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纤维制备及应用讲解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领域探析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领域探析壳聚糖是一种多功能、环境友好的天然聚合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纺织品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领域,旨在全面了解壳聚糖的价值与潜力。
一、壳聚糖制备方法1. 壳聚糖来源壳聚糖是一种从海洋生物废料中提取的天然聚合物,常见的来源包括虾、蟹、贝壳等。
这些废料经过化学处理和提取,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壳聚糖。
2. 壳聚糖提取方法壳聚糖的提取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脱蛋白、去矿物质、去色素、去脂肪、溶解、过滤和干燥。
这些步骤可以通过酸碱处理、酶解等方法来实现。
3. 壳聚糖的化学修饰壳聚糖的化学修饰是为了改变其性质和功能。
常见的修饰方法包括磺化、羟甲基化、醛基化等。
这些修饰可以改变壳聚糖的水溶性、降解性和生物活性。
二、壳聚糖的应用领域1. 医药领域壳聚糖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作为药物给药载体,用于控释药物。
其次,壳聚糖作为药物包装材料,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仿生组织工程材料,如人工血管、骨替代材料等。
2. 食品领域壳聚糖在食品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壳聚糖作为天然的防腐剂和抗菌剂,可以用于食品的保鲜和延长货架期。
其次,壳聚糖作为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质地和稳定性。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制备,提高包装材料的降解性和生物降解性。
3. 环境领域壳聚糖在环境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壳聚糖可以作为吸附剂,用于废水处理和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
其次,壳聚糖可以用于制备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和肥料,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可降解的塑料和纺织品,减少塑料和纺织品对环境的影响。
4. 其他领域除了医药、食品和环境领域,壳聚糖还具有应用于纺织品、化妆品、印刷等领域的潜力。
壳聚糖可以用于制备具有抗菌、抗菌、UV防护等功能的纺织品;可以作为天然的护肤品原料,具有保湿、抗皱、抗氧化等功效;可以用于制备环保型的印刷油墨和染料。
壳聚糖基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壳聚糖基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壳聚糖是一种来源广泛、性质优良的生物材料,由于其天然的抗菌性、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生物材料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阐述壳聚糖基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一、壳聚糖制备方法壳聚糖是由甲壳蝶类和虾类的外壳中提取得到,也可通过脱乙酰化壳聚糖基质来合成。
壳聚糖主要成分为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胺,其分子式为(C8H13NO5)_n,分子量为15000到500000之间,具有可溶性、透明性等优异性质。
常见的壳聚糖制备方法包括酸处理、碱处理、化学修饰和微生物发酵等。
酸处理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酸催化将壳聚糖基质中的乙酰基水解掉,从而得到壳聚糖。
碱处理方法则利用碱性条件下,甲壳蝶类和虾类外壳中的壳质变成壳聚糖。
化学修饰是改变壳聚糖的化学性质,如羟乙基化、胺基化等,从而得到更适合特定应用的壳聚糖。
微生物发酵则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酶类促进壳聚糖生成。
二、壳聚糖基生物材料的应用研究1. 医药领域壳聚糖可用于医药制品的包装、载药、控释等方面。
例如将药物包裹在与壳聚糖亲和性较好的载体中,制成微球等载药系统,可实现对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调节,达到良好的缓释效果。
此外,壳聚糖还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等医学领域。
2. 食品工业领域壳聚糖具有天然的保鲜、防腐、控释等性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等方面。
例如将壳聚糖制成纤维素膜用于包装肉类、水果、蔬菜等食品,可保护食品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延长保鲜期,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食品保鲜剂、酸奶等食品。
3. 环境保护领域壳聚糖可以用于制备水处理材料、油污处理剂、吸附剂等环境保护领域。
例如将壳聚糖制备成微球、纤维等形式,用于吸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在环境净化、水处理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壳聚糖还可用于新型生物柴油等领域。
壳聚糖基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壳聚糖基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壳聚糖,又称为蛤壳素,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如虾壳、蟹壳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壳聚糖基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首先,壳聚糖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如酸解法、酶解法、电解法等。
其中,酸解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酸解法通过使用酸性条件,将壳聚糖原料与酸进行反应,使其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壳聚糖。
酶解法则是利用一定的酶促反应来使壳聚糖产生,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壳聚糖原料转化为壳聚糖。
电解法则是利用电解的原理,通过电解设备将壳聚糖原料进行电解,形成壳聚糖。
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制备方法。
其次,壳聚糖基生物材料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之一就是用壳聚糖制备药物缓释系统。
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可以作为药物缓释系统的载体。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壳聚糖微球中,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缓慢释放,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组织工程支架。
组织工程支架是一种用于替代受损组织的材料,而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以被人体组织所接受并逐渐降解,为新生组织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壳聚糖还可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生物膜等领域。
在食品领域,壳聚糖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天然来源和无毒性特点,壳聚糖可以用作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
以食品添加剂为例,壳聚糖可以作为一种保鲜剂,通过形成包覆膜的方式,提高食品的留存期和保鲜效果。
同时,壳聚糖还可以作为乳化剂、稳定剂等,改善食品的质感和口感。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
由于壳聚糖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和降解性,可以用于水质净化、废气处理等方面。
例如,将壳聚糖微球应用于废水处理中,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去除。
综上所述,壳聚糖基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是近年来科学界关注的热点。
壳聚糖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壳聚糖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正文: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无毒性等优良特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壳聚糖的制备与应用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壳聚糖的制备方法1.壳聚糖的提取方法壳聚糖一般从海产品中提取,其主要方法是酸解法和碱解法。
其中酸解法是通过盐酸或硝酸将贝壳中的碳酸钙酸解,再经过多次洗涤、筛选和干燥等步骤提取壳聚糖。
碱解法则是利用强碱溶液将贝壳中的碳酸钙转化为氢氧化钙,再经过多次洗涤、加酸和干燥等步骤提取壳聚糖。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2.壳聚糖的化学修饰方法壳聚糖的化学修饰方法主要包括烷基化、磺化、酯化、羟基化等。
烷基化是将壳聚糖表面的氨基进行烷基化反应,使其在水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磺化则是通过磺酸化反应将壳聚糖表面的氨基转化为磺酸基,以增强其亲水性和离子交换能力;酯化则是利用酸酐基将壳聚糖中的羟基进行酯化反应,以增强其功能性。
羟基化则是在壳聚糖分子上引入羟基,以增强其亲水性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性能。
二、壳聚糖的应用研究1.壳聚糖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在医药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壳聚糖可以用于制备药物缓释剂、口腔贴片、骨修复材料、组织工程等。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作为药物的辅料,用于增加药品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2.壳聚糖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壳聚糖在食品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壳聚糖可以用于制备食品包装材料、保鲜剂、食品加工助剂等。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在食品包装领域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3.壳聚糖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在环保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壳聚糖可以用于制备水处理剂、土壤修复剂等。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生物降解塑料、生物柴油等环保材料,可以有效地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总结:壳聚糖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高分子材料。
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探究

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探究引言: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
近年来,壳聚糖纳米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潜力探究。
一、制备方法:1.1 电纺法:电纺法是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壳聚糖溶液注入电纺装置中,通过高电压静电纺丝,形成纤维状的壳聚糖纳米纤维。
电纺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纤维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细胞附着性,适用于组织工程、药物控释等方面的应用。
1.2 模板法:模板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需要使用模板材料,在模板上沉积壳聚糖溶液,然后通过交联、去模板等步骤得到纳米纤维。
该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和可调控性,适用于组织修复和细胞培养等方面的应用。
1.3 电沉积法:电沉积法是利用电化学原理,通过电极化壳聚糖溶液,并在电极上沉积纳米纤维的方法。
该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较高的均一性和结构稳定性,适用于生物传感、药物控释等方面的应用。
二、生物医学应用:2.1 组织工程:壳聚糖纳米纤维具有类似于自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特征,能够提供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微环境。
因此,壳聚糖纳米纤维可以作为优秀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壳聚糖纳米纤维用于骨组织工程、软组织修复和血管再生等方面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和组织的再生。
2.2 控释药物:壳聚糖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药物负载能力和控释性能,可以作为理想的药物控释材料。
通过调控壳聚糖纳米纤维的孔隙结构和电荷性质,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缓慢释放和靶向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研究表明,壳聚糖纳米纤维用于癌症治疗、创伤修复和感染控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2.3 生物传感:壳聚糖纳米纤维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的载体材料。
通过修饰壳聚糖纳米纤维表面的生物分子、导电聚合物等,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细胞和微生物的高灵敏度检测。
壳聚糖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213 混合纺丝法 :混合纺丝或称共混纺丝 ,是将 两种互不相容的聚合物经共混后进行纺丝 。共 混的方式可以是切片混合 ,但从混合物均匀性考 虑 ,以两种聚合物的熔体混合为宜 。作为分散组 分的聚合物 ,尽可能均匀地分散于基质组分聚合 物中 ,通过溶去基质组分 ,就可得到超细纤维 。 3 海岛纤维
海岛型纤维 ,又称为基质原纤型纤维 ,它是 由一种聚合物以极细的形式 (原纤) 包埋在另一 聚合物 (基质) 之中形成的 。又因分散相原纤在 纤维截面中呈岛屿状态 ,因此又称为海岛纤维 。 海岛纤维有长丝和短丝两种 。长丝是原纤有规 则地连续分布在基质中 ;短丝是原纤不连续地分 布在基质中 ,但其主轴与纤维轴一致 。海岛纤维 制成织物后将海的部分溶解 ,就可得到 111 dtex 以下的超细纤维 。由海岛纤维得到的超细纤维 纤度的表达式为 : d = d1 ×R/ N ,其中 d 、d1 分别 是超细纤维 、海岛纤维的纤度 ; R 是岛成分所占 的百分率 ;N 是每根海岛纤维中岛的数量 。
合溶剂 。而这些溶剂大多有毒 , 有的具有腐蚀性 ,污染问题不可 忽视 。壳聚糖则相对好得多 ,它 能溶于普通的有机酸或无机酸溶 液中 ,如甲酸 、乙酸 、柠檬酸 、丙二 酸 、乳酸等 。所以壳聚糖的溶剂 比甲壳质的溶剂选择的余地要大 的多 。但使用这类溶剂 ,壳聚糖 的溶解不太均匀 ,而且浆液中易 产生冻胶 。因此要使壳聚糖溶解 均匀 、不形成冻胶的浆液是本项 目的关键技术之一 。我们采用将 冻胶离解的方法 ,即加入尿素 、异 丙醇或二氯乙酸等方法来破坏冻 胶结构 ,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 问题 。
菌率达 75 %左右 ,具有良好的保 健功能 。这是由于壳聚糖分子结 构上有独特的活性基团 ,对大肠 杆菌 、金色葡萄球菌 、白念珠菌等 具有抑止作用 ,因此具有抗菌 、防 霉 、去臭 、吸湿 、保湿 、柔软 、染色 性好等优点 。 目前国外的壳聚糖纤维价格 在 3500 元/ kg 左右 ,主要用于医 疗卫生领域 ,而作纺织原料成本 太高 。我们通过甲壳素与纤维素 的共混降低了其成本 ,以扩大其 在服装领域的用途 ,满足人们对 功能纺织品的需要 。
壳聚糖制备与应用研究

壳聚糖制备与应用研究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是由海洋底层废弃物贝壳、虾、蟹等贝类生物的外壳和壳骨中提取而来,具有环保、可降解、无毒害等特点,在医学、食品、生物化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壳聚糖制备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壳聚糖制备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传统方法主要包括酸法、碱法、酵素法和微生物法。
此外还有壳聚糖的改性方法,包括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化学法。
1. 酸法酸法是以壳质为原料,通过酸解将其中的钙离去,然后再碱化沉淀壳聚糖。
本法适用于体积小、强制性少的样品,但需要注意的是酸解条件必须正确,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壳聚糖。
2. 碱法碱法是以壳质为原料,先用热水提取,然后用碱溶液处理,沉淀壳聚糖。
此法优点是在碱解过程中可以不用加任何试剂,因此得到的壳聚糖质量较高。
3. 酵素法酵素法是用适当的酵素将壳质中的碳水化合物的结构部分酶解,使其转化为壳聚糖。
酵素法的优点是壳聚糖的得率高,同时可以得到其他高分子物质,例如壳寡糖。
4. 微生物法微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对壳质进行降解,随后得到壳聚糖。
此法可以提高壳聚糖的得率,并且得到的壳聚糖含有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
5. 改性方法化学法为壳聚糖的改性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可以使壳聚糖产生新的性质,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从而使之更好地适用于不同的领域。
物理法也包括很多种方法,例如壳聚糖的物理交联、凝胶化、超声波处理等方法,可以通过物理交联或改变结构使其性能得到改善。
而生物化学法则是把与壳聚糖相关的生物分子合成在一起,从而得到面向生物医学、生物敏感材料等更高端的应用材料。
壳聚糖应用由于壳聚糖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可以在设计构造新型功能材料时赋予复合多样化多变的性质。
以下是壳聚糖在医学、食品、生物化工等方面的应用。
1. 医学领域壳聚糖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组织工程中,壳聚糖能够成为细胞提供生长所必需的支架,帮助组织培养和再生。
壳聚糖还可以制备成为药物控制释放系统,帮助药物在局部组织内逐渐释放,从而降低毒副作用并提高药效等。
虾壳制备壳聚糖纤维及应用

虾壳制备壳聚糖纤维及应用壳聚糖纤维是以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在适当的溶剂中将其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胶体纺丝原液,再经喷丝、凝固成形、拉伸等工艺,制备成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高分子功能陛材料。
早在1942年,美国就首先研制成功壳聚糖纤维,由于当时对壳聚糖纤维的特陛研究不太深入,尤其是壳聚糖纤维的抗菌陛未被发现,因而未被人们接受。
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展壳聚糖和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纤维的研究,到90年代初期,日本的富士纺织株式会社实现了壳聚糖纤维的工业化生产,我国自90年代中期才真正开始对壳聚糖纤维制备及其功能性进行广泛研究。
壳聚糖纤维的生物相容性,广谱抗菌性、生物可降解性等特殊功能,已为人们所关注。
一、壳聚糖纤维的制备1、工艺流程虾壳—壳聚糖—溶解—纺丝原液—过滤—脱泡—喷丝—凝固—拉伸—淋洗—干燥—切断—成品2、主要工艺过程将壳聚糖溶解于2%-5%稀乙酸溶液中,适当添加0.5%~1%尿素、0.2%-0.4%乙酸锌等助剂制备成含1%一5%壳聚糖的纺丝原液,将过滤、真空脱气后的纺丝原液,经直径为0.10mm~]112111喷丝头喷入5%——10%NaOH溶液中使其凝固,再经1.3-3倍拉伸、洗涤,在张力状态下干80℃干燥o.5h制备而成。
二。
壳聚糖纤维的主要性能与特性1、机械强度机械强度是衡量纤维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壳聚糖是2—氨基—2—脱氧葡萄糖单体通过9—(1,4)糖甙连接起来的直链多糖,其分子量通常达100万以上,经溶解、凝固、拉伸制备成分子排列规则,结构紧密的壳聚糖纤维,其干强一般为0.97-2.73cN.dtex-1,湿强为0.35—1.23cN.dtex-12、伸长率纤维伸长率通常采用断裂伸长率表示,纤维伸长率愈大,表示纤维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愈强,壳聚糖纤维的伸长率一般干伸S—l 4(%)、湿伸6~1 2(%)。
3、吸湿性纤维吸湿性的强弱与纤维分子中亲水性基团的数量、纤维结构的微孔性及纤维之间的饱合性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聚糖概述
壳聚糖及甲壳素的结构与纤维素非常相似,如结构图, 不同的是纤维素葡萄糖单元二位碳上是羟基,壳聚糖是氨基, 甲壳素是乙酰氨基。
OH
OH O O * * O * O *
OH O
甲壳素
* HO
壳聚糖
HO NH2
纤维素
HO OH
* O
NHCOCH3
n
n
n
壳聚糖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添加文本
2、无毒性 对动物进行全身毒性急性实验、热源实验、原发性 皮 肤刺激实验、皮内注射实验、眼结膜刺激实验和溶血实验 ,均证明对机体无毒副作用,并且能广泛用于全身多个部 位。
我国从50年代开始对甲壳素的制备和应用进行研究,1977年起每 隔几年召开一次关于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国际会议,这极大的促进了这 方面的研究。
壳聚糖的来源
地球上存在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中,数量最大的是纤维素,其次就 是甲壳素,前者主要由植物生成,后者主要由动物生成。估计自然界 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将近100亿吨。甲壳素亦是地球上除蛋白质外 数量最大的含氮天然有机化合物。仅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甲壳素的重 要地位。 甲壳素在自然界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往往被人忽视,那 就是在自然界生长、繁衍着的含有甲壳素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其死 亡腐烂后成为肥料的同时释放出甲壳素,甲壳素在自然界经受降解和 脱乙酰基过程,产生不同分子量的甲壳素及不同分子量、不同脱乙酰 度的壳聚糖。在广袤的田野、森林和大草原的土壤中,都有甲壳素和 壳聚糖的存在
甲壳素
水溶性壳聚糖Biblioteka 壳聚糖甲壳素壳聚糖概述
壳聚糖是甲壳素的N-脱乙酰基的产物,又称为可溶性甲壳 质、甲壳胺、几丁聚糖等,是自然界中唯一的碱性多糖。一般 而言,N-乙酰基脱去55%以上就可以称之为壳聚糖,这种脱乙酰 度的壳聚糖能溶于1%乙酸或1%盐酸。
作为有实用价值的工业品壳聚糖,N-脱乙酰度必须在70%以
化学性质
交联
为了使壳聚糖得到很好的应用,需要把它制成交联产 物。交联剂有戊二醛、甲醛、环氧氯丙烷、环硫氯丙烷及 二异氰酸酯等。 交联后的产物不溶于稀酸,吸附性能好,可再利用。
生物学性质
1、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天然材料具有人工材料所不具有的优点,甲壳素及壳聚糖 是自然界中极少存在的带正电荷的聚合多糖,含有某些有 助于细胞黏附和保持细胞分化功能的信息。它可以减少成 纤维细胞的生长,减少瘢痕形成,从而促进内皮细胞、毛 细血管、心肌细胞及神经轴突的再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 容性 将壳聚糖植入小鼠体内,全部存活,皮毛无异常,切开皮 肤局部无充血、无水肿。
壳聚糖纤维简介
壳聚糖研究发展历史
1811年法国科学家H.braconnet(布拉科诺)最早发现甲壳素; 1823年法国人Odier(欧吉尔)为其取名为甲壳素;
1859年法国人Rouget将甲壳素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得到一种新物质;
直到1894年德国人Hoppe-Seyler才将这种脱乙酰物质取名为壳聚糖; 之后各国科学家开始对壳聚糖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感兴趣。对其 研究最多的是日本和美国,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甲壳素和壳聚糖。
物理性质
根据N-脱乙酰度可以把壳聚糖分为:
55%-70%为低脱乙酰度壳聚糖 70%-85%为中脱乙酰度壳聚糖 85%-95%为高脱乙酰度壳聚糖 95%-100%为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极难制备)
物理性质
结构特征
物理性质
红外光谱
物理性质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物理性质
溶解性
成丝成膜性
化学性质
N-烷基化
壳聚糖的氨基是一级氨基,有一孤对电子,具有很强的 亲核性,能发生很多反应。
甲壳素的乙酰氨基的N上只有一个H,很稳定,但在一 些强烈条件下,也能发生取代反应。
化学性质
氧化
甲壳素和壳聚糖可以被氧化剂氧化。氧化剂不同,反 应的pH不同,机理和产物也不同,既可使C6-OH氧化成醛基 或羧基,也可使C3-OH氧化成羰基(成酮),还可能发生部 分脱氨基或脱乙酰氨基,甚至破坏吡喃环及糖苷键。
化学性质
螯合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糖残基在C2上有一个乙酰氨基或氨 基,在C3上有一个羟基,它们都是平伏键,这种特殊结构 使得它们对具有一定离子半径的一些金属离子在一定的pH 条件下具有螯合作用,尤其是壳聚糖。
化学性质
壳聚糖与金属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吸附、螯合三种形式 发生结合。
特点: ① 壳聚糖与金属离子螯合后,本身的结构并未改变,但产 物性质变了。 ② 正因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不会被壳聚糖螯合,因此壳聚 糖可在存在这些离子的水溶液中螯合分离过渡金属离子 。
物理性能
吸湿、透气、渗透
化学性质
1
甲壳胺中的胺基可进行能应用于有 机胺化合物的大多数反应
化学 性能
2
甲壳质、甲壳胺分子中的羟基、氨 基可以与离子起螯合作用,因此是 良好的阳离子絮凝剂 可以凝聚溶液中带负电荷的悬浮 物、有机物(如染料、蛋白质、 氨基酸、核酸、脂肪、酸、卤素 等)
3
化学性质
O-酰化和N-酰化
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
一般物理性质
壳聚糖也是白色无定形、半透明、略有珍珠光泽的固 体,因原料和制备方法不同,分子量也从数十万至数百万 不等,不溶于水和碱溶液,可溶于稀的盐酸、硝酸等无机 酸和大多数有机酸,不溶于稀的硫酸、磷酸。在稀酸中, 壳聚糖的主链会缓慢水解,溶液黏度会逐渐降低,所以壳 聚糖溶液应随用随配。
化学性质
含氧无机酸酯化
在含氧无机酸的酯化反应中,最常见的是甲壳素和壳聚 糖的硫酸酯。 这些酯类的结构与肝素相似,也具有抗凝血作用,而 肝素的提取和生产较为困难,价格很高。肝素还有引起血 浆脂肪酸浓度增高的副作用。
化学性质
醚化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羟基与烃基化试剂反应生成醚(甲基 醚、乙基醚、苄基醚等),广泛用于日化工业。 此外,用低分子冠醚通过接枝于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上 ,可制备具有高分子化合物和冠醚化合物双重结构特性的 高分子冠醚。
壳聚糖可与多种有机酸的衍生物(酸酐、酰卤)反应, 导入不同分子量的脂肪族或芳香族酰基。 壳聚糖分子链的糖残基上既有羟基,又有氨基,酰化反 应既可在羟基上成酯,也可在氨基上成酰胺。
化学性质
含氧无机酸酯化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羟基,尤其是C6-OH,可与一些含氧 无机酸(或其酸酐)发生酯化反应,类似于纤维素的反应 。 在壳聚糖的氨基上也可能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