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园》读书笔记
樱桃园契诃夫读后感600

樱桃园契诃夫读后感600《樱桃园契诃夫读后感》篇一读契诃夫的《樱桃园》,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那感觉,真的很奇妙。
从故事的开头,那座有着美丽樱桃园的庄园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在我眼前展开。
樱桃园啊,那应该是个超级美的地方,满树的樱桃就像一颗颗红宝石挂在树上,风一吹,可能就像铃铛一样“叮叮当当”地响。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樱桃树在阳光下闪着光,就像一群穿着绿衣服戴着红帽子的小士兵整齐地站着。
但是呢,这个樱桃园背后却有着一堆糟心事儿。
那些贵族们,守着这么个好地方,却不会经营,就像守着金山还能饿肚子的人。
他们每天就纠结着那些有的没的,像什么舞会啊,社交啊,感觉就像一群没长大的孩子在玩过家家,根本没意识到危机已经悄悄来临。
我就在想,这樱桃园是不是就像我们有时候拥有的一些东西呢?我们可能觉得它会永远在那儿,就不去珍惜。
比如说,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小时候有个特别心爱的小玩偶,那时候觉得它会一直陪着我,就到处乱扔。
结果有一天发现它不见了,我那叫一个着急啊,翻箱倒柜地找,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这樱桃园对于那些贵族来说,可能就像我那个小玩偶,他们以为会永远存在,所以就不好好对待。
而且,故事里那些人物的反应也特别有趣。
有的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不愿意面对樱桃园要被卖掉的事实。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这样,遇到困难就逃避,假装它不存在。
比如说考试没考好,就不去看成绩,觉得这样就没事儿了。
可是,这樱桃园最终还是被卖掉了,就像我们逃避的那些问题,最后还是会找上门来。
在这个故事里,我还特别同情那些小人物。
他们虽然没什么地位,但是却很真实地在生活。
就像那个女仆,她可能没有那些贵族的华丽衣服和高雅举止,但她知道怎么去面对生活的艰辛。
我觉得,有时候小人物反而比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更强大呢。
这就像在学校里,那些成绩不是最好的同学,可能在生活技能或者人际交往上比那些只知道读书的学霸要强得多。
《樱桃园契诃夫读后感》篇二《樱桃园》这本书啊,读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
《樱桃园》读书笔记

《樱桃园》读书笔记《樱桃园》读书笔记【简介】《樱桃园》是著名的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该剧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故事,揭示了一代人的悲剧。
故事以一个维持不住的贵族农庄为背景,通过对贵族阶层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的无力和对未来的绝望。
本书读后给予我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第一章:人物介绍】本章主要介绍了《樱桃园》中各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包括兰尼医生、奥普里琴科夫、普岑斯基伯爵等。
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身份和命运的反差,使我对剧中的人物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第二章:情节分析】本章详细描述了《樱桃园》中的情节发展和剧情转折点。
通过对各个场景的分析和解读,我了解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体会到剧作家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第三章:主题讨论】本章深入探讨了《樱桃园》所要表达的核心主题。
通过分析剧中的对话和人物的行为,我认识到剧作家试图传达的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第四章:剧作风格】本章详细介绍了《樱桃园》的剧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剧作家通过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和情景转换等技巧,使得整个剧作充满了浓郁的戏剧性和想象力。
【第五章:个人感悟】本章是对我个人对于《樱桃园》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深入阅读和研究,我对于人类命运的转折、对于社会变革的必然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附件】1、图片:樱桃园的照片和剧中人物形象图片。
2、音频:剧中重要场景的配乐音频。
3、视频:根据剧本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
【法律名词及注释】1、封建制度:指一种由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和压迫农民的社会制度。
2、象征主义: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对象的象征或隐喻来表达主题或情感。
《读书》上两篇关于《樱桃园》的文章[浙江作家协会文学论坛]
![《读书》上两篇关于《樱桃园》的文章[浙江作家协会文学论坛]](https://img.taocdn.com/s3/m/15f8701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a.png)
《读书》上两篇关于《樱桃园》的文章[浙江作家协会文学论坛]《读书》上两篇关于《樱桃园》的文章Post By:2009-6-9 10:35:27两座“樱桃园”刘文飞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的首届国际戏剧季于二○○四年九月在北京隆重举行,演出季以“永远的契诃夫”为主题,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剧作家逝世一百周年,由中国、俄罗斯、以色列、加拿大的五家剧团演出的五台契诃夫戏剧,各具特色,共同组合成了一部色彩缤纷的“大戏”,其中,莫斯科的俄罗斯国立青年艺术剧院和北京的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先后出演的两台《樱桃园》尤其令人关注。
因为,两个不同版本的《樱桃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比照的契机,由不同民族的导演培植出的这两座“樱桃园”,使我们有了更为开阔的徜徉空间。
这是两台风格迥异的戏。
俄国版的《樱桃园》继承了斯坦尼体系的传统,是一台标准的现实主义舞台剧;中国版的《樱桃园》是台小剧场戏,具有显明的现代派色彩。
但是从台词上看,两部戏都还是忠于契诃夫的原作的,俄版几乎毫无改动,林版虽然做了较大的删节,但基本保持了契诃夫剧作的原貌。
然而,面对《樱桃园》,两位导演显然又都做出了自己的解读。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莎士比亚。
我们也很容易承认:有多少个导演,就会有多少座“樱桃园”。
苏联时期,对契诃夫及其《樱桃园》的解释,就像对大多数国古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的解释一样,常常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意识形态色彩,于是,《樱桃园》的意义主要就在于对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批判,而契诃夫的伟大主要就在于他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这样的阐释在中国也一直很有市场,比如,所谓“契诃夫在两个世纪之交喊出了‘新生活万岁’的时代最强音”的说法就曾广泛流传,甚至被写进了中文版的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II卷,8 28页)。
早在二十年前,笔者就在《从一句误译的台词谈起》一文(载《外国文学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中谈到,“新生活万岁!”其实是一句误译的台词,原文为“Здравствуй,новаяжизнь!”正确的译法应该是“你好,新生活!”或“欢迎你,新生活!”在那篇短文的最后,笔者写道:“热情‘欢迎新生活’的契诃夫,没有、也不可能喊出‘新生活万岁!’这一‘时代的最强音’;用‘新生活万岁!’这句误译的台词去拔高契诃夫的思想和创作,是不恰当的。
樱桃园的读后感6篇

樱桃园的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樱桃园的读后感6篇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教育和启示的思考和领悟,有了一份读后感,我们可以探讨书中环境描写的意义和作用,深入思考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樱桃园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心得——《樱桃园》作为喜剧的证据

读书心得——《樱桃园》作为喜剧的证据著名文艺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把喜剧比喻成“春天的神话”,依据弗莱的比喻,著名剧作家契诃夫可谓铸造“春天的神话”的能工巧匠。
尽管契诃夫是举世公认的戏剧大师,但是他创作的喜剧却常常被误解为悲剧,比如《樱桃园》。
当年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出没能得到契诃夫认可,如今无数的戏剧人依旧无法把握其“喜剧”的内核,《樱桃园》的“难懂”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试图从契诃夫本人的观点、戏剧《樱桃园》的文本研究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樱桃园》为何是一部喜剧。
一、契诃夫创作意志的体现《樱桃园》的喜剧性与契诃夫的“创作意志”有着密切的关联。
《写作大辞典》对于“创作意志”的解释如下:“指作家的创作实践要求,即为实现一定的创作目的而产生的自觉的精神冲动力和欲望。
”一方面,剧作家契诃夫对《樱桃园》的定义是“四幕喜剧”,点明了《樱桃园》自身的定位;另一方面,契诃夫多次谈到《樱桃园》的喜剧风格。
苏联作家叶尔米洛夫在其著作《论契诃夫的戏剧创作》里提到,“契诃夫在许多年里一直想写一篇‘好通俗喜剧’。
”他列举了契诃夫与友人的书信来佐证这一点。
比如,在契诃夫写给莫斯科艺术剧院主要负责人之一的丹钦科的一封信里提到,“我的剧本(如果我能继续像今天这样写下去的话)很快就可以完成了,请你放心,第二幕难写,非常难写,但写出来的东西似乎不错。
我把这部剧本叫做喜剧。
”由此可以推测,带有强烈“创作意志”的契诃夫在创作《樱桃园》时,一定会让他笔下的人物服从于“喜剧性”的设置和目标。
二、人物的喜剧性色彩不管是地主安德烈耶夫娜、加耶夫,还是管家叶比霍多夫、女仆杜尼亚莎,形形色色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在契诃夫“创作意志”之下被赋予了喜剧性的色彩。
在第一幕里,女仆杜尼亚莎表现出来的“忸怩作态”,不禁令人发笑。
商人罗巴辛面对着杜尼亚莎,直白地表示,“你太娇气啦,杜尼亚莎。
看看你穿的衣裳,再看看你梳的头发,都像一位小姐。
你可不该是这个样子啊,你别忘了自己的身份。
《樱桃园》读书笔记

《樱桃园》读书笔记这部戏是在讲述一俄罗斯贵族女士与其家人的故事。
他们在宅邸和樱桃园将要被拍卖抵押债款前回到了家乡。
虽然有人提出一些可以拯救家园的方法,但这家人却什么也不做地,在剧终时售出宅邸,且在樱桃园里的樱桃树被砍倒的声音中离开家乡。
《樱桃园》集中表现出契诃夫对消逝之美的复杂感受,剧本始终以“樱桃园的易主与消失”为核心。
在樱桃园的消失中,读者深刻的体悟到人类生存困境和困惑。
(一)契诃夫在这部剧中不仅揭示了旧俄的没落地主的精神状态,而且把这种揭示上升到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展示。
在他的剧作中,包含了很多现代派的主题:人的生存困境,人与人的隔膜,人的孤独,生存的无意义等。
虽然在《樱桃园》讲述了一个看似“无事”故事,但有着前所未有的深刻性——透过这种对贵族们的日常生活的荒唐和空虚的展示,贵族们各自陷入自己的习惯性动作中,陷入一种模式中,无法自拔。
朗涅夫斯卡娅在开始的时候,还在为樱桃园的即将失去而痛苦,紧张地等待着对自己命运的宣判。
可是樱桃园真的失去以后,她只是哭了一场,就迫不及待地奔向情夫的身边了;董涅沙总在做出一副娇柔的样子,总想述说叶比霍多夫对自己求婚的事,或者是向雅沙表白爱情;雅沙根本就不在乎,他老在吹嘘国外的生活如何完美;毕希柴克总是在借钱,同时说自己的祖先是一匹马;夏洛达老是在探究自己的来历,或者变戏法;叶比霍多夫是述说自己的不走运,并且以此洋洋得意;加耶夫则是只会大段抒情和做打台球的姿势,是个十足的废物·····他们庸俗、无聊、漫不经心,没有自我批判能力,也从来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这才是最可怕的。
一切激情、诗意、思想都失陷在其中,成为了生活中“正常”的内容。
活在其中的人被封闭起来,没有自省精神,看不清自己,也从不想改变自己。
即使是樱桃园的失去这样沉重的打击,在后来也在“生活”中被消化掉了。
(二)大江健三郎说:“契诃夫的时代并没有过去。
”时间前进了一百多年,人类不断的与一些旧的但也美丽的事物告别。
契科夫短篇小说读后感

契科夫短篇小说读后感契科夫(Anton Chekhov)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对人性的洞察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在阅读契科夫的短篇小说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契科夫的短篇小说《樱桃园》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樱桃园的拍卖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契科夫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写和对樱桃园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贵族家庭的衰落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在这个故事中,契科夫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这个故事中,契科夫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这个故事中,契科夫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这个故事中,契科夫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这个故事中,契科夫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契科夫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通过阅读契科夫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契科夫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对人性的洞察而闻名。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契科夫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
通过阅读契科夫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从《樱桃园》中解读契诃夫式喜剧

从《樱桃园》中解读契诃夫式喜剧《樱桃园》是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最后一部戏剧作品,被契诃夫称为“四幕抒情喜剧”。
这部剧中展现了契诃夫与众不同的喜剧模式,被不同时代的导演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与拓展,在戏剧史上有重要意义。
许多读者最初读剧本时,从自身体验出发,会将《樱桃园》当成一部沉重的正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曾经因为把《樱桃园》排演成沉重的正剧而遭到契诃夫的不满与抗议。
契诃夫坚持《樱桃园》是一部喜剧,认为斯坦尼拉夫斯基将自己的作品排演成了一出悲剧,违背了自己写喜剧的初衷,他称之为愚蠢的感伤主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面临的难题,每个初读《樱桃园》的读者都能体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契诃夫式喜剧模式的独特,正是他将喜剧与正剧因素融合得天衣无缝,使得无数的读者都会分不清《樱桃园》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
本文中说的“契诃夫式”戏剧,是笔者对契诃夫戏剧的形态和方式的一种诠释,意图通过这种诠释,进一步领略契诃夫戏剧的精神和意义。
一、传统喜剧与契诃夫式喜剧(一)传统喜剧喜剧是戏剧中的一种,它多以夸张的手法、诙谐的台词、巧妙的结构还有对喜剧性格的刻画,来嘲笑丑的、滑稽的人或事物,从而达到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的目的。
传统喜剧无论在故事类型、人物设定、情节设计或是细节安排上都具有一定的程式与规律,可以按图索骥,有章可循。
传统喜剧的艺术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所体现的深刻社会内容、“谐”则指主题思想所赖以表现的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庄”是喜剧之魂,“谐”是喜剧之所以能成为喜剧的原因,两者在喜剧中辩证统一,因而喜剧的批判总是间接而又意味隽永的。
它要调运审美主体的积极情感去抨击,在嘲笑中显出正义的力量,达到批判的效果,因而喜剧善用倒错和自相矛盾的技巧,在倒错的形式中显示真实。
这其中也存在固有的模式:戏剧初始,正反面角色分明,反面人物总是当权得势,对正面角色大为阻挠,随着笑料百出的剧情发展,在戏剧的结尾部分,正面角色反败为胜,大快人心,其中的悬疑也得到解答,喜剧的构建也得以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樱桃园》读书笔记
这部戏是在讲述一俄罗斯贵族女士与其家人的故事。
他们在宅邸和樱桃园将要被拍卖抵押债款前回到了家乡。
虽然有人提出一些可以拯救家园的方法,但这家人却什么也不做地,在剧终时售出宅邸,且在樱桃园里的樱桃树被砍倒的声音中离开家乡。
《樱桃园》集中表现出契诃夫对消逝之美的复杂感受,剧本始终以“樱桃园的易主与消失”为核心。
在樱桃园的消失中,读者深刻的体悟到人类生存困境和困惑。
(一)
契诃夫在这部剧中不仅揭示了旧俄的没落地主的精神状态,而且把这种揭示上升到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展示。
在他的剧作中,包含了很多现代派的主题:人的生存困境,人与人的隔膜,人的孤独,生存的无意义等。
虽然在《樱桃园》讲述了一个看似“无事”故事,但有着前所未有的深刻性——透过这种对贵族们的日常生活的荒唐和空虚的展示,贵族们各自陷入自己的习惯性动作中,陷入一种模式中,无法自拔。
朗涅夫斯卡娅在开始的时候,还在为樱桃园的即将失去而痛苦,紧张地等待着对自己命运的宣判。
可是樱桃园真的失去以后,她只是哭了一场,就迫不及待地奔向情夫的身边了;董涅沙总在做出一副娇柔的样子,总想述说叶比霍多夫对自己求婚的事,或者是向雅沙表白爱情;雅沙根本就不在乎,他老在吹嘘国外的生活如何完美;毕希柴克总是在借钱,同时说自己的祖先是一匹马;夏洛达老是在探究自己的来历,或者变戏法;叶比霍多夫是述说自己的不走运,并且以此洋洋得意;加耶夫则是只会大段抒情和做打台球的姿势,是个十足的废物·····他们庸俗、无聊、漫不经心,没有自我批判能力,也从来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这才是最可怕的。
一切激情、诗意、思想都失陷在其中,成为了生活中“正常”的内容。
活在其中的人被封闭起来,没有自省精神,看不清自己,也从不想改变自己。
即使是樱桃园的失去这样沉重的打击,在后来也在“生活”中被消化掉了。
(二)
大江健三郎说:“契诃夫的时代并没有过去。
”
时间前进了一百多年,人类不断的与一些旧的但也美丽的事物告别。
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别墅楼”拔地而起,同时也每天都在目睹旧“樱桃园”消失。
一部《樱桃园》任然勾勒出人类面对物质和精神不可兼得时的情理冲突和思想困惑。
时代变了,但我们丝毫没有比契诃夫作品中的人变得更聪明,依然徘徊在与作品中的人物相似的生存困境中。
我们依旧在困惑——“困惑”在精神与物质的不可兼得,“困惑”在趋新与怀旧的两难选择,“困惑”在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在美丽的“樱桃园”终究敌不过实用的“别墅楼”,几幢有物质经济利益的别墅楼的出现,就要有一座精神家园意味的樱桃园的毁灭。
我们在听见让人心痛的砍伐樱桃树的声音时我们也听见了历史进步的声音。
读罢《樱桃园》剧中人物和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全都有着历历在目。
历史就是这样,以其类似的力量冲击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此岸和彼岸。
一百年多年,这中间该隔着多少东西?而此时,我却从感到了这“隔着的”像纸张一样的脆薄了。
一百年前的人没有的感受,现代人大概也没有。
而那时人有的精神状态,现在人也都有,并且非常的一样!人生与人生,其境遇与感受,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的。
就像《樱桃园》最后一段台词,那位百岁老仆人费尔斯说的:“生命过去的真快啊,就好像我从来没有活过一天似的!”
(三)
《樱桃园》是契诃夫创作历程的收官之作,集中体现了契诃夫戏剧创作的特点。
他的戏剧是现实主义的。
当他的人物“吃饭、喝酒、玩耍和说些蠢话”的时候,生活正在发生变化,人物之间的激烈冲突也正在展开。
契诃夫以符合现实逻辑和生活真实为创作基点。
他从现实
出发,通过象征,诗意的揭示出日常生活的内涵。
契诃夫的戏剧深刻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贵族阶级不可避免的没落。
契诃夫的每一个剧本都仿佛生活的一个横切面,没有激烈的外部冲突,他总是希望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展现生活。
结构上表面显得松散,实则仍很紧凑。
他说:“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开枪自杀,悬梁自尽,角逐情场;人们也并不是每分钟都在发表极为睿智的谈话。
人们更为经常的是吃饭、喝酒、玩耍和说些蠢话。
所以,应该把这些反映到戏剧舞台上去……这倒不是因为剧作者一定需要这个,而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常常是这样的”。
契诃夫戏剧的情节是淡化的,更注重细节的描绘。
在《樱桃园》中,从人物毫无意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看到他们的生活,逐渐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空虚无聊。
戏剧表面看是平淡的,没有迅速发展的戏剧性事件,但却潜藏着汹涌,存在着激烈的内在冲突。
他的象征手法,也是为他表现现实这个目的服务的。
《樱桃园》中那座破败的樱桃园,是即将毁灭的旧生活的象征。
戏剧结束时,一心想挽救这座园子的朗涅夫斯卡娅终于回天无力,只能伤感的听着远处传来的斧子砍伐树木的声音,哀悼逝去的日子。
只是,契诃夫他相信旧的生活必将灭亡,但新的生活也必将开始。
所以,安妮雅才会满怀信心地对他妈妈说:“跟我走,咱们离开这儿……咱们另外再去种一座新的花园,种得比这一座还美丽。
”所以,特罗费莫夫才会欢呼:“你好,新生活”。
在契诃夫剧中那种没有太多意义的只言片语充斥着舞台,使人们把他戏剧的人物与荒诞派戏剧人物联系起来。
而不同的是,契诃夫是重视人物的,他会在这些可笑的人物上面下功夫。
剧中的人物是经过典型化处理的象征性的人物。
对于我看来,他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客观真实性。
他不是轻佻地、游戏地抓住人物身上的一种缺点予以丑化和脸谱化,而是着眼于整个生活中的喜剧性,着眼于一种精神状态。
像朗涅夫斯卡娅、加耶夫这样一些人,不是漫画式的形象,而是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生动而典型,这是具体的人物荒诞。
虽然他们的戏剧行动不明显,但是契诃夫在给我们展示了可信的状态。
而对状态的重视,又紧紧地联系到了整个人物的典型性。
契诃夫在现实人物和抽象人物中间打了一杆擦边球,使这些人物成为了典型的象征。
姓名:徐爽
学号:200930401087
班级:汉语言文学09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