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药物个体化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用药意义及个体化用药分析

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用药意义及个体化用药分析

同时,我们在调整剂量或调整用药后,都应监测患者 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等指标,并关注患者 疾病的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Hale Waihona Puke 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的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 (PPIs)联用的情况,此时应避免选择主要经 CYP2C19和CYP3A4代谢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和埃 索美拉唑,如确需使用,可考虑选择泮托拉唑或雷贝 拉唑,或使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以避免应药 物相互作用而降低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
氯吡格雷是应用范围最广泛、临床研究最深入的P2Y12抑 制剂
尽管新型P2Y12抑制剂(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的抑制血小板 聚集作用较强 ,但氯吡格雷在各大指南中依旧保持最高级 别推荐
对于部分人群而言,氯吡格雷是不可替代的P2Y12抑制剂
与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相比,氯吡格雷疗效相当, 出血风险明显更低
而在临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病例3中的双联抗血小板, 针对多药联合抗血小板的患者,我们的用药方案不能仅由 基因检测结果做决定,多联抗血小板本身增大了出血等副 反应发生的几率,因此若需加量应慎之又慎,盲目加量可 能弊大于利。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的是,患者合并使用 与氯吡格雷有相互作用的药物时,应分析该药物对氯吡格 雷药效的影响。
由以上3个病例可以看出,氯吡格雷基因检测,对患者制定 用药剂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同的基因类型,需制定 不同的用药方案,但这一方案不能单纯由基因检测结果报 告中的药师建议决定,更重要的是结合患者自身的具体情 况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综合考虑。病例1和病例2中的患者, 均为单药抗血小板,直接通过基因分型可帮助临床确定用 药方案。
病例2
患者,男,67岁,因“头晕伴恶心、呕吐一天”入院。

临床药学重点专科 药物基因检测

临床药学重点专科 药物基因检测

在临床药学领域中,药物基因检测作为一项重要的专科技术,正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药物基因检测,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检测个体基因型的方式,来预测患者在药物代谢、药物反应和药物副作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这一技术的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指导,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避免患者可能面临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临床药学重点专科药物基因检测的相关内容。

一、药物基因检测的意义和价值药物基因检测的核心意义在于个体化医疗。

通过药物基因检测,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药物代谢酶、药物受体和药物转运蛋白等相关基因型,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精确的用药指导。

这种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以节约医疗资源,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药物基因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药物基因检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肿瘤治疗中,药物基因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基因型的化疗药物,提高治疗的效果并减少毒副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药物基因检测可以指导抗凝药物的用药剂量,减少出血和血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精神疾病治疗和疼痛管理等领域,药物基因检测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三、药物基因检测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药学领域的进步,药物基因检测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随着个体基因组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药物基因检测将能够覆盖更多的药物类别和疾病类型,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精准的治疗方案。

药物基因检测还将与临床实践和医疗保健领域其他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为构建更为完善的个体化医疗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临床文章写手,我深知药物基因检测对于临床用药的重要性。

药物基因检测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水平,也为医学科学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坚信,随着这一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药物基因检测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为显著的贡献。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是一种基于个体基因信息来指导药物治疗的新兴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个体基因变异情况,预测个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药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从而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药物治疗。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指导意义。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提供个体对药物代谢能力的信息。

某些药物的代谢主要依赖于特定代谢酶的作用,而这些代谢酶的活性可能会因个体基因的变异而表现出差异。

通过对这些关键药物代谢酶基因进行检测,可以预测个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从而指导合理用药。

对于某些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抗凝药物华法林,其代谢主要依赖于CYP2C9和VKORC1基因的作用。

如果患者携带CYP2C9和VKORC1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华法林的代谢能力下降,从而增加药物的血浆浓度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这些个体差异,指导调整剂量和药物选择,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预测个体对药物的药效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个体对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可能因基因变异而表现出差异。

通过对与药物靶标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可以预测个体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指导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

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来说,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的疗效与HER2基因的扩增状态密切相关。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确定HER2基因的扩增状态,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是否适合使用曲妥珠单抗进行靶向治疗。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还可以预测个体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从而避免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某些抗肿瘤药物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而这种不良反应可能与个体体内修复相关基因的变异有关。

通过对这类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可以预测个体患病风险,指导个体用药安全。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促进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发展。

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以人群平均效应为依据,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提供个体差异的信息,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支持。

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

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

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导致血流供应不足。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的再发。

然而,有研究表明个体差异的存在,即便在规范用药的情况下也有患者反应不佳。

CYP2C19基因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在氯吡格雷治疗中的个人化药物反应的方法,并可以指导医生进行适当的药物调整。

【CYP2C19基因与氯吡格雷代谢】CYP2C19基因编码一种细胞色素P450酶,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参与氯吡格雷的代谢。

该药物的代谢经过两个主要途径,CYP2C19酶介导的代谢途径与其他几个细胞色素P450相关酶共同作用。

根据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个体可以被分为偶合子和纯合子,分别对药物代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CYP2C19基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变异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中的个人化反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中,CYP2C19*2和CYP2C19*3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被认为是减低药物代谢能力的主要突变。

患有这些突变的患者,血浆中氯吡格雷的激活程度较低,因此,他们相对于无突变的患者来说,需要更高剂量的氯吡格雷才能达到相同的抗血小板效果。

【CYP2C19基因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基于CYP2C19基因的检测结果,可以为冠心病患者个体化地调整氯吡格雷的用药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CYP2C19*2和CYP2C19*3的纯合子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或选择其他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

而对于CYP2C19基因型为偶合子的患者,可以考虑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使用其他可增强抗血小板效果的药物。

【临床意义】通过CYP2C19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的氯吡格雷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了患者因药物无效而面临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已成为临床合理用药领域的热点话题。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通过分析个体基因型的差异,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指导,以达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药物疗效的目的。

本文将从基因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临床中的作用以及其指导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一、基因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和分析个体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型或基因变异来判断某种特定性状或疾病风险的技术手段。

基因检测技术主要包括PCR扩增、基因芯片、测序等多种方法。

其中PCR扩增是通过酶切法、核酸杂交法等手段对特定基因进行扩增,基因芯片是通过高通量检测技术对数千个基因进行同时检测,而测序则是通过对基因组的直接测序来检测个体基因组的变异情况。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是指通过对患者个体的药物代谢酶、药物靶点受体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以预测个体对某种特定药物的代谢情况、药物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个体化用药、预测药物不良反应和指导药物疗效的评估等方面。

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临床中的作用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临床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用药: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和作用过程受个体基因型的影响,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代谢速度和疗效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针对个体基因型的差异,为临床医生提供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以达到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2. 预测药物不良反应:一些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中存在着遗传相关的药物代谢酶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通过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对某种特定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从而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3. 提高药物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对某种特定药物的疗效情况,从而根据个体基因型的不同来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信息,对药物疗效、副作用、药物代谢等相关因素进行预测和评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发展,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指导意义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不同的患者基因信息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因此,对于一些特定的药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适合不同患者的需求。

例如,对于普通的感冒药物,如果对某些患者的基因结构进行检测后,发现他们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强,可能需要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以免产生过度的药效。

而对于肝癌患者,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信息,可以预测患者对某些药物(如某些种类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进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化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药物相关基因检测还能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药物选择。

医生在治疗患者时,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并最大程度地避免可能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药物选择建议,选择出对不同患者的基因信息最适合的药物,减轻不必要的副作用。

例如,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病时,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结果来确定适当的药物类型和用药方案,可有效地减少耐药性的出现,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除此之外,药物相关基因检测还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

在病人无法获得有效治疗时,医生往往会尝试使用一系列药物尝试治疗,中间往往还需要多次调整,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而对于特定的药物,在对患者基因信息进行了检测后,医生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该药物对患者的疗效、疗效持续时间和副作用等因素,从而让患者获得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而不需要经历循环治疗。

综上所述,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科学的基因检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科学、准确的治疗方案,并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降低医疗成本,也为患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治疗体验。

临床分析基因检测在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

临床分析基因检测在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

临床分析基因检测在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基因检测是一项先进的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个体的基因组信息来了解其遗传风险、疾病易感性以及药物反应性等。

近年来,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基因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特别是在个体化治疗中,基因检测的意义更加凸显。

首先,基因检测可以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往往受到个体基因差异的影响。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个体的基因表达情况、突变状态等信息,进而预测其对特定药物的反应性。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疗效。

其次,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疾病风险,并进行早期干预和预防。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基因变异密切相关,例如乳腺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筛查出高风险个体,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生活方式干预等。

这有助于提前发现疾病的迹象,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降低疾病发生率和死亡风险。

此外,基因检测还可以评估药物代谢能力,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每个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个体基因型有关。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个体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进而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另外,基因检测还可以为家族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和预测提供依据。

一些遗传性疾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个体是否携带相关疾病的易感基因变异。

对于高风险个体,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综上所述,临床分析基因检测在个体化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疗效;同时,基因检测还可以帮助预测疾病风险,进行早期干预和预防,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此外,基因检测还可以评估药物代谢能力,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最后,基因检测还可以为家族遗传性疾病的筛查和预测提供依据。

因此,临床分析基因检测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以促进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为人们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

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探析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相关基因检测逐渐成为了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往往与个体的遗传特征密切相关,而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文将探讨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指导意义,并对其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的意义1、个体差异导致用药效果不同在医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的效果有明显差异。

有的患者可能对某种药物非常敏感,而有的患者则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产生疗效。

这种差异往往与个体的遗传特征密切相关。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靶点等都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反应。

通过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遗传特征,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2、减少用药风险除了影响药物的疗效外,个体的遗传特征也可能影响药物的毒副作用。

有的患者可能由于遗传特征的原因,对某些药物具有更高的毒副作用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通过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来评估患者的毒副作用风险,就可以在用药前就做好风险评估,并针对性地制定用药方案,从而减少用药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

3、个性化用药个体差异导致了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不同,因此临床医生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用药方案。

而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的遗传信息,从而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通过了解患者的遗传特征,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从而提高用药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已经广泛应用的领域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已经在一些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其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调整。

而通过检测患者的CYP2C9基因和VKORC1基因,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对华法林的代谢能力和药效反应,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乳腺癌化疗药物多西他赛(docetaxel)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与患者的遗传特征密切相关,因此药物相关基因检测也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药物个体化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及临床意义
导读
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降脂药、血管扩张药等普遍存在个体差异。

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与药物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及药物剂量提供遗传证据,能极大地提高心血管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性。

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是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目前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抗凝药、抗血小板药、降脂药、血管扩张药等普遍存在个体差异。

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与药物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可以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及药物剂量提供遗传证据,能极大地提高心血管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性。

一、阿司匹林
虽然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抗血小板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不能达到预期临床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

1.COX-1基因多态性:
阿司匹林是非选择性的COX酶抑制剂,突变COX-1单体型CGCGCC显著增加了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病风险[1]。

但是Kranzhofer等[2]通过研究认为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2基因多态性无关。

2.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体(GPⅡb/Ⅲa)是纤维蛋白原的受体,PLA2等位基因可以增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风险,并且携带该等位基因的患者对于阿司匹林疗效不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3]。

二、氯吡格雷
大量的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ACS尤其是行PCI术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抗栓治疗作用[4]。

1.CYP2C19基因多态性:
CYP2C19基因的突变位点有很多,已经发现36个。

东方人突变携带者中,99%以上是属于*2、*3类型[5]。

根据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可将人群分为快代谢(*1/*1),中等代谢(*1/*2,*1/*3),慢代谢(*2/*2,*2/*3,*3/*3),他们在中国人中的频率分别为42.4%、43.4%和14.2%[6]。

2.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氯吡格雷治疗中的影响:
Sibbing等[7]对2 48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研究发现:至少携带一个*2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概率明显高于野生型(1.5% vs. 0.4%, HR=3.81, 95%CI 1.45~10.02,P=0.006),同时发现CYP2C19* 2 /* 2慢代谢型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概率最高(2.1%, P=0.002)。

携带一个以上CYP2C19*2等位基因的患者与不良临床预后有相关性,更容易出现氯吡格雷抵抗[8]。

Spokoyny等[9]通过研究后发现,慢代谢和中间代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时有复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3.CYP2C19基因型检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CYP2C19*2和CYP2C19*3携带者需要增加氯吡格雷剂量,以增强抗血小板效果;(2)换用其他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3)选择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

三、华法林
随着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因素是导致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主要的原因。

目前已知与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相关基因达30余种[9],其中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VKORC1)和细胞色素P450 2C9(Cytochrome P450 2C9,CYP2C9)基因多态性是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解释约37%和6%的剂量差异[10,11]。

1.CYP2C9基因多态性:
CYP2C9基因存在野生型CYP2C9*1和突变型CYP2C9*2~CYP2C9*13[12],其中与华法林代谢最密切的突变型为CYP2C9*2和CYP2C9*3,这2个位点的突变导致CYP2C9活性降低。

常规剂量(5 mg/d)给药会造成华法林血药浓度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

2.VKORC1基因多态性:
华法林通过特异性抑制VKORC1,阻断凝血因子的活化而发挥抗凝作用。

VKORC1在其启动子区存在-1639G>A位点多态性。

Yang等[13]研究发现携带VKORC1-1639G等位基因患者华法林日均剂量增加61%。

3.基于CYP2C9和VKORC1基因型的华法林给药模型:
研究显示,基于CYP2C9和VKORC1以及一些非遗传因素构建的药物基因组学模型,可解释约40%~60%华法林剂量差异[14],大大优化了华法林抗凝
治疗方案。

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联合会(International warfarin pharmaeogenetics consortium,IWPC)收集了5 700例来自4大洲9个国家的21个研究机构使用华法林达到稳定临床疗效的患者信息,并建立数据库。

四、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急用药物,其能够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膜上或膜附近经过线粒体ALDH2的代谢,形成一氧化氮(NO),NO通过鸟苷酸环化酶促使钙离子进入肌浆网和细胞外,造成血管平滑肌扩张,从而缓解心脏缺血症状。

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ALDH2)是19种ALDH 同工酶之一,可以保护心脏免受氧化压力的破坏。

过表达ALDH2基因消除醛类的毒性对人体是有利的,急性与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均减少[15]。

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携带ALDH2基因点突变(ALDH2*2)的个体对心脏疾病更易感[16]。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研究显示ALDH2能够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17]、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8],基因突变后造成酶活性下降,增加冠心病(CAD)和心肌梗死(MI)的风险(CAD:OR=1.28, 95% CI: 1.10~1.48,P=0.001; MI:OR=1.58, 95% CI: 1.15~2.19,P=0.005)[19]。

五、他汀类降脂药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对胆固醇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HMG-CoA起到抑制作用,减少细胞内游离胆固醇,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一)载脂蛋白E(ApoE)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编码ApoE的基因有3个等位基因,分别为E2、E3和E4,并由此产生6种基因型:3种纯合子(ApoE2/2,ApoE3/3,ApoE4/4)和3种杂合子(ApoE2/3,ApoE2/4,ApoE3/4)。

基因型为ApoE3/E3的高血脂症患者在服用氟伐他汀治疗后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降低20.4%和28.7%;而ApoE3/E4及ApoE4/E4患者TC、LDL-C分别降低15.4%和22.7%[20]。

(二)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B1(SLCO1B1)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rganic anion-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OATPs)是重要的膜转运蛋白家族,主要功能是对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进行跨膜转运,OATP1B1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肝特异性转运体,由SLCO1B1基因编码。

SLCO1B1基因存在许多SNP位点,其中388A>G(Asn>Asp)和521T>C(Val>Ala)能够对蛋白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Ghatak等[21]认为SLCO1B1基因、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相关的基因会影响他汀类药物的吸收、代谢,导致不同个体间药物浓度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支持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毒性肌病的基因影响理论。

六、药物基因的临床检测方法
目前,临床可用于药物基因多态性检测的技术,主要有3种:DNA测序技术、实时荧光PCR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

这3种技术初期处理DNA样本方式相同,后续判读检测结果方式有较大差异,适用的检测对象也因此大不相同。

当前,经过CFDA批准的基因检测技术以基因芯片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居多,这2种检测方法已经成为药物基因检测的主流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