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合集下载

恶性间皮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

恶性间皮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

恶性间皮瘤18例临床病理分析秦皇岛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康文喜谢芳芳岳秀杰王小聪邮编:066001 恶性间皮瘤是来源于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临床较少见。

本文收集恶性间皮瘤18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性别和年龄本组18例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岁,平均68岁。

1.2 病程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最短5天,最长18年。

1.3 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18例中发生于胸膜者1例,发生于腹膜者17例。

临床表现因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发生于胸膜者临床表现咳嗽、胸闷。

发生于腹膜者临床检查12例可触及腹部包块,9例有腹痛,11例纳差,腹胀、乏力、体重减轻等各8例,4例有腹水,少数病例有发热、呕吐、便秘、月经多等症状。

1.4 实验室检查18例腹部CT检查发现有肠管受压,肠袢间距增宽,肠外形呈锯齿状改变。

13例血沉增快(38~60mm/h),5例碱性磷酸酶升高,B超检查提示腹部实质性包块。

1.5 手术所见5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脏层和壁层弥漫散在大小不等灰白色结节,部分结节相互融合成较大的肿块,腹膜增厚。

其余大多数为单发,分别见于大网膜、肠系膜、十二指肠、后腹膜、及盆腔。

1例发生于胸膜者行开胸肿物切除术,见肿物呈半球形自浆膜向外生长突入胸膜腔。

肿物最大直径24cm,最小3~5cm之间。

8例有完整包膜,但有的肿物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

2 病理学检查2.1 巨检肿瘤质地较硬,切面实性,灰白色或灰褐色,鱼肉状。

多数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2.2 镜检光镜下瘤组织结构多样,但肿瘤实质均由上皮样瘤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样瘤细胞构成。

根据瘤细胞的形态,恶性间皮瘤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⑴上皮型:18例中有6例为上皮型,瘤细胞为多边形,胞浆丰富,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及核仁清楚,间变明显,瘤细胞呈片状、条索状及腺管状排列。

⑵未分化型:未分化型1例,瘤细胞呈多边形,大小不等,核呈椭圆形,大小不一,染色质深,颗粒粗,见较多瘤巨细胞,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分布。

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 病理及影像学诊断

恶性胸膜间皮瘤临床 病理及影像学诊断

谢谢观看
流行病学
MPM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与石棉暴露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石棉是一种具有 致癌性的天然纤维材料,长期接触石棉可能会导致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其中 就包括MPM。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石棉暴露的工人和环境中高石棉暴露地区的 人群MPM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病理学
MPM的组织学特点包括肿瘤细胞呈巢状、乳头状或实性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 有核分裂象和肿瘤性坏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MPM可分 为三个亚型:上皮型、肉瘤型和混合型。上皮型最常见,约占60%-70%,肉瘤 型占20%-30%,混合型最少见,约占10%-20%。
3、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针对每个患者的个性化 治疗正在成为现实。通过对患者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可以找到特定的突变基因 和药物反应模式,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4、免疫治疗进展:尽管PD-1/PD-L1抑制剂在治疗MPM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总体疗效改善有限。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寻找更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如增 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剂量或使用频率,或者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的免疫检查点 抑制剂来提高疗效。此外,探索如何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 研究方向。
在CT影像上,MPM通常表现为胸膜结节、肿块或弥漫性增厚。肿块常侵犯肋间 肌和胸骨,也可侵犯纵隔和膈肌。MRI可提供更丰富的影像信息,如肿瘤的血 管分布、侵犯范围和胸水的情况等。通过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判断MPM 的类型、分期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临床特点
MPM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痛、呼吸困难、咳嗽、体重减轻等。胸痛通常为持续 性胸痛,呼吸困难通常在病变晚期出现。咳嗽通常伴有咳血痰或咯血症状。这 些症状可能与肿瘤侵犯肋间神经、胸膜或胸壁有关。

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图2肿瘤细胞呈片状分布HE 低倍放大图1病理诊断结果注:肿瘤细胞多呈腺管状、条索状排列,浸润间质,似腺癌,细胞明显异型,见大片出血坏死,并见含铁血红素沉着、慢性炎细胞浸润HE 低倍放大。

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特征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刘爱玲,陆亚平(如皋市中医医院病理科,江苏南通,226500)摘要:目的对1例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

方法石蜡包膜,4μm 病理切片,HE 染色,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

结果肿瘤组织以腺管状结构为主,部分实性片状结构,少许乳头状结构,表面覆于单层异型瘤细胞。

肿瘤细胞EMA+、CK-Pan+、Vimentin+、Calretinin 弱阳性、Ki-6730%+、Bcl-2+、P53弱阳性。

结论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临床首先以鞘膜积液收治入院,病理诊断是确诊依据。

关键词:睾丸鞘膜;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恶性间皮瘤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413(2016)18-0049-02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极为少见、侵袭性较高、原发于胸膜的恶性肿瘤,是胸膜原发性肿瘤中最为多见的类型之一。

但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属于临床罕见病,因此对该病的临床诊断、病理诊断等尚缺乏明确认识。

本研究选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1例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结合临床资料及文献资料进行探讨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患者,年龄86岁,患者发现阴囊包块40年,自觉逐年增大,走路不便,疼痛近1月,无发热恶寒。

血常规、血生化、睾酮水平正常,AFP 正常。

左阴囊有14cm ×11cm ×9cm 大小的不规则包块,质韧,有囊性感,下端压痛明显,透光试验阳性,未扣及睾丸;右睾丸正常。

术中完整取出鞘膜,囊内有咖啡色浑浊液。

1.2方法鞘膜组织用4%甲醛液充分固定后,莱卡切片机4μm 石蜡切片,HE 染色后显微镜观察。

免疫组化染色采用Maxvision 一步法,试剂均来自Maixin-Bio 公司的单克隆抗体。

恶性间皮瘤的分子病理学诊断

恶性间皮瘤的分子病理学诊断

恶性间皮瘤的分子病理学诊断摘要:弥漫性恶性间皮瘤(DMM)的诊断可能是病理医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迄今为止,通过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等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均无法使DMM的诊断准确率达到100%。

近期《诊断病理学杂志》连续刊文对DMM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诊断进行了讨论。

本文拟从分子诊断的层面介绍分子技术及其在DMM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以期加深对DMM这一特殊肿瘤的认识,为全面了解DMM的病理现状及其新进展起到推动作用。

弥漫性恶性间皮瘤(diffuse malignant mesothelioma,DMM)是一种具有多种组织学特征的肿瘤,这些特征与大量的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极为相似,这就决定了DMM的形态学谱需要与许多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大量的研究证明,当今的分子技术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上起着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通过形态学结合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等一系列补充手段,均无法使DMM的诊断准确率达到100%。

这就促使研究人员去研究发现与DMM特异性诊断相关的分子标记物。

本文拟对分子分析技术及其在DMM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作为对近期《诊断病理学杂志》关于“恶性间皮瘤病理诊断”及“恶性间皮瘤的免疫组化诊断”两篇文章的呼应与补充,以期加深对DMM这一特殊肿瘤的认识。

1.DMM分子诊断技术及相关分子异常1.1染色体组型技术DMM通常都有克隆性染色体组型异常,多数病例存在1,3,6,9,22号染色体的缺失或获得,其中以CDKN2A位点上9p21缺失最为多见。

无论是上皮样型、双相型、肉瘤样型DMM均可见到这些分子改变。

1.2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CGH以及基于阵列的CGH侧重评估染色体DNA平衡情况,虽然迄今尚未发现DMM特异的染色体异常,但多个研究都发现DMM中存在持续的染色体获得和缺失异常,这些分子改变及其可能累及的基因见表1。

最新精品医学研究汇报-间皮瘤临床病理诊断 ——基于新版WHO间皮瘤的诊断

最新精品医学研究汇报-间皮瘤临床病理诊断 ——基于新版WHO间皮瘤的诊断
形或多形性,胞浆丰富嗜酸性,泡状核,核仁明显。
组织学类型(少见)
• 微乳头型: • 腺瘤样(微囊): • 透明细胞型: • 过渡型: • 蜕膜样: • 小细胞型: • 多形性: • 淋巴组织细胞样:
微乳头型:缺乏纤维血管轴心
腺瘤样型:形成微囊结构,蕾丝样或印戒外观
SPENCER’S PATHOLOGY OF THE LUNG. SIXTH EDITION. p1481
免疫组化
上皮样恶性间皮瘤vs转移性癌的免疫组化
标记 Calretinin CK5/6 WT1 D2-40
敏感性 >90% 75-100% 70-95% 90-100%
特异性vs肺腺癌 90-95% 80-90% ~100% 85%
4
calretinin
WT-1
抗体的选择
• 间皮瘤的组织学类型 肉瘤样间皮瘤:D2-40、calretinin
• 其它可能的因素(SV40) 灭活TP53和RB基因
大体形态
1
细胞学
• 约1%的恶性胸水是弥漫性恶性间皮瘤引起 • 胸腹水中的恶性间皮细胞几乎都是上皮样细胞 • 可以排列成片状、簇状、桑葚样、乳头状 • 可以出现砂砾体
• 细胞形态多样,温和 多形,但一般不出现癌样的异型 • 良性间皮细胞可出现恶性相关特征(细胞丰富,核多形性、核分裂活跃) • 缺乏关键的恶性组织学诊断特征:浸润
• 局限性恶性间皮瘤 • 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 • 腺瘤样瘤
弥漫性间皮瘤
• ≥60岁 • 男:女≈4:1 • 上皮样间皮瘤约占60-80%
临床特征
• 胸痛 • 呼吸困难 • 胸壁肿物 • 体重减轻 • 胸水 • 侵犯周围组织
病因
• 石棉 • 毛沸石 • 治疗性福射 • 遗传易感性(BAP1种系突变)

恶性间皮瘤病理报告

恶性间皮瘤病理报告

恶性间皮瘤病理报告1. 引言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是一种罕见但具有严重威胁性的恶性肿瘤。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胸膜、腹膜和心包等间皮组织中,通常与长期暴露于石棉等有害物质有关。

本文将对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特征及其诊断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2. 方法本次病理报告的分析基于对患者组织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本经过固定、包埋和切片后,使用不同的染色方法进行细胞和组织的观察,并进行特定标记染色以确定肿瘤类型。

3. 病理特征恶性间皮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组织形态学恶性间皮瘤组织呈现出不规则的腺样结构和团块状生长。

肿瘤细胞排列紧密,核分裂活跃,细胞核多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染色质深染。

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淡苍白色或淡红色。

3.2 核形态学恶性间皮瘤的肿瘤细胞核常呈现出多形性和多核性。

核染色质深染,核仁明显,大小不一。

有些肿瘤细胞核分裂异常活跃。

3.3 免疫组织化学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常依赖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常用标记物包括CK5/6、Calretinin、WT1和D2-40等。

阳性结果表明肿瘤为间皮瘤,而阴性结果则需要排除其他类型的肿瘤。

4. 诊断恶性间皮瘤的诊断需要综合病理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结合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诊断。

5. 鉴别诊断恶性间皮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是排除其他类型的肿瘤,如肺癌、转移性腺癌等。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根据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

6. 预后及治疗恶性间皮瘤的预后通常不良,主要因为其难以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局限性。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但很少能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早期发现和诊断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7. 结论恶性间皮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诊断该疾病的主要手段。

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5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病理诊断分析

5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病理诊断分析

5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病理诊断分析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病理诊断特点等进行观察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2014年收治的5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等。

结果47例患者中常见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活动后气短;影像学表现中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患者多伴随胸膜结节或者胸膜肥厚;其中內科B超定位穿刺确诊11例,外科手术活检确诊40例;术中检查显示壁层胸膜及膈胸膜为病变主要分布部位,主要为大小不等结节表现,白瓷片样物覆盖在胸膜表面;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上皮型40例,肉瘤样型8例,双相型3例;间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C及D2-40阳性分别为31例、49例。

结论恶性肿瘤间皮瘤患者表现无特异性,通过内科B超定位穿刺活检能够尽早确诊;结合HE检查、免疫组化MC,D2-40等检查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率,为患者康复提供有效参考。

标签:恶性胸膜间皮瘤;病理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为高侵袭性肿瘤,在临床较为少见,预后较差。

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石棉材料的广泛接触使用有着直接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恶性间皮瘤组织学改变虽然存在一定的特点,然而在与肺胸膜转移性腺癌的鉴别诊断中难度较大,因此通过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病理诊断等对患者进行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1]。

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1例接受病理诊断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4月~2014年1月份收治的5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其中男35例,女16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0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表现、CT表现及MRI等诊断,其中B超引导下胸膜穿刺活检11例,外科手术取材40例,其中右侧胸膜病变31例,左侧胸膜病变16例,双侧胸膜病变3例,纵膈1例。

患者发病至确诊时间5d~18月,平均(5.76±5.32)月,患者均否认恶性肿瘤病史。

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吴雪辉,于国,王殿军,任刚【摘要】目的探讨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方式对23例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及电镜观看并文献温习。

结果恶性间皮瘤的特殊类型包括印戒细胞样型、小细胞型、粘液样型、肌纤维母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样型、促纤维增生型。

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均表达Calretinin、CK5/六、CK及Vimentin。

部份病例CI染色阳性,而HCI染色那么阴性。

19例电镜示瘤细胞表面见细长微绒毛,胞浆内有丰硕的张力微丝及桥粒。

结论特殊类型恶性间皮瘤组织学形态多样,结合临床特点及其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测有助于诊断。

需与肺腺癌、胃肠道腺癌、恶性淋巴瘤、滑腻肌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辨别。

【关键词】恶性间皮瘤;病理学;分类;诊断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ignant mesothelioma of special A total of 23 cases of malignant mesothelioma of special types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histologic, histochem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by clinical,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Their clinical and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were reviewed via related Malignant mesothelioma of the special types included signet ring cell type, small cell type, myxoid type, myofibroblastic type, lymphohistiocytic type and desmoplastic typ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neoplastic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alretinin, CK5/6, CK, vimentin but negative for CEA. 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tumor were positive for CI but negative for HCI.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19 cases showed that the neoplastic cells had the mesothelial-type microvilli, lots of tonofilament and desmosomes. Conclusion The malignant mesothelioma of the special types have diversiform histological features. The diagnosis sh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and histochem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It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adenocarcinoma of lung o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alignant lymphoma, leiomyosarcoma, and malignant fibrohistiocytoma.Key words:malignant mesothelioma; pathology;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MM)是一种发病较为少见,预后差的恶性肿瘤,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石棉的普遍应用,MM的发病率活着界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

方法对16例恶性间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5-69岁。

多发生在胸膜,腹腔,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

免疫表型:角蛋白阳性,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ema)、s-10常为阳性,有时结蛋白阳性,偶尔bcl-2蛋白阳性。

而cea、cd15、b72.3和分泌成分几乎总是阴性。

结论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但恶性程度极高的疾病,多发生于纵隔,其发病率占胸膜肿瘤的5%。

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治疗上多以综合治疗为主,但其预后较差。

【关键词】恶性间皮瘤;病理分析;诊断;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5——2012年商丘市中心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6例恶性间皮瘤病例,复习其组织病理学及临床资料。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标本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2 结果
16例患者均为成年人,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5-69岁(平均52岁)。

病理分型:上皮型10例,梭形细胞型1例,混合型5例。

多发生在胸膜,腹腔,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

恶性间皮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有胸痛、咳嗽、腹胀、体重减轻,胸腹水或肿
块等。

胸腹水为渗出液,部分为血性。

本病易误诊为结核性胸腹水、转移癌等。

胸腹水透明质酸明显增高大于0.8g/l者仅见于恶性间皮瘤。

胸腹水脱落细胞检查亦有一定价值,但结果常难以判断。

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有助诊断本病。

本资料患者有6
例以胸腹水原因住院治疗。

免疫组化主要是cea阴性与腺癌进行鉴别。

3 讨论
间皮瘤是由间皮细胞发生,间皮细胞是覆盖人体内器官浆膜的细胞。

浆膜在人体的分布较广,因此瘤除见于胸膜外,腹腔、心包膜、睾丸固有膜、输卵管等浆膜面的间皮细胞也可发生。

间皮细胞来源于体腔上皮。

胚胎发育早期,在中胚层分裂形成体腔,在其表面覆盖的中胚层细胞变为单层扁平上皮的间皮细胞。

此种间皮细胞具有分化为上皮及纤维细胞的双向分化能力。

因此,由间皮细胞发生的间皮瘤也具有双向分化的特点。

关于间皮瘤的分类,历来有两种分发。

一种是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将其分为限局性及弥漫性二大类。

限局性类内也有良性也有恶性,弥漫性类内则均为恶性;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肿瘤性质将其分为良性及恶性二大类,然后再按瘤内的组织成分及结构分成各种亚型。

恶性间皮瘤组织学改变多种多样,其分类也较复杂,仍可按肿瘤细胞成分概括为:恶性间皮细胞型、恶性梭形细胞型、恶性双向型(混合型)三种。

1976年butchart首先提出一个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临床分期法[1]:ⅰ期,病变局限在胸膜腔内。

ⅱ期,病变侵犯胸膜以外
组织,包括胸壁、肺及纵隔组织。

ⅲ期,病变通过膈肌侵犯腹腔或侵犯对侧胸膜。

ⅳ期,远处血性转移。

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但也有人认为它不能够准确定义局部肿瘤的扩张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而且此分期法不能反映肿瘤分期与预后的关系。

1990年uicc 和美国癌症联合会联合推出一个基于tnm的肿瘤分期法[2],并于1997年进行修订。

该分期t分期类似于butchart分期,n分期则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分期相同。

但由于mpm与nsclc的生长特性和淋巴结转移途径等生物学特性的不一致,也影响了此分期的临床实用性[3]。

恶性间皮瘤需与以下病变鉴别:①肺腺癌。

在恶性上皮样细胞型间皮瘤仅有腺体及腺管样结构时而无恶性梭形细胞结构时,则难于与肺腺癌鉴别。

但肺腺癌一般cea为阳性,而间皮瘤的上皮细胞为阴性有鉴别意义。

②纤维肉瘤。

单纯的恶性梭形细胞间皮瘤极为罕见,即使遇到此种病例,瘤组织内经仔细检查也包含有上皮性间皮细胞和梭形细胞间的移形成分,因此cytokeratin仍显阳性,可与纤维肉瘤鉴别。

③滑膜肉瘤。

双向型间皮瘤因有腺样裂隙及梭形细胞需与滑膜肉瘤鉴别[4],根据发生部位不同来区分,滑膜肉瘤多见于四肢,很少转移至胸腹部。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但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

并且没有标准的治疗方式。

如果不做任何治疗,它的自然生存率很低,有文献报道其生存期仅4-12个月。

不像其他胸部恶性肿瘤,恶性间皮瘤经常侵袭局部区域的重要器官,比如肺、心脏、大血管和食管等,
而远处转移则较少。

因此,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对单一方案治疗效果的失望,人们取得的共识是外科最好联合辅助的化疗、放疗或联合放化疗。

在所有治疗中,联合放化疗被公认为能延长病人的无瘤期生存,并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肿瘤细胞的残存。

恶性间皮瘤的预后与分期有关,但总的来说预后较差,ratzer等报告15/16例病人在起病后11-58个月死亡。

梭形细胞肿瘤较普通型肿瘤存活时间短。

全身化疗,有时结合大病灶的手术切除和(或)放疗可使某些病人缓解期延长。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2]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0月第2版第七章-第八章.
[3] 石峰,昌红,陈奕至.腹膜后肿瘤112例临床病例分析,2012,28(12):1346-1350.
[4] ratzer er,pool jl,meamed mr:pleural mesotheliomas.clinical experiences with thirty-seven patients.am j roentgenol radium ther nucl med,1967,99:863-8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