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品】人教语文必修3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劝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作者在文中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当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正是学生所缺失的,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体验思考,能真正完成从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索知识转变的过程。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理解荀子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德育目标(1)领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引导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论证及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归纳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再次结合注释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经常听到不少人这样的抱怨:活得平庸,活得没劲,活得没自信,活得找不到存在感……同学们,你们有帮助这些人走出困境的好方法吗?不妨说说看!(学生可能会谈到这些人没有理想、缺乏知识、不学习、不懂得付出等,教师看时机切题引导)大家的方法都很有道理,不学习,没知识的人,只能是没有理想的、平庸的人,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去聆听他关于学习重要性的精辟论述。
(板书:《劝学》荀子)二、介绍《荀子》1.学生读注释。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劝学》被收入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另有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汉代贾谊《过秦论》、唐代韩愈《师说》)。
这些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名篇,滔滔雄辩,形象生动,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文章,可以聆听学者先哲的济世忠告,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借鉴古人为文的议论艺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议论体文言文,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其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文质兼美,论述学习对修身行世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通过诵读、旁注、讨论等活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从而塑造其美好心灵,让学生领悟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宏大精微的思想情怀,培养人文情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古代“优秀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本文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阐发学术观点,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浓烈的情感,妙用20个比喻句,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构思奇妙,形象生动,因此这是训练比喻说理的绝佳范例。
通过反思如何用比喻来说理,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分析概括、议论写作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生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他们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字句疏通,教师利用第一课时对本文重难点字词进行点拨。
而《劝学》妙用20个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只有将这些比喻与所阐述的道理探究清楚,才能将课文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而这恰好是学生学习中理解的难点,因此将本课设计为第二课时。
本课的意义在于:通过旁注,让学生领悟到文章如何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道理;同时高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先秦时期儒学大师,通过文章中所体现的睿智哲思带给学生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设计

《劝学》教案设计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本文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能解释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2.过程与方法(1)能在翻译本文词句的过程中运用查词典的方法。
(2)能在解释本文的论证方法和体会文章语言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学习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能说出本文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能说出本文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同上)(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
过程设计(一)教师激趣导入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十年寒窗,你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吗?你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劝学》,看看古人是怎样谈学习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入课文,在认知和情感上导入。
)(二)学生通读感知每人以较快速度自行默读课文,边读边给段落标上序号,先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时间3分钟左右。
(三)讨论学习内容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顺序是怎样的?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由每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在介绍中逐渐形成班级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文言文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两方面:“文”与“言”。
应该先学哪个呢?应该先“言”后“文”,只有准确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
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分为四部分来学习。
(四)梳理“言”的字词音义,解析“劝学”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
学生自主诵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自己翻译字词,遇到难以翻译的地方标注出来。
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
时间10分钟。
个人梳理结束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尝试解决将每个小组成员的疑问,小组不能解决的在全班交流,主动提问,直至一一过关。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10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四、写字教学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一、故事导入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
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3、全班汇报三、指导分角色朗读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劝学》 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第3单元第9课《劝学》教案一、教案背景:《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
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
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优秀10篇】

高中语文《劝学》的教案【优秀10篇】课时1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同学背诵课文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三个分论点。
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
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至理名句,西方的培根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本能,但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各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
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写作背景
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
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2.课文节选部分共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其余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展开论述的?
[答案]
1.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四、互动探究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曰”这三个字有无必要?为什么?
[提示] 先解释“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含义,再指出作者借“君子”提出观点的意图。
[答案] 有必要。
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成功的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提示]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在第二段中作者提到“知明而行无过”,而在最后一段,作者又提出“积善成德”,由此来看,作者所“劝”的应与品德有关。
[答案] 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荀子“劝”人们学习品德。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提示] 抓住“青于蓝”“寒于水”来解读寓意;至于对“轮”“木”“金”的理解,
要结合语境,弄清“”“受绳”“就砺”在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水平、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提示] 作者论证同一个道理,所选取的角度不同,这样写显得更有说服力,由此来看,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
[答案] 不是简单的重复。
所假之物的性质不相同。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舟楫”“舆马”,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5.如何理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含意?
[提示] 这句话强调了恒心的重要性,作答时,要先指出对比手法,再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案] 道理是明确的,但是要做到位则需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来作保证。
作者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强烈的反差摆在读者的面前,激发了人们无尽的思索和反省。
6.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
文中哪些比喻是分别说明这三方面道理的?
[提示] 在文章的第四段,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方法与态度,仍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答时,要认真梳理,找出关键语句。
[答案]
7.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 孔子和荀子两位大师在谈论“学”与“思”的关系时,强调的角度不完全相同,分析这些角度,就可以得出合理的答案。
[答案] (示例)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
而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
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
8.写作特点
《劝学》这篇文章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中。
文中作了四组对比,即“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蚓”与“蟹”等。
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进行对比要阐述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心中有数。
(2)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
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
如果两种事物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就缺少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的目的。
(3)要有相同的对比量。
如果论述时从正面讲了两个方面,那么用来对照的部分一般也应该从反面讲两个方面。
这样不仅能使对比相应均衡,而且能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楚。
(4)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
比是基础,议是升华。
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配套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