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

本课主要通过马的视角,讲述了马的生活和思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马的描述,引发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汇2.掌握对话中的交际策略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保问题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负责和担当意识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动物和保护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意义,掌握课文中的重难词汇和思想,并培养学生对生物、环保问题的认识。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章理解马的思想、感情等,以及与人类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们反思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并通过对环保问题的讨论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方法1.阅读方法:使用讲解和解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

2.讨论方法:通过讨论将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的知识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教学步骤1.导入了解学生对于马的认识和情感,初步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问题。

2.讲解课文(1)通过讲解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

(2)讲解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马的思想和感情。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强化理解。

3.讨论与交流(1)以文章为引导,展开生态环保问题讨论。

(2)让学生分小组,通过展示、交流等方式,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3)对学生的表述和讨论进行点拨和评价,达成共识和思考。

4.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家完成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的小组活动,并做一次反思报告。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的讲解和讨论,能够引导学生对环保的重要性和责任认识,让学生理解到生态破坏的后果,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同时,提高学生的素养,让他们在思维、情感等方面有所提高。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对于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了马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从马的视角去感受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

【必备】《马说》教案(精选8篇)

【必备】《马说》教案(精选8篇)

•••••••••••••••••【必备】《马说》教案(精选8篇)【必备】《马说》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6分钟)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一种动物“马”有关,(通过多媒体欣赏图片)大家说说你知道的有关“马”的成语或俗语好吗,如“万马奔腾”、“汗马功劳”、“龙马精神”、“马到成功”、“单枪匹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这样的成语很多的。

可见,人们对马很有感情,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多了解一下。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这篇课文早读已经背过,这里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背诵的情况。

(可让同桌互背,再提名一两位同学独背)学法指导(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二、教学过程(39分钟)学生按照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参照课下注释和自备资料完成本课学习。

(一)解题(自看课本或资料)及了解作者(3分)“说”是一种表示议论的体裁,“马说”是什么意思呢?即说马,这里的“马”特指“千里马”,也就是“说说千里马”的意思。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读通顺,读准确。

(3分)(多媒体展示)(三)疏通文意,记忆重点词句。

(16分)(参照课下注释,逐句翻译。

)重点词语解释(多媒体展示)重点词:①伯乐②千里马③食马者④虽⑤祗辱于⑥骈死⑦一或尽粟一石⑧是马也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⑩安求比较理解一食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句子翻译(多媒体展示)(四)赏写法,明主旨(8分)本文有三个自然段,它们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交流明确)(多媒体展示)1、理解回答(用课文原句回答,或自己组织答案)⑴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准确把握主旨。

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分析课文的行文逻辑。

3.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同时辩证看待本文观点,培养积极乐观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2.理解文章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2.辩证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一、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板书)二、细部研读,探究主旨。

(一)说“马”1、文中的千里马有什么特征?日行千里、吃得很多2、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说“人”1、文中的食马者是怎样的形象?愚昧无知、浅薄愚妄2、作者分别流露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千里马:同情、痛惜;食马者:谴责、嘲讽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韵味,可朗读感受。

(三)说“己”——主旨探讨作者真的只是在说“马”吗?材料一:【你了解的韩愈】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进学解》《晚春》……④是一代语言巨匠,留下大量成语名言,“文章巨公”、“百代文宗”。

曾国藩评价为: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材料二:【事实上的韩愈】(板书)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结果“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教案

23.马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修炼真才实学,努力奋发。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韩愈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一、新课导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

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正课学习(一)识其人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

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

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

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

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1)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1)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文言文《马说》以及相关的注释、译文、作者简介和文章背景。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议论文,论述了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识别和培养好马。

文章通过对马的描述,寓意着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马说》的生字词、词义、句式,理解文章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和翻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论证方法、寓意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马说》的词义、句式、文章结构和中心论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古代战马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马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马说》,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文章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章的词义、句式、论证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论证方法的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马说》2. 内容:作者:韩愈时代:唐代主题:马的重要性、人才培养重点词汇:策之、食之、使之、知之、千里马、伯乐重点句式: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下列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根据《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人才培养的认识。

2. 答案:翻译:If you don't use the right method to guide them, if you don't provide them with the best conditions, if youcan't understand their potential, it's like having a horsebut not being able to ride it.谈认识: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激发他们的潜能,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马说》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马说》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马说》优秀教案《马说》优秀教案(通用10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马说》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马说》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⑴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虽: 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 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

课堂教学八下23《马说》教案课堂教学 | 八下23《马说》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本课主要讲述了老马在牧场上的生活,以及它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敢。

通过描写老马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作者对老马的描绘手法,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

3. 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牧场上的老马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老马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课《马说》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老马在牧场上过着怎样的生活?(2)作者是如何描绘老马的形象的?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老马形象的理解,以及课文中所体现的劳动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马说》板书内容:老马形象:生活:牧场上辛勤劳作性格:坚韧、勇敢、善良课文主旨:尊敬劳动人民热爱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你对老马的印象。

答案示例:老马是一部勤劳的机器,在牧场上挥洒着汗水,它的身影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敬佩不已。

2. 请谈谈你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劳动观念的理解。

答案示例:课文通过描绘老马的形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伟大。

劳动是一种尊严,是一种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劳动,热爱劳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马说》,使学生了解了老马的形象特点,以及课文中所蕴含的劳动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们课后思考,如何将老马的坚韧和勇敢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说》中的人才观,以及如何通过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这一观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才识别和培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和珍惜身边的“千里马”。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我会在课后及时关注这些学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马说》这篇文章。首先,通过导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我发现学生们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更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种方法让抽象的文言文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基本概念和人才观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深入分析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我意识到,对于这些难点,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引导学生逐步消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能会增加一些辅助材料,如图表、动画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修辞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才识别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伯乐,尝试在小组内发掘“千里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马说
赵化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先学后教15分钟
一、简介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二、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先学后教10分钟
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拓展5分钟
1、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2.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当堂训练10分钟
1、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2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知马伯乐少,千里马被埋没。

(同情痛惜)
食马者不知马,害千里马。

(愤怒谴责)
食马者妄说无马,实不不知马。

(辛辣嘲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