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_现实主义者_的巴黎_以巴尔扎克为例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下册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下册复习要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外国文学史复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指的是19世纪30年代继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主要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的文学思潮,属于资产阶级文学范畴。

特征:真实性(生活、历史、细节);批判性(社会、内部心灵);典型性(再现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

1、法国是欧洲19C现实主义文学的策源地:a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宣言书)“反映当代生活”;b《红与黑》奠基之作。

2、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分期:1850前,脱胎于浪漫主义小说,带有其痕迹(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1850后,福楼拜:如实反映平庸时代里平庸的人和平庸的事,叙事上重大革新。

3、《红与黑》*;(1)书名的意义:a从生活道路看,红代表军服,黑象征教士道袍,于连谋取前程的两种道路;b历史背景,红-拿破仑时代,黑-封建统治,于连活在两者交接的时代;c创作意图,两个预言性场面:血红的圣水和写有“第一部”的纸片。

2)解读:a历史小说b政治小说一副标题【1830年纪事】c爱情小说d命运小说(一平民青年奋斗史)。

3)于连悲剧:平民出身、才华横溢——封建复辟,性格特征—平民意识、矛盾、反抗、激情、傲骨。

4)艺术成就:a心理描写,心理独白:以冷漠态度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着力表现人物内心挣扎和对外部社会的态度;b人物塑造,性格鲜明:例如乞丐收容所所长瓦勒诺从外貌到品行的塑造都非常鲜明,身居急需社会责任感的职责却有着虚伪贪婪的特质;c从传统封闭结构向现代开放结构过渡:继承《汤姆•琼斯》的布局手法,,又向“空间”长篇小说过渡,时间地点迅速变化,人物若隐若现,呈现现代因素。

4、巴尔扎克的文学贡献:时代历史的书记员;金钱时代人类灵魂的发掘者特征——由外而内地反映生活5、《人间喜剧》1)名词解释: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90余部篇幅不等的小说联成一体,构成一幅完整的,包罗法国社会,尤其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历史画卷,标志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顶峰。

法国现实主义之父——巴尔扎克

法国现实主义之父——巴尔扎克

一、人物形象分析 1、高老头
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宗教观念的商业 资产者的典型。
他是父爱的化身,父爱的基督,他的父爱是 病态和畸形的。高老头爱女儿是十分真诚的, 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 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 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A. 《高老头》主题讲解
对其及作品的评价
•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 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
• 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 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
• 泰纳在其著名的《巴尔扎克论》中写道:“巴尔 扎克和莎士比亚、圣西门三人形成了我们所知道 的关于人性的最丰富的文献馆。
《人间喜剧》就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 和一部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恩格斯指出:巴 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 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 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 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 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
《高老头》
主题讲解 拉斯蒂涅形象分析 艺术特征
《高老头》
(一)基本情节
小说以1819年底至1820初波旁王朝时期为背景 高老头的家庭悲剧 拉斯蒂涅的堕落史 鲍赛昂夫人的命运 伏脱冷的故事
A. 《高老头》主题讲解
伏盖公寓:高老头、伏脱冷、伏盖太太、米 旭诺和波阿莱、泰伊凡小姐
拉斯蒂涅
上流社会:新贵雷斯多伯爵夫人和纽沁根夫 人、鲍赛昂子爵夫人、阿瞿达和洛希斐特 小姐
• 巴尔扎克立意要“完成一部描写19世纪法国的 作品”,要把“作品联系起来,调整成为一篇 完整的历史,其中每一章都是一部小说,每一 部小说都描写一个时代”,要用小说来进行社 会研究。他在《〈人间喜剧〉序言》(1842) 中声称:“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 他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 的主要事实、刻划性格、选择社会上的重要事 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 人物,这样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了写 的那部分历史,就是说风俗史。”提出了必须 遵守“严格摹写现实”和细节真实可信的原则。

巴尔扎克的简介

巴尔扎克的简介

巴尔扎克的简介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中部的图尔城。

15岁随父母迁居巴黎。

17岁入法科学校就读,课余曾先后在律师事务所和公证人事务所当差,同时旁听巴黎大学的文学讲座,获文学学士衔。

20岁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笔名发表过许多不成功的剧本和小说。

为维持生计,1825-1828年期间先后从事出版业和印刷业,皆告失败,负债累累。

经过探索和磨炼,巴尔扎克走上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

182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

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驴皮记》为他赢得声誉,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想。

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启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总名定为《人间喜剧》并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称要做社会历史的“书记”;认为社会环境陶冶人,因此应着力于“人物和他们的思想的物质表现”;要求作家具有“透视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地理环境和人物形体的确切描写。

从1829-1849年,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随笔等,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

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幻灭》(1837-1843)、《农民》(1845)、《贝姨》(1846)等。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他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九十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一共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人们不禁要问,巴尔扎克是怎样利用这样短暂的时间来创作这么多的世界名著的呢?巴尔扎克有个创作时间表:从半夜到第二天中午工作,也就是说在椅子上坐十二个小时,专心修改稿件和写作。

外国文学2期末试题及答案

外国文学2期末试题及答案

外国文学2复习题一、填空:1.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 1848 年为界分为前后时期,前期文学高峰在法国,后期高峰在俄国。

2.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3. 恩格斯以作家巴尔扎克为例,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精辟论述。

司汤达是在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出有关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的。

4.《红与黑》作者是司汤达,它的副标题是 1830年纪事。

5.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是司汤达的《红与黑》。

6.《红与黑》中与于连有感情纠葛的女性是德瑞那和玛特儿小姐。

6.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锋芒同时指向封建贵族、大资产阶级。

7.巴尔扎克用编年史法和人物再现法将90多部小说联系在一起,总名为《人间喜剧》。

8.“伏盖公寓”是小说_____《高老头》________中的场景。

9.“现在咱们来拼一拼吧!”这句向社会挑战的话出自《高老头》中的______ ___拉斯蒂涅____之口。

10.《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是著名的_____吝啬鬼________的典型。

11.《高老头》中对拉斯蒂涅成长有直接影响的是伏脱冷、鲍赛昂夫人、高老头。

12.《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巴黎、伦敦两个城市的故事。

13.《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14.厄弗里蒙侯爵兄弟是《________双城记_____》中的人物。

15.《双城记》中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决心自食其力的青年是代尔那,为了心爱的人获得幸福牺牲自己,甘愿代替她丈夫走上断头台的是卡尔登。

16. 标志果戈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成熟的作品是《钦差大臣》。

17.乞乞科夫是作品《____死魂灵_________ 》中的主要人物。

18.《死魂灵》中的吝啬鬼叫泼留希金,中心人物是乞乞科夫。

19.《死魂灵》中,凶狠残暴的兽性地主是_____罗士特来夫___。

20.为19世纪俄国文学建立批判方向的是果戈理,他把批判矛头指向沙皇制度和农奴制度。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第5分册,第187页,李宗杰译,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短促而饱满的一生
1、艰难的从文之路:
立志当文学家 ,却没有任何文学天赋,家人也不支持,走上 文学道路真是历经坎坷与磨难。
2、和时间赛跑:
从1829年发表长篇历史小说《朱安党人》始,此后的20余 年里,他夜以继日地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描写当代生活的小说, 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不同阶段的法国19世纪的社会生活,直 至1850年因心脏病病逝于巴黎。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6大场景: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 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场景。从而使《人间喜剧》 成为一部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法国社会风俗史)。
《人间喜剧》
私人生活场景
人物再现法
外省生活场景 巴黎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方法)
风俗研究
政治生活场景
军事生活场景
分类整理法
哲学研究
乡村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编年史的方式,1816~1848年间的故事 1、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 2、描写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 3、批判了金钱社会的罪恶。
①家庭婚姻关系;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社会精神领域被金钱污染;
《欧也妮·葛朗台》

作品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 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也妮的 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事件,层 层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和 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成功地刻 画了世界文学史中不朽的吝啬鬼 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 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 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夏洛克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喜剧《威尼斯商人 》) 阿巴贡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 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西方文学与文化》复习提纲及样题和答案

《西方文学与文化》复习提纲及样题和答案

《西⽅⽂学与⽂化》复习提纲及样题和答案(0780)《西⽅⽂学与⽂化》复习提纲及样题和答案导论1、怎样看待“传统”?2、跨⽂化对话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第⼀章古希腊罗马⽂学第⼀节古希腊社会历史与⽂化1、希腊⽂明的精神特征是什么?第⼆节英雄时代的神话与传说1、宗教、仪式、巫术与图腾崇拜之间的关系怎样?第三节荷马史诗1、阐述《伊利昂记》的主题思想2、分析阿喀琉斯形象3、荷马史诗在西⽅⽂学史上的地位如何?第四节古典时期的悲剧创作1、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庇得斯各⾃的悲剧特点是什么?第⼆章中世纪⽂学第⼀节中世纪的社会与⽂化1、什么是中世纪的⽂化精神?2、骑⼠精神是什么?第⼆节希伯莱圣经与基督教教会⽂学1、希伯莱圣经的主要内容?第三节但丁1、《神曲》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第三章⽂艺复兴运动时代的⽂学第⼀节⽂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与西⽅近代意识的萌芽1、⼈⽂主义的内涵第⼆节薄伽丘:⾁欲的沉醉与优越意识1、《⼗⽇谈》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第三节《巨⼈传》:在史诗传奇与⼩说之间1、《巨⼈传》的⼆重性第四节塞万提斯和《唐?吉诃德》1、《堂?吉诃德》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第五节莎⼠⽐亚和他的四⼤悲剧1、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第四章⼗七世纪⽂学第⼀节古典主义时代的⽂学精神与审美追求1、古典主义⽂学精神与审美追求是什么?2、何谓“三⼀律”?第⼆节莫⾥哀与他的喜剧1、《伪君⼦》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成就2、答丢夫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第五章⼗⼋世纪启蒙⽂学第⼀节启蒙运动与启蒙⽂学1、启蒙⽂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第⼆节完美结构艺术的杰作:《汤姆·琼斯》1、《汤姆·琼斯》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是什么?第三节歌德1、何谓“狂飙突进”?2、浮⼠德形象的意义第六章19世纪浪漫主义⽂学第⼀节19世纪初的⽂化与⽂学1、浪漫主义⽂学特点?第⼆节华兹华斯和湖畔派诗⼈1、何谓“湖畔派”“2、华兹华斯诗歌的特点第三节拜伦:超越⾃卑的恶魔诗⼈1、唐璜形象的特点?第四节⾬果与《巴黎圣母院》1、《巴黎圣母院》的思想主题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学第⼀节19世纪现实主义⽂学发⽣发展概况1、现实主义⽂学的特点第⼆节司汤达:⼼理描写的⼤师1、《红与⿊》的艺术成就第三节巴尔扎克:⾦钱体验的“历史书记员”1、《⼈间喜剧》的整体成就2、《⾼⽼头》的思想主题第四节福楼拜:游移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1、《包法利夫⼈》的思想内涵2、福楼拜⼩说的艺术成就3、爱玛形象的特征第五节哈代:英国⽂明的强⼒批判者1、《德伯家的苔丝》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第六节陀思妥耶夫斯:复调⼩说的开创者1、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重性第七节列夫·托尔斯泰:宗法制的古典情怀1、安娜的爱情悲剧的价值与意义(0780)《西⽅⽂学与⽂化》样题及答案⼀、填空题(每空1分,⼤致10分)1、西⽅⽂化的主体精神主要包括与传统。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

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

《欧也妮葛朗台》写作背景
• 《欧也妮葛朗台》(1883)是巴尔扎克最得意 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创作的时代,贵族阶级 日趋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 的关系全都破坏了”(马克思、恩格斯语), 代之而起的是飞扬跋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无 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金钱势力。小说正是通过 对葛朗台及其侄儿查理充满血腥罪恶的发家史 的描写,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 • 小说把心理分析、风俗描绘、细节刻画、哲学 议论融为一体,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无 论在思想或艺术方面都标志着作家的一次飞跃。
主要人物关系表: 一、葛朗台家族 老箍桶匠葛朗台 女儿 欧也妮葛朗台 (后嫁给克· 特· 篷风) 葛朗台太太 拿侬(箍桶匠家唯一的女仆,后嫁给佃户高诺阿莱) 巴黎的琪奥默· 葛朗台 (箍桶匠的弟弟)
儿子
查理 (后娶德· 奥勃里翁小姐)
二、克罗旭家族 神甫克罗旭(兄) 公证人克罗旭(弟)
三、格拉桑家族 德· 格拉桑 德· 格拉桑夫人
• 巴尔扎克——(1799~1850)
•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 表。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
在短短20年内,他每年要写4~5部小说。每 天伏案至少18个小时,经过艰苦创作,一生共 创作91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 间喜剧》。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 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 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 “现实主义大师”。
三、葛朗台太太 她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生活简朴。作为 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相信只有忍受了 现世的苦难死后灵魂才能上天堂。她对自 己的丈夫逆来顺受,但这种态度不仅助长 了葛朗台的专制和吝啬,也给自己和女儿 欧也妮带来苦难。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摘要:一直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正是产生各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正如十九世纪的欧洲。

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作品题材。

因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使这个年代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尤其是以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和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使小说本身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材,而且在欧洲的小说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更是在题材、手法、塑造的典型人物以及细致的心理分析上,充分的表现了作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理念,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司汤达典型批判正文:一、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其著作《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利•亨利•贝尔。

生于律师家庭,七岁丧母,具有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七岁时即投笔从戎,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骑兵联队军曹、少尉、副官等职。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侨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同情并参与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加入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821 年,司汤达返回巴黎。

法国七月革命后,任法国驻意大利两个小城的领事。

1841 年请假回到巴黎,第二年三月中风去世,终年六十岁。

在司汤达49 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代,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体会,准确地体会出了社会不同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内心与情感上的变化,为以后在《红与黑》中各种人物的描写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其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阐述现实主义原则,贬斥已经过时的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学习莎士比亚就要像莎士比亚一样表现当时的风尚,不是去直接模仿他的戏剧,而是应该像这位伟大人物学习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研究方法,和为我们同时代人创作他们所需要的悲剧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现实主义者”的巴黎———以巴尔扎克为例陈晓兰[摘要]19世纪是巴黎城市发展的伟大世纪,也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

政治动荡、工业革命、社会变迁、城市扩建所带来的万花筒般的城市景观和神秘的城市经验,与现实主义作家以历史学家、社会观察家、风俗史家、人类心灵的探密者、风景画家的自我身份和全面揭示社会现实的艺术使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在19世纪巴黎历史的总体背景下,分析了巴尔扎克与巴黎的关系以及巴尔扎克再现巴黎的话语方式,认为存在着两个巴尔扎克:一个是过着典型的巴黎人生活的巴尔扎克,一个是内心与巴黎殊异并以先知式的姿态和话语形式审判巴黎的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结合都市探秘、旅行指南和权威宣言式的语言为复杂纷乱难以认知的巴黎定了性。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巴黎;巴尔扎克中图分类号:I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1)09—0187—06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05JA750.47-99011)、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S301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晓兰(1963-),女,甘肃张掖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外文学关系。

上海200444一、巴黎与文学现实主义与其说,19世纪那些生活于巴黎并以巴黎为创作中心的作家所再现的是法国的社会现实,毋宁说是对巴黎特殊的城市文化现实的体验之表现。

毫无疑问,没有巴黎,便不可能有《红与黑》、《人间喜剧》、《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巴黎的秘密》、《情感教育》、《恶之花》以及左拉的一系列小说。

很难想象,没有巴黎的19世纪法国文学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同样,没有一系列文学巨著将巴黎“话语化”、“秩序化”,历史与现实重叠的巨型巴黎又如何能够变成可认知的对象,并成为跨越时空、跨越国际和文化界线的“神话”?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法国文明的象征,而巴黎之外的其他地方,六边形国土上的外省,则是这个中心的蓄水池,是法国文化的基础。

如同北京和上海不能等同于中国一样,巴黎也不能涵盖法国的全部。

但是这个城市却“以其集中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生活的方式浓缩并表现了这个国家,它是一个世界之都,也是包法利夫人幻想的充满异国情调的他已之地,是我们在法国及外国小说中所看到的男男女女趋之若鹜的地方”。

[1](P.1052)在19世纪,巴黎也一直是法国作家认识法国整个社会现实的基点。

巴黎,作为一个聚落地,有着悠久的居住史,公元4世纪,人们开始用“巴黎”这个词指称这个地方。

[2](P.25)与罗马的血缘关系和基督教的洗礼,使巴黎成为一座“帝国之城”和“基督教信仰之城”。

随着10世纪欧洲的城市复兴,巴黎作为法国首都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12世纪结束时,巴黎成为“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城市”,拥有20万人口,并且获得了一种“性别身份”———她被称为“城市中的女王”[2](P.37)。

也正是从12世纪开始,产生了有关巴黎的种种传说和比喻,12世纪初,有人将巴黎被比作“巴比伦”,辉煌但会成为过去,而道德的堕落则会导致毁灭的危险。

[3](P.13)在以后的若干世纪,巴比伦、所多玛、蛾摩拉不断被用来表达对巴黎的不满、隐忧和批判。

在文学家的笔下,巴黎如同一个千面神,不同的人赋予其不同的面貌。

如同文艺复兴的英国人把伦敦视为特洛伊的翻版,12世纪末的法国人也认为巴黎是特洛伊陷落后逃亡者的避难所。

14世纪初的一篇颂词将巴黎比喻为“所有城市的母亲和女儿”。

[2](P.59)瘟疫、灾荒、王位争夺的血腥斗争和连年不断的战争打断了巴黎的历史发展。

经过16-17世纪巴黎的再生与发展,巴黎变成了王权的驻地和人文主义的中心。

18世纪,巴黎作为一个“没有国王的城市”和启蒙运动的发祥地,迎来了最辉煌的历史时期,被誉为“光明之都”、“民主中心”和“新雅典”[2](P.167),“世界的中心”,“宇宙的缩影”,“一个充满着奇迹、美丽、邪恶和荒唐的地方。

”[2](P.138)巴黎,作为决定法国命运之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作为人口最多、社会结构最为复杂的城市,一直就是法国文学中最具特殊意义的地方和背景。

到19世纪,巴黎成为文学的主人公、中心主题和提出问题的出发点,成为政治、社会、文化思考的核心和作家认识社会、理解人类、评价国家的重要基点。

19世纪的巴黎影响了作家的自我身份、文学观念,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话语、叙事方式及美学观念。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强化了巴黎作为法国唯一的权力中心的支配地位,社会事件频繁发生,政治制度频繁变动,阶级结构不断变更。

1789、1830、1848年的革命与动乱使巴黎成为“革命的发动机”,“革命圣地”,同时也是“暴乱的载体”和“动乱的化身”,被称为“暴力、血腥屠杀和政治恐怖之都”,“蕴藏着政治恐怖的潘多拉魔盒”。

[2](P.167)政治斗争的激荡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严重的经济危机,动乱的革命激情使这座城市成为引人入胜的文化思考对象。

正如法国文学史家皮埃尔·布吕奈尔所说:“面对这个动乱的世界,文学所作的反应是矛盾的”,有些怀念旧制度,有些逃避现实,“有的作家终于意识到自身卷入的惊人漩涡,力图理解和描绘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把文学导向‘现实主义’或者‘自然主义’。

”[4](P.7)他们试图全面真实地再现这个时代公开的事件和隐藏的秘密、阴谋,辉煌、壮丽的景观及其背后阴暗的恐怖景象,影响公共社会和私人生活的所有因素,并试图发掘其历史根源。

正如布吕奈尔说说:“政治斗争的激荡,唤起了对‘历史’的热情,人们希求以过去解释现在。

”[4](P.5)“艺术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染上了历史的色彩”。

[4](P.41)作家强烈的历史意识催生了大量的历史小说,并赋予当代主题浓郁的历史色彩。

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描写了旧巴黎的奇特怪诞、黑夜、怪物、巫术迫害、禁欲等等;《悲惨世界》不仅表现了小说中各类人物的家族、出生和命运的发展历史,而且通过大量的地形学描绘追溯巴黎城市变迁的历史,如对于人物出没或定居的地点如街区、街道、小水道的演变历史等等。

而法国的工业化进程、巴黎的人口膨胀,19世纪50年代,不论是出于商业、运输的考虑,还是预防街垒战、显示帝国权威的政治需要,路易·波拿巴和豪斯曼以理性化、秩序化的理念对巴黎都市空间的重建②都使巴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改变、社会的流动性以及空间的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生态环境、公共卫生、住房危机、社会秩序、伦理道德、家庭观念以及国家权力在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重构中的控制等等问题,不仅强化了作者的历史意识,而且唤醒了一种环境、空间意识和地方感,在作家的思维意识中,产生了强烈的城市和乡村、巴黎与外省的地域分野。

斯汤达、巴尔扎克、左拉、福楼拜都创作了外省场景与巴黎场景小说,表现外省与巴黎在地理、物质景观上的本质区别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的对立,通过外省人对巴黎的向往以及在巴黎的冒险和个体的城市化过程,表现以巴黎为代表的占绝对优势的现代价值观念如何影响并代替了以乡村外省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念。

这是一个政治上保守,经济上迅速发展的时期,是“新式人物、鼓动者、经营交易所、铁路和不动产的新暴发户的黄金时代”,[5](P.391)也是生机与死亡、圣徒与恶魔、财富与贫困、辉煌与破败、秩序与叛乱、斗争与颓废并存的时代。

而巴黎,正是这一切对立因素的集合体。

处身于巴黎这个漩涡中的作家,渴望认识、把握并全面解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他说见证的一切公共与私人事件。

他们或者以回归大自然、回到中世纪的神秘主义来表示对于工业文明、城市化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拒绝,或者以实际的行动介入政治斗争的漩涡,热切地投身到纷乱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渴望超越时间,达到永恒,试图通过文学展示流动的社会中某些永恒的价值。

他们把自己看作当代历史学家、人类心灵的探密者、真理的探索者、道德家、人类的教师、社会正义的维护者、社会学家、风俗史家、侦探、医生……。

他们所创作的“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小说如同万花筒般的大都市,都是政权更迭、政治观念、经济生产、社会结构、人口分类、种族与性别等问题所结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场”,记录了他们对于巴黎现实的体验和再构造,通过各种各样的隐喻表达了处于转型期的法国人的幻想与恐惧,描绘了大都市可见与不可见的、公开与隐秘的、凝固的物质形态和流动的精神体验。

二、巴尔扎克与巴黎巴尔扎克创作于1829-1848年间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正如茨威格所说:巴尔扎克“建筑起一个由他自己创造并在其中安置众多人物的世界”,“把虚无缥缈的猜测拔高为无可置疑的现实”,[6](P.3)“把洋洋大观的混乱现象改变成一个外观上秩序井然的体系”,[6](P.9)这881《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个由巴尔扎克重新组织并秩序化的包罗万象的话语体系,影响了当时及后世对1789-1848年间巴黎的历史、风俗时尚、地形、建筑及其精神特质的认知。

巴尔扎克在《19世纪风俗研究》序言中说:“作者一面要描写人物,一面要描写这个国家,给外国人讲述法国最美丽的景致和主要的城市,确定19世纪新旧建筑物的情况,解释在50年间给予了家具、住宅一个特殊面貌的三种不同的制度。

由于作者的苦心,人们在1850年或许知道第一帝国时代巴黎是怎么样的。

考古学家可以从他知道圣约韩关卡的位置和现在完全毁坏了的附近市区的情况。

在他的风俗史里面有从前在巴黎存在过的房子的考古学的描写。

”[7](P.150)的确,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也一直是怀旧者重温19世纪前期巴黎的地方,重绘巴尔扎克的巴黎地图,寻访巴尔扎克居住过的地方和他小说中出现的街区、建筑,甚至成为现代旅游的一个构成部分,充分说明了话语、文化、文学想象的力量对于易变的真实城市的介入和影响。

巴尔扎克所描绘的巴黎以及他的巴黎经验不仅影响了同时代人而且也影响了后世对于巴黎的想象和认知。

正如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所说:作家通过语言表达他的独特经验,“使他的个人经验社会化和公开化”,而读者则“使这部分新的社会语言成为他个人的东西”,于是,“他的语言天地”和“他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

正是由于一种共同的经验,即作者和读者都共同生活于期间的社会环境,使这种变化成为可能。

[8](P.6)1850年8月8日,51岁的巴尔扎克去世,巴黎自发送葬的行列长达几条大街,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以及他在巴黎居住过的地方、他以及他的人物出没的街道,为他举行的公共葬礼、他的安息地———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还有关于他的许多传说,都已经成为现实巴黎的组成部分。

巴尔扎克在为他的第一部巴黎场景小说集《十三人故事》所做的序言“19世纪的巴黎新画卷”中指出:人们早已许诺要描写真正的、现实的巴黎,可是“这个万头攒动、细节难以捕捉的巴别塔在哪里?这个不断运动和喧嚣的城市、人类各种力量都达到最高强度的城市、芸芸众生的肩膀和一小撮人的智慧、迅猛的骚动和繁荣的文化轮流占据统治地位的城市,它在哪里?”他认为还不曾有谁“曾探问过这诺大城市的五脏六腑,如医生一般探测过它躯体上的伤口,如忏悔师一般探测过它灵魂上的伤痕”,“叙述过它的生活经历、道出过它的思想,解释过它的黄金或泥土的幻梦”,[9](P.3)而他将专心致志地完成这样的工作,他将描绘它的容颜,它的光芒四射和愚昧无知,它的腐臭的小胡同和空气清新的河岸、古老习俗和新风气、等级制和平等思想、怀疑宗教和渴望信仰,描绘这个汇集了“激情、犯罪、天才、乐趣、珍馐美味、奢侈消闲、百般享乐、艺术和智慧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