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解读
形声字六种结构举例

形声字六种结构举例形声字是指具有形和声两部分构成的汉字,其中的“形”指的是字的主体部分,而“声”则指的是字的声音部分。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汉字结构的一种典型体现。
形声字的构成形式有六种,下面我们就来逐个解析。
1.全形声字全形声字指的是字的主体部分和声旁部分都具有表意作用,例如“象”字,由“方”和“象”两部分组成,其中“方”部分作为字的主体部分,表明了字的含义为“四方八面”,而“象”部分作为声旁部分则表明了字的读音为xiàng。
2.半形声字半形声字指的是字的主体部分和声旁部分有一个具有表意作用,例如“哥”字,由“口”和“哥”两部分组成,其中“口”部分作为字的主体部分,表明了字的含义为“嘴巴”,而“哥”部分作为声旁部分则表明了字的读音为gē。
3.會意形声字會意形声字指的是由形旁和意旁组成,形旁部分表示字的一方面,意旁表示字的含义,例如“鱼”字,由“鱼”部分作为形旁,表明了字的一部分,而右边的“于”字作为意旁部分,则表示了“游泳”的含义。
4.聲符形声字聲符形声字指的是部首本身就是声符,例如“木”字,部首为“木”,而这个部首本身就是声符,表明了字的读音为mù,同时也表明了与木有关的涵义。
5.会意兼形声字会意兼形声字指的是同时具有会意和形声两种特点的汉字。
例如“马”字,由“马”和“又”两部分组成,其中“又”表示了字的义项,而“马”则同时表示了字的读音,属于会意兼形声字的一种。
6.形声兼会意字形声兼会意字指的是形式上是形声字,但实质上也具有会意的特点,例如“蚁”字,由“虫”和“義”两部分组成,其中“虫”表示了字的一部分,而“义”则表明了字的含义。
同时,由于“虫”部分还是“義”部分的声符,因此也具有形声的特点。
总之,形声字是汉字中结构最为典型的一种字体,包括六种结构形式,每种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形成了汉字中精妙绝伦的结构和漂亮的外观。
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形式的形声字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书写汉字,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汉字文化素养。
讲述形声字的构造与字义解析

讲述形声字的构造与字义解析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由“形”和“声”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形”部分通常表示字的意义,而“声”部分则表示字的发音。
形声字的构造和字义解析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形声字的定义、构造原理和字义解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形声字的定义形声字是指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的汉字,其中形旁表示字义,而声旁则表示字的发音。
形声字的构造方式是一种象形表意的形式,通过声旁的加入,使得字的发音和意义得以对应。
二、形声字的构造原理形声字的构造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形旁与声旁的组合、形旁与声旁的合成以及形旁与声旁的转化等。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解释形声字的构造原理。
1. 以“木”为形旁的形声字:比如“林”、“森”、“松”等。
这些字的形旁“木”表示字的意义,而声旁则表示字的发音。
2. 以“犬”为形旁的形声字:比如“狗”、“猫”、“狐”等。
这些字的形旁“犬”表示字的意义,而声旁则表示字的发音。
3. 以“日”为形旁的形声字:比如“明”、“晴”、“春”等。
这些字的形旁“日”表示字的意义,而声旁则表示字的发音。
三、形声字的字义解析形声字的字义解析是指通过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来解释字的意义。
形声字的字义解析通常是通过形旁的意义和声旁的发音进行组合而成,形成一个新的意义。
以“木”为形旁的形声字为例,如“林”、“森”、“松”等,它们的字义解析是通过形旁“木”表示树木的意义,再加上声旁的发音,形成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林”表示多棵树木聚集在一起的意思,“森”表示密集的树木,而“松”表示一种常绿乔木。
形声字的字义解析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例子,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声字也可以通过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来解释字的意义。
通过对形声字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
总结: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
形声字的构造和字义解析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形声字的构造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形旁与声旁的组合、形旁与声旁的合成以及形旁与声旁的转化等。
语文中什么是形声字_简单的概述

语文中什么是形声字_简单的概述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是其主体,占的比重最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中什么是形声字,欢迎阅读。
语文中什么是形声字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
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
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形声字概述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
形声字的概念可能存在错误,请看一遍下面的文字:茱:[茱萸],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小球状。
“艹”(cǎo)表示植物;“朱”(zhū)表示是红色,兼表示字音。
大家都知道,不是所有的果实都是红色的。
此时的“朱”主要的作用是表示红色,而表音不是主要原因,适想“朱”的同音字还有许多,造字时为什么没有被使用呢?蛛:[蜘蛛],一种节肢动物的名字,八足向外伸展,躯干在中心。
“虫” (chónɡ)表示虫类,即动物的类别;“朱” (zhū)表示形状,即蜘蛛外形,兼表示字音。
篆书中的“朱”字与现在的“朱”字是不相同的,仔细观察,当你把篆书中的“朱”字的中心交叉点放大后会发现,其形态与蜘蛛确实很相近。
当然,不能否认,字毕竟是字,不可能与实物完全一致。
殊:[杀死]。
“歹”(dǎi)表示骨头暴露在外、残骨,即死亡;“朱”(zhū)表示红色,即流血,兼表示字音。
株:隆起并暴露在地面上的树根。
“木”(mù)表示树木;“朱”(zhū)表示形态,即根向四外展开的样子,兼表示字音。
注意看,这里的“朱”又开始表示形态了。
有名叫做“守株待兔”,其中的“株”就表示树根。
兔子在奔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判断失误而没有能够从根的下面钻过去撞死,大而粗的树干兔子是不可能看不见的。
洙:河流名。
泗水的一个支流,现在的山东境内。
“氵”(shuǐ)表示水,即河流;“朱”(zhū)表示河道或其支流的形状,兼表示字音。
形声字解释

什么是形声字
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主要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原有基础上改编而成,根据字体表示事物的类别。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左形右声:清、松、城;左声右形:功、领、救;上形下声:露、花、岗;上声下形:烈、忘、警;内形外声:闻、闷、辫;外形内声:圆、阁、衷。
形声字的优缺点
优点:“形声”以其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结构模式,适应了记录汉语的需要,既能表音又能表形,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成为创造汉字的主要方法,现代楷体汉字中,90%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并且仍然能够创造新字(如一些新造的简化字、科技用字)。
缺点:声旁一般不能准确表示读音,形声字声旁表示字的读音,但大多是近似音,不完全准确。
有些声旁和字的声、韵、调完全相同,如“健、忠”等;有的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如“胜、唱、放”等,有的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如“浪、灯、煤”等;有的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如“草、红、河”等;有些声
旁则根本不能表音,如“海、熊、辉”等,又由于汉字字体的屡次变化,有些字的声旁已经变得看不出来了。
有关形声字的名词解释

有关形声字的名词解释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一类字形,它的字形和谐地结合了形状和声音的元素。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通常表示字的意义,声旁则表示其读音。
形声字的字义与声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相同的声旁意味着相似的读音,而相同的形旁则意味着相似的意义。
形声字的发展早于汉字的发展,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例如,“手”字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它的字形描绘了一个手的形状,而“受”字的声旁“又”则表示它的读音。
通过字形和声音的结合,人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字的意义和发音。
形声字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并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记忆汉字。
形声字的形旁部分往往有字形上的特征,例如“木”字表示树木,字形类似于一棵树的形状。
“火”字则表示火焰,字形像火燃烧时的样子。
通过观察和记忆形旁的特征,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联想到字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形声字。
形声字的存在使得汉字的记忆和认知更加直观和生动,帮助人们在学习和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不仅如此,形声字的声旁部分也有一定的规律。
在汉字中,“口”、“耳”、“目”等常见的声旁通常与声音有关,例如“吃”、“听”、“看”等字的声旁都与其读音有关。
“心”字则代表心房,“思”字则与思考有关,这些字在形声的作用下,使得读者在看到这些字时,很容易聯想到其意思或读音。
虽然形声字已经成为汉字中的一部分已久,但它仍然是汉字中最为重要和常见的类别之一。
通过分析形声字的结构和特点,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汉字。
同时,在学习和记忆汉字时,形声字也是非常实用的工具。
通过了解形旁和声旁的特征,我们可以更快地记住相似形状和相似读音的字,并且在写作和阅读中更加流利和准确。
尽管形声字的存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使用形声字的机会相对减少。
然而,形声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掌握形声字的特点和应用,对于学习和使用汉字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形声字定义

形声字定义形声字定义:“形”指物体的外表,“声”指读音,本义:外表。
引申义:生成新事物之前的状态。
如:婴儿、情绪、热闹。
本义反映事物的外在特征,借以明确同类事物间的某种共性,属于现象学上的“外延说”。
具有形旁和声旁两部分,表示不同意义的两类词。
区别于会意字(文字的构成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构成)。
1。
基本要求是,“义符”必须是能独立成字的表义成分,它可以单独充当“形符”;而“声符”只能充当“声符”。
2。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部件合成的表义成分,这些表义成分之间有一种合意关系;形声字则是由两个以上的表义成分组成的,它们之间并无任何关系。
3。
从总体看,形声字比会意字数量多得多。
我国古代使用的六书中没有形声字。
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叫形符,另一部分表示字的发音,叫声符。
形声字的造字法又叫“意符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和声旁。
形旁表示字的意义类属,声旁表示字的音类。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90%以上。
汉字的形旁和声旁,构成了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
如“林”字,形旁是“木”,表意;声旁是“耳”,表音。
这样就形成了“木+耳=林”的形声字。
形声字的结构一般是左形右声,例如“墨”字是形旁,表意;“氵”是声旁,表音。
还有一部分是形左声右,例如“他”字是形旁,表意;“月”是声旁,表音。
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90%。
有些形声字只有声旁而没有形旁,叫做“假形声字”。
如“樱”字是“木”形旁,表意;“篮”是“竹”声旁,表音。
以上三类形声字占汉字的10%左右。
形声字也叫象形字。
其二,形声字还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而且这两部分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意义整体,这个意义整体,就是这个形声字的“形”与“声”两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范畴。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形符与声符相结合而构成意义整体。
这个意义整体也就是形声字的意义。
有的形声字,形符和声符是结合在一起的。
古代汉语形声字解析

古代汉语形声字解析古代汉语形声字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言特征,也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根本区别。
形声字的形成一直是语言学、文字学等领域研究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汉语文化史、语言演化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古代汉语形声字的解析进行探讨。
一、形声字的历史演变古代汉语形声字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主要形式,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七世纪,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古代汉语形声字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也就有了按照发展历史将字分为“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三个历史阶段的现象。
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中国就出现了甲骨文,最早的甲骨文主要是由象形文字构成的,字形上没有太多的复杂性,形声字大部分是以象形文字表达的,而且大多词语都是仅有一个字母,比如“月”是一个半圆。
甲骨文以其简单易懂的特点,使中国文字得以早早的发展,而且对现今的汉语文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金文和小篆,则形成了更加复杂精细的形声字。
金文形声字的形成使中国文字比甲骨文更加复杂且丰富,金文以字形更加繁复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小篆中古文字的出现,一些折叠字也被大家接受,比如“山”就是一种折叠字,它是由三个笔画构成的,“水”也是一种折叠字,它是由四个笔画构成的。
二、形声字的结构和类型形声字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演变,至今仍是汉语文字的主要形式,它们的形式十分多样,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六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意形和集。
其中,象形字是一种最古老的字形,它们的形式主要模仿物体的形状或动作,是一种直观的表示。
比如“日”,就是一个由太阳的形状而形成的字。
指事字是一种简单的文字,它们只能简单地表达一个概念,比如“口”,就表示“口腔”的概念。
而会意字则是两个字结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比如“朋”,由“日”和“友”两个字结合而成的,意思是“朋友”的概念。
形声字是汉字里最复杂的一种,它们的构成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其中,形部分表达形象,声部分表达发音。
比如“风”,它是由“风”和“口”两个字组成的,“风”部分表达“风”的形象,而“口”部分表示发音“feng”。
名词解释形声字

名词解释形声字
形声字是汉字中的一类字形,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声旁表示字的音,形旁表示字的意。
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常见的字形类型,约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二。
形声字的构造原理是通过将一个字的发音和意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字形。
声旁通常是一个表示相关音的字旁,形旁则表示相关的意义。
通过声旁和形旁的结合,形声字传达了更多的信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字的含义和发音。
形声字的特点是字形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相似性。
例如,许多字的声旁都是由具有相同或相似发音的字组成,形旁则表示字的意义。
这种规律性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已学过的字形推测未学过的字的意义和发音,从而扩大词汇量。
形声字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人根据字形的构造和发音特点,创造了许多形声字,丰富了汉字的形式和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声字逐渐成为汉字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汉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仍然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并且常常被使用。
形声字的存在丰富了汉字的表达能力,使得读者可以通过字形推断字的意义和发音,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效率。
形声字的学习和运用对于掌握汉字和汉语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形声字是汉字中一类常见的字形,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形声字的创建原理是通过将字的发音和意义相结合,形成新的字形。
形声字的存在丰富了汉字的表
达能力,为汉语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形声字的学习和运用对于掌握汉字和汉语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声字解读(上)【提要】从有无声标角度看,汉字的造字方法只有“两书”:形意法和形声法。
形声字的形意符不表具体字义,只表字的抽象意类所属;声韵符不标注字音,只标示该字的韵部所属。
“形声字”实际上应称为“意韵字”。
形声字的声韵族中,韵母存在“韵辙联通”现象。
声韵符到今天始终都在为标注字音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所蒙受的千百年的冤枉委屈应得以洗雪。
形声字的构成,自有其清晰严整的规律。
形声字是完全可以解读的。
【导语】形声字的解读问题是个老问题,老到起码有两千岁,因为从许慎所著汉语史上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开始,人们就不大明白为什么形声字的很多声旁不太管用。
到现代人手里,这个问题就更厉害了。
据统计,现在声旁能正常工作的,只有25%左右。
也就是说,有75%的形声字,其读音是模糊的。
考虑到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之大,这个问题是令人震惊。
一般认为,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有95%的高比率。
即使把字数限定在3500常用字内,这个百分比至少也有90%。
那么,在常用字中,形声字就是3150字。
这些字中,有75%字音难以读准,那就是2360多字。
这么大的数字,还是很惊人的。
由于这个问题的长久存在,受影响最大的是识字教育。
后来人只是从许慎《说文解字》的《序》中知道,周朝的国子监里,“(依据)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后人始终弄不明白,周代人是怎样用“六书”为学童文字启蒙的,为什么现代人用起来就不好使了呢。
其实,不但现代人不明白,至少2200多年前的秦代,人们就已经弄不明白了。
李斯那作为“书同文”字形规范和国家标准的汉字启蒙教材《仓颉篇》,所使用的识字方法,就已经开了摒弃字理、多读多背、死背硬记的先河,可谓后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滥觞。
针对“三百千”识字方法的弊端,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终结了这种识字方法,改为分散的“随文识字法”。
满以为这种“随文识字”给每个字的出现找了一个温暖的家,自然应该比“三百千”识字法有更好的表现,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其识字效果竟还大大不如被人废弃的“三百千”。
因此,这种“随文识字法”逐渐被人们所厌弃,也是必然的事。
上世纪的80年代,识字改革已形成高潮,各种识字方法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可惜,不管什么识字法,面对90%的形声字而束手无策,就不是一个成功的识字法。
我们已经不无遗憾地看到,多少识字法,莫不在形声字这只拦路虎面前败退下来,裹足不前,无所作为。
期间,不时有人主张依据汉字科学,按照每个字的造字原理来“科学识字”。
不过,现在的汉字科学,对形声字的解读问题,并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阐释,这就大大降低了“科学识字”的科学性,甚至让人怀疑,这种“汉字科学”难道真地存在吗?长时间来,多少为解决形声字的解读这一老大难问题而辛勤努力,百折不挠,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本人也不顾地厚天高,莽撞地裹挟入这支队伍,与众人一起,试着来破解这一千古迷局。
一、形声字——汉字的主流和高级形式自古及今,在识写和使用汉字时,面对一个个面孔各异的方块字,有些人不免会产生种种疑问。
这个字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念?为什么有这个意思?为回答这些追问,早在1900多年前,汉代的文字大家许慎,就从造字方式的角度,提出“六书”理论,并依此撰写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
许慎的书,对当时的9353个汉字的形、音、义各方面,一一作出了回答,成为近两千年来文字学领域的颠峰之作。
后人针对“六书”理论的某些缺憾与不足,不时有不同说法。
清戴震提出“四体二用”说,今人唐兰首倡“三书”说。
近年来,甚至有人提出“十书”说。
但不管几书说,“形声”这一书的地位是确定而牢固的,得到大家的一致公认,争议只在其它几书之中。
笔者认为,如果以“有无声音”标志为标准,汉字则只分为两类: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亦即“两书”。
非形声字中,不论是单体象形因形见意,还是合体象形拼形会意,都是围绕着形与意的关系这一核心,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因而,把这类非形声字称为“形意字”最为合适。
当然“形意字”还可以往下再分为不同的小类。
从形意字和形声字的关系来看,形意字是由图画文字简化抽象而成的最早的文字,是汉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正是有了“形意字”这一雄厚基础,才有形声字的产生和发展。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千百个形意字作为基础,肯定不会有形声字的产生。
不过,与形声字相比,形意字毕竟只是汉字发展的原始形式和低级阶段。
同样可以设想的是,没有形声这种形式的出现,汉字恐怕就难以得到发展,甚至难以存活和流传下来。
仅凭千百个形意字,不可能满足记录汉语的需要。
我们知道,世界上考古发现的另外几种古文字,都和汉字一样,脱胎于图画,以形表意。
我不知道它们的消亡是否和解决不了字音问题有关,但汉字确实是由于形声方法的出现,才最终解决了汉字发展道路上字音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几千年前的我们的先民们,不知哪一个聪明人,在一个形意字旁,标注了另一个形意字的音,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字。
这种字,既能表达出长期以来难以表达的意义,更能读出其字音来。
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自有文字以来始终困扰着人们的一个大难题。
从那一时刻起,汉字就同其他文字产生了本质上的区别,划清了彼此的界线而从此分道扬镳了。
这一形声法,有效地解决了汉字的形、音与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为汉字的大发展开辟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
而其他古文字,或因无法解决形、音与义的关系问题而不得不忍痛舍弃了字形,只用抽象的字母去单独记音,拼音辨意了。
回望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我们真要为形声法在当时那一关键的历史时刻所立下的伟大功绩而高声喝彩。
汉字到底产生于何时,现在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甲骨文的出土,让我们知道了,商朝的甲骨文字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当时的人们,早已解决了形声字问题,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已占20%以上。
到了两千年前的许慎手中,形声字已达80%以上;到现代,更占到90%以上。
可见,形声字是汉字的主流和高级形式。
可以说,汉字的繁荣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形声字的繁荣和发展。
由此可见,无论从汉字的数量上,还是性质上,或是发展史上,形声字都占有十分独特的、绝对重要的地位。
历来各种关于汉字构成的理论,不管是几书说,都没有对形声字的重要地位给予尊崇和重视,只是把形声字这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高级别的汉字等同于其他各类低级别的汉字。
在汉字研究中,人们只是对各种造字法均分力量,作平面研究,并且只满足于说明各种造字法古时的存在,并不用以指导当今汉字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实践,不去对汉字特别是形声字做彻底的清理,更没有总体的宏观阐释。
传统上普遍认为,由于汉字流传时间悠久,地域辽阔,形声字的实际读音已与作为声音标志的声旁的读音,相吻合的很少,绝大多数已不相吻合,有的甚至相去甚远。
一些看似形声的字,根本无法辨识,令人如坠五里雾中,形声字领域一片混乱,令人只能望而却步了。
可以说,汉字的问题,首先是形声字存在的问题。
汉字混乱,主要是由于形声字混乱无序;汉字难学,主要原因在于千百年来形声字始终处于纷纷扰扰、杂乱无章的局面,至今难以理出一个头绪。
二、形声字因声求义,以声为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音义与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正如现代文字学家唐兰所指出:“一个字的音和义,是属于语言的。
”周作人说得很有意思,他在《十山笔谈》中批驳“汉字难”论时曾说:“汉字难学乃是外国人的说法,……若是在中国人,他平常说的是从母亲怀中学来的中国话,一个字的音与义原是熟悉的,余下来的只是一件事,即是认字形,这工作已经只剩三分之一了。
”由此可知,一个字的音与义,要到口语中去寻求,也只能由语音来提供答案。
汉字依据“两书”所划分的“形意、形声”两类字,音与义对口语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
形意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是具象的,明摆在人们眼前,可直接缘形见意或拼形会意;唯有字音,则需完全依赖于口语。
例如“象”字,眼前就是一头大头大耳长鼻子的大象;“叶”字,眼前就是细树枝上挂着一片叶子,原本是对生的两片,右边的一片已经掉落,只留着一段叶柄。
看见了字形,头脑中很容易幻化出实物图形,口中不由得喊出名称,由此,字音就自然出来了。
即使像“保”这样的因长期流传,几经规范而早已固定下来的现代字形,只要联系甲骨字形就可知道,“保”字的两个部分原来是一体的,是一个大人,手臂环绕到背后,背着一个小孩,就是右面的“子”,“口”是小孩的头,“十”字是小孩的身子和双臂。
下面的一撇一捺,原来是由于字形规范而被断开的大人的手。
了解了字形演变的曲折经历,面对现代字形,人们的眼前自然会浮现出一个小孩,被大人(父母)紧紧环护在后背上,攀岩跳涧,狩猎采食,躲避危险,逃离灾难。
人们会在想象中把字的两部分联系起来,把“亻”中代表手臂的那一撇与右边的那一撇一捺还原成一支完整的手臂。
人们会很自然地说出这个字是口语中保护、保守的“保”,字音也就出来了。
原来这个“保”字根本就没有“呆人”的意思,和“傻子”没有任何关系。
表现大象、叶片、保护这样的客观事物的图画,摆在不同民族人们面前,各族群人们的叫法是不同的,而在作为抽象简笔画的汉字“象、叶、保”摆在中国人面前,他们只能依据自己的语言而发出每个字的特定读音。
据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形意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字形确实可以直接表义,但字音,也确实只能从语音中来来。
那种认为汉字可不经过语言而直接表义的说法,刻意在割裂汉字与语言的血肉联系,是十分错误的。
形声字:其字形是由两种抽象符号构成,字形对于字义是虚幻的,不能直接表现字义,字的音义两方面都要返回到口语中去寻求。
其实,古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
宋代小学家郑樵曾指出:“(六书中)五书尚义,谐声尚声。
”他又慨叹:“文字之用,莫博于谐声,莫变乎假借。
因文而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
”他主张,形意字,“因文而求义”;形声字,“因声以求义”。
他的观点多么明晰、准确。
三、认清声韵符的庐山真面目传统认为,形声字“形旁表字义,声旁标字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形旁表字义”的观点是荒谬的。
形意字进入形声字成为形意符以后,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指示符号,提示本字的意类所属。
“两分”后,形意符相对集中,它的这种抽象性,表现得更加明晰凸显。
如“摸、掏、揉、挠、扒、扬、抚、扪、抡、护”等字,字中的手旁并不表示具体的字义,只提示人们这些字都属于与手有关的同一个意义类别。
如果说手旁这一意类符号表示的是具体的字义,那么,在3500常用字的形声字中,带有“手”旁的,共有160字,这160个字不是就都表示同一个意义了吗?每个字的具体字义是什么,形意符本身无力回答,只能从意义类别上略微提示一下,具体字义还要靠字音来回答。
其次,“声旁标字音”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声旁的真实面目,说来话长,只能慢慢分析。
既然形声字的字义要返回口语,靠字音来揭示,那么,就要读准字音,以便与口语中早已熟悉且不知讲说过多少遍的该字音义相对应,从而实现“因声以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