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经典的镜像理论对我的启发

合集下载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

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张一兵哦也就是你了突然记起哲导老师提起过你对拉康来说,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却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

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这一理论中,欲望和劳动是这一取代关系转换要件。

可是,作为心理学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尔的这份遗产时却直接抹去了劳动,暂时悬置了延迟的欲望。

当他用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子映射关系取代黑格尔的现实(劳动)关系时,他获得了一种反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核心———现实自我论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来,自我并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认的由“现实的原则”组织而成的意识实体,自我实为一种超现实的幻象,因为它恰恰是以一系列异化认同为基本构架的伪自我。

一、太虚幻镜中的“我”之诞生1936年8月3日,拉康在墨尔本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提交了最初“镜像阶段”(TheMirrorStage)思想的论文。

拉康直接把矛头指向弗洛伊德的自我说。

更宽泛地说,他自觉地使自己“与所有直接从我思(cogito)而来的哲学截然相对”①,并从心理学科学逻辑中使当代新人本主义的个人主体第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危机。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自认为是哥白尼式革命的弗洛伊德的个人主体理论仍然是肯定性的,虽然他否定和分裂了理性主义的思(意识)之主体,但毕竟又重新确立了以本能原欲为基础的本我现实实现———自我。

在自我和本我的关系中, 自我并非与本我根本脱离,自我虽然是本我与现实对象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结果,但这并没有改变自我的根子仍深埋在本我之中。

这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自我主体总还是自足的功能性关系结构。

“弗洛伊德将自我等同于‘感觉-意识体系’,这个体系是由机体得以适应‘现实原则’和器官的总和所构成的”。

它联结本我,并不断外化为超我。

拉康则直接称晚期弗洛伊德的自我观念为“狂想”。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名词概念给我们研究人的自我形成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

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涉及人的自我认同和他人的反映之间的关系,通过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形象的方式来解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以及它对于理解人类自我意识的影响。

拉康认为,人的自我形成始于6个月到18个月之间。

在此期间,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的环境有所不同,并通过视觉上的反射来认识自己。

他们通过镜子中的形象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并能够将这个形象与自身的感觉和运动相联系。

这种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反射。

拉康将这个反射现象称之为“镜像名词”。

在镜像名词的过程中,婴儿认识到自己和镜子中的形象是一致的。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互动的方式来建立对自我的认同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是通过他人的反馈和镜子中的形象来塑造的。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是他人关注的对象,并且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反映性时,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感。

拉康认为,通过镜像名词的过程,婴儿逐渐形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种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然而,拉康也指出,镜像名词并非完全正面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也可能由于无法达到理想的形象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意,并试图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喜爱。

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的障碍,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不仅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成有重要意义,也可以用来解释成年人的自我认同和他人的影响。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人的观察和评价,这些观察和评价塑造了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

通过理解镜像名词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他人的反馈对于我们的自我形象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影像无处不在。

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介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向观众传递各种信息和情感。

然而,除了表面上的内容之外,这些媒介影像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功能和作用。

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提出的镜像理论为我们解读媒介影像的象征和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将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探讨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及其基本原理雅克·拉康认为,儿童在初期的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大致在出生后6个月至18个月之间)通过自视镜中看到的自己的镜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

在这个阶段,婴儿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并将其作为自我的标志。

而在此过程中,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和主体性。

镜像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观看的幻见”,即镜子给予婴儿的幻觉,它强调了身份和认同的主观性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在镜像阶段,婴儿认为自己与镜中的形象是一致的,从而认同并接纳了自己。

拉康认为,这种幻觉形成了人的自我意识,并决定了个体未来的主体性和社会性。

二、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1. 构建观众的自我认同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通过塑造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特征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认同感。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常常会将自己代入到电影角色的境地中,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过程类似于镜像阶段中婴儿将自身与镜中形象视为同一的认同过程。

观众通过与电影角色的交互,从而映射出自身的欲望和情感,并建立起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感。

2. 反映社会的文化观念媒介影像不仅仅是个体情感的表达,也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映。

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通过选择特定的主题、故事线和视觉呈现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现实。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通过对影像信息的解码和理解,不仅能够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差异,还能够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这种反映社会的文化观念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观众在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中看到自己的“镜像”。

拉康镜像理论

拉康镜像理论

拉康镜像理论镜像理论认为:镜子之中存在着真实的自我。

而当镜中所反映出来的影像与本人的差距过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逐渐增大,此时我们便能从镜子中看到那个不属于真实的自我。

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启发了拉康的“镜像阶段”,他开始探索他所称的镜子中的“他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直接面对和观察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标准的制约,都会使得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等与众不同。

另外,人还是在成长发育中的个体,其身心、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因而也不可能对自己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但是镜像理论也会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它把镜子中的“他者”视作真实的存在,只不过是由于某些原因而无法将它清晰的再现,只是模糊地显现,这种假定就失去了客观事物应有的科学性。

所以镜像理论强调的只是自我意识对象的模糊性,因为自我是一个未完成的形象,在本质上不具有完整性。

它只是通过对自我这种形象的折射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因此镜像理论主张,对“自我”这种镜中形象进行不断的重复和分析,把自我当做客体来把握,以此获得新的自我意识。

当然,镜像理论又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哲学思考和哲学研究要求人们用实证的态度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自我”,这也许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比如,镜子中的自我形象和自己到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能就连真正的自我也不太清楚。

镜像理论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能否确认自我的存在。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自我本身也许就是虚无飘渺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先在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受到主客观诸多条件的制约。

人类的每一种思想、信念、情感、观点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旦离开了社会背景,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即使我们相信自己的存在,在对他人做出判断时,也需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等等因素,以此来评价我们所谓的自我,这就给我们的自我认知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中的唐

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中的唐

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中的唐寻找真实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雨中曲》中的唐导言:拉康的镜像理论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揭示了个体如何通过镜像阶段建立自我概念,并探讨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理解和探索个体发展的观察窗口。

本文将以经典音乐爱情电影《雨中曲》中的主人公唐为例,通过分析他的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过程,来解读其如何在拉康的镜像阶段寻找到真实的自我。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概述拉康的镜像理论是指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通过镜像阶段的体验来建立自我认同。

拉康认为,婴儿在镜像阶段首次看到自己的镜像,将其误认为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自我,而非碎片化的存在。

这一镜像体验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电影《雨中曲》中的唐《雨中曲》是一部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音乐界为背景的音乐爱情片。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唐在音乐事业和爱情之间的追逐与挣扎。

唐这个角色是一个年轻的音乐才子,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

然而,由于家庭的压力和自身的短处,他在音乐道路上屡屡受挫。

唐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自我怀疑,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直到遇见了女主角雨,唐被她的才华和魅力所吸引,开始想要成为她的伴奏。

三、唐的自我认同拉康认为,在镜像阶段,婴儿看到自己的镜像后,开始对自己产生认同感。

然而,这种自我认同实质上是建立在他者的认同基础上的。

在《雨中曲》中,唐以自己为中心,追随自己的音乐梦想。

然而,他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功,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四、他者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拉康认为,他者的认同是个体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因素。

在《雨中曲》中,唐受到了雨这位优秀音乐家的认同和赞赏。

唐开始试图改变自己,追求与她的平等。

他渴望通过与雨的关系,找回自己的自信和自我认同。

然而,这种他者认同实质上并不能帮助唐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同。

五、真实的自我寻求拉康指出,个体必须超越他者的认同,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及意义

拉康镜像阶段理论及意义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是比利时心理学家布兰德(Éric,1905 - 1980)在1938年创立的一种理论,它详细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

此理论基于共情和分裂认同,以及儿童早期的同理映射能力。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被认为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它提供了架设人际关系的基础,从而促成正常的社会、情感和行为发展。

此理论当中强调的概念有自尊意识的建立、社会及学习性的行为的发展、情感的控制及自我推理能力和求知欲的增强。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按照一定的年龄档次,确定了一系列年龄特有的表现。

在出生至两岁之前,家长耐心地陪伴、满足婴儿的需要,并以善意、安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它,可以为其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2至4岁之间,儿童正处于模仿期,根据他们所见到的行为和情感模式来探索与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并按照自己的偏好来进行行动与决策,对当前的表现情况有明确的理解和积极的认可。

在4至7岁之间,儿童开始获得更深层次的自尊,通过反思方式来体会自我,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等等。

在7至12岁期间,儿童开始理解社会的规则,并逐渐增强自己的思考、决断力和社交能力。

最后,在12至18岁之间,儿童将子我认同强化到更深层次,探索社会问题、精神修养和未来目标,并将这些看法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

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的意义在于,为家长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步骤去理解和指导孩子。

它也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时段面临的挑战,并分析他们如何从中结合恰当的表扬和责备,来打造孩子新陈代谢无缝、充满温暖而健康的成长。

总而言之,康拉德镜像阶段理论可以帮助家长更加有效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安全而健康的成长。

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

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

浅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道林·格雷的画像》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镜像阶段是自我形成的原型,其“镜像阶段”指6至18个月的婴儿产生了最初模糊的自我意识,逐步能在镜中辨认自己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相认同,从而完成自我的同一性和整体性的身份认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他者,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被构建的,自我即他者。

在拉康看来,人类自我意识的确立是与他者联系在一起的。

最初的镜像其实就是个想象中的他者,婴儿正是通过这个外在的他者建立自我意识,而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人也始终无法脱离如镜像一样的来自他者的注视与影响。

正如小说中道林的成长之路就是众多他者的欲望投射之路,道林的“我”之形式的获得都源自他人的形式。

小说中道林这个人物最初始是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

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是什么样的人,或者真正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他拥有令所有见过他的人为之倾倒的美貌,却不自知。

总之这个时候的他对自己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人格发展尚未健全,他需要借助他者对他的评价等塑造自己的人格,完成成长。

但在小说中,道林作为主体将他者看作是自己,其本质逐渐被虚幻的理想形象所遮蔽,走上映射在他者的幻想上的人生。

在画家巴西尔那看到美妙绝伦的画像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美,对画像中的自己产生认同,而后又在巴西尔和亨利爵士的影响下,他希望自己能永葆青春美丽,让画像代替他老去。

而实际上这个愿望实现了,在他一次次的欲望放纵,行为败坏中他始终保持着青春美貌,但画像却变得狰狞恐怖。

那个画像中的人才是他真正心灵的体现。

道林从一个纯真的少年在周围镜像的不断影响下经历内心的挣扎,最终成为了出卖灵魂换取青春美貌的魔鬼。

在他的人格塑造中,对他施加影响的镜像不仅是画像,还有画家巴西尔,亨利爵士,演员西比尔等等。

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亨利伯爵不断引诱道林,放大他心中的欲望。

巴西尔则不断地告诫他要保持清醒,理性和良知,保持最完美的状态。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精品文档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精品文档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电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镜子功能与弗洛伊德探索人性的真实性不同,拉康更加关注人类通过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

拉康认为,儿童在经历过“镜像阶段”之后,一个真实的自我从此便不再存在,人类本身其实只是一个被“他者”侵占和控制的傀儡。

1936年7月31日,拉康在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镜像理论。

在1949年苏黎世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他又发表了题为《来自于精神分析经验的作为“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像阶段》的论文。

拉康认为,弗洛伊德所讲的“本我”其实并不存在,那个真实的本我在经历过“镜像阶段”的误认之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拉康认为。

婴儿刚刚出世的时候本是一个“未分化的”“非主体的”自然存在,属于无物无我、混沌一团的“前镜像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婴儿没有任何整体感或个体统一感。

有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身体经验。

婴儿成长期的第6至18个月为“镜像阶段”,在这期间,随着在镜子面前肢体动作的增加,婴儿开始将镜像与自身联系起来,看到了自己的统一影像。

逐渐发现自己的肢体原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于是将这镜中的图景误认为是自己。

正是在与“镜像”的不断比照中。

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开始真正的成人过程。

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一书中更为通俗地讲述了镜像阶段的两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

婴儿对自己的身体没有整体认识,把自己想象成支离破碎的整体,当他看到镜中那个影像时,是把镜像中的物体指认为“他人”。

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婴儿在看到别的孩子跌倒或被人打时自己会嚎啕大哭,因为婴儿对于“自我”和“他人”的概念仍是混沌一团的。

然而在第二个阶段,由于母亲或者其他家人同时和婴儿出现在镜前,不断教他正确辨认身边的事物。

逐渐使婴儿能够将自己作为主体从众多的“他者”中分离出来,婴儿惊喜地发现那就是“我”,从而产生了对自我镜像的终身迷恋。

这也就是拉康镜像说的本相:“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面对另一个自我意识,一个实体的主人对另一个实体的奴隶的征服,而是幻象与空无的映射关系对‘我’的奴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康经典的镜像理论对我的启发
--- 江西景德镇胡俐萍
一、介绍拉康的"镜像理论":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
神秘的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 儿童的自我和他
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拉康对镜像阶段的
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之上的:当一
个 6-18 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
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
与扶持,这时的婴儿尚不具备肢体协调能力,非常
无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然而,一个关键时刻却发
生了:这个处于 6-18 个月的婴儿却能够认出自己
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

镜子中的
形象为婴儿展示了一个视觉存在,它不仅看起来是
完整的,而且能够用一种较一致,较协调,较连贯的
姿态运动。

镜子中的这一完美形象不仅与婴儿的实
际肉体存在不同甚至相反。

在这个阶段中,婴儿能
从镜子中认出自己,他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会以不同
寻常的面部表情和兴奋状态来表现他对这一发现
的喜悦。

这样一种反应,标志着婴儿认出自己的开始,
拉康把这个过程命名为"一次同化",即婴儿与镜像的"合一" 。

拉康指出,这个自我认出的过程大约经历三个步骤:
(一)最先婴儿与大人同时出现在镜前,这时
婴儿对镜像与自己,对自己的镜像与大人的镜像还
不能区分;因此,人必须把镜像阶段理解为一种同化,即当他承接一个镜像时在主体内发生的那种
转化。

这一转化使婴儿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自己,
如拉康言:镜像阶段是一出戏文,为主体制造了那
一系列幻影,把支离破碎的身体—形象转变为他的
一个完整的形式。

但是另一方面,在镜像阶段,婴
儿与其映像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一种想象的关系,镜
中之我既是又不是婴儿自己,当婴儿企图触摸镜
像时发现它并不存在,因此发生了自我与镜中之我
的对立,这个对立用拉康的话说,就是“自我的
异化”,镜像不过是婴儿在接触社会和进入语言
之前的一个“理想的我” , 或者说虚构的自我。

(二)此后这个特殊的自我将面对他人,社会和语言,纯粹主体也将很快进入知识和经验的世界,但镜中的自我意象依然将一直影响着主体的全部心
理发展过程。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婴儿不仅克服了周围的障碍,而且能够重新忆起镜中影像;其二镜中影像不仅是完整的,而且能够随着婴儿的动作而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对镜中影像的掌控使婴儿充满快乐和胜利感。

由于镜中影像所反映的婴儿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并不是婴儿自身所客观取得的,这一影像毫无疑问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然而,镜中影像却赋予婴儿一种连贯的、协调一致的身份认同感,于是,婴儿开始迷恋自己的影像,把自己的影像当作爱恋倾慕的对象。

(三)如此,婴儿与自己在镜中看似协调完整,但实际上却并不成熟的自己的身体建立起一种欲
望关系。

与此欲望关系紧密相连的是自我的自恋本质。

镜像阶段的自恋不仅表明婴儿与自己身体的关系,而且建立起一个新的模型:婴儿与作为“他者”存在的自己的影像建立起认同关系,从而使这个“他者”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敌手。

婴儿与自我影像,婴儿与他人之间一方面表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依恋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同时存在着攻击性和竞争性。

因此,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婴儿与他人之间必然会陷入一场极富侵略性的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指向他人的侵略性只不过
是自我本质的自然流露。

这里,侵略性与自恋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这个意义上看,侵略性实际上变成了自恋无法摆脱的伴侣:“在任何与他者的关系中”都会产生侵略性。

基于他的异化和误认观念,拉康进一步表达了他与自我心理学的分歧与不同。

在自我心理学看来,自我是心理平衡的根源和基础;但在拉康看来,自我并不是它自己的主宰。

我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我们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

拉康的"镜像阶段"其理论意义远远不止在心理分析的小圈子。

对拉康来说,他要更进一步对自我的本质,人类身份的建构以及人类知识的特征做些形而上的哲学思考。

同时他认为,镜像阶段在他看来,人类知识"就其最一般的结构"来讲,先天具有偏执狂特征。

其实,当他讨论镜像阶段中婴儿的肉体存在与想像性身份认同时,拉康就已经点明了这种偏执狂特征的存在。

然而,镜像阶段的意义和启示在于:婴儿与镜像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

虽然从镜中的影像中婴儿得到了所期待的完整性和协调一致性,进而感到欢欣鼓舞,但是,婴儿与镜中影像的认同本质上却是一种误认。

同样,人类知识也可以看作是类似于镜像的努力和
尝试。

对拉康而言,知识系统也试图寻找并得到某种
终极的一致而不是与此相反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
破裂和崩溃。

正是这种统一、和谐一致的理想,希
望和期待强烈地吸引了人类的注意和努力。

但所
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将被证明只不过是“偏执狂式的
知识”。

最后,拉康及他的镜像理论表明:笛卡
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
该主体反而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二.启示:
(一)拉康镜像理论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瑜伽课程的教学上:(1)国外流行一种较先进的“镜像教学法”,真的非常感谢贺连津老师在精分班上的授课,每一讲都会给我们学员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用心理学语言表述的“阉割”原理,简单介绍了拉康的镜像理论、无意识的杠杆理论、新动力学理论等,我比较感兴趣,课后抽空找相应的书及杨凤池曾奇峰等人的精神分析理论与个案讲座学习,发现心理学博大精深,得益于镜像理论的学习,我买的大量的国外教练的教学光盘都是利用“镜像教学法”,以前不知天高地厚,竟然说“国外的瑜伽教练怎么左右不分呢?”深知自己的孤陋寡闻了,学无止境,我要继续努力。

(2)国内普遍实行的不是“镜像教学”,其弊端就是初学者左右不分,和谐关系的建立:透过身体达到同步,透过身体
来引导。

我在高专的瑜伽选修课上,也开始在用上述理论来观察教学,以便更有针对性,也能对学生有更深的了解,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二)我自己练习瑜伽过程中的感受:我每天早晨至
少要有一个小时练习瑜伽体位,对着电视放瑜伽
DVD碟片,为了写此篇论文,我把电视调成(1)只
有图像无声音:我发现视觉影像控制着我,下意识跟
着电视画面中的动作去做,借用贺老师的话“镜中的
我是左利手”,电视中左手左腰的动作我不自觉就右
手右腰做了,将向左侧倾斜的单臂风吹树式,在电视
机前的瑜伽垫上做成了向右倾斜的单臂风吹树式。

(2)有图像有声音: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熟悉的动
作:我的意识会受听觉的支配,听觉占主导地位,视
觉在其次,不理会镜子中或电视里的左右;除非心不
在焉,根本没去听声音,而是心有所想时,才会下意
识跟着镜中或电视里的动作做出“镜像动作”。

二是
处于学习阶段,模仿时人的意识似乎更倾向于受视觉
的支配。

我自己在跟着电视里的视频练习新的舞韵瑜
伽时,每做一个动作之前要不断地在头脑中再三刻意
提醒自己“左”或“右”似乎有一个翻译的过程,才
能听从于语言的导引,否则会下意识跟着视觉形象
走,有声音也似乎是摆设没功夫和精力去理会它,会
做着“镜像动作”,这是否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拉
康所言,与其“镜像理论”有关?似乎也与“无意识
的杠杆理论”有关,正确认知*无意识=错误认知*意
识:错误认知需要更长的意识力臂来调整,有更多的
正确认知无意识的力臂很短也没关系,我认为本事例
也可算是贺老师“无意识的杠杆理论”的一个应用吧!
(三)女儿的童年时代:记得女儿在学前班时,经常会写出不少“镜像对称”的错别字,我因为是中学物理教师,对“平面*镜成像”相当熟悉,才会有此感觉,找到错误的规律,但当时没学心理学,只是觉的纳闷,成人正常情况都很难写出类似的别字,我的按照平面镜成像规律刻意去写,都觉得难写,现在知道与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理论”有关系,这是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面对后者所主张的心理发
生和人格历史建构逻辑所做提出的颠覆性观点。

通常在这里,一些拉康的传记作家较多地强调了拉康作为问题导引的动物行为模式研究的基础作用,这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家瓦隆的动物与婴儿的镜像试验,弗洛伊德本人也直接谈到过幼儿的镜像游戏,瓦隆的心理实验主要是通过比较动物与幼儿对镜像的不同反应,确认人类主体早期心理发生过程中在镜子反映关系的智能优势。

我还有点不明白,想请教一下贺老
师:这种现象不知是否有普遍性?小学语文老师不知有否发
现此现象?是否与其大脑发育过程的早晚抑或是有何特异
性?
(四)中国古语有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否也是将他
人当作“镜像”中的人来模仿、认同?靠近红的,你会变红,
靠近黑的你会变黑,其实也就是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也会
优秀,和秉性差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差,强调了一个环境
对人的改善作用。

2012年6月12日凌晨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