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刘姥姥进大观园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24刘姥姥进大观园省优获奖教案

24刘姥姥进大观园省优获奖教案

24刘姥姥进大观园省优获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古代文学名篇,培养学生对于明清小说和文学的基本了解,掌握小说中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分析文本、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一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展示了家族的温情和爱情的力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传递温暖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基本情节和故事情感,以及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特点。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与情节、主题的关系。

2.分析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和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电子教案和教学素材。

2.学生文具、教学用书。

3.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这幅插图进行观察和描述,引出本次课的话题,并提出问题:你们期待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会发生什么故事吗?活动一:朗读与分析1.请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刘姥姥进大观园。

2.分组讨论,梳理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问题:“为什么刘姥姥进大观园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刘姥姥和别的人有什么不同?”活动二:分析小说中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特点1.观看视频:《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舞台剧表演。

2.借助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中心思想和文学特点,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3.讨论中心思想和文学特点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对于今天的启示。

活动三:情感表达1.小组合作,讨论刘姥姥和大观园中的其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

并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具体文本证据。

2.选择代表发言,展示小组观点,并进行讨论。

活动四:作品赏析1.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说中的经典片段,并通过自己的表演,诠释人物情感。

2.学生就一些片段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4刘姥姥进大观园》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4刘姥姥进大观园》公开课获奖教案_0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重点语段,抓住细节描写,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感悟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并学以致用。

2、拓展相关章节,深入探究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3、通过节选部分的学习,了解《红楼梦》,加深对传统名著的热爱。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段,抓住细节描写,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感悟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中有一个小人物,但是很不简单。

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就是刘姥姥。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二进贾府在大观园表演的一场好戏,感悟学习曹雪芹创作手法的高妙,以管中窥豹之法,体会他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痴情。

二、预习交流学生简答以下有关小说情节的题目1、刘姥姥在大观园表演的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3、她们是如何捉弄刘姥姥的?(学生自由回答)三、赏析人物过渡语:为了取笑刘姥姥,凤姐“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子上”捉弄刘姥姥,刘姥姥心中明镜似的,所以她使出浑身解数、随机应变哄弄取悦大观园的老老少少。

那么她的表演中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笑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刘姥姥的趣味表演,细数她让众人忍俊不禁的“笑点”。

(板书:趣)1、她精彩表演中的“笑点”体现在哪里?(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表情朗读,小组内交流赏析。

)展示明确:笑点一、语言: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得动他;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一两银子还没听见个响声就没了……以上刘姥姥在饭桌上说出的一系列俚俗之语完全是为了迎合大家取乐之需,朴素实在中足见刘姥姥的机敏之处。

《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重点分析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所选教材均为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峰,而《红楼梦》则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回主要写凤姐和鸳鸯为了取悦贾母,合谋让刘姥姥在吃饭时出洋相,导演了一场独具情态的“笑剧”。

虽是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众人的笑也是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读来栩栩如生。

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特点,需要从人物描写中去品析。

难点分析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与名著阅读体验,大部分同学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词汇,能够独立完成大部头名著的阅读,同时,对欣赏文学名著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能够结合工具书扫清基础知识障碍。

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对故事情节大多有所了解。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了解处于较为浅层的阶段,对《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不够深入。

尤其是刘姥姥这一胼手胝足的底层劳动人民,和富贵豪华的贾府显得格格不入,但她却游刃有余,自有她的过人之处,理解其形象特点,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导入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她们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几百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风靡,几代人为之赞叹,甚至专门成立了研究学会——红学。

书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通过作者的妙笔,她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家的荣辱兴衰,她就是刘姥姥。

今天,让我们随着曹雪芹的妙笔,一起走近刘姥姥。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2、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主要是二进,即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进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

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2024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目录CONTENCT •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梳理与拓展•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活动设计•练习题设计与解题策略分享•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01课程背景与目标教材分析与定位教材内容《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

教材定位本文作为一部古典名著的节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学情分析及预期目标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古典名著的阅读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预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刘姥姥这一角色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百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古典名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以及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课时安排与进度课时安排本文安排3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45分钟。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梳理故事情节;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讨文章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百态;第三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刘姥姥进大观园》概述作者与背景介绍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故事梗概刘姥姥三次进入大观园的经历概述。

文学价值与地位《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文学价值。

010203刘姥姥形象贾母等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朴实、善良、机智。

与刘姥姥形成鲜明对比的贵族阶层人物特点。

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03情节发展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分析情节发展对人物性格的展现和主题思想的深化。

20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20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01课程介绍与目标Chapter《刘姥姥进大观园》背景及作者简介01让学生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02030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多样性。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文本阅读、人物时间安排分钟。

具体安排•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课程安排与时间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文本概述及主要情节梳理文本背景介绍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分析刘姥姥朴实善良、机智幽默的农村老妇,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大观园和贾府的奢华生活,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

贾母慈祥宽厚、威严并重的贾府老祖宗,她对刘姥姥的善待体现了封建家长的仁慈和威严。

王熙凤机智泼辣、善于察言观色的贾府大管家,她对刘姥姥的接待既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也揭示了封建家庭中的复杂人际关系。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艺术手法鉴赏经典语句解读03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Chapter揭示社会阶层差异批判封建礼教揭示人性弱点030201社会现象揭示与批判意识表达传统文化传承及其现实意义思考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考人与自然关系1 2 3追求艺术美感体现人文关怀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审美价值追求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体现04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Chapter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指导推荐项比较阅读影视改编作品欣赏与评论写作指导影视作品推荐评论写作指导学生撰写影视评论,分析改编作品在呈现原著精神、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删减等方面的得失。

跨学科知识链接:历史、民俗、艺术等民俗文化历史背景讲解小说中涉及的民俗文化,如礼仪、节庆、饮食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特色05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活动设计Chapter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刘姥姥进大观园过程活动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活动反思分组讨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在交流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2.析人物,抓住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3.悟主题,分析作者寄寓“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深刻用意。

一、激趣导入——走近刘姥姥同学们,老师今天来到美丽的校园,我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希望在这节课上我不要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而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长了见识。

二、细读文本析人物——众人眼中的刘姥姥(一)贾府人眼中的刘姥姥1.女清客屏显: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个凑趣儿的,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清客了。

"(生齐读)鸳鸯是谁?(贾府丫头,贾母身边的高级丫头)她如何评价刘姥姥的?(女清客)女清客是什么意思?(书下注释为:在富豪人家帮闲凑趣的人)屏显:林黛玉忙笑道:“……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

”这两人从称呼代表了贾府人对刘姥姥的基本看法。

2.设局鸳鸯不但如此称呼刘姥姥,还做了什么事?(与凤姐设局捉弄刘姥姥)为此,她们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语句)3.笑局高潮来了,刘姥姥配合着这设下的局,引出了故事的高潮——一场贾府群芳笑乐剧。

(放声读),思考:这场笑局中,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说说原因。

4.贾母在这幅图景中,留给老师印象最深的是贾母,对她的描写主要有这四处:屏显:①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

②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③贾母又说:“谁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出来了,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

"④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甜,把自己的菜也都端过来给他吃。

齐读以上文字,你能看出一个怎样的贾母?(睿智、慈爱、有同情心、惜老怜贫、“礼出大家”的典范)屏显补充:平儿忙道:“你快去罢,不相干的。

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刘姥姥进大观园》优质课教案_9《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所选教材均为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峰,而《红楼梦》则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第40回,主要写凤姐和鸳鸯为了取悦贾母,合谋让刘姥姥在吃饭时出洋相,导演了一场独具情态的“笑剧”。

虽是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刘姥姥的形象鲜明,众人的笑也是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读来栩栩如生。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与名著阅读体验,大部分同学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词汇,能够独立完成大部头名著的阅读;同时,对欣赏文学名著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能够结合工具书扫清基础知识障碍。

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对故事情节大多有所了解。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了解处于较为浅层的阶段,对《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不够深入。

二、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亲近经典名著,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重点难点1.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品味众人各具形态的笑。

2.通过节选部分的学习,了解《红楼梦》,加深对传统名著的热爱。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策略1.情景导入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视频《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有关《红楼梦》及曹雪芹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分析讨论法。

对课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以及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提示、点评、明确,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六、教学过程(一)预习结合“基础训练”的自主预习,搜集关于《红楼梦》及曹雪芹的相关资料。

刘姥姥进大观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一等奖

刘姥姥进大观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一等奖
完成作业。
知识掌握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 并掌握本课的核心知识
点。
表达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准 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
想法。
合作精神
学生是否能够与同学积 极合作,共同完成课堂
任务。
教师观察记录表
01
02
03
04
教学目标达成度
记录学生是否达到本课的教学 目标,以及达成程度如何。
学生表现情况
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 ,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方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红楼梦》 中的经典片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2 3
知识目标
掌握《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文学特 色;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 安排和主题思想;能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 解。
教师教学表现
家长可以评价教师在本课中的教学表现,包 括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方面。
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和建议
家长可以表达对孩子成长的期望,以及对学 校和教师的建议和要求。
05
教学资源与开发
精选文本素材库建设
搜集与《红楼梦》相关的经典文本素 材,包括原著节选、名家解读、学术 论文等,建设成分类清晰、易于检索 的文本素材库。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师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加强对学生 的指导和帮助。
06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
专业素养提升途径探讨
研读经典名著,提升文学素养
01
组织教师团队共同研读《红楼梦》等经典名著,深入理解作品
内涵,提升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参加专业培训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刘姥姥进大观园1.读懂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亲近经典名著,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鸿篇巨作《红楼梦》,记录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兴衰荣辱历史,描写了以宝黛为首的青年男女的爱情,刻画了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

但有一位并不属于大观园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就是七十五岁高龄的刘姥姥。

作者曹雪芹为什么不惜笔墨去刻画这样一个与周围环境、人物极不协调的刘姥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曹雪芹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起来寻求答案吧!【教学提示】或播放《刘姥姥进大观园》影视片段,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视频资源见光盘)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1.背景介绍。

一部《红楼梦》刘姥姥共三次进贾府。

一进:是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

到了年冬岁末,狗儿家生活艰难,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狗儿祖上与王夫人家连过亲,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

二进:刘姥姥为感谢上次贾家的救助,特地去谢恩。

见识到大户人家的吃穿行等事宜,课文所选即是二进大观园内容。

三进:刘姥姥得知贾府被抄,去狱神庙探望凤姐,凤姐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费了好大劲才把学唱戏的巧姐赎回来,带着巧姐到乡下。

【学法指导】了解相关背景,或阅读名著全文,可为课文做有效铺垫。

2.熟读课文,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作为社会底层的农家老妇刘姥姥,来到贵族贾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用餐,在王熙凤等人的安排下,闹出了许多笑话。

3.给本文内容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贾母便笑道……还有好的呢,我都带你去瞧瞧)写刘姥姥惊叹潇湘馆内的陈设奢华。

第二部分(说着,一径离了潇湘馆……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写刘姥姥用宴,在王熙凤等人的策划下上演“笑”剧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闲话……婆子们添上碗箸来,三人吃毕)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目标导学二:研读细节,分析人物形象阅读课文“鸳鸯一面侍立……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闲话”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众人发笑之前先是“发怔”?明确:“发怔”这一神态的细节描写得尤为传神,一方面写出了刘姥姥的语言及“鼓着腮不语”的神态出乎大家的意料,瞬间寂静,又与众人大笑的热烈场面形成强烈对比。

2.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史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反映出她的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可见她的笑是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也写出了贾母爱孙之心;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反映了她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看出她要强的个性;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母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写出王夫人已知道是凤姐导演的,但又不便张扬的心理,也保持了雍容与尊贵。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多个侧面与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手法。

3.揣摩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作用。

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明确:“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

这些词语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饭时遭受戏弄的可笑而无奈的窘相。

4.赏析有关刘姥姥的言谈举止的句子,分析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

(1)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

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哪里拿的动他?”……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

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2)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3)“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

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明确:(1)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可见刘姥姥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2)刘姥姥之所以故意出丑,是因为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但她绝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3)面对鸳鸯与凤姐的“赔不是”,刘姥姥说的这番话,表现了她的善良纯朴。

总之,刘姥姥是一个善良、风趣、机智的劳动妇女。

目标导学三:归纳总结,理解主题1.凤姐、鸳鸯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因为凤姐、鸳鸯等人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在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塑造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形象;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2.本文虽然是从长篇中节选的,但也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可见作者曹雪芹高超的水平。

作者出神入化的描写功力对你写作文有怎样的启发?明确:要善于观察周围人物,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详略的安排要根据表达的中心确定。

三、板书设计刘姥姥进大观园曹雪芹开端:凤姐、鸳鸯设局取笑发展及高潮:刘姥姥上演“笑剧”结局:刘姥姥笑后的感慨,凤姐、鸳鸯赔不是8论教养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提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

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

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

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4.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目标导学三:品味重点句子,理解语言特色说一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2)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谦让和礼让,无论平民百姓。

明确:(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处方”比喻让人们拥有教养的独特的方法,用语生动形象。

(2)“一律”和“无论”强调了有教养的人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对人们的谦让和礼让是无条件的。

目标导学四:小结整合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又运用了许多格言式的句子,论述充分,引人深思。

目标导学五:学以致用1.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

2.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三、板书设计论教养利哈乔夫(1—2)提出问题:“良好的教养”的养成“得之于自身”(3—12)分析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13—17)阐述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18)强调优雅风度的获得方法1.这篇议论文文字浅近,说理透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