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巴尔扎克艺术特色

摘要: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巨匠,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反映的是法国一个时代的生活。
他在短暂的一生里塑造了二千多个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就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作了三方面的阐述:一、贵在挖掘人物的灵魂,来展现人物的个性;二、注重在典型环境中突出人物的典型化、个性化形象;三、人物、环境的个性化、典型性无不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巨匠,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出色地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生活。
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他共写了九十多部作品,塑造了二千多个人物形象。
雨果说:“他的一生是短促的,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这个评价是非常恰当的。
凡读过巴尔扎克小说的人都会认为,他绝不是以精美的词章取胜,像梅里美、福楼拜那样,远远没有做到既简明扼要,又剖析毫厘;他不追求典雅的趣味、端庄的仪态、整齐而匀称的结构,在这方面,他与古典主义大师高乃依•拉辛相距万里之遥;他的所长也不是优美的笔调,华丽的辞采,不如夏多布里昂那样具有“文字的魔力”,他也不像雨果那样堪称语言大师,以高超完美的语言技巧与充满感情色彩的文笔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他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贵在挖掘人物的灵魂,展现人物的个性马克思说:巴尔扎克曾对各色各样的贪婪作了透彻的研究。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就刻画了不同类型、各具特征的贪婪的典型人物,如高布赛克、老葛朗台和纽沁根。
虽然,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贪婪成性,但是在巴尔扎克笔下,我们不仅鲜明地看出高布赛克和老葛朗台之间的差异,也能清晰地看出老葛朗台与纽沁根之间的不同。
高布赛克攫取财富的目的,特别是他的手段,都说明他是一个带着浓厚的原始积累色彩的老式金融资本家,不是十拿九稳的买卖,他决不沾边,可是,只要有利可图,哪怕是拔下别人一根毫毛的蝇头小利,他也不轻易放过。
他说:“生活是一部由金钱开动的机器。
”这就是他的全部信念。
这个高利贷者,尽管得到的财物堆积如山,但从不知享用。
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作者:刘洋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3期刘洋(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高老头》是表现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它开辟了法国小说新天地,“给后人建立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在想摆脱而摆脱不掉的现实主义传统”。
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面粉商高老头晚年的不幸结局,整个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他所要写的整个时代的这一社会环境”,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在法国社会金钱带给人们的欲望和灾难。
关键词:批评现实主义;资本主义金钱关系;道德沦丧;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41—03在西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1]揭露资本主义金钱关系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鸿篇巨著《人间喜剧》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
在这里,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2]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而作为《人间喜剧》序幕的《高老头》更是表现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它开辟了法国小说新天地,“给后人建立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在想摆脱而摆脱不掉的现实主义传统”。
[3]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面粉商高老头晚年的不幸结局,整个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他所要写的整个时代的这一社会环境”,[3]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在法国社会金钱带给人们的欲望和灾难。
巴尔扎克主要作品

巴尔扎克主要作品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和
思想内涵,描写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的作品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其小说多以农民、贵族和市民等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集,是他一生的心血之作。
该作品共由90多部小说组成,涵盖了法国社会各个方面的人物和事件,被誉为现实主
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巴尔扎克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明的法国社会画卷,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
《草叢》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农村小镇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巴尔扎克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和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部作品被誉为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
《失落的原始角色》描述了一个失去自我、进入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年轻诗人所经历的心理历程和生活困境。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和思想的反思,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异化和压迫。
巴尔扎克通过对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的描绘,探讨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和生存困境,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
总的来说,巴尔扎克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展现了
法国19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他的作品被誉为
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品赏析

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品赏析巴尔扎克是著名的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巴尔扎克的作品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巴尔扎克的作品赏析作为一代伟大的作家小说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有着非常显著地特征,而巴尔扎克现实主义也在他的创作中有着更高的地位,在巴尔扎克的许多创作中都可以看到现实主义的影子,可以说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文学之路的主要代表人物。
巴尔扎克现实主义还要从他的作品《朱安党人》开始说起,这是他创作的新起点,同时也是他走上现实主义的第一部创作,主要讲述的就是曾经在法国发生的一系列暴动事件。
巴尔扎克在作品中深深的赞美了朱安党人的领导人物,同时也将自己对贵族的感情表露出来。
他曾经研究过很多资料,并且还访问过许多的暴动参与者,甚至亲身前去调查农民们的生活和经历,这是他逐渐走上现实主义道路的第一步,主要重点还是放在描述当时的社会以及环境之上。
另外在人物塑造和描述方面也可以看出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特点,他总是特别喜爱那些即将消失的阶级,所以在面对对头的时候巴尔扎克总是会进行尖刻的讽刺,这是许多人都无法超越和改变的。
在他的《人间喜剧》中,很多人物在塑造的过程中他总是十分小心的求证,之后再谨慎的描述和刻画出来,一切都是以现实作为主要基础,同时他的作品也能够反应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弊端,巴尔扎克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对后世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巴尔扎克的人物简介巴尔扎克是一位十分有名气的小说家,他曾经和别人一起合作过一些滑稽或者神怪的小说,也曾经不再创作小说而是从商或者经营其他的产业,可是最终都以失败作为了结局。
在这个过程中他曾经借过许多的债,但是这也让他有了更多的动力,同时也为之后的`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自此之后他发布《朱安党人》这部作品,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写作道路。
关于这个人物的一些信息在巴尔扎克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巴尔扎克简介中是怎样介绍这个人物的呢?在巴尔扎克简介中介绍到他的全名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他出生的时候是在1799年,而他的家是法国的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在1816年的时候他进入到法律学院进行学习,但是毕业之后却并没有听从父母的安排,找一份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是固执的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巴尔扎克全集》:现实主义的揭示与批判

巴尔扎克全集:现实主义的揭示与批判一、引言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是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
他在其《巴尔扎克全集》中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和逼真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法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弊端。
本文将深入探讨巴尔扎克全集,旨在分析其对现实主义的揭示与批判。
二、巴尔扎克与现实主义1.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于现实主义文学有着重要影响。
2.巴尔扎克坚持以真实生活为依据,展示社会中各个阶层人们的命运和困境。
3.通过生动、具体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得以深入了解19世纪法国社会。
三、《巴尔扎克全集》之揭示现实1.将贵族社会中虚伪、浮华和道德堕落等问题进行揭露。
•举例:《父戚》中描绘了自私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下层人民的压迫。
2.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无情的商业运作。
•举例:《金钱的灾难》表现了商人为了追求利益而伤害他人,并揭示了金钱对个体和家庭关系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3.批判社会等级制度所造成的不公平与剥削。
•举例:《尼那提》通过描述下层阶级女佣尼那提的悲惨命运,抨击19世纪法国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不公平现象。
四、现实主义批判与改变1.巴尔扎克通过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激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文学作品中所揭示和批判的问题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提醒人们警惕道德败坏和个人欲望膨胀带来的危害;•示范着追求真理、正义与公平并反抗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提供给社会改革者参考,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五、总结通过对《巴尔扎克全集》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通过其精彩的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他的作品不仅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和反思社会问题,并提供了改变与进步的启示。
读者应通过欣赏巴尔扎克的作品,加深对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批判的理解与认识。
简述巴尔扎克《高老头》的艺术特色

简述巴尔扎克《高老头》的艺术特色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作品,其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实主义描绘:《高老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象。
巴尔扎克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塑造了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2.
深刻的人性探索: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高老头的刻画,深入探索了人性。
高老头是一个充满父爱的人物,他的遭遇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3.
独特的叙事风格:巴尔扎克的叙事风格独特而富有个性。
他运用生动、贴切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精彩的对话,使得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4.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例如,高老头的人生经历可以看作是法国大革命后社会变迁的象征,他的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综上所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是一部艺术特色鲜明的作品,它通过现实主义描绘、深刻的人性探索、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展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

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真相为目标,拒绝虚构和夸张。
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中,作者以客观、准确、详细的方式来呈现故事的细节和情节发展,力求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故事所展现的现实世界。
本文将探讨现实主义叙事手法的特点及其在文学中的应用。
首先,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注重对细节的描写。
这一点可以从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得到体现。
巴尔扎克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描述每个角色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以及社会背景等,使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有了更加真实的感知。
细节描写的运用可以让读者像身临其境一样感受到故事所描绘的现实生活,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
其次,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强调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的真实性。
作家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来展现真实的社会生活。
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贝利·费恩拒绝社会的假善和道德束缚,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哈克贝利的态度代表了现实主义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吁。
通过真实的描写人物的行为与思想,作家使读者深入地思考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进一步,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通过展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来增强作品的现实感。
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常常将社会群体的冲突和个体命运的转折展示的淋漓尽致。
例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羅亞爾的青年時代》中,描写了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个人面对命运变迁的艰难选择。
这种通过展示社会生活的矛盾和复杂性来揭示现实本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触动了读者内心的共鸣。
另外,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常常通过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作家通过描写和探索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阶级差距、经济问题、婚姻家庭等,使读者思考和反思社会现实。
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化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经常揭示工人阶级的困境和社会不公,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运动。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

巴尔扎克的文艺观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他的文艺观非常独特深刻。
他宣扬文学是一种手工艺,是一种追求社会真实状态和热情的艺术。
巴尔扎克的文艺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现实主义:巴尔扎克的文艺观主张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类生存状况,他主张描绘生活的真实,而不是幻想与虚构。
同时,巴尔扎克也体现了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他认为社会并不完美,文学刻划社会的缺陷问题才会让作品更加有血有肉。
2. 注重社会问题:巴尔扎克强调文学应该关注社会的重要问题,如贫富分化、权力的滥用、普遍的腐败和道德败坏等。
他的作品中往往富含对底层社会人民的描写和刻画,呈现出的是社会底层真实的生活状态。
3. 个人性格的描写: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对人物的刻画。
他以人物个性特征鲜明、细致入微的揭示方式,刻画出各个时代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了人类幸福和痛苦之间的关系。
总之,巴尔扎克的文艺观强调社会现实、个人人性和揭示社会问题。
他一直认为文学的使命是揭示社会现实、关注人民问题。
他的文学风格深刻而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造就了他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作者:梁萧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摘要: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以写实为基调,成为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他善于在特定环境下塑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再通过人物再现的写作手法,折射社会,堪称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并非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基于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力,用小说写作手法呈现“真实”的世界。
可以说,他是一位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家。
关键词: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写实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40-05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巴尔扎克不仅开辟了小说的新天地,更将小说的表现力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他强调塑造人物要典型化,从典型化中突出人物个性,再通过典型人物这一个“点”去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面”。
他所刻画的人物如“伏脱冷”、高老头的女儿,将个性与共性完美结合,又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之成为典型的小说人物。
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以写实为基调,长于描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刻画的法国社会风俗细致入微,读者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看到了19世纪法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变。
他通过创造现实来描写“真实”世界的创作模式,被誉为“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者”。
一、还原巴尔扎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是塑造典型小说人物的大师。
在其二十载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幽谷百合》等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而《人间戏剧》更是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真实地呈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金钱的统治地位,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与美,在世界小说史上树立了一块迄今为止仍无法超越的丰碑。
[1]与他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在其葬礼上发表了这样的赞誉:“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
”[2]尽管巴尔扎克在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赞誉,但在其死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作品的伟大之处,并将其誉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在今天,我们重读巴尔扎克作品时,不禁被其光怪陆离的小说场景、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对现实世界中追逐金钱名利心理的深刻剖析所折服。
他的作品兼具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三大特性,即真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客观的叙述方式。
要解读巴尔扎克作品,剖析他是如何创作出如此“真实”的小说,首先要还原巴尔扎克,还原他的创作历程。
(一)折射社会的镜子巴尔扎克的小说总是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上折射社会。
现实主义又被称为“写实主义”,是相对于“理想主义”而言的。
它强调对物体的感知、理解,与物体独立于人类心灵之外的存在是相一致的。
现实主义小说产生于19世纪的法国,正是巴尔扎克生活的那个年代。
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重要的理论:一是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
这一点作为现实主义创作的立足点,将呈现人类生存现状的本真状态视为目标,追求叙述故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强调外在世界要与内心世界形成统一,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形成统一。
巴尔扎克用精致的细节描写不仅客观地呈现了小说内容,更通过深层次地剖析人物和内在联系,真实地呈现出故事的本意,但他并非照搬现实生活,而是合理地、巧妙地将想象力融入故事结构中,在小说中创造出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
在19世纪活跃的作家中,不乏现实主义者,比如浪漫现实主义代表狄更斯、奇幻现实主义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意现实主义代表奥托·路德维希,却鲜有如巴尔扎克这样直接折射社会现实的。
他小说成为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
他在《人间戏剧》的序言中称自己为“法国社会的秘书”[3]。
在他的视域中,当时的法国社会注定成为历史,而他在刻画人物的同时,无疑在编制美与丑、善与恶的性格清单,在搜集社会事件的同时,也在观察整个社会,观察人类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不同选择。
二是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这一点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
具有典型性格的文学形象,更具代表性。
在同一部作品中,典型人物特殊的性格或特征,作为与一般人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作为主要人物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作品得以升华。
巴尔扎克开创了“人物再现”写作方法。
他笔下的人物典型、极富个性,再现了19世纪法国人追逐金钱和名利的心理,以及内心的丑恶。
他将整个社会都装进大脑里,在写作中还原一个个真实的场景、鲜活的人物。
但他并不止步于复制、照搬记忆,而是寻求更高层次地“再现真实”。
他很好地将典型人物与一般人物整合在一起,在同一部小说中完美呈现出来,愈加突出再现典型人物,使作品独具特色。
三是历史性的要求。
历史性似乎与现实主义是矛盾的,但在现实主义小说恰恰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观察者。
它用真实的细节和典型的人物将还原历史的本真。
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总是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复杂环境中挣扎。
他完美地展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即使现在,我们阅读他的作品,眼前也能浮现19世纪的法国,他将历史留在了笔下。
因此,才有“法国社会百科全书”的赞誉。
(二)想象力创造现实但现实主义风格并非完全排斥想象力的作用。
事实上,任何作家都不可能经历过小说中的所有情节。
而每一个作家的故事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相似之处[4],或是构思的故事总会有中断的地方,明智的作家会挖掘想象力,在尊重真实物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变化,或将不连贯的地方连贯起来。
对素材的重组,即要发挥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是合乎逻辑的、贴近现实生活的。
尽管巴尔扎克的小说人物来源于生活,小说情节也来源于生活,但在他的作品中却没有是一处照搬生活的。
他将搜集到的物质材料进行艺术加工,使之符合小说创作的需要,同时也符合读者的情感诉求。
比如他在《乡村教师》和《乡村医生》等作品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环境。
而他本人的生活与乡村生活、田园生活相去甚远。
在创作过程中,尽管有些情节来源于真实的乡村生活,但人物的情感、个人行为等方面,则需要他发挥想象力,却揣摩人物,借用生活中搜集的人物素材。
可见,想象力与现实主义创作并不矛盾,甚至起到激发作者创作欲望、启发灵感的作用。
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每个读者都能从他的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又无法用一个形象与某个现实中的人对应上。
他笔下的人物代表一个类型的人,却并不代表某一个人。
这些人物是由成千上万的人物重叠组合而成的,是构建在丰富的生活观察和卓越的想象力基础上的。
巴尔扎克的想象并非构建在虚幻、不着边际的联想上,而是建构在真实的基础上。
在真实的现实中,融入适当的联想与想象,并且强调细节的真实性,才使想象的情节合情合理,使想象的人物真实可信。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想象与真实是两记铁拳,是同等重要的天平两端。
二者通力合作,才能保护天平的稳定,使巴尔扎克的作品富有蓬勃朝气。
(三)洞察人性巴尔扎克是一位散发个性魅力的作家。
他以冷峻的目光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他的目光具有穿透力,能够直指被观察者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首先要具备洞察人性的能力。
巴尔扎克的作品中,各个细节联系紧密,人物之间相互依存,这些都来源于强大的洞察力。
他在展现人物外表的同时,能够跳出自己所创造的小说世界,以观察者的视角来审视人物的内心,从而深层次地剖析人物的内心情感。
比如《人间戏剧》中,他处处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超过了暗示的程度。
他在洞察人性的基础上,又将人物的性格写到了极致。
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极具个性色彩,要么坚如钢铁,要么纯洁如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运用创造现实的手法,再现人物,也再现了人性。
巴尔扎克笔下的世界,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他的想象力深埋于文字之中,潜藏在“真实”的场景之中。
他用小说的载体,展现了成百上千的人、事、物,用真实的语境在诉说他的故事,折射出社会的不同侧面,仿佛一面多棱镜,任读者在小说的世界中自由驰骋。
他仿佛拥有一双洞若观火的眼睛,凌驾于世界之外,却又仿佛置身其中,把世人、世事剖析得鞭辟入里。
他笔下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浓缩。
他用真实的物质资料来书写人性,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冷峻的观察力来创造“真实”的世界——他是“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者”。
二、“创造”现实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传统、人类的世界观而长期存在。
它构建于悲观主义认知的基础之上,是人类道德水平提升的表现。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讲,历史是循环往复的,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是以周期形式呈现的”[5]。
而巴尔扎克将这种哲学观念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中。
在他看来,法国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当前的社会必将成为历史。
在他的作品中,无处不显露现实主义的影子——披露人性的丑恶,并将其折射到社会。
但他并非一味地继续现实主义观点,而是运用“创造”现实的手法,在小说中重塑一个现实世界。
这种创造出来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人物性格被无限放大,更加极致纯粹;而小说的场景虽然充满了偶然,但却丝毫不露“创造”的痕迹,使偶然变得合情合理。
(一)再现人物巴尔扎克作品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人物再现手法。
也就是将成千上万人的性格有序重叠起来,汇聚到一个人物身上,使这个人物展现出极致、典型的性格,具有时代代表性。
人物再现有很多种方法。
总结巴尔扎克贯用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塑造社会中普遍存在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巴尔扎克塑造这类人物形象时,首先从人物的职业入手,再塑造人物性格,使人物愈加鲜活。
使“每个人物都能代表一种社会类型,展现了社会的一个品类”[6]。
比如守财奴形象。
这是社会上最为常见的一类人,无论贫富贵贱,人类对于金钱和财富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也许守财奴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只是我们没有悉心观察,没有像巴尔扎克那样深入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笔下,守财奴形象是狡诈与吝啬的代表。
如《欧也妮·葛朗台》的主人公葛朗台就是这样一个满脸贪婪、满心吝啬、老奸巨滑的典型守财奴形象。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他不仅注重人物外在形象的塑造,更加注重人物行为的塑造,通过动态且固执的行为,衬托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对于葛朗台这样的守财奴,突出其骨子里的拜金主义是极其重要的。
如描写他一年中只理发两次;迫使全家人过着近乎于苦行僧式的生活,连柴米油盐的用度都精打细算;面对摇摇欲坠的楼梯竟不舍得花钱修理;侄儿来探望他,多买了一支白蜡烛、咖啡中多放了几块糖,就被视为倾家荡产的行为。
而面对生命垂危的爱人,他竟在关心是否会花很多钱,有没有必要吃药这些事情,将守财奴内心的冷漠和“视钱如命、六亲不认”的人生信条展现得淋漓尽致。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没有放过牧师胸前的十字架,直到把它抓在手里,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巴尔扎克用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将“坑”“蒙”“拐”“骗”的性格特征写进了葛朗台的骨子里。
他所创造的“守财奴”形象,真实且具体——葛朗台不仅是一个吝啬鬼、守财奴,更是一个将金钱凌驾于感情之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