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优秀
隧道课程设计-公路隧道结构设计与计算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公路隧道结构设计与计算1课程设计任务书1.1 目的和要求1、课程设计是《隧道工程》课程教学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使学生熟练掌握隧道设计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的重要内容。
要求每个学生高度重视,必须认真按时完成。
1.2时间安排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隧道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采取集中进行的方式。
按照本学期本课程教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设计工作做如下安排:1、根据教学进度,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2、学生在学期的第二周内完成课程设计内容;3、课程设计计算书完成后,在第三周交任课老师1.3课程设计题目及资料1、课程设计题目:公路隧道结构设计与计算某高速公路隧道(双向四车道,隧道长: 250m)通过Ⅲ级围岩,埋深H=20m,隧道围岩天然容重γ=24KN/m3,计算摩擦角ф =45 ,采用钻爆法施工。
要求按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km/h考虑公路隧道建筑限界的横断面:1)按公路隧道要求对隧道衬砌进行结构设计(拟定结构尺寸);2)按规范确定该隧道的竖向均布压力和侧向分布压力;3)计算衬砌结构的内力(画出弯矩图和轴力图);4)对衬砌结构进行配筋验算。
2、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年 9 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年;(3)夏永旭编著《隧道结构力学计算》,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年;(4)有关《隧道工程》教材;(5)有关隧道设计图纸;(6)公路隧道、世界隧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
1.4课程设计做法指导1、根据题目要求,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拟定隧道结构的截面尺寸,包括轮廓线半径和厚度等;2、按照比例(例如1:100)绘制横断面图;3、按照 04 年发布的《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确定隧道围岩竖向压力和水平压力;4、隧道结构内力计算,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并画出内力图;5、每位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计算书):(1)按上述要求进行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2)按比例绘制的隧道结构设计图纸一张(包括隧道横断面图、断面配筋图、支护设计图)。
盾构隧道课程设计计算书

盾构隧道课程设计计算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盾构隧道的概念、分类及构造,掌握其基本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盾构隧道设计的基本流程、参数计算及施工技术;3. 引导学生了解盾构隧道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盾构隧道设计计算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盾构隧道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盾构隧道工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精神;2. 引导学生关注盾构隧道工程的社会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程专业课程,以盾构隧道设计计算为核心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盾构隧道概述:介绍盾构隧道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适用范围;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盾构隧道构造与工作原理:分析盾构隧道的构造、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参数;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盾构隧道设计计算:讲解盾构隧道设计的基本流程、参数计算及设计要点;教材章节:第二章4. 盾构隧道施工技术:介绍盾构隧道施工工艺、施工组织与管理;教材章节:第三章5. 盾构隧道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盾构隧道工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教材章节:第四章6. 盾构隧道工程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盾构隧道工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教材章节:第五章7.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盾构隧道设计计算练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材章节:第六章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本课程共计16学时,教学内容按以上七个部分进行安排,每个部分分配2学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充分掌握盾构隧道的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
隧道计算书 毕业设计

一、设计资料1、工程概况:安徽省铜汤高速公路要穿越黄山的焦家山,在该山建一隧道。
隧道址区属构造剥蚀低山区,海拔105.2m —231.1m ,相对高差125.9m 。
山脊走向35度左右,隧道轴线与山脊走向基本垂直。
2、地形地质等条件工作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梅雨区4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5.2—17.3度,最高日平均气温为42度,最低日平均气温为-20度。
七、八月气温最高,一月气温最低。
区内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673.5mm ,最大为2525.7mm ,最小为627.9mm ,多锋面雨及地形雨,山区冬季风速较大,一般为4~5级。
地层岩性主要为志留系畈村组粉砂岩(fn S 2)和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成因碎石土(14d e Q )。
3、设计标准设计等级: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 地震设防烈度:7级 4、计算断面资料:桩号:K151+900.00; 地面高程:205.76m ; 设计高程:138.673m ; 围岩类别:Ⅲ类;复合式衬砌类型:Ⅲ类;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该段隧道通过微风化粉砂岩地段,节理裂隙不发育,埋置较深,围岩稳定性较好。
5、设计计算内容(1)确定隧道开挖方式及隧道断面布置图; (2)围岩压力计算; (3)隧道支护设计图; (4)隧道衬砌设计图。
6、设计依据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隧道工程》王毅才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4)《地下结构静力计算》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工程教研室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隧道断面布置本公路设计等级为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由《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4.3.2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设计为上、下行分离的独立双洞。
对于Ⅲ类围岩,分离式独立双洞间的最小净距为2.0B ,B 为隧道开挖断面的宽度。
本隧道入口处桩号为:K151+818,出口处桩号为:K151+986,全长168米,为短隧道,不需设紧急停车带。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完整版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1初始条件某高速公路隧道通过III 类围岩(即IV 级围岩),埋深H=30m ,隧道围岩天然容重γ=23 KN/m3,计算摩擦角ф=35o ,变形模量E=6GPa,采用矿山法施工;衬砌材料采用C25喷射混凝土,材料容重322/h KN m γ=,变形模量25h E GPa =。
2隧道洞身设计隧道建筑界限及内轮廓图的确定该隧道横断面是根据两车道高速公路IV 级围岩来设计的,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确定隧道的建筑限界如下:W —行车道宽度;取×2mC —余宽;因设置检修道,故余宽取为0m J —检修道宽度;双侧设置,取为×2mH —建筑限界高度;取为L L —左侧向宽度;取为R L —右侧向宽度;取为 L E —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取R E —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取h —检修道高度;取为 隧道净宽为++++=12m设计行车速度为120km/h,建筑限界左右顶角高度均取1m ;隧道轮廓线如下图:图1 隧道内轮廓限界图根据规范要求,隧道衬砌结构厚度为50cm (一次衬砌为15cm 和二次衬砌35cm )通过作图得到隧道的尺寸如下:图2 隧道内轮廓图 得到如下尺寸:11.2m R 5.6m R 9.47m R 321===,,3隧道衬砌结构设计支护方法及衬砌材料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2004),本设计为高速公路,采用复合式衬砌,复合式衬砌是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及中间防水层组合而成的衬砌形式。
复合式衬砌应符合下列规定:1初期支护宜采用锚喷支护,即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筋支架等支护形式单独或组合使用,锚杆宜采用全长粘结锚杆。
2二次衬砌宜采用模筑混凝土或模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衬砌截面宜采用连结圆顺的等厚衬砌断面,仰拱厚度宜与拱墙厚度相同。
IV 级围岩:初期支护:拱部边墙的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2-15cm ,拱墙的锚杆长度为,锚杆间距为; 二次衬砌厚度:拱墙混凝土厚度为35cm 因此确定衬砌尺寸及规格如下:深埋隧道外层初期支护,根据规范规定,采用锚喷支护,锚杆采用普通水泥砂浆锚杆,规格HRB Φ20×,采用梅花型局部布设,采用C25喷射混凝土。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Tunnel作者姓名:专业、班级:道桥班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目录隧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题目某高速铁路隧道V 级围岩段衬砌结构设计(设计时速350Km/h,隧道埋深127m ,单洞双线)二.隧道的建筑限界2.1 隧道的建筑限界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有关条文规定,隧道的建筑限界高度H 取6.55m ,行车道宽度取4.252⨯m ,如图所示三.隧道的衬砌断面拟定隧道的衬砌,衬砌材料为C25混凝土,弹性模量Ec=2.95×107kPa ,重度γh=23kN/m3,衬砌厚度取50cm ,如图所示。
四.荷载确定4.1围岩压力计算计算围岩竖向均布压力:10.452s q γω-=⨯式中:s ——围岩类别,此处s=5;γ——围岩容重,此处γ=22KN/m3;ω——跨度影响系数毛洞跨度8.5B m =B =8.5m5,0.1B m i >=,此处1(5)10.1(8.55) 1.35i B ω=+-=+⨯-=所以有:40.452 1.359.72h m =⨯⨯= 因是松软围岩,故m H 127m 3.24h 5.2p <== 所以此隧道为深埋隧道。
围岩竖向均布压力10.452s q γω-=⨯=0.45×1-52×22×1.35=213.84KN4.2围岩水平压力围岩水平均布压力:()m 106.92)KN/~(64.1550.0~30.0e ==q 取其平均值 m KN q e /54.85=⋅=λ 4.3深埋隧道荷载计算 (1)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垂直压力由于q ph H H <<,为便于计算,假定岩土体中形成的破裂面是一条与水平成β角的斜直线,如图所示。
EFGH 岩土体下沉,带动两侧三棱体(图中FDB 和ECA )下沉,整个岩土体ABDC 下沉时,又要受到未扰动岩土体的阻力;斜直线AC 或BD 是假定的破裂面,分析时考虑内聚力c ,并采用了计算摩擦角c ϕ;另一滑面FH 或EG 则并非破裂面,因此,滑面阻力要小于破裂面的阻力。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报告计算书

目录一基本资料 (1)二荷载确定 (1)三衬砌几何要素 (3)3.1衬砌几何尺寸 (3)3.2半拱轴线长度S及分段轴长△S (4)3.3割分块接缝重心几何要素 (4)四计算位移 (5)4.1单位位移 (5)4.2载位移——主动荷载在基本结构中引起的位移 (7)4.3载位移——单位弹性抗力及相应的摩擦力引起的位移 (10)4.4墙低(弹性地基上的刚性梁)位移 (12)五解力法方程 (13)σ=)分别产生的衬砌内力 (13)六计算主动荷载和被动荷载(1h七最大抗力值的求解 (15)八计算衬砌总内力 (16)九衬砌截面强度检算(检算几个控制截面) (17)9.1拱顶(截面0) (17)9.2截面(7) (17)9.3墙低(截面8)偏心检查 (17)十内力图 (17)一 基本资料一级公路隧道,设计时速60km/h ,结构断面如图1所示,围岩级别为V 级,容重3s 18m KN =γ,围岩的弹性抗力系数KN K 5105.1⨯=/3m ,衬砌材料C25混凝土,弹性模量∂⨯=kP E 7h 1085.2,容重3/23m KN h =γ。
图1 衬砌结构断面二 荷载确定2.1 深埋隧道围岩压力确定竖向均布压力: 10.452s q ωγ-=⨯ 式中:s ——围岩级别,此处s=5;s γ——围岩容重,此处s γ=18kN/㎡;ω——跨度影响系数,ω=1+i(B m -5),毛洞跨度B m =12.00m ,B m =5~15时,i=0.1,此处: ω=1+0.1×(12.00-5)=1.7所以:32.2207.11820.45q 1-5=⨯⨯⨯= kPa考虑到初期之处承担大部分围岩压力,而二次衬砌一般作为安全储备,故对围压力进行折减,对于本隧道按照40%折减,即q=(1-40%)×220.32=132.19 kPa 围岩水平均布力:e =0.4×q=0.4×132.19=52.88kPa2.2浅埋隧道围岩压力确定荷载等效高度sq qγ=h =m 35.71819.132=, 分界深度==q P H 5h .2 2.5×7.35=18.38m(1)埋深(H )小于或等于等效荷载高度(q h )时竖向均布压力:在隧道埋深7m 处()6.7540%-100.718q =⨯⨯=∙=H s γ kPa围岩水平均布力:0.46kPa5 )236-(457.6)tan 21(718 )2-(45)tan H 21(H e 2g 2t =⨯+⨯=+=ϕγs(2)埋深(H )大于q h 、小于或等于p H 时竖向均布压力:)tan 1(q θλγttB HH B Q -==浅浅 []θϕθϕββϕβλtan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tan g g ++=g()θϕϕϕϕβtan -tan tan 1tantan tan 2g gg g ++=式中:浅q ——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均布荷载;γ——围岩的天然容重;H ——隧道埋深; λ——侧压力系数;θ——破裂面摩擦角,此处取0.5gϕ因此:()39.218tan -36tan 36tan 136tan 36tan tan -tan tan 1tantan tan 22=++=++=)(θϕϕϕϕβg gg g[]θϕθϕββϕβλtan tan )tan -(tan tan 1tan tan -tan g g ++=g()[]32.018tan 36tan 18tan -36tan 39.2139.236tan -39.2=⨯++=kPaB H H B Q t t 16.27818tan 0.321238.18-138.1818)tan 1(q =⨯⨯⨯=-==)(浅浅 θλγ 89kPa .16640%-116.278q =⨯=)(浅围岩水平均布力:kPah kPa H 65.14932.098.2518e 88.10532.038.1818e 21=⨯⨯===⨯⨯==λγλγ127.77kPa 149.65)(105.8821)(2121=+=+=e e e 三 衬砌几何要素3.1衬砌几何尺寸内轮廓半径 r 1=5.4m ,r 2=7.9m ;内径r 1 、r 2所画圆曲线的终点截面与竖直轴的夹角1ϕ=90°,2ϕ=105°; 二次衬砌厚度d=0.45m 。
隧道结构计算书

地 面
H1=25m
q1 qm e1
h'=4.1m H2=17m
q2 qz e 3 e4
e3 e4
e' 1
h=11.58m
e2
B=32.22m
e' 2
图 3-1 浅埋连拱隧道荷载计算示意图 图 3-1 所示为连拱隧道 V 级围岩浅埋段最大埋深处隧道二次衬砌结构荷载计 算示意图。从图中看出,左侧洞室埋深大于右侧洞室,存在偏压现象。隧道结构
-3-
隧道结构计算书
H q1 H1 1 1 tan B H q2 H 2 1 2 tan B
中隔墙顶部三角形块体自重荷载为:
qz h
作用在衬砌上的隧道两侧水平围岩压力为:
e1 H1 e2 ( H1 h) H 2 e1 ( H 2 h) e2
得:
tan =tanc
(tan 2 c 1)tanc =2.52 tanc tan
tan tan c =0.35 tan 1 tan (tan c tan ) tan c tan
25 H q1 H1 1 1 tan 25 25 1 0.35 0.384 =560kPa B 32.22
H p 2.5hq
式中:Hp—浅埋隧道分界深度(m); hq—荷载等效高度(m),按下式计算:
hq
式中, 为围岩重度(kN/m3);
q
q 为 V 级围岩深埋隧道围岩垂直均布压力(kN/m2),
q h 0.45 2s 1
式中,s 为围岩级别, 为宽度影响系数, 1 i(0.5B 5) ,B 为连拱隧道宽度 (m);i 为 B 每增减 1m 时的围岩压力增减率,以 B>5m 时,取 i=0.1。 由上述计算过程计算 V 级围岩浅埋和深埋隧道的分界高度 H p :
隧道毕业设计计算书

0.60
Ⅱ、Ⅲ级围岩为
表面不光滑时
1.3设计标准及遵循规范
1.3.1 设计标准
(1)隧道按规定的远期的交通量设计,采用分离式单向行驶两车道隧道(上、下行分离)。
(2)隧道设计车速、几何线形与净空按100km/h计,隧道照明设计速度按照100km/h设计。
1.3.2 遵循规范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This highway tunnel for separate one-way road two-lane tunnel, stretches of the left lin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298m surrounding rockⅡlevel for: long 155m; ZhangGuiHuanong 90m surroundingⅣlevel 53m surrounding long.
表1-1 各类围岩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表
围岩级别
力学指标
Ⅳ
Ⅲ
Ⅱ
备注
密度ρ(×103kg/m3)
2.50~2.60
2.60~2.80
2.70~2.90
弹性抗力系数K(MPa/m)
400~500
1000~1200
1400~1600
弹性模量(静态) E(Gpa)
8.0~10.0
15.0~20.0
25.0~30.0
Tunnel after many calculation and checking, DongMen, lining and ventilation, etc, can normal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Key words]:tunnel; Ventilation; Composite linings; New arca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隧道工程课程设计一、原始资料(一)地质及水文条件长坞岭隧道穿越地段岩层为石灰岩,地下水不发育。
其地貌为一丘陵区,海拔约为450米。
详细地质资料示于隧道地质纵断面图中。
(二)路线条件隧道系一级公路隧道,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洞门外路堑底宽度约为11米,洞口附近路面标高:进口,190.00~210.00米;出口,190.00~200.00米。
线路坡度及平、纵面见附图。
(三)施工条件具有一般常用的施工机具及设备,交通方便,原材料供应正常,工期不受控制。
附CAD电子图:1. 洞口附近地形平面图;2. 隧道地质纵断面图。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一)确定隧道进、出口洞门位置,定出隧道长度;(二)在地形平面图上绘制隧道进口、出口边坡及仰坡开挖线;(三)确定洞身支护结构类型及相应长度,并绘制Ⅲ级围岩地段复合式衬砌横断面图一张;(四)按所给定的地质资料及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并绘制施工方案横断面分块图及纵断面工序展开图;(五)将设计选定的有关数据分别填入隧道纵断面总布置图的相应栏中,并写出设计说明书一份。
二、设计步骤(一)确定隧道内轮廓与建筑限界2.1.1 确定内轮廓线隧道系一级公路隧道,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4.4.3,选用v=80km/h的标准断面。
该标准断面拱部为单心半圆,侧墙为大半径圆弧,仰拱与侧墙间用小半径圆弧连接。
几何尺寸如下表:公路等级设计时速R1R2R3R4H1H2H’2一级公路80km/h5437931001800162.3200159.1V=80km/h标准断面示意图:2.1.2 确定建筑限界参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4.4.1有以下规定(1)建筑限界高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取 5 .0m,故这里取H=5.0m;(2)当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不设余宽;(3)隧道路面横坡,当隧道为单向交通时,应取单面坡,这里取横坡为1.5%;(4)当路面采用单面破时,建筑限界底边线与路面重合。
按要求画出建筑限界示意图如下所示:图1 建筑限界示意图(单位:cm)(二)选择洞门结构类型2.2.1 地形条件根据长坞岭隧道地形平面图,可见隧道出口处地形对称无偏压(偏压不明显),故选择洞门结构时无需考虑偏压。
2.2.2 工程地质条件由长坞岭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设计图中可知,隧道出口附近30m左右,围岩稳定性较差,围岩级别为V级,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如下:全风化千枚岩,黄褐至浅灰色,岩芯呈砂状,碎石状,湿,密实,岩体结构,构造已破裂,呈砂,碎石状结构,整体性差,Vp=500~900m/s,Vm=200~300m/s,围岩稳定性差。
V级围岩。
综上,选择翼墙式洞门。
翼墙式洞门示意图如下:(三)确定洞口位置2.3.1 出口里程及设计高程本设计只要求设计长坞岭隧道出口,根据长坞岭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设计图可知,出口里程大致为1364.133,设计高程为189.711m,地面高程为201.239m。
2.3.2 边仰坡率及洞门参数根据工程地质条件,V级围岩,取边仰坡坡率为1:1.5,取边仰坡最大开挖高度为10m。
翼墙顶面斜坡坡度,取1:0.75,则C=7.5m。
端墙为直墙,略向后倾斜,坡度取10:1。
洞门位置至仰坡坡脚水平距离不小于1.5m,本设计b取2.5m。
2.3.3 开挖方法及开挖参数计算本设计采用甲式开挖,甲式开挖后的边、仰坡范围由六个面组成:即一个仰坡面,两个边坡面,两个边仰坡的弧形联接面和一个路基面构成。
在确定洞门位置时,可以近似将洞口路基面视为一个水平基准面。
甲式开挖示意图如下:甲式开挖参数计算如下:C=7.5mBm为墙顶半宽,即Bm=R1=5.43m H路基=189.7m,H设计=10m故:H控制=H路基+H设计=189.7+10=199.7m d=H设计×m=15m作图方法:1.在地形平面图上找出数值为H控制的等高线;2.沿线路中心线两侧作宽度为路堑底宽度之半的两根平行线Ⅰ-Ⅰ、Ⅱ-Ⅱ;3.以d为半径,沿Ⅰ-Ⅰ(或Ⅱ-Ⅱ)线移动,找出与控制等高线相切的点a后,在Ⅰ-Ⅰ线(或Ⅱ-Ⅱ线)上标出圆心O点;4.从O点向洞内方向移动C的距离得一点P,过P点作线路中心线的垂线PP′,则PP′即为甲式开挖时的洞门位置;具体作图见洞口地形平面图。
2.3.4 确定隧道长度根据隧道长度L=出口里程-入口里程得隧道长度L=1364-599=765m(四)洞口仰坡和边坡开挖线的确定所谓边仰坡开挖线是指洞口地段边仰坡面与地表面的交线。
2.4.1 绘制原理绘制原理:地形平面图是用来表示所测范围内地形、地物各处的标高和地表自然坡度的情况的。
同理,洞口边仰坡面的平面位置和陡坡也可用等高线的形式在平面图上表示。
作边仰坡开挖线就是要在地形平面图找出规则图(边坡、仰坡面等)与不规则图(地表面)的交线。
下面,分别计算仰坡和边坡开挖线:2.4.2 确定仰坡开挖线1、仰坡开挖线隧道进口仰坡坡脚标高为189.7m,仰坡坡率为1:1.5,为了求得仰坡与地表面的交线,先计算仰坡的等高线距仰坡坡脚的水平距离d1、d2、d3……等。
对196m等高线d1=(196-189.7)×m=6.3×1.5=9.45m对194m等高线d2=(194-189.7)×m=4.3×1.5=6.45m对192m等高线d3=(192-189.7)×m=2.3×1.5=3.45m对190m等高线d4=(190-189.7)×m=0.3×1.5=0.45m然后在图中按比例作与洞门墙平行且相距为d1的1-1线,交196m等高线于①点,作2-2线与洞门墙相距为d2交194m等高线于②点,以此类推,用虚线连接a、①、②、……各点即为仰坡开挖线。
具体图形见洞口平面图。
2.4.3 确定边坡开挖线2、边坡开挖线其原理同前,隧道纵坡较小(3‰),不考虑纵坡影响,故边坡坡脚标高也为189.7m,边坡坡率1:n=1:1.5,则不同标高位置的边坡顶点至边坡坡脚的水平投影距离为:对196m等高线c1=(196-189.7)×m=6.3×1.5=9.45m对194m等高线c2=(194-189.7)×m=4.3×1.5=6.45m对192m等高线c3=(192-189.7)×m=2.3×1.5=3.45m对190m等高线C4=(190-189.7)×m=0.3×1.5=0.45m在地形平面图中按比例作与路基边缘平行且相距为c1的1-1线,交196m 等高线于(1)点,作2-2线与路基边缘相距为c2交194m等高线于(2)点,以此类推,用虚线连接a、(1)、(2)、……各点即为边坡开挖线。
具体图形见洞口地形平面图。
2.4.4 开挖示意图(五)各分段围岩级别及支护类型2.5.1 各分段围岩级别隧道通过地段的地质情况常有变化,应按其不同围岩类别选用不同类型的衬砌。
在两类衬砌连接处,围岩较差地段的衬砌断面应向围岩较好地段作适当的延伸,一般延伸长度为5~10m,本设计统一取5m。
2.5.2 各分段支护结构形式2.5.3 IV级围岩详细支护参数的确定参考规范8.4.2有“复合式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并通过理论分析进行验算。
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的支护参数可参照表8.4.2 -1、表8.4.2-2 选用,并应根据现场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对设计支护参数进行必要的调整”。
这里工程类比,得到隧道纵断面图的复合式衬砌型式。
确定的IV级围岩衬砌结构支护结构参数如下:初期支护:1.Φ22砂浆锚杆,L=3m;2.15cm厚C20喷射混凝土;3.Φ8钢筋网@25×25;防水层:1.350g/m2无纺土工布;2.防水板;二次衬砌:40cm厚C40钢筋混凝土。
(六)施工方法隧道施工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施工安全、进度、质量和造价等,应根据隧道所处的地形、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期、断面大小、施工技术设备和水平加以综合考虑。
本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
2.6.1 施工方法比选该隧道总体围岩稳定性较差,基本为IV级或V级围岩,属于软弱围岩,故不应采用全断面法;该隧道为山岭隧道,对地表沉降控制的要求不高,故不必采用分部开挖法,因分部开挖法掘进速度较慢,成本较高;根据围岩级别(IV、V),采用短台阶法开挖最为合适。
2.6.2 短台阶法优点短台阶法能缩短支护结构闭合的时间,改善初期支护的受力条件,有利于控制隧道变形收敛速度和变形值,所以可以用于稳定性较差的围岩。
2.6.3 短台阶法施工步骤1、超前地质预报、测量放样、监控量测通过地质雷达、红外探水、超前水平钻探、掌子面地质素描等多种手段探测掌子面前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综合分析研究,及时调整和确定施工方法和参数。
通过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可正常进行下道工序后,测量放线各部分开挖轮廓线、隧道中线、高程。
2、开挖(1)开挖前施作超前支护,开挖台阶形成后施工顺序如下:a、爆破开挖③部,爆破后暂不出渣,用挖机或装载机将炮渣沿上、下台阶处修整平缓坡,并将上台阶开挖台车移至下台阶。
b、爆破开挖①部,出渣。
c、上台阶出渣完毕后将开挖台车移至上台阶,下台阶开始出渣,上台阶同时施作周边的初期支护、既初喷4cm厚混凝土,架立工字钢架(如设计有),钻射系统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d、下台阶出渣完,施作周边的初期支护、既初喷4cm厚混凝土,架立工字钢架(如设计有),钻射系统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e、重复a、b、c、d四步,反复循环。
(2)开挖中各台阶长度、循环进尺、上、下台阶高度应严格控制:开挖上台阶高度约6米,上台阶长度宜为10~12 m, 开挖下台阶高度约3米,下台阶长度宜为20~30 m。
(3)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进行下一部分的开挖。
3、开挖检查(1)每一步支护前,都应进行围岩量测,确定围岩的稳定性并指导下一循环施工。
(2)拱部允许最大超挖值25 cm;拱墙、边墙允许平均超挖值12 cm;仰拱允许最大超挖值25 cm,允许平均超挖值15 cm。
(3)严格控制欠挖,当围岩完整、石质坚硬时允许个别岩石突出侵入衬砌不大于5cm(每1㎡不大于0.1 ㎡),拱脚和墙脚以上1 m内断面严禁欠挖。
4、支护(1)每一分部开挖检查合格后及时初喷3~5cm混凝土封闭岩面,后施做锚杆、钢筋网、安装钢架支撑,复喷至设计厚度,各部工序之间紧密衔接。
(2)初期支护先上后下,分步实施,及时封闭成环。
5、施工工序正面及纵断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