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谏逐客书考点讲解

合集下载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谏逐客书考点讲解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谏逐客书考点讲解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谏逐客书考点讲解第一项作家、作品《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

战国末入秦,为秦王迎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

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

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第二项文体知识《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

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的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第三项主旨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qie以为过矣。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

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

第五项写作特点1.论点鲜明。

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

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

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

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然后作者归纳:1)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

2017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学语文选择题一、 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体裁是A. 五言古诗B. 五言律诗 C. 五言绝句 D. 杂言诗2.沈从文《边城》表现的地域风情是A. 闽东风情B. 湘西风情C. 赣南风情D. 北平风情3.下列诗人中,诗风苍凉悲壮的是A. 曹操 B. 陶渊明C. 李白 D. 王维4.下列作品中,借用了乐府旧题的一组是A. 李白《行路难》、杜甫《蜀相》B. 陆游《关山月》、李白《行路难》C. 曹操《短歌行》、陶渊明《饮酒》D. 王昌龄《从军行》、白居易《杜陵叟》5.下列作品中,同属于人物传记的是A. 《张中丞传后叙》《陈情表》 B. 《五代史伶官传序》《马伶传》C. 《李将军列传》《冯谖客孟尝君》 D. 《李将军列传》《马伶传》6. 《苦恼》《猎人笔记》《麦琪的礼物》的作者依次是A. 屠格涅夫、欧·亨利、契诃夫 B. 契诃夫、屠格涅夫、欧·亨利C. 欧·亨利、契诃夫、屠格涅夫 D. 契诃夫、欧·亨利、屠格涅夫7.下列关于作品、作者、体裁搭配完全正确的是A. 《报刘一丈书》——侯方域——书信体议论文B. 《论毅力》——梁实秋——议论文C.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书信体驳论文D. 《陈情表》——李斯——奏章8.关于苏轼《前赤壁赋》一文,下列表述错误的是44A. 是一篇文赋B. 文章的语言骈散相间,音韵和谐C. 文章在结构上采用的是主客问答、伸客抑主的方法D. 文章对景物描写体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9.关于《陌上桑》一诗,下列表述错误的是44A. 是一首汉乐府民歌B. 是一首叙事诗C. 诗中主人公是罗敷D. 是一首表达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10.下列作品中,属于记事散文的是A. 曹禺《日出》 B. 郁达夫《故都的秋》C. 茅盾《香市》 D. 鲁迅《灯下漫笔》11.冰心、郁达夫、徐志摩曾参加的文学社团依次是A. 文学研究会、新月社、创造社B. 创造社、文学研究会、新月社C.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D. 新月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12.下列关于“词”的常识表述错误的是44A. 词起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B.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C. 词有词牌,不同词牌有不同的押韵规则D. 词可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并以“豪放派”为正宗13. “天下为公”“狡兔三窟”两个成语依次出自A. 《礼记·大同》《冯谖客孟尝君》 B. 《季氏将伐颛臾》《李将军列传》C. 《冯谖客孟尝君》《季氏将伐颛臾》 D. 《李将军列传》《礼记·大同》1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44A.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B. “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是韩愈、柳宗元C.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王维、白居易D. “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杜牧15.下列各句中,同时采用了对偶、夸张的是A.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四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四

201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四《谏逐客书》第一项作家、作品《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

战国末入秦,为秦王迎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

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

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第二项文体知识《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

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的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第三项主旨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

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

第五项写作特点1.论点鲜明。

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

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

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

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然后作者归纳:1)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

2017年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讲解-《谏逐客书》

2017年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讲解-《谏逐客书》

2017 年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讲解:《谏逐客书》《谏逐客书》
《作家作品》
李斯,战国时楚国人;对于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其散文长于说理,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载于《史记-李斯列传》。

“书”这里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重点)
《主旨》
要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注释1,理解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重点)
本文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纳客而成就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列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该重物轻人,并从理论上面说明逐客与纳客的利害关系,从而指出逐客是不利于秦国事业发展的,逐客是错误的。

《疑难词句》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窃:私下;过:错误)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以:因此;殷盛:富足;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3、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获:俘获;举:攻取; 治强:富强)
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散:使——散;从:合纵;西面:面向西;施;延续)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向使:当初假使;却:拒绝;内:纳)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跨:统一;制:制服)。

2017年重庆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重庆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重庆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孟子》B.《论语》C.《庄子》D.《老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3.《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是()A.比喻B.层递C.对偶D.对比4.《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A.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C.满招损,谦得益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的逻辑论证方法是()A.演绎、对比B.归纳、对比C.类比、归纳D.对比、比喻6.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A.中国文明的实质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C.奴化心态D.中国历史的可怕7.《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的意思是()A.参加国之一B.三个国家中的一个C.三个国都中的一个D.国都的三分之一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A.《史记》B.《论语》C.《左传》D.《资治通鉴》9.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中,与刻画南霁云性格的描写无关的是()A.博闻强记B.拔刀断指C.义不忍食D.射塔明志10.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A.白居易B.刘禹锡C.柳宗元D.李白11.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A.《幻灭》B.《子夜》C.《霜叶红似二月花》D.《虹》12.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著名的是()A.《蚀》三部曲B.“爱情三部曲”C.“激流三部曲”D.“抗战三部曲”13.“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A.《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B.《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C.《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D.《陈情表》《庄子•秋水》《季氏将伐颛臾》14.《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A.崇奉国粹B.热心复古C.创造第三样时代D.赞颂固有精神文明1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模拟试卷(有答案)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模拟试卷(有答案)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模拟试卷(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30.00)1.《李将军列传》选自( )(分数:1.50)A.《史记》√B.《汉书》C.《左传》D.《战国策》解析:《李将军列传》选自《史记》,记叙了西汉名将李广的战斗生涯,赞扬了他抗击匈奴的卓越功绩。

2.《谏逐客书》点明题旨的方法是( )(分数:1.50)A.开门见山,篇首点题√B.画龙点睛,篇末点题C.首尾叙议,中间点题D.隐含于叙事中解析:《谏逐客书》一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郑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义必自毙”所指斥的是( )(分数:1.50)A.武姜B.郑庄公C.共叔段√D.公子吕解析:《郑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义必自毙”是郑庄公斥责共叔段的话。

4.在下列诗作中,以弃妇为抒情主人公的是( )(分数:1.50)A.《短歌行》(其一)B.《燕歌行》C.《氓》√D.《长恨歌》解析:《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

诗中的女主人公沉痛地诉说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全过程,抒发了胸中郁积的怨愤。

5.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 )(分数:1.50)A.传记B.奏章C.文论D.史论√解析: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著名史论文,论述了国家的兴盛和衰亡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

6.中国诗歌史上,被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作品是( )(分数:1.50)A.《春江花月夜》√B.《出塞》C.《离骚》D.《孔雀东南飞》解析:《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名篇,该诗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赞誉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7.《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以勇气制服的人是( )(分数:1.50)A.朱眦B.白孝德C.焦令谌D.郭晞√解析:段太尉以勇气制服的是郭子仪的三儿子郭晞。

陕西专升本大学语文谏逐客书

陕西专升本大学语文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一)识记
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2、本文的文体类型。

李斯写给秦王的一篇奏章。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2、本文运用的铺陈方法。

铺排集中在二、三段: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成帝业的历史事实和秦王喜用别国的色乐珠玉却排斥客卿。

大量列举事实做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力量。

3、本文运用排比句、对偶句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排比句接踵联翩:“臣闻地广者人众厖”,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对偶:“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等。

有的是同义强化,有的是反向对比,不仅增强了语义的表达作用,而且产生了句式的对称美和音调的节奏感。

(三)简单应用
1、简析本文论据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三个论据从三个方面论证不能逐客的原因:用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的功绩;秦王喜用别国的色乐珠玉却排斥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想统一天下的目的相违背: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四)综合应用
1、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归纳法:“四君八士”一段:“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对比法:三个论证的段落均有。

2、具体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二、三、四从历史、现实和理论方面论证;第五段总结全文。

专升本考试备考大学语文语文选择题重点知识

专升本考试备考大学语文语文选择题重点知识

1、《樊迟、仲弓问仁》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祖上是宋国贵族。

曾任鲁国司寇。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宣称“克己复礼”。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

《论语》今本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礼记》艺术赏析:言虽简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语言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

曾任齐宣王客卿,将“仁”发展成为“仁政”。

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

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今传七篇。

宋代,《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孟子有重民、亲民的理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缘木而求鱼”艺术特色:善于辩论,逻辑推理、善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排比、叠句等修辞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事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3、《原君》——《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明诸生,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重要成员,受魏忠贤迫害而死。

黄宗羲师从刘宗周,曾被南明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

著作:《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文海》(编)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原君》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抨击“家天下”思想。

文章敢于反对专制、挑战君权的胆识。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标志着古代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意识的转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谏逐客书考点讲解
第一项作家、作品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

战国末入秦,为秦王迎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

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瑯玡台刻石文》等。

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第二项文体知识《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

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的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第三项主旨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qie以为过矣。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

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

第五项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

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

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

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

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然后作者归纳:
1)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

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2)现实事例。

第三段先极力铺张秦王所爱之珍宝、美女、音乐,但都非秦国之产,秦王“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只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这就指出这种做法只是快意当前实在是眼光太短浅了,不仅如此,对任用人才则相反,“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两相比较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

”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切重要害的指出,这决不是秦王想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广贤纳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这又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3)理论作证。

第四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是“不却众庶”的好处。

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
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就会造成“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3.论证有利。

本文论证方法多样。

第一个就是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第四个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

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

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和逐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

那么第三段、第四段对比的论述周详而透辟,才振动了秦王使他清醒,从而撤除了逐客令。

4.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

语言生动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

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长是三四个字、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

又如文章还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此外文章还有铺陈、对偶、排比。

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

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

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

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

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本文中还有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