经历。

另一条线索则是贾平凹的身边发生的事情。

两条线索交替出现,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画面。

贾平凹脱围的经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通过回忆、插叙等手法,将各个人物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这种双线叙事的结构模式,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多样,读者可以在不同层次上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冲突和思想变化。

《围城》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人性的揭示和对围城心态的思考上。

小说通过对贾平凹等人物的生活困境和心理状态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迷茫和无奈。

贾平凹这个角色典型地展示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动态变化,既有对围城的痛恨和抗争,又有对围城的适应和沉默。

小说对围城现象进行了剖析和讽刺,暗示了人们在物质社会中所受压迫和束缚,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困境中的思考。

《围城》还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心理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鲜活,通过他们不同的对话和行为,反映出人们在特定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虚伪、无聊和自私等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种幽默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思想和现实。

《围城》通过其特殊的结构模式和幽默的叙述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心态和困境,对现实人性进行了深刻思考。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鲜明的结构模式和深刻的审美意蕴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我们来谈谈《围城》的审美意蕴。

小说通过方鸿渐这一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和迷茫。

方鸿渐在小说中代表了一类在现代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有思想的独立和追求卓越的渴望,又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种种难题。

小说以幽默、调侃的方式告诉我们,在围城里,人们往往陷入追求安逸和舒适的生活,而放弃了对于内心真正渴望的追寻。

小说中的结构模式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和选择,作者传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呼唤,呼唤人们能够勇敢面对困难,追寻自己内心的真实。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钱钟书通过方鸿渐这一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展开,以幽默、调侃的方式揭示了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迷茫。

通过小说中的结构模式和情节铺陈,作者传达了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呼唤,呼唤人们能够勇敢面对困难,追寻真实的内心。

这使得《围城》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经典之作。

【现代文学】钱钟书的《围城》的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钱钟书的《围城》的艺术特色

【现代文学】钱钟书的《围城》的艺术特色
1.注意选择和营造艺术画面。

作者以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采用大幅度“移动式”的构图法,精心地把所需要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摄入读者的视野。

小说的舞台初是在大洋的轮船上,在香港,继而又在上海,后又从上海移到抗战后方一个小城,最后又转回香港与上海,将上海沦陷区的骚动和奢华,战时后方的凋零百态,相互转换,连成一体,显现了当时中国整体的形象,并与主人公的生活历程相契合,具有序列性和连续性。

2.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

《围城》中集纳了各界面目的角色近七十人。

当作者半是嘲讽半是悲悯的调侃时,联想特别活跃,行文流水,不能自休。

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过一些画龙点睛的动作和对话来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很少直接大段大段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个个是惟妙惟肖,有时又仅仅是寥寥几笔,便神态逼真地透露出人物在特定场合中微妙的情绪变化。

3.含蓄、幽默而又深邃、精警的语言。

《围城》属于讽刺文学,对畸形社会中那些令人作呕的污浊景象,作者以无可隐忍的鄙视和憎恶之情,进行了暴露和批判,并尽情挥洒着那种博引经传、融汇中西、联类无穷的超越具体描写对象驰向更广阔思维空间的讽刺幽默笔触,创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有智性之美的审美世界以及妙语连珠和巧喻迭
出、纵横恣肆的独特文体。

常见的是作者往往涉笔成趣,让那些锋利而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结构与艺术特色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结构与艺术特色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结构与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提要:《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

我认为它是一部有着多重意蕴的小说。

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以犀利生动的笔触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群进行刻意描绘,表现了他们的彷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展现了乱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预见了以家庭为本位、以传统文化和迷信为一体的旧的中国社会崩解的必然趋势。

全书语言风格独特,讽刺与幽默的独具匠心的应用,使读者观之不禁捧腹大笑,人物和对话生动、心理描写细腻、人情世态观察的深刻,写得饱满而妥当,令人耳目一新。

零星片段充满了机智和幽默、而整篇小说的气氛却是悲凉而愤郁的。

当然,作者在写作时是以一种超越的态度和幽雅的情趣,以幽默的方式、诙谐的情绪来接受中国社会崩解的这种必然趋势。

在滑稽中,目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僵硬对立被消解了,体现出智者的悲悯和感伤,透露着孩子般的天真和惊奇。

关键词:钱钟书其人、主题、批评、艺术特色一、从作者的生平入手知人论世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角度,研究《围城》当然的先读钱钟书,对钱钟书历来褒贬不一,如蒋宴说:“他的小说过度流露出文人气,看不到知识分子的文化承担;他的诗则有南宋江湖派的浮滑,出手太容易。

”另一方面,胡适、张中府、冯友兰、金岳霖、朱光潜等人对钱钟书有过高度评价。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身于无锡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记忆力过人,观察敏锐,熟读经书子集,在年轻时期,他便成为一名出色的旧体诗诗人。

1929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35年考取英赓款到英国牛津留学,1937年的副博士学位,然后与其妻杨绛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回国。

直奔昆明西南联大,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28岁),沦陷在上海。

4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44—46年《围城》完成。

79年《管锥编》出版发行。

总体而言,钱钟书是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即精于学术,又精于创作,即擅长旧体诗又能撰写白话小说,即深知中国传统文字、文学与文化又熟悉西方文字、文学与文化的少数人之一。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

浅谈《围城》的艺术特点
《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47年开
始创作,1953年完成。

该小说以沪上知识分子贾平凹为主人公,通过叙
述他在与外界的关系中所遭遇的挫折和矛盾,揭示了围城的主题。

《围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
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主题、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来探讨《围城》
的艺术特点。

其次,叙事方式独特。

《围城》采用了复杂的叙事技巧,既有第一人
称叙述,也有第三人称跳跃叙述。

小说采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叙述方式,通过对比和对话,以及回忆和预示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叙事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小说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张力,读者能够更
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纠结。

综上所述,《围城》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围城为主题,探讨了人的自由意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采用了复杂
的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张力十足;人物塑造鲜明,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和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同时以讽刺的方式对社会和人
性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围城》是一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华语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我”全局的叙述,讲述了一个最终失去了自我的知识分子在婚姻选择上的喜悦、矛盾、纠结和终极选择,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人生智慧。

从结构上来看,《围城》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线性结构,这种结构模式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小说的审美意蕴。

小说一开始以“我”入手,把一个初出茅庐的知识分子置身于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婚姻市场中。

小说的第一部分通过“我”和其它人的对话、咀嚼以及与父亲的互动来刻画“我”这一角色的性格和心态,引出三位女子:孔慕青、陈淑芝和孙小姐。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强烈的意象描绘出这三位女子的形象和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对比与归纳,使得“我”对自己的婚姻需求有了清晰的认识。

接着,小说进入了中间部分,也是小说的看点所在。

作者展现了一个充斥着现实残酷和想象幻境的婚姻市场。

在这里,“我”经历了一场有趣而又荒诞的婚姻“大戏”,而陈淑芝、孙小姐和孔慕青之间的角力和争斗更是折射出了人们在现实中的婚姻困境。

在这样的情景下,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开始否定自己的婚姻选择,质疑生活中的种种价值观。

作者以幽默的方式描绘这一场面对市场婚姻只感到无助而又无可奈何的现实场景,也反映出一个个个体在错误的选择中反思自己的人生。

最后,小说进入了结尾部分。

在这个部分里,“我”最终回归到了“单身”状态。

但这一结局并非是美好的,而是内心中的一种失落和颓废,或者说是对现实的疏离感和对婚姻失去信心的体现。

小说后面还有父亲自述部分,这一部分揭示了父亲的心理变化,透露了他对“我”这一儿子的思考。

最后,钱钟书先生以阿Q的精神探讨了人们对现实难以面对时所采取的“幽默”态度。

《围城》的三部分各具特色,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联系方式更是紧密的,这种结构特征无疑增强了文本的内在意蕴。

在整个小说的结构中,从开始到结束,作者始终以“我”为线索来进行叙述,使得小说看似只是一个个人的经历,实则却暗合了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普遍困境和心路历程,展现出人类文明面对思想和价值的挑战和变化时的审美观点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

浅析《围城》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意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之一,该小说在叙事中使用了多种语言和文学形式,呈现出了多重的结构模式和审美意蕴。

一、结构模式整部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结构:主线故事的情节,插叙的历史事件和哲理闲话以及角色内心的独白。

主线故事描述了珍妮与钱钟书的婚姻生活,包括他们相识、相恋、婚姻以及婚姻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

在这个层次的结构中,小说呈现出了现实和虚幻、生活和艺术、爱情和婚姻等多重关系和矛盾。

插叙的历史事件和哲理闲话则是通过章节之间的穿插安排,给主线故事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扩大了小说的视野和内涵。

角色内心的独白则是通过写实手法展示了每个角色的思想、心理和情感状态,这种内心景观的展示使得小说显得更为细腻深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背景。

二、审美意蕴1. 关于爱情和婚姻小说中主要以珍妮与钱钟书的婚姻为描写对象,通过揭示其中的矛盾和危机,反思了婚姻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爱情是纯粹的情感体验,而婚姻则是一种社会约定的制度,当婚姻变成一种束缚和负担时,爱情也就变得苍白无力。

2. 关于现实和幻想小说中的城墙是一个重要的隐喻,它象征着人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建造的心理墙壁。

城内的人繁华美丽,城外的人贫穷落后,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是真正的,城外的人同样拥有美好的梦想。

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打破自己的城墙,追求真实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3. 关于生活和艺术小说中的许多场景、人物和对话都充满了哲理性的深度,作者用艺术的方式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探索。

小说的结构、语言和叙事手法也体现了作者对艺术表达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作者指出,艺术是生活的升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总之,《围城》以其独特的结构、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它通过对人生困境的探索和对人性的审视,展现了人类精神的深度和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结构与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提要:《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

我认为它是一部有着多重意蕴的小说。

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以犀利生动的笔触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群进行刻意描绘,表现了他们的彷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展现了乱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预见了以家庭为本位、以传统文化和迷信为一体的旧的中国社会崩解的必然趋势。

全书语言风格独特,讽刺与幽默的独具匠心的应用,使读者观之不禁捧腹大笑,人物和对话生动、心理描写细腻、人情世态观察的深刻,写得饱满而妥当,令人耳目一新。

零星片段充满了机智和幽默、而整篇小说的气氛却是悲凉而愤郁的。

当然,作者在写作时是以一种超越的态度和幽雅的情趣,以幽默的方式、诙谐的情绪来接受中国社会崩解的这种必然趋势。

在滑稽中,目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僵硬对立被消解了,体现出智者的悲悯和感伤,透露着孩子般的天真和惊奇。

关键词:钱钟书其人、主题、批评、艺术特色一、从作者的生平入手知人论世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角度,研究《围城》当然的先读钱钟书,对钱钟书历来褒贬不一,如蒋宴说:“他的小说过度流露出文人气,看不到知识分子的文化承担;他的诗则有南宋江湖派的浮滑,出手太容易。

”另一方面,胡适、张中府、冯友兰、金岳霖、朱光潜等人对钱钟书有过高度评价。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身于无锡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小记忆力过人,观察敏锐,熟读经书子集,在年轻时期,他便成为一名出色的旧体诗诗人。

1929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1935年考取英赓款到英国牛津留学,1937年的副博士学位,然后与其妻杨绛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回国。

直奔昆明西南联大,成为清华最年轻的教授(28岁),沦陷在上海。

4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44—46年《围城》完成。

79年《管锥编》出版发行。

总体而言,钱钟书是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即精于学术,又精于创作,即擅长旧体诗又能撰写白话小说,即深知中国传统文字、文学与文化又熟悉西方文字、文学与文化的少数人之一。

二、情节梗概1937年的夏季热得厉害。

印度洋上,一艘法国游船正朝中国开来。

十来个回国找工作的中国留学生中,方鸿渐现在不参加大家的打麻将了,他与那位大胆热情、衣着暴露的鲍小姐打得火热。

对此,冷美人作风的苏小姐是又气又妒,但在鲍小姐下船后,他终于与方鸿渐亲密的相处了几天,直到船抵达上海,相互道别。

方鸿渐住在资助自己出国的名义岳丈家,在他的点金银行里挂了个名。

整日闲的无聊,又时值春天,于是去找苏小姐玩。

苏小姐的社交圈子颇广,追求者也不少,但他看中的是方鸿渐,而方鸿渐一见钟情的却是他的表妹唐小姐——一个是天然去雕饰的“真正的女孩子”。

客厅里、饭桌上、电话中,大家谈诗论文,逞才使气,闹了不少的笑话。

越来越尴尬的方鸿渐不得不鼓起勇气告诉苏小姐他另有所爱,恼羞成怒的苏小姐把他买的假文凭、原有未婚妻等添油加醋的告诉了唐小姐。

阴差阳错,唐小姐与方鸿渐分手。

追求苏小姐的赵辛楣,为了赶跑情敌方鸿渐,把他推荐给远在湖南的一所大学去任教,但结果苏小姐一怒之下嫁的却不是他,于是自己也去教书。

赴湘西的路上,因抗战人们涌向内地,处处交通堵塞,同行的李梅亭、顾尔谦也下作的令人难以心受,惟有同去的孙小姐似乎还善解人意。

偏远小镇上的“国立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比政客更会玩手腕,同时间明争暗斗,学生们尖刻难管。

赵辛楣因陷入情感纠葛匆匆离去。

方鸿渐因寂寞苦闷中被有心计的孙小姐所俘虏,但新学期却没有得到聘书,两人决定经香港重回上海。

婚姻仿佛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番话如今应验在新婚的方孙二人身上。

回家途中,两口子没少怄气,在香港见到了已是时髦阔太太的苏小姐,孙小姐深感屈辱。

回到上海,凭着赵辛楣的介绍,方鸿渐任了个职。

早已从沦陷区逃到了上海的方家,依然保持着大家庭的礼俗和妯娌间的争斗,孙小姐对此极为头疼;两人之间矛盾持续不断,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导火索。

报纸因言论激烈受到恐吓和讲稿,方鸿渐不得不辞职。

姑妈和佣人李妈都越来越不把方鸿渐放在眼里,夫妻间一场有争吵到动手的冲动终于爆发。

孙小姐走了,方鸿渐要到内地去投奔赵辛楣。

夜深人静之时,没吃上晚饭的他,困乏战胜了饥饿,沉入了没有梦没有感觉的昏睡,那只祖传钟从容打响,敲的是五个钟头前的六点......从结构看,《围城》是一部流浪汉小说。

以方鸿渐的恋爱求职为中轴线。

小说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饭斗嘴、争风吃醋,调侃意味是最浓的了;而到了三闾大学,辛辣的讽刺味儿则突出些;小说后半,方鸿渐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已星散,他的才气也就减了,更多的是谋生艰难。

在人生路上受苦,并非由于不道德的行为。

他并不坏,未能修炼的不**于坏,未能把玩世不恭贯彻到底。

由于《围城》没有贯彻始终的故事,除了主人公方鸿渐,其他人物基本上都是随写随丢,下落不明。

像埃及剧作家舒尔巴吉《十二点的列车》中的话;所有乘客的票都是终点站的。

但每站都必须有一些乘客要下去,给新上来的乘客腾出地方。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上海文艺出版社)又像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知何似?应似飞雪踏雪泥。

泥上偶然六指抓,鸿飞那复记东西!”钱先生1979年访美,有人问:为什么下落不明?每个角色都冷嘲热讽,唐例外淡出,有什么联系吗?钱钟书忙不停的说:你意思唐晓芙是我的dream-girl(梦中情人)吗?闻着大笑。

二、小说主题以“围城”这一成语论《围城》的题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见解。

即:书中女主角苏文婉谈到恋爱与结婚的外国成语,就是《围城》点题的话。

(英国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进去,笼里的鸟想出来。

法国说的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写到:对《围城》切不可顾名思义,理想的爱情,多归虚妄;婚姻多是不由自己的遇合。

难怪《围城》发表后,有好多女读者写信给钱钟书,对其婚姻生活大表同情。

作家不见得写小说是为了无新意的依葫芦画瓢,老老实实的演绎“围城”这条成语。

夏志清先生则认为“小说中数度提到围城,象征了人间处境;每次离开一个地方,或因此和相识的人每次疏远,都好像一次死亡。

方鸿渐同鲍小姐、苏小姐、晓芙、已故未婚妻的一家、自己家人、大学同事,以至自己的妻子一一疏离”非常戏剧化的表现出他精神的逐渐收缩,直到一无所有的地步。

《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独和彼此之间无法沟通的小说。

”夏志清一语破的,大大超越了一婚姻“围城”论《围城》的观点,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杨绛为电视剧《围城》写的片头语得到印证;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三、批评之声《围城》出版以来,一致的批评指向他对时代主潮的游离—一个大的几乎不容辩白的责难。

柯灵即称,(《围城》)受到“左派”抨击,有的**词恶语,令稍有洁癖者不愿复述,如:认为作者抓住不堪动荡的社会一角材料,来写几个争风吃错的小场面,是一幅有美皆致无美不备的春宫图,使一剂外包糖衣内涵毒素的滋阴补肾丸。

抗战时期,梁秋实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者中的话中曾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建议稍有不同。

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载上去。

”今天看来,20世纪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深深沉浸于其中的宗教般的迷狂,很容易使读者受到感染以至于感动,但从《围城》中我们感受到的首先是一种出奇地平静的叙述态度,没有狂欢,作者超越了狭小的文化圈的拘禁,超越了狭隘利益集团所谓拘榆,关注具有超越时空意味的人类生存的普通困境.全书风格可以用《围城》出版出书前广告对其的评价来概括:“人物的对话的生动、心理描写的细腻、人情世态观察的深刻,由作者那只特具辛辣的文笔,写的饱满而妥当。

零星片段充满了机智和幽默,而整篇小说的气氛却是悲凉而又愤郁”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围城》比任何中国古代讽刺小说优秀。

由于它对当时的中国风情的有趣写照,它的喜剧气氛和悲剧意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对未来时代的中国读者,这将是民国时代小说中最爱他们喜爱的作品。

80年代多版再版以后,批评有集中于“吊带书”、“比喻失当”等具有琐碎的文字操作上,如认为比喻多过密有时反成羁绊,影响了叙事的顺畅。

胡河清从钱钟书创作心理角度分析认为,《围城》始终贯彻着钱钟书极其冷峻严酷的理性主义精神,似乎这个世界再没有什么秘密,因而始终跳不出寓意相对贫弱的学院派小说之格局。

舒建华是一个能真切进入哲学思维境界、获得了诗与思和谐的作家。

由于哲学思维的高强度介入,诗与思冲突贯穿《围城》的创作,不仅以理养情,而且情来拢理。

类似的,唐灏1948年即认为《围城》的作者太爱自己出场。

(《文讯》1948年3月号,《师陀的结婚》)五、艺术特色讽刺与幽默的语言特色是《围城》在艺术上的首要特点。

《围城》一书,就全书而言,则是对人类生存普遍困境的关注,就零星细节、片断而言,充满了机智和幽默,和一位智者对人生的洞察力与调侃。

他以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写作,所谓“写在人生边上”,其实是一种超越态度和优雅情趣。

钱氏在《人兽鬼序》中说:“(自己笔下的形象)都只是在书本范围里生活,绝不越规溜出书外。

假如谁要领认自己是这本集子里的人、兽或鬼,这等于说我幻想虚构的书中角色,竟会走出了书,别具血肉、心灵和生命,变成了他,在现实里自己活动。

我不敢梦想我的艺术会那么成功,唯有事先否认,并且敬谢他抬举我的好意。

”这种防止别人对号入座的预先声明恰恰表明了作者的一种自信,相信自己作品对不学无术、毫无操守的知识分子的刻画是纤毫毕现。

入木三分的。

既是如此,仍有人相信《围城》是作者的传记,以致会有女读者来信对钱钟书的婚姻生活大表同情。

而作者对三闾大学的描写也让人想起钱钟书只在西南联大呆了半年就不辞而别,转注湖南师范学院、并自谓“隐情不堪为外人道”。

这段经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围城》的创作。

也许很难说清。

但《围城》正因为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深刻揭示而成为现代《儒林外史》的。

书中内容让人想起了张东孙在《知识分子与文化自由》中说到:“现在大学里的教授们当然多数是在那孜孜不倦,为了学术而治学,但无可讳言的是,已有少数或不太少数人,是为了生活。

这些人并没有把自己的灵魂和学术打成一片,知识拿来装潢门面,以便在教育界占得一个吃饭的位置,所以每一所大学,在表面上看来,都有一个神圣的机关,而其内幕却是人事问题重重叠叠,闹得人们各个昏头脑胀。

”(《知识文库》2001年第4期)在为《中国年鉴(1944-1945)》所说的《中国文学》一文中,钱钟书曾经评论:“中国讽刺作家只是徘徊在人性的表层,从未深入探索人性的根本颓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