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

合集下载

华裔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探究

华裔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探究

华裔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探究作者:孙璐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由于第三次信息化革命的兴起,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社会各行各业都掀起了滔天浪潮,互联网凭借其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使得社会发展迅速迈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同时也使得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

在新时代的全球化背景下,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在很大程度上给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民如何认知并接受异种文化指明了方向,对于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人群如何相处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一.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的简要描述在一九八三年的诺贝尔奖发布会上,华裔美国著名作家以其作品《大地》而夺取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崇高荣耀。

在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当中,以王龙一家的人生起伏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在旧中国背景下农民的日常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农民形象。

在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的创作过程当中,赛珍珠对于写作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进,突破了传统写作范围的束缚,首次以中国农民的视角出发,对于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与探索,并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为基础进行中国形象的宣传,使得西方可以更加全面化、系统化的了解中国文明的内在含义,有效提高了中国与西方群体的交流与沟通,为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播指的是信息从一方到另一方的传递过程,而跨文化传播指的是跨国文化背景的隔绝将信息从一方到另一方的传递过程。

从本质上讲,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就是一种文化所产生的信息知识,在另一种文化当中造成影响的过程。

赛珍珠有着四十多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认知和了解,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经历和见解也为赛珍珠在对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认识,使得赛珍珠可以摆脱西方群体对于中国形象的刻板固有认知,以一个公平公正的角度去进行《大地》的创作,以不偏颇的认知去进行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角解读赛珍珠的《大地》中的文化意象

跨文化视角解读赛珍珠的《大地》中的文化意象

跨文化视角解读赛珍珠的《大地》中的文化意象作者:王丽新来源:《消费导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赛珍珠(Pearl S.BUCk)的代表作之一《大地》对中国农村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生动真实描述,以一个外国人独有的视角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农村面貌。

本文旨在分析赛珍珠在《大地》中对于乡村中国意象的理解。

并试图从文化身份角度探究赛珍珠对于乡村中国意象理解的原因,进而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赛珍珠《大地》中国文化意象文化身份一、引言国内关于赛珍珠《大地》的研究颇多,但却鲜有对于《大地》中意象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内涵的研究。

通过赛珍珠在《大地》中的描写,一幅幅生动的乡村中国面貌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传递着质朴的中国传统乡土文化。

如今,中国农村相比赛珍珠《大地》中描写的面貌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文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未变。

赛珍珠作为西方作家,架起了一座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因此,本文将分析《大地》中赛珍珠对于乡村中国的意象的理解,并文化身份角度分析赛珍珠在《大地》中的对乡村中国意象理解的原因。

一、赛珍珠对于乡村中国意象的理解中国是她理想的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作为一个外来客,最让她看中的是有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传统。

她希望中国能坚持按照我们的传统文明永恒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应该是和谐的,简单纯粹的。

赛珍珠的《大地》展现了她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双重的文化背景。

她注意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共同特质并选择了乡村中国这个永恒的意象。

乡村中国《大地》的文化蕴涵是通过土地的意象展现的,并且这些意象在感情上是一致的。

文学源于人性,基于人性,终于人性。

在《大地》中,赛珍珠准确地将乡村中国展现出的意象作为人性的基础,揭露了埋藏于它们中的文化。

赛珍珠为世界打开了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窗户。

1.土地是中国农民的支柱赛珍珠的《大地》通过她塑造的一系列角色表达了土地就是中国农民的精神支柱。

从“陌生化”语言看中国形象构建研究-----以赛珍珠《大地》为例

从“陌生化”语言看中国形象构建研究-----以赛珍珠《大地》为例

从“陌生化”语言看中国形象构建研究-----以赛珍珠《大地》为例发布时间:2021-08-20T10:35:59.560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5期作者:张燕[导读] 赛珍珠出生于美国,成长于中国。

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给予她创作上的另一种可能。

张燕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94摘要:赛珍珠出生于美国,成长于中国。

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给予她创作上的另一种可能。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赛珍珠的《大地》的贡献对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如何认识异域文化,如何与来自异域文化的人相处,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陌生化”语言,来研究赛珍珠是如何从客观角度描写中国形象,让中国读者窥探他者客观角度下的中国,发现熟悉的文化背景下被忽视的弊端,从而达到中国形象自我构建的目的。

关键词:陌生化;赛珍珠;大地;中国形象构建一.简介俄国形式主义学者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论及陌生化问题时强调“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本文认为:陌生化只是作为文学语言的一种呈现方式,而非文学的本质特性。

近代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演变。

先后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

当前的中国形象在自我定位与外部认知上依旧存在一定的反差。

中国形象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可以由具体直接的中国人形象来体现。

中国人形象包括两种:一种是在中国本土生活的人,另外一种是在本土之外生活的中国人。

与此同时,也包括外国作者笔下的中国人,如本文中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形象。

本文采取自建小型语料库的方法,从赛珍珠《大地》中找出表现人物身份和语言存在错位关系的语言,并以这种错位关系来分析赛珍珠是如何运用“陌生化”语言来从相对客观的角度描写中国形象,既让西方打破对中国的传统看法,也让中国读者以他者的角度看自我,更加客观的反思自己的不足,达到中国形象建构的目的。

二.“陌生化”语言构成的双重文化视角1.人物语言有多余①So far as I know she is virgin. She has not beauty enough to tempt my sons and my grandsons ...... (P19)这段话是当时王龙进城去地主黄家去娶阿兰时,黄家老夫人对阿兰情况的描述。

浅析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农民形象

浅析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农民形象

浅析赛珍珠《大地》中的中国农民形象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大地》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的产物。

在这部被瑞典文学院誉为“对中国农村生活”具有“史诗般描述”的作品中,赛珍珠以同情的笔触和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写出了“农民灵魂的几个侧面”。

标签:大地;中国农民;农民灵魂描写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北方农民生活的巨著《大地》三部曲的问世,使赛珍珠享誉文坛。

其中出版于1931年的《大地》,“因其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写”〔1〕而先后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豪厄尔斯最佳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无意全面评价赛珍珠其人其书,只想就《大地》中的中国农民形象谈些粗浅的看法。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接触过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但她所关注的首要对象是农民,这固然是受到她的丈夫、美国农业专家约翰·洛辛·巴克的影响,同时也不能不说明赛珍珠切入中国人生活的角度是独特的、准确的、深刻的。

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体仍然是农民。

赛珍珠紧紧抓住农民,通过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永恒关系来表现时势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兴衰。

过去,中国的古代文学一直给人展示那些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以至于人们只看到了中国文明中的士人文化和儒士雅兴。

在现代,尽管有许多作家关注农民的命运,特别是鲁迅对农民的描写深入骨髓,但都不是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核心。

而赛珍珠则以一种朴素的、古老的、甚至是愚昧的农民文化来界定中国的传统,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中渗透着泪水的人们,祖祖辈辈生于土地、长于土地,与土地相伴而终。

他们的土气、愚笨恰恰是中国人另一种高尚情怀的表现。

他们“乃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们紧贴着泥土,紧贴着生与死,紧贴着乐与悲。

……在他们中间,我看到的是真而又真的人。

”围绕着王龙与土地的关系,赛珍珠从人与土地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和土地使人性净化、土地使人性堕落这两个层次刻画了中国农民的形象。

赛珍珠在《大地》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这些人物的性格有的单纯、有的复杂。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摘要: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赛珍珠的作品《大地》不仅引起了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围绕着王龙与土地的关系,赛珍珠揭示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这一永恒主题。

她试图向她的读者证明:只要愿意接受,人类是存在着广泛的共性的。

尽管她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描写不乏偏颇之处,她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土地;改变形象;文化交流生活在信息资讯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往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日常事情,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我们想到了毕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并对她进行认真地研究。

赛珍珠的一生大部分在中国度过,她的作品和中国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她试图向读者证明:只要愿意接受,人类是存在着广泛的共性的。

她的作品主题涵养了女性、情感、亚洲、移民和人生际遇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地》。

农民王龙的生活故事使她最终于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瑞典学院的评语是:“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一、改变中国农民形象《大地》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不仅引起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受到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影响,东方主义者很容易建立起一系列的二元对立面,认为欧洲人优越,文明,先进,理智且强壮,而东方则劣等,野蛮,落后,糊涂且软弱。

当时来华传教士的一些记录,可以说明美国人心目中的一种中国形象。

大多数传教士“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令人沮丧”。

有一位传教士这样总结她对中国的最初印象“首先,中国人充满迷信。

第二,他们惧怕外国人。

第三,因为尊重死者而使中国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场。

最后,极度贫困。

”而另外一位传教士则写道:当我最初看到这些人的时候,他们看上去不像人类而像动物。

这是当时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背景,也是《大地》暂时消除或改变的中国形象背景。

从赛珍珠的《大地》看其跨文化传播方式

从赛珍珠的《大地》看其跨文化传播方式

从赛珍珠的《大地》看其跨文化传播方式作者:段玉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3期[摘要] 美国作家赛珍珠凭借一系列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荣膺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大地》被公认为是其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因此这部小说也最能体现赛珍珠的跨文化传播思想与理念。

通过对《大地》文本的分析,笔者总结出赛珍珠的三种跨文化传播方式,进而可以对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赛珍珠;《大地》;跨文化传播方式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获得持久的发展与生命力,就必须面向世界,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对全球社会的变化保持强劲持久的适应能力。

而此时,美国作家赛珍珠作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大地》被众多评论家认为是赛珍珠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因此也最能体现其跨文化传播思想与理念。

笔者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总结出赛珍珠的跨文化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跨文化的叙事视角和有效的传播语言。

在《大地》这部小说中,赛珍珠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真实地再现皖北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

因为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她本人也一直把中国称为她的“第二祖国”,她与中国的普通百姓共同生活,他们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中国人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像大多数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中国是一个神秘诡异的地方,西方人对中国要么盲目地崇拜,要么无端地轻视,他们不知道中国人其实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思维,正常人的生活。

所以,赛珍珠笔下的王龙既不是完美的圣人,也不是邪恶的魔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有大地一般广阔胸怀的农民,但他也摆脱不了人性的弱点,“饱暖思淫欲”,富裕后的王龙嫌弃糟糠之妻——阿兰,纳妾寻欢,远离土地。

赛珍珠的这种描写让西方读者感觉到王龙这个人物的真实,他好像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

从跨文化视角浅析影片《大地》中的王龙形象

从跨文化视角浅析影片《大地》中的王龙形象

从跨文化视角浅析影片《大地》中的王龙形象作者:杨霞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5期摘要:《大地》是世界上第一部由西方人用英文书写的描写中国农民及其心理状态的小说,在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存在误解和偏见的情况下,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特别是在改编成同名电影《大地》后,传播更为广泛,影响力也大大提升,改变了中国及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在西方人心目中落后、愚昧、无知的形象。

但毕竟是西方人作为导演及主演的影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与传达的精神都是带有西方色彩的,特别是在主角王龙身上表现尤其明显。

关键词:《大地》电影王龙形象跨文化1931年赛珍珠《大地》出版,1932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1998年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中国时告诉中国朋友:“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的。

”可见赛珍珠与《大地》对美国人的影响之大之深之久远。

而《大地》在被改编成电影之后,不管是受众还是传播范围都更加广泛,影响也更为直接。

[1]赛珍珠,美国女作家,出生三个多月就被身为传教士的父母带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将近40年。

她的父母为了方便传教,生活在中国普通老百姓中,这使得赛珍珠能够对中国底层社会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见证了当时中国动荡的社会现实与人民所经历的苦难。

赛珍珠小说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描写和刻画都是建立在真实了解基础上的,但是赛珍珠毕竟是美国传教士的女儿,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她,仍然深受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她是在美国读的大学与研究生,这个时期也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赛珍珠身上具备着中西方文化的双重文化特质,这点在小说中有很明显表现,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不做赘述。

既然作者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小说也有中西方文化的特点,那么作为好莱坞的改编影片,在导演和主演都是西方人的情况下,影片中所带的美国文化色彩或者说西方文化色彩都会增多,也更为明显,这点在主角王龙身上可见一斑。

赛珍珠《大地》——透过形象学外部研究的分析

赛珍珠《大地》——透过形象学外部研究的分析
吴 小 鹏
( 福建 师范大 学福 清分校 外语 系, 福建 福 清 摘 30 0 ) 5 30
要 :西方 大力传播 中国文化 而产生深远影响 的西方女作 家 中, 首推 关 国作 家赛珍 珠 。她 以安徽宿 州的
农 民生活为素材创作 了小说《 大地》, 并且 因为《 大地》 对 中国农 民生活 史诗般 的描述 , 实且取材 丰富” 她的 “ 真 和
以 通 过 英 文 来 撰 写 以 中 国 为 背 景 的作 品 , 实 地 呈 现 中 国 真
龙的一生。他 自幼丧母 , 在茅草屋 里与父亲相依 为命 , 生活 极端 困苦 , 即便 如此 , 和四周邻 居依然 精神饱 满 , 生 但 他 对
活充满信心。他们耕 田种地 , 自己 的辛 勤劳 动来谋求 生 用 存 。在姻缘巧合之下 , 王龙 去被 称为 大宅院 的富豪之 家迎
好 地 引 导跨 文 化 交 流 。
关键 词 : 赛珍珠 ; 形象学 ; 外部研 究 ; 中国民俗
d i1. 99 ji n 10 5 5 .0 0 1. 6 o:0 3 6/ . s. 00—பைடு நூலகம்7 7 2 1. 10 9 s
中图分 类号 :16 4 I0 .
1赛 珍 珠 的 介 绍
文 献标 志码 : A
方世界对于人类 的一个伟大而重要 的组成部 分一
中国人
民有了更多 的理解 和重视 。你用 你 的作品 , 使我 们懂 得如 何 在这人 口众多的群体 中看 到个 人 , 向我们展 示 了家庭 并 的兴衰变化 , 以及土地在构建 家庭 中的基 础作用 。由此 , 你
赋予了我们西方人一 种中 国精 神 , 我们 意识到 那些 弥足 使 珍 贵的思想情感 。正是这 样的思 想情感 , 把我们 大 家作 才 为人类在 这地球上 连接 在一 起 。 … 这 是瑞 典皇 家 学 院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1932年凭借其创作的小说《大地》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家。

作为华裔美国文学小说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大地》以王龙一家的生活为主线,为读者创作了一幅幅旧中国农村广阔、独具特色的民俗画面,为世界读者呈现了鲜明的中国农民形象。

赛珍珠创新式地从中国人视角出发,对旧中国城镇及农村生活予以了描绘,并透过中国小说艺术特征及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等视角向西方展现中国,推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

传播是发生于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相互间的信息共享,而跨文化传播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传播。

换而言之,跨文化传播指的是产生于一种文化中的信息,却要脱离该种文化开展解读。

赛珍珠与中国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某种意义上而言,她的成长环境中满满都是中西方文化、语言等的交织融汇。

与此同时,该种独特的环境又为赛珍珠观察中国社会文化提供了特有的视角及契机,使她可摆脱国家、文化的束缚,秉持一种深远的、认同的姿态去传播中国形象。

此外,作为一个跨文化的传播者,赛珍珠的独特经历使她可感同身受地领会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及情感,并很好地创作出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作品,进一步为中国形象传播发挥有效媒介作用。

一、国家形象概述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的认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表现出一定的二元性,换言之即为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

与此同时,国家形象还是国家软实力、国家影响力的反映,其可对对外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

国家形象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其关乎国家相互间的关系,可左右政策走向,可左右社会公众认识。

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改善负面国家形象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近代中国形象历经了翻天覆地的演变,先后经历了衰败中国、新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中国等形象演变。

当前的中国形象,在自我定位于外部认知上依旧存在一定的反差。

现如今,是近代以来中国对自身国家形象认定的最佳时期,然而外部世界对中国看法仍然存在分歧,尤其是对中国作为大国的行为,存在极大认知差异。

二、跨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传播(一)《大地》之前的中国形象在19世纪很大一部分欧洲及美国人看来,中国的形象是“妖魔化”的。

中国作为一个神秘的国度,其总是被冠以万恶之薮、黑暗、不自治等标签。

而这一时期,众多西方国家则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革命,其社会文明程度显然是中国落后的封建主义所不可比拟的。

这一时期的西方人看中国,总是带有一种优越感。

而西方的一些作家,在他们对中国进行描述时,通常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藐视意味及阴暗色调。

在一些西方著作中,中国人被描写成懦弱的、奸诈的、卑贱的无耻之徒,并强行编造了中国人诡计多端、暗杀、强奸等情节。

连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与他人联手创作了一部有名的闹剧《阿兴》,其中不乏歧视、丑化中国人的情节。

那时期有一些西方人,自称是“中国通”,他们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着力将中国人描绘成卑贱、愚昧的形象,唯有基督教方可使中国人走向开化、文明。

在中国度过童年、少年及青年前后多年时光的赛珍珠对于中国形象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她对中国文化风俗、社会生活尤为了解。

在她初回美国时,对这些情况不仅感到震惊还十分愤怒,她对所有将中国形象“妖魔化”的作品都嗤之以鼻。

美国人民对于同处在一个世界上并且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不仅冷漠而且愚昧。

赛珍珠寄希望于借助自身的小说、译著,以将中国人勤劳善良的形象展现于美国人民面前,将中国劳动者的喜怒哀乐尽可能地描绘在她的著作中。

赛珍珠深入观察、如实描绘,透过她的作品可深刻领略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她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

赛珍珠一生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所奔走,其作品中充满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二)《大地》之后的中国形象《大地》的推出及其广泛传播,使西方读者认识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

《大地》打破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偏见,转变了长期以来西方一直流传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引领西方读者感受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认识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所拥有的共同品质,以及中国人所拥有的人类共同特质。

《大地》在故事情节方面鞭辟入里地描绘了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密切联系,其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质朴,且具有人性中一系列崇高品质的中国农民形象,通过对这一系列人类共同特质的彰显,相较于其他一味塑造刻板人物形象及异域文化的“套话”作品,更能够赢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大受众的思想共鸣。

尤其是《大地》中主人公王龙、阿兰的形象,首先,在主人公王龙心中,他对土地有着深切地渴望,他甚至认为他是被土地所拥有的,有此使得他觉得即便贫穷但(下转第34页)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赛珍珠的贡献对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如何认识异域文化,如何与来自异域文化的人们相处,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通过阐述国家形象的内涵特征,对跨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传播展开探讨,以期为促进跨文化下中国形象传播的有序进行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大地》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032-02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陈孝柱 张 芳 李欣月(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作者简介:陈孝柱,男,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

研究方向:发展传播学、政治和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项目编号:201710361184); 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亚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项目编号:SK2018A0088)。

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扩大师生之间的课外沟通。

因为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是无刻不在的,师生之间的随时沟通能促进学生形成关注媒介的良好思维习惯。

老师督促学生能通过各种媒介去发现除播音主持以外别的领域,以此来达到扩大视野、观察生活、洞察社会的目的,使得呆板的理论教学有了人情化,而不仅仅只局限于专业技术的教授。

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媒介素养潜移默化地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其作用不可估量。

这不只是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更是教学态度的改变。

最后,引进校企合作的项目制教学。

从我国教师录用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以文凭、职称来衡量教师的录用标准,但是在专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领域,许多教师都没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而只有播音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但这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还有一些纸上谈兵的意味。

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形式,既能引进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教学,还能引入企业的项目资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互联网平台的相关项目中去,在具体的“实习”氛围里真切地理解媒介的意义。

校外教师和校内教师的联合培养,才是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而非仅仅只是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区别。

(二)教学内容的回归:对比思维与启发真正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味地去使用和浏览各种网络媒介和APP客户端,而是一种对新事物分析判断与接受适应的能力。

首先,应学会对比不同媒介之间的特点。

比如将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客户端APP等不同媒介进行研究,在接触不同媒介时,了解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媒介没落了,有的媒介却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脱离内容本身,让学生追本溯源的对传播工具本身进行思考,会比单纯地接触新事物要事半功倍。

其次,懂得分析媒介的内容。

同样的一起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报道的角度,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通过对新闻时事的分析,来判断媒介的价值观与立场,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国际报道当中,例如美国之音、BBC、ABC、NHK等各国媒体的国际立场都不相同,各自的报道观点都有着很大的冲突,如果学生能对这些媒介进行横向对比,再通过对媒介的表层文本进行分析,找出深层的社会内涵、文化因素,自然可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能力。

最后,学会运用各种媒介来表达观点。

学会使用各种媒介是其次,在智能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这已不是难事。

但是要能通过各种主流平台发出自己的观点,才是学生个体意识、自我意识的有力体现。

传统的播音主持教育只是在不断地磨练学生的表达技巧,但是其思维内涵的积累却很少受到重视,使得很多毕业生给人“虚有其表”的印象,这也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一大硬伤,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懂得发声,敢于发声,发出有力量的声音,才是有独立人格的播音主持专业人的表现。

五、结语综上所述,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融入媒介素养课程,不只是尝试接触新媒体的表层,而是回归对媒介本身的思考。

参考文献:[1]邱茂玲.“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的新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8(24).[2]张蕙.多媒体视野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电视指南,2017.[3]田青.播音主持专业即兴口语表达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张雅莉.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危机与展望[J].西部广播电视,2017.(上接第32页)也非“低贱的人”,因为脚下有土地,生活才能充实。

其次,作为赛珍珠刻画的一个十分成功的女性形象,阿兰不仅是饱受欺凌的中国农民妇女形象,同时她还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及不屈的人格,这些形象均有别于西方传统语境下的中国人形象,并由此充分感动和打动了西方读者,使他们对中国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提高了中国人的形象。

赛珍珠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及中国人的看法,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言,是赛珍珠和她的创作为广大的欧洲人民提供了第一幅关于中国农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长卷。

三、结束语总而言之,小说《大地》一经出版,同年在美国便印刷了100万余册;还被改编为话剧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青睐;次年便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1936年又被电影公司改编为电影形式,扮演女主人公的奥地利演员路易丝·顿纳也因此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从1938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20世纪60年代末,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统计数据显示,《大地》英文本总计印行70余版次,印刷超过几百万册;赛珍珠作品总计100余种,更是被翻译成全球145种文字,因而她也是现阶段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赛珍珠的跨文化创作,一方面在半个多世纪之前便为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创造了契机,另一方面对现代文学创作表现出高度的指导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赛珍珠的贡献对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如何认识异域文化,如何与来自异域文化的人们相处,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即便中国形象对应呈现的是异域人们对中国进行的一种表述,然而形象的传播仍旧离不开以中国为主体开展的自我实践。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上表现出一定的缺失问题,如何摆脱形象传播中“他塑”问题,便成为人们开展跨文化传播所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关键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