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十大经济学效应
10大经济学效应汇总

10大经济学效应汇总经济学效应是指由于一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影响。
这些效应可以影响到个人、企业、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的运行和发展。
以下是十大经济学效应的汇总:1.供需效应: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之一、当供大于需时,价格下降;当需大于供时,价格上升。
供需的变化可以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消费者的购买力。
2.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对一个行为或决策进行微小的变动所产生的额外效果。
例如,当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他们会根据商品的边际效用来决定是否购买。
边际效应对于解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企业的生产决策非常重要。
3.外部性效应: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活动对于不直接参与该活动的第三方所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例如一个企业的生产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也可能是负面的,例如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外部性会影响到市场效率和公共政策。
4.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当个人或社会的收入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经济影响。
高收入可以增加个人或家庭的购买力,促进消费和投资;低收入则会限制消费和投资,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
5.投资效应:投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投资效应是指各种类型的投资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例如,固定资本投资可以增加生产能力;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6.汇率效应:汇率是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
汇率的变化会影响到贸易、利率和资本流动等方面。
例如,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出口商品价格变得更具竞争力,但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对国内生产和消费产生影响。
7.通货膨胀效应: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增加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影响到货币的购买力、工资水平和利率,从而对经济产生复杂的影响。
8.就业效应:就业是一个经济体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劳动力的利用率和经济活动的发展水平。
就业效应是指就业变动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稳定性的影响。
9.技术创新效应: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世界十大著名经济学效应

世界十大著名经济学效应在经济学领域中,经济学效应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经济现象或规律,通常是由各种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这些效应对经济体系和市场具有重要影响,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以下是世界上十大著名的经济学效应:1. 边际效应递减边际效应递减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指的是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时,单位增加所带来的额外产出会逐渐减少。
这一效应在决定生产要素使用量和价格定价时具有重要意义。
2. 托勒密效应托勒密效应是指当政府试图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现象。
这一效应强调了通货膨胀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3. 李普曼效应李普曼效应描述了人们在薪资增长后通常会扩大其消费支出的情况。
这导致了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刺激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4. 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说明了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
这一效应描述了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会导致财富更集中于富人手中的情况。
5. 奥克姆法则奥克姆法则是供需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指出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当需求上升时,价格会下降;当供应增加时,价格则会上涨。
6. 胡克定律胡克定律描述了公司生产效率的增长和成本的下降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一定律,生产规模扩大时,单位成本将会减少,这推动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7. 孟子效应孟子效应探讨了人各自在专业领域中的长处,提倡人们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这个概念也可以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专业优势的发挥。
8. 赫布定律赫布定律描述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存在的品牌忠诚度现象。
根据这一定律,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和信任的品牌,这对品牌推广和市场战略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9. 帕累托效应帕累托效应描述了资源在分配过程中的不均衡现象,即少数资源拥有者会获得大部分资源,而多数资源拥有者则只获得很少的资源。
这一效应强调了资源分配不平等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10. 均衡价格效应均衡价格效应描述了市场在供需平衡状态下形成的最优价格水平。
经济学管理中的十大效应

经济学管理中的十大效应破窗效应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蝴蝶效应什么是蝴蝶效应?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蝴蝶效应”反映了混沌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经典动力学的传统观点认为: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对未来状态所造成的差别也是很微小的。
可混沌理论向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一定要防微杜渐,否则,悔之晚矣。
“蝴蝶效应”启示录,古往今来知多少?近因效应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如下:1. 拿手的机会成本:人们面临的选择往往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因为选择一种选项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的机会。
因此,人们需要考虑他们放弃的选择的机会成本。
2.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人们做出选择的结果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通常会考虑边际效应,以权衡利益和成本。
3. 市场的供求决定价格:市场中的价格往往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供给越多,价格往往越低,需求越多,价格往往越高。
4. 引导手:政府的政策和规定可以对市场经济的行为产生指导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税收、制定法规等手段来引导和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5. 交易使双方获得利益:经济交易往往是为了双方获得利益。
当两个人进行交易时,他们通常会认为这个交易对他们来说是有益的。
6. 市场通常是高效的:由于市场的竞争和自由,市场通常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和决策。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价格会自动调节,使资源得到最佳利用。
7. 政府的干预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尽管政府可以通过干预来改善市场效果,但政府的干预也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
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的浪费。
8. 在长期看,经济增长是关键:长期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至关重要。
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社会福利。
9.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长期权衡关系:经济中通常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关系。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但这可能导致增加失业率。
10. 社会保障是必要的:在市场经济中,一部分人可能无法通过市场获得基本的保障和福利。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公平至关重要。
著名的经济学现象解释

著名的经济学现象解释一、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可太有趣啦!简单说呢,就是在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
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可能会在很远的地方造成意想不到的巨大影响。
比如说,你在课堂上随便说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改变周围同学的想法,然后这种想法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呢。
在经济学里,企业做一个小决策,像调整一点点价格,可能就会引起整个市场的大波动,从供应商到消费者都会受到牵连,一环扣一环的。
二、马太效应马太效应说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就好比在经济领域,那些已经很有钱、很有资源的大公司,它们能更容易拿到投资、吸引优秀人才,然后变得更强大。
而那些小公司或者是新创业的公司呢,没有太多资源,想要发展就更难了。
就像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学生老是被老师表扬,然后就更有信心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而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可能就被忽视了,更难进步了。
在经济学里,这种现象在很多行业都存在,比如互联网行业,大的互联网公司不断吞并小公司或者抢占小公司的市场份额。
三、口红效应口红效应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就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像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的消费能力下降了,但是口红的销量却反而上升了。
这是为啥呢?因为在这种时候,人们虽然钱不多,但是还是想要消费,来让自己心情好一点。
口红相对来说比较便宜,是一种比较小的奢侈消费。
就像有时候我们学生党,月末没钱了,不能去买很贵的衣服或者出去旅游,但是可以买一支漂亮的口红或者小的装饰品来犒劳自己。
在宏观经济层面,这也反映出消费者在经济环境变化时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的调整。
四、羊群效应羊群效应说的是人们往往会跟风,像羊群一样。
在经济学里,投资者就很容易有这种行为。
如果一个投资项目,有几个人说这个好,很多人就会跟着去投资,不管自己有没有真正研究过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就像我们去买东西,如果看到很多人在一个摊位前排队,就会觉得这个摊位的东西肯定好,也想去凑个热闹买一点。
企业也会利用这种效应,比如找一些名人或者网红来推荐产品,很多消费者看到名人在用,就会跟风购买,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了。
著名的十大经 济学效应

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2.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青蛙效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
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
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
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4.羊群效应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5.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能导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被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6.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
行为经济学的十大效应

行为经济学的十大效应
行为经济学的十大效应:
1.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
人们倾向于避免损失,愿意承受更多风险以避免损失,相比收益,人们对损失的感受更为强烈。
2.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不同,会导致人们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人们如何做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划分得与失。
3.锚定效应(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依赖最初的参考点,难以调整,例如,最初的报价会成为后续谈判的基础。
4.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as)。
人们倾向于根据事物的相似性来评估其他事件,但这并不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5.可获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利用容易获取的信息,忽略更可靠的信息。
6.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消费者会将不同来源的收入或支出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影响消费决策。
7.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拥有某物后,人们会高估其价值,难以割舍。
8.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
购买商品时,人们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价值,还考虑交易价格与参考价格之间的差异。
9.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
人们容易因为已投入的成本而继续投入,忽略未来的收益和成本。
10.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
微小的初始变化可能通过连锁反应导致巨大的长期影响。
十大经济学效应的名词解释

十大效应的名词解释效应之一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
也可以解释为: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都将可能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效应之二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效应之三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效应之四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效应之五木桶效应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的十大经济学效应1.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能给一个遥远的国家造成一场飓风。
”这个非常有名的论断,来自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于1963年发表的一篇科学论文。
在论文中,他指出“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通过这篇论文,“蝴蝶效应”一词开始为世界关注。
蝴蝶效应所描述的其实是一种混沌现象。
它指出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给整个系统带来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所有这些企业的管理箴言,都立足于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
应用蝴蝶效应加以理解,便是注意一个个微小事件的影响,将不利的因素消除,避免它们对企业的未来产生恶劣的冲击;将有利的因素强化,使它们对企业未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不仅企业如此,对于个人,也同样需要注意“蝴蝶效应”。
每个人都应该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从而为自己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
在今天,“蝴蝶效应”正借助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以及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令越来越多的人为之着迷、为之深省。
经济学点睛:“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它指出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有可能被累加、成倍放大,对系统的未来状态产生巨大影响。
“蝴蝶效应”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在经济领域同样如此。
对于企业,一名管理者要格外注意“蝴蝶效应”的作用。
同时,对于个人也同样需要注意“蝴蝶效应”。
要努力捕捉到那些有益的“蝴蝶”,从而为自己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
2.为什么富者更富,穷者更穷——马太效应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往往会选择生意比较好的饭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也不愿意去一个客人寥寥的饭店。
到医院就诊,我们宁愿在一个有名望的医生那里排长队,也不愿意到同一个科室医术平平的医生那里就诊。
于是,人多的饭店客人越来越多,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少的饭店人越来越少,最终门可罗雀,只好关门大吉,这就是可怕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源自于《新约•马太福音》: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1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winnertakesall)。
值得惊奇的是,在人类资源分配上,《马太福音》所预言的“赢家通吃”现象十分明显:富人享有更多资源——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穷人却变得一无所有,就是经济学中通常说的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经济学点睛: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后,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3.随大流是明智还是愚蠢——羊群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牧羊人在自己的羊群前面横放了一根木棍。
第一只羊率先跳了过去,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会效仿那只领头羊的样子,跟着跳过去。
接下来,牧羊人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存在了,它们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才通过。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羊群效应”,也叫做“从众心理”。
显而易见,羊群效应所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弊端就是“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特别是在投资领域,更是如此。
在经济学上,羊群效应主要用来指由于信息不充分,投资者很难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趋于相同并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在这种羊群效应里,也许个体采取的是理性行为,然而,却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行为。
一般来说,羊群效应主要出现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
在这个行业里,如果有一个领先者(姑且称之为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他所取得的利益以及他的行为方式就会被整个羊群不断模仿。
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争先恐后地去哪里“淘金”。
4.竞争让市场更高效——鲶鱼效应挪威人以喜欢吃沙丁鱼而闻名,尤其是鲜活的沙丁鱼,在市场上价格要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沙丁鱼活着运回渔港。
可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人们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因为狭小、拥挤的空间,而窒息死于渔船返港途中。
人们绞尽脑汁,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
后来,人们发现,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是,它的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闭口不谈沙丁鱼存活的诀窍。
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得以揭开。
人们惊讶地发现,秘密竟是那样的简单。
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食的鲶鱼。
鲶鱼进入鱼槽后,在陌生的环境里四处游动。
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
这样一来,虽然也有那么几条沙丁鱼被鲶鱼吃掉,但是大部分沙丁鱼却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很快,这个故事广为传扬,人们还从中提炼出了一个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
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
因此,有着安逸于现状的趋向,即使面临窒息而死的危险也是如此。
而船长则利用了鲶鱼的作用,来保证沙丁鱼运动起来,从而存活下来。
这种以危机感促进生存的“鲶鱼效应”,在大自然里可以经常见到,草原狼就是一例。
5.“短板”往往决定最终的结果——木桶效应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换句话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溜以,“木桶效应”也被称为短板效应。
“木桶效应”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有一块不够高,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经济学家经常使用这个现象来说明在经济活动中,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影响整体的绩效,甚至会导致全面溃败。
所以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实现配置的最优化,往往要在薄弱环节上下工夫。
6.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棘轮效应宋代大政治家司马光在写给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有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他写这句是要告诫儿子不要沾染纨绔的习气,要保持俭朴清廉的传统美德。
司马光一千多年的一句家训,?道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原理:消费习惯具有不可逆性,经济学家称为“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不容易向下调整。
特别是在短时间内,消费习惯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非常大,就像有棘爪防止倒转的棘轮一样。
这种习惯效应让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也就是相对于自己以前的最高收入额,即使收入水平下降,个人的消费习惯也不会随之下降。
即所谓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7.经济雪崩的秘密——多米诺骨牌效应多米诺骨牌是一种非常精彩的游戏,它用木制、骨制或塑料制成长方形骨牌,在游戏进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
只要轻轻碰倒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在第一块倒下的骨牌的带动下产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
这一游戏从其诞?之日起,就令人着迷。
目前,多米诺骨牌的世界纪录是从轻轻推倒第一张牌开始,依次传递,结果成功推倒了340万张骨牌。
从所拍的视频可以看出,骨牌依次倒下的场面蔚为壮观,其间显示的图案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多米诺骨牌蕴涵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其原理是,当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其重力势能便转化为动能,当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己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
这样,就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8.学会适应未必是好事情——青蛙效应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次著名的实验。
实验研究人员捉来一只健硕的青蛙,冷不防把它丢进一个煮沸的开水锅里。
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那势必让它葬身的水锅,安然逃生。
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往锅里放入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进锅里。
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接着实验人员在锅底偷偷地用炭火加热。
青蛙不知究底,悠闲自得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它已经适应了逐渐升高的水温,并以之为乐,没有逃出温水的想法。
慢慢地,锅中的水越来越热,青蛙开始察觉不对劲了,等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让自己熬受不住了,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已经为时过晚,它欲跃乏力,全身发软,呆呆躺在水里坐以待毙,直至被煮死在锅里。
实验的结局很是耐人寻味,青蛙第一次能死里逃生,是因为它意识到危险,尽其所能进行了抗争;第二次葬身锅底,则是由于它在适应了温水后,没有改变现状的想法,而到了不得?跳出温水时,已经失去了改变现状的能力。
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青蛙效应”。
9.政府投资多,私人投资必然少——挤出效应在批发市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年由于市场对某种商品的供需状况发生了变化,从而经营该商品的摊位出现了增加或者减少的情况。
几年前的挂历市场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
随着网络、手机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统的挂历需求越来越小,结果,大量挂历批发商出现严重的产品滞销,许多人不得不将资金撤出这一市场,转而投入到其他更有机会的商品领域。
这就涉及一个“挤出效应”的概念。
通俗而言,挤出效应是指在一个市场里,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变化,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它突出表现在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10.为什么会“以偏赅全”、“爱屋及乌”——晕轮效应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在电视里,在网络上,忽然看到关于某个娱乐明星的负面新闻,有时甚至是一些丑闻时,自己会非常震惊。
因为,在惯常的印象里,这个明星的形象是那么的健康、明朗、阳光,突然面对负面消息,人们一时间无论如何难以接受。
其实,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会明白,我们心中对这位明星的印象是由他(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而他(她)的真实人格,大部分人是不得而知的。
无形之中,人们在关注那位明星时,他(她)的身上其实披了一圈美好的“月晕”,正是这层月晕,遮掩了明星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