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注释: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赏析二: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及注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及注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此诗当作于公元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乍读此诗可能不解:“望洞庭湖”与“赠张丞相”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

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诗的前半写“望洞庭湖”,“平”“涵”“混”“蒸”“撼”等词,锤炼精妙,富有表现力,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这首投赠诗,也因此成为后人心中描摹山水的佳作。

原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对照翻译: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选自《孟浩然集校注》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版)。

孟浩然(689— 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涵,包含。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却没有船只,比喻想从政而无人引荐。

济,渡。

〔端居耻圣明〕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这句隐喻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鉴赏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鉴赏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鉴赏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翻译及鉴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①选自《孟阳集》(《孟浩然集》)一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张丞相(673-7400,即张九龄,时任丞相,同时也是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阳(今湖北樊)人。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②涵虚混太清:谁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混然一体。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太清,天空。

③云梦泽:云梦,古泽名。

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

今属江汉平原及周边一带。

④岳阳城: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河。

⑥端居:平常居处,闲居。

⑦端居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⑧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眼睁睁的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

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坐观:坐视,旁观。

徒:白白地。

羡鱼情:想得到鱼的愿望。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意思是说有理想,就要采取实际行动。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赏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诗歌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及赏析【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

徒:空。

【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情,可是手里没钓鱼工具。

婉转地表达了求人推荐提携的心情,但话说得曲折含蓄,不露痕迹。

“坐观” 二字,再加一个“羡” 字,已经把作者的心情全部写出,写得如此得体。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没有希望做某事,徒有羡慕之心,或形容只是袖手旁观别人做事,并不想参与其中。

[例] 一种是,面对大好形势,虽有动于衷,啧啧称赞,但只闻赞美,不见行动,在跃进声中立马踟蹰,在新长征中盼顾不前,颇类似唐诗写的那种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李善阶《从“羡鱼”和“结网”谈起》)【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鉴赏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 (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引“无名氏”语)。

诗题一作《临洞庭湖》。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两人结为忘形交。

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此诗即是张九龄为相期间孟浩然寄赠给他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援引而出仕从政的心情。

首联两句写洞庭湖水面空阔,混茫无边。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

仲秋八月,湖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无垠的湖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

“平”、“涵”、“混”三字用得极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湖,与天相接的景象。

“虚”与“太清”,均指天空。

颔联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

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诗的开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描绘了八月时节,洞庭湖的湖水涨得满满当当,几乎与岸齐平。

湖水包容天空,水天相接,浑然一体,那辽阔的景象让人感到震撼。

“涵虚”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湖水的浩渺,仿佛整个天空都被包含在其中。

“混太清”则进一步强调了水天融合,分不清界限,给人一种朦胧而宏大的美感。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是对洞庭湖气势的生动描绘。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茫茫一片,仿佛云蒸霞蔚。

而湖水的波涛汹涌澎湃,力量巨大,似乎能够撼动岳阳城。

这里通过“蒸”和“撼”两个字,将洞庭湖的雄浑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蒸”字,让人仿佛看到了大泽之上热气腾腾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一个“撼”字,则凸显了湖水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力量。

接下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诗人由眼前的洞庭湖景,联想到自己的处境。

他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和桨,暗喻自己想要进入仕途,却无人引荐。

在这圣明的时代,自己却闲居在家,无所作为,内心感到十分羞愧。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举荐,一展抱负的心情。

最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看到湖边那些悠然自得的垂钓者,钓到了肥美的鱼儿,心中只有羡慕之情。

这里的“垂钓者”指的是那些已经在官场得意的人,而“羡鱼情”则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丞相能够引荐自己,让自己也能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整首诗以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渴望出仕却无人引荐的苦衷,以及对张丞相的期望和请求。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写景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无限魅力。

同时,诗人在抒情上也非常含蓄委婉,借景抒情,借对洞庭湖的赞美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愿望。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翻译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赏析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

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

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和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和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和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阅读和赏析【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云梦泽:古大泽名,范围很广,包括今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一带低洼之地,洞庭湖也在其内。

岳阳城:即今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句意:洞庭湖的水气充满了云梦泽,波涛震撼了岳阳城。

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提示】云梦泽,古代水泽名,在洞庭湖北岸。

两句是说:湖上水气蒸腾,弥漫于云梦泽;湖中波涛汹涌,摇撼着岳阳城。

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句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前人誉为咏洞庭的“高唱” 。

【赏析】写洞庭湖雄浑壮阔的景象。

水势浩渺,与天混一,雾气蒸腾,笼罩云梦;波涛汹涌,震撼岳城。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评曰:“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鉴赏】洞庭湖水气迷蒙,熏蒸着整个云梦泽; 湖水波涛汹涌,摇撼着整座岳阳城。

云梦:古代云梦有二泽,横跨今日的湖北省长江南北一带,江北叫“云”,江南叫“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两句诗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诗一样,都是描绘洞庭湖的名句,形容湖水的壮阔秀丽。

【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平:平阔。

涵虚:包容天地,这里指湖水澄清空明。

混:混合。

太清:指天空。

气:水汽。

蒸:蒸腾。

云梦泽:水泽名,一在长江之南,为梦泽,一在长江之北,为云泽,后淤积为陆地。

波:波涛,波浪。

撼:摇动。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为古岳阳城西门城楼,濒临洞庭湖。

济:渡。

舟楫(jí):泛指船只。

楫,船桨。

端居:安居,闲居。

耻:惭愧。

圣明:圣明的朝代。

垂钓者:钓鱼的人。

喻指张丞相。

徒有:空有。

羡鱼情:想要做官的愿望。

《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

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刘逸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