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第23课《马说》习题(AB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奴隶(lì)槽枥(cáo)食不饱(shí)B.祗辱于(rǔ)尽粟(sù)一石(shí)C.骈死(pián)其真无马邪(yé)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策之不以其道(cè)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 _ )食之不能尽其材( _ )(2)执策而临之( _ )策之不以其道( _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___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___D.安求其能千里也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5. 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认真观察下面的这幅题为《伯乐收了好处费》的漫画,完成后面两题。

伯乐收了好处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漫画的内容。

(不超过30个字)看了上面的漫画,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口语交际·语言运用素养)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有“马"字的古诗,或者两个含有“马”字的成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祗()骈()死是()马也策()之食()马者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或()尽粟一石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8分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 _含义:;___通___含义:②才美不外见通_ __含义:___ __③其真无马邪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⑤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选择正确的答案:(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故虽有名马\虽千里不敢易也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然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3)下面句中斜体词的意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

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

请仔细品味——1.本文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本文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基础知识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一食或尽粟一石(粟:粮食)才美不外见(才:才能)B . 执策而临之(临:面对)其真不知马也(知:认识)C .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与:和)夫以子之不遇时(子:你)D . 吾因子有所感矣(感:感触)为我谢曰(谢:致意)2. (2分)下列加线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 .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 .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 (2分)下面各句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且我曾经有的学识少于孔子的学识)B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就率领着子孙和挑着担子的三个人)C . 臣是以无请也(我因此就不再请求您了)D . 君将哀而生之乎(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4. (2分)(2016·杭州模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据悉,今年西湖区将全面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创新“高效导研”校研方式,有效开展校本化主题。

B .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上路的大部分电动自行车速度在20~33KM/H,如再包括重量等其他指标,约有90%左右的电动自行车不符合国家标准。

C . 解决校园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社会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以及公益性组织和专家参与其中,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国家能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园暴力防控体系。

D . 放飞想象空间,抒发心中梦想,由杭州市作协、向阳书院、联发集团联合举办的“联发杯”首届神笔小作家创想作文大赛结果昨天揭幕。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B.其真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C.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C.安求其能千里也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 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走近“唐宋八大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人物】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______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_______、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第23课《马说》习题(AB卷,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第23课《马说》习题(AB卷,含答案)

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23 马说01 基础知识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3)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2.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2)才美..不外见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3)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4)故虽.有名马即使(5)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6)或.尽粟一石有时4.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动词)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只有。

C.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食马者:“食”通“饲”,喂。

(解析:B.“材”通“才”,才能)6.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测试A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测试A卷

部编版2019-2020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测试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知识点基础练 (共6题;共37分)1. (11分)辨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②执策而临之________其: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②其真无马邪________③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之:①奴隶人之手________②马之千里者________能:①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②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而:①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②执策而临之________2. (4分)解释下列加线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②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 ________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3. (4分) (2017七上·无锡月考) 划线字解释①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③尊君在不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4. (2分)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C .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 (6分) (2017九上·乌鲁木齐期末) 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 ________,枳花照驿墙。

(温庭筠《商山早行》)(2) 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3) ________,________。

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浣溪沙》)(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 (10分)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二、阅读拓展练 (共2题;共34分)7. (17分)对比阅读,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23马说(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23马说(含答案)

23 *马说训|练案| 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 tidaiiiiriBBjadica'BBaa^i ・・・・■ ri ■ ra ■taiiiB r |* ■ d r ra ti p t'riir ■■■■ iriaiiiiripndaBirsBi iiBpriaaiiriiBiBBd^adi iudeniiaI 1基础巩L固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2.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如临大敌B.临阵磨枪C.身临其境D.临别赠言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4.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A.其真无马邪B.安求其能千里也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D.复前行,欲穷其林5.下面加点词语古今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无论魏晋• •B.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盗窃乱贼而不作D.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根据原文填空。

(1)文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其真不知马也。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⑶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7~ 11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23 马说01 基础知识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3)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2.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2)才美..不外见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3)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4)故虽.有名马即使(5)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6)或.尽粟一石有时4.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动词)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只有。

C.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食马者:“食”通“饲”,喂。

(解析:B.“材”通“才”,才能)6.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

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下联:示例:贤才无辜逢昏君, 02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其.真无马邪难道(2)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3)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4)执策而临.之面对9.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达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11.文章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统治者辱没人才的不满与愤懑。

12.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03 拓展阅读【甲】《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2)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3)故常奇.之日以……为奇,对……感到奇怪14.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

15.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16.“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

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示例: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意思对即可)附【乙】文参考译文:我曾有这样的两匹马,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

它每天吃豆类达几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吃不喝。

给它披上战甲奔驰,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竖起马鬣长鸣,快速奔驰,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

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

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

01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昼偶作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1.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一个字是“熟”;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敲”。

2.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流露出诗人悠闲(闲适、舒适、惬意、慵懒)的心情。

02 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狼施威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附参考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

”狐狸说:“我的毛皮,能够给天下百姓作衣服、被子,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换作是你就没有功劳了。

”猪说:“我的肉,能够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我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慢慢了走过来,说:“你们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人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他们全部扑杀了。

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配做我的食物罢了!”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焉.能及我(怎么,哪)B.羊贸贸然...来(走路缓慢的样子)C.动辄.言功(总是,就)D.只合做我的牺牲..(死去)(解析:D.“牺牲..”的意思是“名词,食物”。

)4.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我的肉,能够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我没有功劳呢?(2)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他们全部扑杀了。

5.读了本文,你觉得狼代表了怎样的一种人?是一个终结者,正义的化身,对贪图名利的人进行惩罚。

03 名著阅读6.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经典滋养我们的精神,名著引领我们的人生。

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冰心在《繁星﹒春水》中对母爱的深情歌颂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遇到挫折磨难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不屈意志激励我们去勇敢面对。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让人心生敬佩;《名人传》中的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让人敬仰。

7.聪明人,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罢!她只是虚无缥缈的,反分却你眼底春光。

——《繁星》(一三七) 这首小诗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丢掉幻想,勇敢面对现实,在现实中求进步。

04 语言运用8.学习完《马说》一文后,八年级(3)班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各两个以及两句关于“马”的古诗。

①成语:马到成功__一马当先②谚语:牛头不对马嘴__人奔家乡马奔草③古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__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

英雄乘骏马,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吕布(关羽)②乌骓马:项羽③的卢马:刘备④黄骠马:秦琼(3)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

请你认真探究“马”字的演变过程,按照要求写出探究的结论。

①从汉字的起源探究的结论:起初的汉字是对实物形状的描摹。

②从汉字的发展探究的结论: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由烦琐到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