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篆刻艺术考略
吴昌硕书法艺术探析

812023/07 No.257一、吴昌硕《石鼓文》的艺术特色吴昌硕篆书启蒙于邓石如。
吴昌硕追溯篆书源头,从金石文字入手,遂把《石鼓文》作为其学习、研究的重点。
他在吸收《石鼓文》精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把《石鼓文》书法的结体与用笔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吴昌硕体《石鼓文》书风。
首先,从字形结体上来看,吴昌硕笔下的《石鼓文》结体框架饱满、圆润,欹侧取势,内外疏密变化明显。
清人符铸评价吴昌硕《石鼓文》说:“缶庐以《石鼓》得名, 其结体左右上下参差取势, 可谓自出新意。
”欹侧取势正是吴昌硕寓灵动于朴拙、 持稳健于欹侧的变化所在[1]。
而在吴昌硕学习临摹《石鼓文》的初期阶段,个人面貌尚未完全形成,字形结体也并未展现出吴昌硕书法自身的构造特点。
吴昌硕49岁时临《石鼓文》的作品,整体字形结体平板,略显软弱拘谨,并未有欹侧之势。
如“殹”“吾”“淖”等字,字形平稳,结字也较为对称,缺少参差之感;又如“蒸”“彼”等字,内部空间较为松散,字的各部分排列分布并不匀称、紧致,使得整体字形虚弱无力,缺少挺劲的精气神。
而到了后期,吴昌硕对《石鼓文》的临习已经日趋成熟。
如其72岁时的作品《临〈石鼓文〉》(图1至图3),融入了多年临习《石鼓文》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临〈石鼓文〉》中结字茂密坚实,体势纵斜险侧。
如“既”“吾”“原”等字,出现了明显的左低右高的字形排布,这便是吴昌硕在《石鼓文》临摹中首创的结体形式,体现了向背的造字关系;而与之相对的左高右低的字形排布,如“㫎”“执”等字,左右参差险劲,高低错落有致,使得纸上的文字呈现出自然生动、灵活多变之态。
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疏密关系对比明显。
如笔画较少“子”“西”“舟”“以”等字,结体紧密,表现出《石鼓文》的参差错落之感;而笔画较多的“流”“凄”“殹”等字,结体疏朗开张,内部笔画结构划分疏密有致,排列紧而不乱,外框结构舒展豪迈,方中有圆,圆而寓方。
吴昌硕临摹《石鼓文》的另一精妙之处,就是对字形空间关系的把握恰到好处。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昌硕是中国近代艺术界的泰斗,他以篆刻而闻名于世。
在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独特的笔意体现。
吴昌硕的笔意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疏浚之中。
吴昌硕注重用力的轻重与行笔的疏密,这种疏浚之笔意使得他的作品显得灵动自然。
他能够凭借深厚的篆刻功力,将刀刻于印章上的文字和图案刀痕布置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充满了空灵之感。
吴昌硕善于运用小刀勾勒出一株株古朴的松树形象,或者表现出山水之间的意境,这些都彰显了他独特的笔意。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审慎之中。
在篆刻这门艺术中,用笔的审慎是至关重要的。
吴昌硕在刀刻之前会用心观察和揣测,先揣摩出刀刻的构思与布局,避免了一刀刻下就无法弥补的错误。
他注重每一笔的用力和方向,用笔之中蕴含着艺术家的思维与心情,是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每一笔划寻求完美的追求,这种审慎之笔意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造型之中。
吴昌硕擅长利用篆刻的传统技法,将笔画的韵味与神韵融入进作品之中。
他善于运用篆书的古朴而厚重的笔画,通过对形体的揣摩和把握,使得他的作品在笔画的形状上充满了力道与张力。
吴昌硕用笔之中的造型,既突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逼真感,又使得作品拥有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笔墨之中。
吴昌硕在篆刻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笔墨变化,这种变化丰富了作品的层次与气韵。
他巧妙地利用了刀痕的厚薄、浓淡、重轻等变化,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墨色效果。
吴昌硕的笔意通过对用笔的笔墨的重视与驾驭,使得作品在黑白之间展示出丰富的层次感与变化之美。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主要表现在用笔的疏浚之中、用笔的审慎之中、用笔的造型之中以及用笔的笔墨之中。
他的笔意通过这样的体现,使得作品更加富有灵性与意蕴,展示出了他对于篆刻艺术的独特理解与造诣,也是他艺术创作才华的体现。
吴昌硕(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吴昌硕篆刻的章法简论吴昌硕篆刻章法的构成,是他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也是他篆刻风格形成的基本条件。
他的篆刻艺术震憾人心使人久久难以忘怀,究其原因,这与他印章中章法有着重要的关系。
吴昌硕治E卩时对章法也十分重视,他常说,“一方印章犹如一个人体,肢体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就易注于畸形呆滞,其至半身不遂。
”又说:“刻印犹如造屋,在奏刀之前,必须做到全屋在胸,预先打好完整的图样。
何处为厅堂,何处为侧屋,何处开门,何处启窗,应当一一作最恰当的部署,达到无可移易的境地,才可以动手造屋,否则倾欹草索,顾此失彼,就难以结构成完美无疵的房屋。
诸乐三先生是吴昌硕的入室弟子,生前曽告笔者,他曾请教昌硕先生“如何能得章法之秘” ?答曰:“全印不管一字或数字,均应使之团结一气,如同一家人则可矣。
”此话言短意深,简明生动,也道出了吴昌硕篆刻章法的另一特征,即全印能团结一气。
二、章法构成的基本原则(一)平而不板吴昌硕篆刻作品中,大多是方正之形的卬面。
方正之形,容易给人造成平稳.正大、厚实、安定之感,但同时也易产生呆板、沉滞、乏味之嫌。
吴昌硕篆刻作品中的章法构成,大多采用了汉印的模式与文字,但他能取其精神,得其长处而避其所短,有时其至可以化短为长。
这就使得他在章法上构成他自己的特点、稳厚、大方、平而不板。
1•平中寓奇在平整的汉印文字中,平中寓奇有多种手段。
仅以线的粗细变化而言,如“江淀”(图1 ), 一是线的两端略尖,中段略粗(不是完全等同);二是字画结体密处略细,宽处略粗。
2•破除板滞破除板滞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种情况是根据字的笔画多少简繁而使之有长有短,有疏有密,从而使印中各字匀称平整,同时又有疏密空口的不同变化来破除。
如“陶文冲五十以后书”(图7), “书”字画多,又使长之,“陶”与“以”、“后”字的上半部皆密,“冲“与“后‘‘字下半部皆使之长,从而形成印中的疏处,以与其他空口处相呼应,破除平板,从而生动。
吴昌硕篆刻艺术思想初探(二)

吴昌硕篆刻艺术思想初探(二)叶一苇三、关于创作方法论的创见篆刻的创作方法,一般人往往单纯地理解为技法,这是很片面的。
所谓“得心应手”,这“手”是技法,它却来之于“心”,心是艺术思想,是处在指导地位的。
所以方法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思想的问题。
(1)难与易吴昌硕说:“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
”(《耦花庵印存序》)这里指出了“字体”、“配置”、“朱白”、“方圆”四个方面,包含了篆法、章法与刀法,它们是一个整体。
乍看起来似乎泛泛之谈,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它运用它,却是难事。
一般常见的现象是取其一而弃其三。
在难度上也是不平均的。
“字体的纯一”较难,“方圆之互异”最难。
甚至于篆刻大师齐白石在这个问题也输吴昌硕一着。
齐白石的印在前面三个问题都解决得很好,惟有对“方圆之互异”却失一着了,只有“方”,缺少“圆”,陷于单一;而吴昌硕由于做到“方圆之互异”,刚柔得到相济,变化就多。
当今印坛上许多青年学篆刻,不知难易,以为随意刻画,当作“难”能,有些人还把这捧为“古朴”;而把老一辈长期辛苦的创造,视为过时,看成“易举”。
表面上看起来篆刻创作热热闹闹,而实际上艺术质量在下降。
这就是对吴昌硕所说的“难”写“不难”在思想上认识不足。
我们再联系上文提到的吴昌硕说的“拾人者则易,创造者则难”,虚心去体会,就会感到它是可贵的箴言。
(2)正与变吴昌硕说:“摹拟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
”(“俊卿之印”边款)又说:“平实一路,最易板滞。
于板滞中求神意浑厚,予三十年前力尚能逮也,不意老朽作此,迥非平昔面目,其苟子所谓‘美不老’耶?(“当湖葛楹书征”印款,这时他七十一岁)又说:“余癖斯者亦已有年,不究派别,不计工拙,略知其趣,稍穷其变。
”(《吴让之印存跋》)他又在《西冷印社记》中说:“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
”话虽不多,我们可以从他的印谱中看到这种正变的轨迹。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昌硕(1844-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被誉为“吴门四巨匠”之一。
他的篆刻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在刀法、笔意、造型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其笔意的表现尤为突出,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一、意境寓意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凝聚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和体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思想和情感在作品中通过笔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领悟,这种情感往往是从笔墨中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的《青石》篆刻作品,通过精湛的刀法和细腻的笔意,将青石的质感和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展现出了青石的坚硬之美,还表达了他对坚定、不变之意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寓意通过笔意的表现,令人感受到了吴昌硕内心世界的深邃和丰富。
二、情感表达三、刚柔并济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在刀法和笔意上常常能够表现出刚柔并济,既有刚健有力的刀法,又有柔美细致的线条,这种对立统一的笔意表现,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和体验。
吴昌硕擅长运用刀法和笔意的变化来塑造作品的形态和气韵,刚柔并济的笔意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张力和层次感。
比如他的《龙图》篆刻作品,通过精湛的刀法和细腻的笔意,将龙的形态和气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龙的雄浑威武,又有柔美曼妙,使得作品富有动感和韵律感。
这种刚柔并济的笔意表现,使得吴昌硕的作品更具有魅力和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四、气势磅礴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十分突出,既有意境寓意,又有情感表达,还有刚柔并济和气势磅礴的表现,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昌硕的作品定将永存于艺术史的长河之中,为后人所传颂。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昌硕(1844-1927),字伯仁,号抱山居士,江苏启东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
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吴氏篆"。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在厚重中透露着清新,造型雄浑而不失灵动,被誉为“笔意中的体现”。
接下来,本文将就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进行深入的探讨。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深远内涵。
吴昌硕酷爱硬笔书法,在硬笔书法的临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意境和风格。
他对书法的理解深刻,能够将笔墨的韵味和意境融入到篆刻之中。
他的笔法憨厚豪放,刚柔相济,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昌硕对于篆刻的研究非常深入,他对于篆刻的传统和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形式的模仿,更多的是对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的表达,这种内在的理念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备了笔意的深远内涵。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生动活泼。
吴昌硕的作品形神兼备,清新自然,有着很强的笔墨韵味和生动的表现力。
他的作品表现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和生命力,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吴昌硕对于自然界的仔细观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他以笔墨表现出来的自然生动和秀美清逸,使得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生机。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豪放洒脱。
吴昌硕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张力与韵律美,他擅长用一笔生动刚健的构成,再点睛于犹如大隐于市的山水,富有鲜明的个性风采。
他的笔墨豪放洒脱,一气呵成,充满了阳刚之气,让人在品读作品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仿佛在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其中流动,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这种豪放洒脱的笔意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独特魅力。
吴昌硕的作品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底蕴,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作者:————————————————————————————————日期:ﻩ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当代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仅在于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程式,更重要的是事实上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的一元审美的观念。
开启了当代篆刻刀法多元审美的新观念。
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书画印艺坛,同时也影响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
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多有涉及,有的还有专论和专著。
其中,最著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刘江先生所著的《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一书。
该书以吴昌硕篆刻的“刀法与笔意”的关系为主线,从基本点画、边界格、残损以及用笔、用刀与结体、章法等方面对吴昌硕篆刻的刀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与分析。
其方法采用文字说明配以相应的篆刻作品之图例。
分析局部刀法时,在相应附图(篆刻作品)旁再用钢笔绘出局部刀法之示意图。
这种开创性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吴昌硕的篆刻刀法从直观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吴昌硕的篆刻刀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特点。
冲切结合的刀法特点吴昌硕在继承前人的冲刀法和切刀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诸家之长,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冲切结合的刀法。
这种刀法灵活多变,或冲中带切,或切中带冲,甚至切中带削……。
这种多变的刀法,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将书意和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的篆刻刀法的雄浑朴茂中寓秀逸的个性化特点凸现了出来。
残缺刀法特点残缺刀法是吴昌硕篆刻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
我们知道,秦汉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蚀,自然的风化,印面及文字线条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洁,变得残缺不全。
恰恰是这些残缺给我们以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等特殊的审美效果,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甲申十二月园园再生.jpg且饮墨沈一升.jpg数石亭.jpg芊蕙百庐.jpg(29.74 KB, 下载次数: 51)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jpg(156.39 KB, 下载次数: 65)在西泠八家和邓石如的影响下,晚清印坛呈现多彩多姿的局面,在赵之谦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具有多方面修养的艺术家吴昌硕。
吴昌硕(1884-1927年),浙江安吉人,原名俊、俊卿,初字香补,中年后更字昌硕,还有苍石、缶庐、老缶、苦铁、大聋等字号。
吴昌硕出身书香之家,艺术上受到家庭的熏陶,少年时代因战乱而颠沛流离,在艰难的生活中仍不废读书习艺。
及长,请益于乡贤前辈,游学于湖嘉苏杭一带,得俞樾、杨岘等著名学者的指授,中岁后定居上海。
1913年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他是开创写意派风格的印坛巨擘,影响所及,从民国时期直至当代。
“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
吴昌硕的成就,在天资学养外,还有其数十年的不断探求。
他步入印坛时,丁敬开创的浙派已经走过了盛期,赵之琛技法精熟而程式益显;钱松奏刀冲切披前兼施,用浙派的清刚浑朴再现秦汉玺印的精神;徐三庚以邓石如的结构体势结合浙派的切刀自树一帜;吴熙载“谨守师法,不逾规矩”,都用以刀代笔的功力将邓派“印从书出”的理念演绎到酣畅淋漓的极致;长吴昌硕十五岁的赵之谦广博取资,印外求印,拓宽了篆刻艺术的视野,给吴昌硕以全新的感受。
他有二十七岁时所作的《朴巢印存》存世,取法秦汉外,多见《飞鸿堂印谱》的摹拟之迹,但明清文人篆刻历经峰回路转,已经发展到浙皖两派交融互补的时期,时代呼唤大师的出现,吴昌硕适时而出,终于成为明清篆刻流派辉煌的总结者。
吴昌硕书法诸体毕备,而以《石鼓文》成就最高。
赵之谦在理论上倡导“有笔有墨”,“笔”指骨法用笔,“墨”指笔墨韵味,骨力墨韵皆源于书法。
介于大小篆之间,被誉为“千古篆法之祖”的《石鼓文》,吴昌硕对此的研究从五十岁前的谨守古貌到七十岁后的遗貌取神,他用笔圆健,参以秦权量文字和琅琊刻石的体势笔意,创造性地强化了小篆体势修长的特点,通过线条的纵横对比表现凝重迟涩中的流转酣畅,形成了浑朴遒劲的风格,他借助钟鼎彝器款识的结体章法,大胆打破原作的匀整对称,夸张了《石鼓文》的参差错落之美,他自言写《石鼓文》“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名曰临摹,实为熔铸己意,这种功力融入印面,又不断化入行草和绘画用笔,古拙雄健,郁勃苍劲,成为他书画印写意风格的源头活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著名的篆刻家 ,正如孙洵《民国书法史》
中提 到 的 :“吴 氏本人 以此 之文 字刻 入 印章 。”
在《书 法篆 刻 》一 书 中也谈 到 了吴 昌硕学 习 石
鼓文的情况 :“其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得力于
石鼓文技法的启迪。”同时 ,他还参考《天发神
谶碑》中提到的刀法进行 印章 的制作 ,最终他 的雕刻艺术走到了时代 的前沿 ,成为新 的篆
雄浑的个 陛化特点显现出来。对印面篆文线 动笔起稿,并多次进行修改 。”从整体上看他 了适于 自己性情的作品。吴昌硕将意印风推 条的处理是吴吕硕篆刻艺术 的重大特点 ,他 的篆刻艺术疏密结合 ,富有变化 ,在不经意间 向了非常高的水平 ,并最终成就 了其在中国
强调参差错落的印纹特征 ,同时其篆文线条 阐释出其写意的内涵 ,这就是其将“画理”运 篆刻史上的地位。他一生临摹了大量历代名 也表现 出不 同的性 隋结构 。吴吕硕的篆刻艺 用于“印理”的重要体现 。吴 昌硕在其 60岁时 著里面的碑帖,特别是其写石鼓文时参照不 术开创了中国篆刻艺术的新局面 ,在中国篆 篆刻的“千寻竹斋”气势奔放 、虚实结合 ,其中 拘泥于形似的草书笔法 ,而是注重整体的气
空儿便拿出来雕刻。私塾先生怕耽误他学习 , 性的要求 出发 ,篆刻的印章笔笔生发 ,正如其 酸儒形象 ,其篆刻作品便充满着 自由、自信的 便加以阻止 ,而吴昌硕还是背着私塾先生磨 在《刻印》诗 中提到的 :“我性疏阔类野鹤 ,不 气息及对生活的真挚感悟。孔云白i'T'--D-吴 昌
石奏刀 。吴 昌硕早年时期师从法浙派,40 受束缚雕镌 中。” 吴昌硕创造性地运用其 硕的篆刻艺术“气魄宏伟 、天真浑厚 、远迈前
在 布局上 凸显 书法 的意 蕴 ,其 虚实 相生 ,蕴含 化 ,反映 了其“与古为徒 ,道在瓦甓”的艺术 行着大量 的篆刻创作实践 ,例如 冲切结合 刀
深厚的功力 ,最终形成近代史上的吴派画风 。 思想 。吴 昌硕的篆刻艺术与其刀刻的技巧成 法 的形成。吴昌硕最大的贡献便是对篆文线
吴吕硕的篆刻艺术发端于金石篆刻 ,他 曾说 : 熟有 密 切关 系 ,他 采 用 的钝 角 圆 柄 刀具 ,可 条 的处理 ,他反对前人对线条光洁 、圆润的处
台 纵 横
印周 围 留有很 大 的 空地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印章
的变现方法 ,使整个布局更加相称。吴 昌硕的
篆刻艺术还有着强烈的节奏感 ,并形成 了不 同的 朱 自 ,有 着强 烈 的虚实 意象 。
二 、石鼓 文法 的艺术 特点
在篆刻艺术上 ,吴 昌硕深受赵之谦 等人
的启发,并以其《石鼓文》羽化而出 ,最终成为
刻 艺术 的先驱 者 。吴 昌硕 的篆刻 艺术 独立 于
清朝末年出现了众多的雕刻艺术大家 , 印”,体现出其字法的平实 ,尤其是内部弧线 其他派系 ,这是与其深邃的篆刻艺术及审美
使得篆刻艺 术成为了继秦汉之后 又一个繁 变化的处理 ,体现 出石鼓字法的特征 。很 理念密不可分的 。他在篆刻艺术上有着很
荣的时期。吴昌硕先生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显然 ,这些风格已经不是汉代印章的特征 , 大的突破 :首先 ,他早年师法其他派系并受吴
著名的篆刻艺术家之一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 而是 自成一 派 ,即吴印 ,并带有强烈 的汉代 熙载、邓石如等人的指点 ,后又摆脱前人的禁
大量参考了石鼓 、砖瓦 、封泥等文字的特点 , 气息 ,这都是其字法 的变化对古 印艺术的幻 锢 ,建立了 自己的风格 。他融会各家之长并进
羽化风 格人 印 ,他 在继 承 前人 刀法基 础 上 ,在 采 用封 泥 的 方式 ,显 得在 古 穆 中融人 了枯 燥 元素及故作风雅的举动 ,因此深受推崇 。同
自身篆刻实践中不断将各种刀法融会贯通 , 感。吴昌硕在其《篆刻艺术》中提到 :“我每次 时 ,篆书的风格特征也决定着吴 昌硕篆刻 的 形成了 自己冲切结合的刀法 ,使其篆刻技法 创作一印章时,必反复构思 ,获得思想后方才 程度 。他在大量的金石作品的解读中领会到
“人家说我擅长书法 ,其实我的金石更胜过书 以实现轻捷 、锋利的功效 。
理 ,强调其要随字体的结构及需要进行装饰 ,
法。”他在《西泠印社记》中提到 :“予少好篆 由于钝 角厚 刃的线条刻 画方式增加 了 有着粗细结合 、起伏顿挫的意味。在吴昌硕之 刻 、自少至老 ,与印不一 日离 ,稍知其源流正 摩擦的效果 ,这是其他篆刻家所不能达到的。 前 ,很多篆刻家还停留在 JJxts ̄-的水平上 , 变。”吴 昌硕 自幼便喜欢篆刻,获得一印石后 他所篆刻的“归安施为章 ”刚劲有力 ,生动地 并没有洞察古人、碑文的新技法。然而 ,吴 昌 便爱不释手 ,多次进行研磨与篆刻。在私塾上 展现了吴昌硕的刀法与气势 ,具有力扛九鼎 硕却打破了以往以笔追金的方式 ,这就彻底 课时,书包里还经常放着篆刻用的下具 ,一有 的姿态。吴昌硕将刀与心相结合 ,从残忍与感 解放了笔法。他反对其他篆刻家清幽文娱的
岁后开始追溯秦汉古玺中的妙理 ,以其苍朴 娴熟的墨法技巧 ,在其篆刻作品中表现 出了 辈 、不 可一 世 ” 。
的印风在 中国篆刻界有着非常重要 的地位 。 浓厚的氅 隋墨韵。如在其“西泠印社中人”图
吴 吕硕的篆刻作 品以其石鼓文入法 ,透
吴 昌硕的篆书依托石鼓文 ,并 以 自身独特 的 章 中,将刻刀的刀杆有意地敲击笔画,四周则 露了其独特的平民气质 ,并没有任何夸张 的
刻史 上有 着重 要 的地位 。
的“寻”、“斋”字相映照 ,非常富有画意。在其 势并加入 自己的元素 ,非常富有意味。所以 ,
一 、 “与古 为徒 ,道在 瓦甓 ”的 艺术思 想 66岁创作的“且饮”作品中,就采用 了疏密相 吴 昌硕的篆刻艺术作品往往有着刚柔并济的
吴昌硕篆刻艺术 中字法得力于他 的 间的手法,给人 以稳健 、洒脱 的感觉,特别是 特色,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 。同时 ,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