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1张PPT)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B. 策之不以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其真不知.马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解析】A项,用马鞭驱赶。/马鞭。B项,方法。/说。C项,知道,了 解。D项,吃。/同“饲”,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六单元
自主知识导学
23 马 说
合作探究学习
提升拓展训练
1.识记并理解重点文言词语;识记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能背诵 全文。
2.理解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马说》的作者是 韩愈 ,字 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 ”,
教育 家。
退之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 唐 代文学家、 思想 家、
然 龙 弗 得 云 /无 以 神 其 灵 矣
10.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_其__所__凭__依__,__乃__其__所__自__为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完此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示__例__:__施__展__个__人__才__能__的__机__会__、__条__件__并__不__是__从__天__而__降__的__,__而__是__要__靠__自__己__ _去__创__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 这样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神妙地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依 靠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38张PPT)

译文注释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 试翻译全文。有不懂的字词或句子,请标 注出来。
译文注释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
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字伯 乐,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 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 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虽:即使。 祗:同“衹(只)”,只,仅。 辱:这里指受屈辱。 奴隶人:奴仆。 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cáo)枥(lì):马槽。 以,凭借,介词。 称,称颂,称道。 译文: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 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并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表现出“食马者”浅薄无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 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层 递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2.阅读课文第一段并填空。 (1)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是全文的中 心论点,并正面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到(决定性)的 作用。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从反面进行议论, 暗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 (3)本段描写千里马不幸遭遇的一句是
第一章 作者简介

第23课《马说》课件(共49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49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疏通文意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同“衹(只)”,只、仅
马槽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受屈辱 奴仆 (和普通马)一同死
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指人们并不知道
吃一次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介词,因为。 )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
而伯乐不常有( 表转折,但是。 )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顺承,来。)
执策而临之(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子。

用马鞭驱赶。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 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完。) 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竭尽。)
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停顿,加强惋惜的语气
从这些含有“也”的句子中,你 可以看出“也”有什么作用吗?
安求其能千里也?(乎)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矣)
既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也: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文言虚词的语气表达作用
韩愈:24岁中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马: 千里马 韩愈:三次上述再行请求重用遭到冷遇 马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韩愈:终不得用、遭贬谪 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8.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 原因。
A.韩愈 B.苏秦 C.韩信 D.陶渊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18张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悲叹千里马的遭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疑问,对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 面对。
2.一词多义
以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奴隶人之手: 结构助词,的。
之 马之千里者: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 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 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
能文能武,有勇有谋——人才
韩愈

然世 后有 有伯 千乐 里, 马 。

一、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 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 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 运动的倡导者。
五、四读课文——结合文体,掌握手法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 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 杂文大体相近。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 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 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
伯 乐——能够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食马者——埋没人才的人/统治者
二、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3课《马说》PPT课件(共51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3课《马说》PPT课件(共51张PPT)

说明本文寓意
千里马:人才 伯乐: 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领导者 食马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的统治者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 揭露“食马者”“不知马”。 •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
埋没人才。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 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 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 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 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 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 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3、元世祖忽必烈慧眼识英才:
• 元世祖看他处世练达,办事果断, 为人稳重,足智多谋,就决定破格 提拔他。安童知道后就推辞道: “现在大元虽然安定了三方,但江 南尚未归朝廷,臣年少资轻,恐怕 四方会因此而轻视朝廷,还请陛下 另请高明。”元世祖主意已定,毫 不动摇,说:“朕思之熟矣,无从 逾卿。”于是,元世祖就把安童提 拔为中书右丞相。安童一生都身居 要职,直到四十九岁因病去世,共 为元世祖效力三十一年,为元初国 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
10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1
广东潮州 韩文公祠
12
写 作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
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
背 景 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
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 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 以作《马说》,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
朗读正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 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pián lì zh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
4、祗辱与奴隶人之手。 祗:zh ī 、通 “衹”,只是。
﹒ ﹒
2、积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代马)
而伯乐不常有 而
执策而临之
(表转折,但是) (表承接,不译)
之的用法

1、代词。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 义、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爱莲说》
之出污泥而不染。”《爱莲说》

3、表修饰,可译为“着”或不译。如“河
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4、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白章。《捕蛇
者说》
3、重点句子的翻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
伯乐
决定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
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③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全文环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 知马,而“伯乐不常有”,从而造成千里马“没死而名不称”之悲, 说明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其原因就在于“不知马”,接着从千里 马的特点这一角度,进一步把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归于 “食马者”的浅薄愚昧,由此导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论,点 明主旨。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件(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件(共36张PPT)

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 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 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 盛起来。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 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段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用原文回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者
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
无马。”
的 愚 妄
(主旨)
其真不知 马也
理解与思考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 者”分别比喻什么?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 “马”吗?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千里马”—— 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 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 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 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 / 不外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 求 / 其能千里也?
策之 /不以其道,食(sì)之 / 不能尽其材,鸣之 / 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 / 而临之,曰:“天下 / 无马!” 呜呼! 其 / 真无马邪(yé)? 其 / 真不知马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件(共38张PPT)
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 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 骈体文。
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
3
背景简介: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 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 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 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武 宁节度使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 常有”之叹。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面对 犹,尚且;
一样2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 马说》 课件( 共38张 PPT)
通假字: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之
通“饲”,喂
• 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 其真无马邪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 马说》 课件( 共38张 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 马说》 课件( 共38张 PPT)
1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 马说》 课件( 共38张 PPT)
思考:
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你认为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 才有千里马呢?
此处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 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 (愤怒谴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也马也(。辛辣讽刺)
28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 马说》 课件( 共38张 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 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 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 通”;“足三及门,而阍hun人 (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 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 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 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 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 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骏 马 英 姿
雄 健 奔 马
飒 爽 马 姿
性 格 优 点 性 格 缺 点
1、性情开朗浪漫热情,善于词令,且有爽朗乐天的人生观。 2、 英雄主义很重,常替人打抱不平。 3、做事积极,有不服人的气质, 凡事不能久,爱情表现直率好动,爱吹法螺,共性缘多在远方。 4、 自由奔放不善保密,说做就做,交友广,与他人相处融洽,喜爱亲 切照顾別人,经常开胸以对 5、演讲很动听且有领导群众能力,由 于领悟力强,往往別人还没发言他就知导对方的思想和动向。 6、 点子多,有种不认输的潜在意识,决定做的事纵使遭到挫折也会坚 持到底。 7、各方面天赋极高,领悟力也强,头脑和四肢敏捷。 8、 肖马颇讲究衣着服饰的华丽,老爱在镜子前反覆整容 1、血气刚强有忍耐力,脾气暴燥,沈迷于酒赌中。 2、憎恨自己 孤独的干活,需要群众区体的掌声,喜爱別人的称赞和崇拜。 3、 主观独立性强,不接受別人建议,喜欢隨心所欲,讨厌被束缚。 4、 爱情上男性是生活的一部份,女性是生命的全部。 5、O型马喜欢 在富丽豪华的场合中飞来飞去,所以喜爱从事引人注目的工作,凡 事插一脚, 做事往往半途而废。 6、最不善于理财,往往只知开 源而不懂节流。 7、常有好面子爱慕虛荣的心态。
• 听课文朗读,把握准确字音。
lè 伯乐 zhǐ 祗
cá olì 槽 枥
shísù dà n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食马者 xià n 外见
1
yé 邪 cè 策
rǔ 辱
piá n 骈
2
3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piá 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或尽粟一石(dà n)。食 (s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 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背诵练习
马说
世有伯乐, 常有。故 , 称也。 马之千里者, 也, ,食不饱, 与常马等不可得, 。 , 。
(韩愈)
,而伯乐不 ,不以千里 。是马 ,且欲 , ? , 。
, ?
策之不以其道, , 曰:“天下无马!”呜呼!
走入马的世界
领略马的风采
go
风 雨 之 马
快 乐 小 马
精 鹰 之 马
关 于 “ 说 ”
• 文体: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 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 说”即谈马、论马。 •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 华丽,跟杂文相近。
韩愈(768 -824)
唐代诗人,散 文家。字退之, 河南人,人称 “韩昌黎”。曾 与柳宗元一同 倡 导“古文运动” , 居“唐宋八大家” 之首。
课文探究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 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 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 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 “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 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在 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 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 成的难堪的后果。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
同“价”,酬金 同“环”,环绕 回头望
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 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马在中国文化中是吉 祥、忠勇的象征,素为 国人所钟爱。据说在我 国各地与马有关的地名 数量之多仅次于龙!
马的象征意义
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极高,具一系列 的象征和寓意。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 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 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我们母亲洒 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 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长长的 颈项,显得伟岸无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边缘 有一圈彩色的鬃毛,引颈长啸,发出动听的和谐 的九音。
马——歇后语对对碰
(1)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2)马背上打电话----奇闻 (3)马儿伸腿----出题 (4)马屁股上的苍蝇----瞎嗡嗡 (5)马散笼头----自由自在 (6)马上耍杂技----艺高 (7)马尾巴栓豆腐----提不起来 (8)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
马——谚语
(1)人有措手,马有失蹄 (2)人奔家乡马奔草 (3)马行十步九回头 (4)马屁拍在马腿上 (5)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6)牛头不对马嘴 (7)好马不吃回头草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相关资料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 《龙说》(即《杂说一》)。文 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阐 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 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 为《马说》的姊妹篇。
相关链接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 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 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 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 “沉”)胕(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 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 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 (覆盖)之。骥于是府(同“俯”)而喷,仰而 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 之知己也。……” 《战国策· 楚策四》

课文知识总结归类
一词多义
食马者 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不饱 吃
一词多义
策 其
鞭子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它,代指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 通“饲” 才美不外见

通“现” 表现 才能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章的结构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提出问题)
马 说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析问题)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提出结论)
课文探究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 1.“先从正面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 里马。” 从反面展开议论。 • 2. 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 原因. • 3.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 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句。
马——成语
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单枪匹马、
一马当先 、一马平川 、 万马奔腾、 老马识途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 、 汗马功劳 、驷马难追 、千军万马 、 人欢马叫 、车水马龙、指鹿为马 、
“ 伯 乐 ” 与 千 里 马
并驾齐驱
骐骥一跃
马——成语故事
1.指鹿为马 秦权臣赵高,为试探大臣们对他的态度, 在秦二世面前,指着一只鹿,硬说是马。二 世笑着说:"丞相错了,这是鹿。"问左右人, 有的怕赵高,说是马,有的不说话。也有说 是鹿的,后者都遭到赵高的暗算。从此群臣 都怕赵高。见《史记· 秦始皇本纪》。后以" 指鹿为马"等比喻颠倒黑白。《醒世恒言· 钱 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 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鞭打
鞭子
它的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加强反问语气,译为“难 其真不知马也 道”。 代词,代“食马 者” 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能以径寸之木 用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
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 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D.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收集含“马”的成语10个。
收集文学作品中的名马的名字,至少3个。
本周周记剪贴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并作评价。
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
接连,连续 《战国策》 早晨 过问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其真无马邪
通“耶” 表示疑 问 相当“吗”
课文探究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有人说 用得好。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说 好还是不好!
(江枫的观点)这篇文章共分三段, 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 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 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 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 内容时的感情状态。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 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遇,有志难酬的愤懑 心情。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 人才的人)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 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 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 强烈愤慨。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学生,我 们应如何看待“伯乐”和 “千里马”之间的关系?
马的艺术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 的大批金银器中,有 一件皮囊式的马镫壶。 这件壶,除形制特殊、 花纹精美外,还反映 了李唐统治从兴盛走 向衰落的历程,因而 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 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