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物理人教版一轮课后达标:第十四章第二节 机械波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十四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光学 电磁波 相对论

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十四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光学 电磁波 相对论

单元质检十四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光学电磁波相对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多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都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用实验加以证实B.在高速运动的火箭上的人认为火箭的长度不变C.与平面镜相比,全反射棱镜的反射率高D.单摆在驱动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动,其振动周期与单摆的摆长有关E.在磨制各种镜面或其他精密的光学平面时,可以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程度2.关于光现象及其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雨后路面上的油膜形成的彩色条纹是由光的衍射形成的B.光照到不透光小圆盘,在小圆盘背后阴影区出现泊松亮斑,说明光发生了衍射C.光导纤维利用全反射的原理,其内芯的折射率大于外套的折射率D.分别用紫光和绿光为光源用同一装置做单缝衍射实验,前者中央亮纹较宽E.生活中的汽车鸣笛向我们驶来,我们会听到音调变高,这是声波的多普勒效应3.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已知此时A 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30 cm,B质点刚要开始振动,质点振动的周期T=0.4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质点B将沿y轴负方向运动B.波的传播速度为10 m/scmC.质点A的振动方程表达式为y=60sin10πt+π6D.质点A再次回到平衡位置的时刻是t=1s30sE.从质点A开始振动到质点B开始振动经历的时间为164.如图所示,均匀介质中有参数完全相同的两个波源S1与S2,相距8 m,同时同方向起振,在介质中产生简谐横波。

振动传至两波源连线中垂线上的A点用时t=2 s,已知A点距两波源连线中点O的距离为3 m,从质点A起t(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振开始计时,A点的振动方程为y=10sinπ2A.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为2.5 m/sB.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长为10 mC.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周期为2 sD.两波源之间的连线上有2个振动加强点E.两波源之间的连线上距中点O距离为2.5 m处的质点振幅为05.如图甲为弹簧振子的振动在某介质中传播产生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20 s时刻的波形,P是平衡位置在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的振动图象。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第二节机械波课后达标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第二节机械波课后达标新人教版

第二节 机械波(建议用时:60分钟)一、选择题1.(2016·高考全国卷Ⅰ)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 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B .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C .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D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E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解析:选ACE.水面波是机械波,选项A 正确.根据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 可知,该水面波的周期为T =159 s =53 s ,频率为f =1T =0.6 Hz ,选项B错误.该水面波的波长为λ=vT =1.8×53 m =3 m ,选项C 正确.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随波迁移,但能量会传递出去,选项D 错误,E 正确.2.设x 轴方向的一条细绳上有O 、A 、B 、C 、D 、E 、F 、G 八个点,OA =AB =BC =CD =DE =EF =FG =1 m ,质点O 在垂直于x 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沿x 轴方向传播形成横波.t=0时刻,O 点开始向上运动,经t =0.2 s ,O 点第一次到达上方最大位移处,这时A 点刚好开始运动.那么在t =2.5 s 时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点位于x 轴下方 B .A 点与E 点的位移相同C .D 点的速度最大 D .C 点正向上运动E .这列波的波速为5 m/s解析:选ABE.由题可知,T 4=0.2 s ,周期T =0.8 s ,14λ=1 m ,波长λ=4 m ,由v=λT 得波速v =5 m/s ,则可判断E 项正确;当t =2.5 s 时,波源O 已振动了318个周期,此时O 位于x 轴上方,向上振动,B 点与O 点之间相距半个波长,可判断B 点位于x 轴下方,A 项正确;2.5 s 时E 点已经振动了一段时间,A 点与E 点间距1个波长,两点振动情况完全一样,则B 项正确;O 点与D 点间距1个波长,两点的振动情况完全一样,此时,O 点已经离开平衡位置向上振动,D 点也一样,则D 点的速度不是最大,C 项错误;O 点与C 点间距为34波长,2.5 s 时,C 点已振动了238个周期,又因C 起振方向向上,则C 点应向下振动,则D 项错误.3.(2016·高考天津卷)在均匀介质中坐标原点O 处有一波源做简谐运动,其表达式为y =5sin π2t (m),它在介质中形成的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波刚好传播到x =12 m 处,波形图象如图所示,则( )A .此后再经6 s 该波传播到x =24 m 处B .M 点在此后第3 s 末的振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C .波源开始振动时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D .此后M 点第一次到达y =-3 m 处所需时间是2 s解析:选AB.由题中波的图象可知,该波的波长λ=8 m .由波源简谐运动的表达式y =5sin π2t (m)可知,ω=π2 rad/s ,周长T =2πω=4 s ,波速v =λT =2 m/s.此后再经6 s ,该波再向前传播的距离s =vt =2×6 m =12 m ,即再经6 s ,该波传播到x =12 m +12 m =24 m 处,选项A 正确.题中波的图象上此时M 点向下振动,在此后的第3 s 末⎝ ⎛⎭⎪⎫即经过3T 4的振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选项B 正确.由题图为某时刻波刚好传播到x =12 m 时的波的图象可知,波源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沿y 轴正方向,选项C 错误.题图中M 点振动方向向下,此后M 点第一次到达y =-3 m 处所需的时间小于半个周期,即小于2 s ,选项D 错误.4.如图所示,当波源和障碍物都静止不动时,波源发出的波在障碍物处不能发生明显衍射.下列措施可能使波发生较为明显衍射的是( )A .增大波源的振动频率B .减小波源的振动频率C .增大障碍物的长度D .减小障碍物的长度E .波源远离障碍物运动解析:选BDE.不能发生明显衍射的原因是障碍物的长度远大于波长,只要增大波长可满足题目要求.由λ=vf知,v 不变,减小f ,λ增大,故A 、C 错,B 、D 对;波源远离障碍物将产生多普勒效应,等效于增大波长,衍射明显,故E 对.5.(2017·高考北京卷)物理学原理在现代科技中有许多重要应用.例如,利用波的干涉,可将无线电波的干涉信号用于飞机降落的导航.如图所示,两个可发射无线电波的天线对称地固定于飞机跑道两侧,它们类似于杨氏干涉实验中的双缝.两天线同时都发出波长为λ1和λ2的无线电波.飞机降落过程中,当接收到λ1和λ2的信号都保持最强时,表明飞机已对准跑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线发出的两种无线电波必须一样强B .导航利用了λ1与λ2两种无线电波之间的干涉C .两种无线电波在空间的强弱分布稳定D .两种无线电波各自在空间的强弱分布完全重合解析:选C.波的干涉产生与否与波的强弱无关,故A 错;导航利用了同频率的两列波的干涉,而波长为λ1和λ2的两列波频率不同,B 错;λ1与λ1干涉,λ2与λ2干涉,两个干涉图样在空间的强弱分布稳定,故C 正确;由于λ1与λ2两列波的波长不同,故两干涉图样在空间强弱分布不重合,D 错.6.(2018·河北石家庄调研)如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介质中x =2 m 处的质点P 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列波的传播方向是沿x 轴正方向B .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20 m/sC .经过0.15 s ,质点P 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了3 mD .经过0.1 s ,质点Q 的运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E .经过0.35 s, 质点Q 距平衡位置的距离小于质点P 距平衡位置的距离解析:选ABE.由题中甲、乙两图可知,该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A 正确;由题图甲知波长λ=4 m ,由题图乙知周期T =0.2 s ,则波速v =λT =40.2 m/s =20 m/s ,B 正确;质点不随波迁移,只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C 错误;经过0.1 s =12T ,质点Q 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D 错误;经过0.35 s =134T ,质点P 到达波峰,而质点Q 在波谷与平衡位置之间,故E 正确.7.(2015·高考北京卷)周期为2.0 s 的简谐横波沿x 轴传播,该波在某时刻的图象如图所示,此时质点P 沿y 轴负方向运动,则该波( )A .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 =20 m/sB .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 =10 m/sC .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20 m/sD .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10 m/s解析:选B.质点P 沿y 轴负方向运动,根据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可判定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由波的图象可知λ=20 m ,根据v =λT得波速v =10 m/s.选项B正确.8.如图甲所示,在水平面内,有三个质点a 、b 、c 分别位于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已知ab =6 m ,ac =8 m .在t 1=0时刻a 、b 同时开始振动,振动图象均如图乙所示,所形成的机械波在水平面内传播,在t 2=4 s 时c 点开始振动,则( )A .该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2 m/sB .c 点的振动频率先是与a 点相同,两列波相遇后c 点的振动频率增大C .该列波的波长是2 mD .两列波相遇后,c 点振动加强E .两列波相遇后,c 点振动先加强后减弱解析:选ACD.因为经过4 s ,振动由a 点传到c 点,则波的传播速度v =84 m/s =2 m/s ,选项A 正确;c 点的振动频率先是与a 点相同,两列波相遇后c 点的振动频率仍然是不变的,选项B 错误;该波的波长为λ=vT =2×1 m =2 m ,选项C 正确;因为bc -ac =2 m =λ,故两列波相遇后, c 点振动加强,选项D 正确、E 错误.9.(2015·高考福建卷)简谐横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v .若某时刻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位于平衡位置的两质点a 、b 相距为s ,a 、b 之间只存在一个波谷,则从该时刻起,下列四幅波形图中质点a 最早到达波谷的是( )解析:选D.根据机械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知,A 、C 选项中的质点a 此时刻沿y 轴正方向振动,a 点要到达波谷至少还需34个周期,B 、D 选项中的质点a 此时刻沿y 轴负方向振动,只需再经过14个周期即可第一次到达波谷.已知a 、b 两质点间的距离为s ,则A 选项中λ=2s ,B 、C 选项中λ=s ,D 选项中λ=23s ,因波速均为v ,则由T =λv 可知,A 选项中a 点到达波谷最少用时为34T =34·λv =34·2s v =3s2v ,B 选项中a 点到达波谷最少用时为14T =14·λv =14·s v =s 4v ,C 选项中a 点到达波谷最少用时为34T =34·λv =3s4v ,D 选项中a 点到达波谷最少用时为14T =14·λv =14·2s 3v =s6v ,经比较可知,D 选项中质点a 最早到达波谷.10. (2015·高考海南卷)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P 的x 坐标为3 m .已知任意振动质点连续2次经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0.4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波速为4 m/sB .波的频率为1.25 HzC .x 坐标为15 m 的质点在t =0.6 s 时恰好位于波谷D .x 坐标为22 m 的质点在t =0.2 s 时恰好位于波峰E .当质点P 位于波峰时,x 坐标为17 m 的质点恰好位于波谷解析:选BDE.任意振动质点连续两次通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0.4 s ,则12T =0.4 s ,解得T =0.8 s ,f =1T =1.25 Hz ,选项B 正确;由题图知:该波的波长λ=4 m ,波速v =λT=5 m/s ,故选项A 错误;画出t =0.6 s 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因15 m =3λ+34λ,故x坐标为15 m 的质点与x =3 m 处的质点振动情况一样,即在平衡位置向下振动,选项C 错误;画出t =0.2 s 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因22 m =5λ+12λ,故x =22 m 处的质点与x =2 m处的质点振动情况一样,即在波峰位置,选项D 正确;因质点P 与x =17 m 处质点平衡位置间距离Δx =14 m =3λ+12λ,故两质点振动步调相反,选项E 正确.二、非选择题11.(2015·高考江苏卷)(1)一渔船向鱼群发出超声波,若鱼群正向渔船靠近,则被鱼群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与发出的超声波相比________.A .波速变大B .波速不变C .频率变高D .频率不变(2)用2×106Hz 的超声波检查胆结石,该超声波在结石和胆汁中的波速分别为2 250 m/s 和1 500 m/s ,则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是胆汁中的________倍.用超声波检查胆结石是因为超声波的波长较短,遇到结石时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发生衍射.解析:(1)渔船与鱼群发生相对运动,被鱼群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的速度大小不变;由多普勒效应知,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的频率变高,故选项B 、C 正确.(2)由v =λf 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λ1=v 1f ,在胆汁中的波长λ2=v 2f,则波长之比:λ1λ2=v 1v 2=1.5.超声波遇到结石时,其波长远小于结石的线度,则超声波遇到结石时不容易发生衍射现象.答案:(1)BC (2)1.5 不容易12.实线和虚线分别是沿x 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 1=0和t 2=0.06 s 时刻的波形图.已知在t =0时刻,x =1.5 m 处的质点向y 轴正方向运动.(1)判断该波的传播方向; (2)求该波的最小频率;(3)若3T <0.06 s<4T ,求该波的波速大小. 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波向右传播.(2)因波的传播具有周期性,设波的周期为T ,t 2=0.06 s 时刻,则有(下列各式中n =0,1,2…)⎝ ⎛⎭⎪⎫n +34T =0.06 s 得T =0.244n +3 s则f =1T =4n +30.24 Hz当n =0时,f 最小为f min =30.24Hz =12.5 Hz. (3)法一:由3T <0.06 s<4T ,⎝ ⎛⎭⎪⎫n +34T =0.06 s 得: n =3,T =0.016 s所以v =λT = 1.20.016m/s =75 m/s.法二:由3T <0.06 s<4T 知,n =3,则波在0.06 s 内传播距离为:x =⎝⎛⎭⎪⎫3+34λ=4.5 mv =x t =4.50.06m/s =75 m/s. 答案:(1)向右传播 (2)12.5 Hz (3)75 m/s。

2019届高三物理人教版一轮作业:第十四章 第2讲 机械波

2019届高三物理人教版一轮作业:第十四章 第2讲 机械波

[课时作业] 单独成册 方便使用 一、选择题1.设x 轴方向的一条细绳上有O 、A 、B 、C 、D 、E 、F 、G 八个点,OA =AB =BC =CD =DE =EF =FG =1 m ,质点O 在垂直于x 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沿x 轴方向传播形成横波. t =0时刻,O 点开始向上运动,经t =0.2 s ,O 点第一次到达上方最大位移处,这时A 点刚好开始运动.那么在t =2.5 s 时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B 点位于x 轴下方 B .A 点与E 点的位移相同 C .D 点的速度最大 D .C 点正向上运动E .这列波的波速为5 m/s解析:由题可知,T 4=0.2 s ,周期T =0.8 s ,14λ=1 m ,波长λ=4 m ,由v =λT 得波速v =5 m/s ,则可判断E 项正确;当t =2.5 s 时,波源O 已振动了318个周期,此时O 位于x 轴上方向上振动,B 点与O 点之间相距半个波长,可判断B 点位于x 轴下方,A 项正确;2.5 s 时E 点已经振动了一段时间,A 点与E 点间距1个波长,两点振动情况完全一样,则B 项正确;O 点与D 点间距1个波长,两点的振动情况完全一样,此时,O 点已经离开平衡位置向上振动,D 点也一样,则D 点的速度不是最大,C 项错误;波传播到C 点的时间为t =3×0.2 s =0.6 s ,在t =2.5 s 时刻质点C 已振动的时间t ′=2.5 s -0.6 s =1.9 s =238T ,质点C 的起振方向向上,则在2.5 s 时刻C 点应向下振动,则D 项错误. 答案:ABE2.如图所示,当波源和障碍物都静止不动时,波源发出的波在障碍物处不能发生明显衍射.下列措施可能使波发生较为明显衍射的是( ) A .增大波源的振动频率 B .减小波源的振动频率 C .增大障碍物的长度 D .减小障碍物的长度 E .波源远离障碍物运动解析:不能发生明显衍射的原因是障碍物的长度远大于波长,只要增大波长或减小障碍物的长度即可满足题目要求,由λ=vf 知,v 不变,减小f ,λ增大,故A 、C错,B、D对;波源远离障碍物将产生多普勒效应,等效于增大波长,故E对.答案:BDE3.一列简谐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此时刻质点P的速度为v,经过1.0 s它的速度大小、方向第一次与v相同,再经过0.2 s它的速度大小、方向第二次与v相同,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为5 m/sB.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5 m/sC.若某时刻质点M到达波谷处,则质点P一定到达波峰处D.质点M与质点Q的位移大小总是相等、方向总是相反E.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在2.0 s时刻,质点P在y轴上的坐标为20 cm解析:由题意可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其周期T=1.2 s,根据v=λT得v=5 m/s,A正确,B错误;当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相差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振动步调相反,C正确,D错误;波的周期为T=1.2 s,根据对称性可知,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在2.0 s时刻,质点P到达波峰处,其y坐标为20 cm,E正确.答案:ACE4.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介质中x=2 m处的质点P沿y轴正方向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10sin(5πt) cm.关于这列简谐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周期为4.0 sB.振幅为20 cmC.传播方向沿x轴正向D.传播速度为10 m/sE.经1 s波向前传播10 m,而质点不随波移动解析:由题意知ω=5π rad/s,周期T=2πω=0.4 s,由波的图像得振幅A=10 cm,波长λ=4 m,故波速v=λT=10 m/s,P点在t=0时振动方向为正y方向,波向正x方向传播,由Δx=v t1知,1 s后波向前传播10 m,各质点仍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随波移动.答案:CDE5.(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一简谐机械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已知波的波长为8 m,周期为2 s,t=1 s时刻波形如图a所示,a、b是波上的两个质点.图b 是波上某一点的振动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b可以表示d质点的振动B.图b可以表示b质点的振动C.a、b两质点在t=1.5 s时速度大小相同D.该波传播速度为v=4 m/sE.t=0时b质点速度沿y轴正向解析:a、b、d三质点中在t=1 s时位于平衡位置的是b和d质点,其中d质点向上振动、b质点向下振动,则图b可以表示d质点的振动,A项正确,B项错误.t=1.5 s时的波形图如图甲所示,则知此时a质点速度大于b质点速度,C项错误.波速v=λT=4 m/s,D项正确.t=0时波形如图乙所示,此时b质点速度沿y轴正方向,E项正确.答案:ADE6.(2018·河北唐山模拟)如图所示为一列向左传播的横波的图像,图中实线表示t时刻的波形,虚线表示又经Δt=0.2 s时刻的波形,已知波长为2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波的周期的最大值为2 sB .波的周期的最大值为29 s C .波的速度的最小值为9 m/s D .这列波不能发生偏振现象E .这列波遇到直径r =1 m 的障碍物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解析:0.2 m =110λ,因波向左传播,则由图像可知波向左传播的距离为(n +910)λ(n =0,1,2,…),所以0.2 s =(n +910)T (n =0,1,2,…),n =0时,周期最大,为T m =29 s ,波速最小,为v min =λT m =9 m/s ,所以A 错误,B 、C 正确.横波可以发生偏振现象,D 错误.因为障碍物的直径r =1 m<λ=2 m ,则这列波遇到此障碍物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E 正确. 答案:BCE7.图为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图,已知t 1=0.3 s 时,质点P 首次位于波谷,质点Q 的坐标是(1.5,0),质点M 的坐标是(13,0)(图中未画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波的传播速度为0.3 m/sB .从t =0开始,质点Q 一定比P 先到达波峰C .每经0.2 s ,质点Q 的路程一定是10 cmD .在t 2=1.6 s 时刻,质点M 第二次位于波峰E .P 、Q 两质点的速度方向始终相同解析:由题图知波长为λ=4 cm ,v =34λt 1=0.1 m/s ,故选项A 错误;因为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质点Q 在质点P 的左侧,由题图可知质点Q 一定比P先到达波峰,故选项B 正确;波的周期T =λv =0.4 s ,每经0.2 s 即半个周期,质点Q 运动的路程s =2A =2×5 cm =10 cm ,故选项C 正确;波峰第一次到达质点M 的时间t 3=Δx v =0.13-0.010.1 s =1.2 s ,再经过一个周期即t 2=1.6 s 时,质点M 第二次位于波峰,故选项D 正确;P 、Q 两质点相距Δx ′=0.5 cm<λ,不是同相位点,故选项E 错误. 答案:BCD8.如图所示,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振幅、频率均相同的两列简谐横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M 是波蜂与波峰的相遇点,设这两列波的振幅均为A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此时刻位于O 处的质点正处于平衡位置 B .P 、N 两处的质点始终处在平衡位置 C .随着时间的推移,M 处的质点将向O 处移动D .从此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M 处的质点到达平衡位置,此时位移为零E .O 、M 连线的中点是振动加强的点,其振幅为2A解析:此时刻位于O 处的质点正处于波谷与波谷的相遇点,不在平衡位置,选项A 错误;P 、N 两处的质点处于波峰和波谷的相遇点,两列波在这两处的位移始终相反,合位移为零,选项B 正确;质点并不随波迁移,选项C 错误;从此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两列波在M 点的振动均达到平衡位置,合位移为零,选项D 正确;O 、M 连线的中点是振动加强区的点,其振幅为2A ,选项E 正确. 答案:BDE9.如图所示,有一列减幅传播的简谐横波,x =0与x =75 m 处的A 、B 两个质点的振动图像分别如图中实线与虚线所示.则这列波的( )A .A 点处波长是10 cm ,B 点处波长是5 cm B .周期一定都是2×10-2 sC .t =0.012 5 s 时刻,两质点的振动速度方向相反D .传播速度一定是600 m/sE .A 质点的振幅是B 质点的振幅的2倍解析:由A 、B 两质点的振动图像可知两质点的周期均为2×10-2 s ,所以B 项正确;再由振动图像知t =0时,质点A 在平衡位置且向上振动,B 处在波峰,则有75 m =34λ+nλ(n =0,1,2,3,…),解得λ=3004n +3 m(n =0,1,2,3,…),所以A项错;在t =0.012 5 s =58T 时,质点A 向下振动,B 向上振动,所以C 项正确;波的传播速度v =λT =15 0004n +3 m/s(n =0,1,2,3,…),有多种可能,D 项错;由图可知质点A 的振幅为10 cm ,质点B 的振幅为5 cm ,所以E 项正确. 答案:BCE 二、非选择题10.一列沿-x 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振动的振幅为10 cm.P 、Q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0)和(-9,0),已知t =0.7 s 时,P 点第二次出现波峰.(1)这列波的传播速度多大?(2)从t =0时刻起,经过多长时间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 (3)当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时,P 点通过的路程为多少?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波的波长为λ=4 m ,P 点与最近波峰的水平距离为3 m ,距离下一个波峰的水平距离为7 m 所以v =st =10 m/s(2)Q 点与最近波峰的水平距离为11 m 故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的时间为t 1=s 1v =1.1 s (3)该波中各质点振动的周期为T =λv =0.4 s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时质点P 振动了t 2=0.9 s 则t 2=2T +14T =9T4质点每振动T4经过的路程为10 cm当Q 点第一次出现波峰时,P 点通过的路程s ′=0.9 m. 答案:见解析11.(2018·湖北武汉调研)有两列简谐横波a 、b 在同一介质中分别沿x 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两列波在t =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已知a 波的周期T a = 1 s .求:(1)两列波的传播速度;(2)从t =0时刻开始,最短经过多长时间x =1.0 m 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0.16 m?解析:(1)由图可知a 、b 两列波的波长分别为λa =2.5 m ,λb =4.0 m. 两列波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为v =λaT a =2.5 m/s.(2)a 波的波峰传播到x =1.0 m 的质点经历的时间 t a =Δx a v =1+mλa v ,b 波的波峰传播到x =1.0 m 的质点经历的时间t b =Δx b v =1.5+nλbv ,又t a =t b =t ,联立解得5m -8n =1(式中m 、n 均为正整数),分析知,当m =5、n =3时,x =1.0 m 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为0.16 m 时经过时间最短,将m =5代入t =1+mλav ,解得t =5.4 s. 答案:(1)均为2.5 m/s (2)5.4 s12.如图甲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AB 传播,A 、B 之间的距离为1 m ,A 、B 两点的振动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这列波波速为多少?解析:该波的周期为T =4 s. 如果该波向右传播x AB =nλ+34λ(n =0,1,2,3,…) 解得波长λ=44n +3m(n =0,1,2,3,…) 波速v =λT =14n +3m/s(n =0,1,2,3,…). 如果该波向左传播x AB =nλ+14λ(n =0,1,2,3,…) 解得波长λ=44n +1m(n =0,1,2,3,…) 波速v =λT =14n +1m/s(n =0,1,2,3,…). 答案:见解析。

2019高三物理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第14章 第2节 机械波 Word版含解析

2019高三物理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第14章 第2节 机械波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节机械波(对应学生用书第243页)[教材知识速填]知识点1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1.机械波的形成条件(1)有发生机械振动的波源.(2)有传播介质,如空气、水、绳子等.2.传播特点(1)传播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2)质点不随波迁移.(3)介质中各质点振动频率、振幅、起振方向等都与波源相同.3.机械波的分类4.(1)波长: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用λ表示.波长由频率和波速共同决定.①横波中,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②纵波中,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2)频率: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3)波速:波的传播速度,波速由介质决定,与波源无关.(4)波速公式:v =λf =λT 或v =Δx Δt. 易错判断(1)在机械波的传播中,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2)机械波的频率等于振源的振动频率.(√)(3)机械波的传播速度与振源的振动速度相等.(×)知识点2 波的图象1.坐标轴x 轴:各质点平衡位置的连线.y 轴:沿质点振动方向,表示质点的位移.2.物理意义 表示介质中各质点在某一时刻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3.图象形状简谐波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如图14­2­1所示.图14­2­1易错判断(1)通过波的图象可以找出任一质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移.(×)(2)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各质点振动的周期、起振方向都相同.(√)(3)机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就是振幅的4倍.(×)知识点3 波的特性图14­2­21.波的叠加观察两列波的叠加过程可知:几列波相遇时,每列波都能够保持各自的状态继续传播而不互相干扰,只是在重叠的区域里,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2.波的干涉和衍射(1)定义: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受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2)实质:波源频率不变,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3)规律:①波源与观察者如果相互靠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②波源与观察者如果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③波源和观察者如果相对静止,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易错判断(1)两列波在介质中叠加,一定产生干涉现象.(×)(2)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3)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变化.(×)(对应学生用书第244页)1.波速公式振源经过一个周期T 完成一次全振动,波恰好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以有v =λT=λf . 2.波的图象特点(1)质点振动nT (波传播n λ)时,波形不变.(2)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当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n λ时(n =1,2,3…),它们的振动步调总相同;当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2n +1)λ2(n =0,1,2,3…)时,它们的振动步调总相反. (3)波源质点的起振方向决定了它后面的质点的起振方向,各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题组通关]1.(2017·全国Ⅲ卷)如图14­2­3,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实线为t =0时的波形图,虚线为t =0.5 s 时的波形图.已知该简谐波的周期大于0.5 s .关于该简谐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4­2­3A .波长为2 mB .波速为6 m/sC .频率为1.5 HzD .t =1 s 时,x =1 m 处的质点处于波峰E .t =2 s 时,x =2 m 处的质点经过平衡位置BCE [A 错:由简谐波的波动图象可知,波长为4 m.B 对:t =0.5 s 时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的距离为x =⎝⎛⎭⎪⎫n +34λ(n =0,1,2,3…),即t =⎝⎛⎭⎪⎫n +34T =0.5 s(n =0,1,2,3…),又T >0.5 s ,解之得T =0.5n +34,当n =0时,T =23 s ,符合题意;当n =1时,T =27 s <0.5 s ,不符合题意,则波速v =λT=6 m/s. C 对:频率f =1T=1.5 Hz. D 错:t =0时x =1 m 处的质点处于波峰,因t =1 s 时n =t T=123=1.5,则此时x =1 m 处的质点处于波谷. E 对:t =0时x =2 m 处的质点经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因t =2 s 时n =t T =223=3,则此时x =2 m 处的质点经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2.(2016·全国Ⅲ卷)由波源S 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波源振动的频率为20 Hz ,波速为16 m/s.已知介质中P 、Q 两质点位于波源S 的两侧,且P 、Q 和S 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P 、Q 的平衡位置到S 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5.8 m 、14.6 m .P 、Q 开始振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同B .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C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P 、Q 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D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 在波峰E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Q 在波峰BDE [简谐横波的波长λ=v f =1620m =0.8 m .P 、Q 两质点距离波源S 的距离PS =15.8 m =19λ+34λ,SQ =14.6 m =18λ+14λ.因此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A 错误,B 正确.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 在波峰的位置,Q 在波谷的位置.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P 在波谷的位置,Q 在波峰的位置.C 错误,D 、E 正确.]3.(2018·宝鸡模拟)如图14­2­4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从波传到x =5 m 处开始计时.已知x =1 m 处的质点P 连续两次位于波峰的时间间隔为0.4 s ,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84370523】图14­2­4A .该列波在0.1 s 内向右传播的距离为1 mB .质点P (x =1 m)在0.1 s 内向右运动的位移大小为1 mC .在0~0.1 s 时间内,质点Q (x =1.5 m)通过的路程是10 cmD .在t =0.2 s 时,质点Q (x =1.5 m)的振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E .质点N (x =9 m)经过0.5 s 第一次到达波谷ADE [T =0.4 s ,v =λT=10 m/s ,该列波在0.1 s 内向右传播的距离为x =10×0.1 m =1 m ,A 正确;质点不会随波迁移,B 错误;质点Q 在0~0.1 s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大于一个振幅,C错误;经过12周期,质点Q 位于x 轴下方正在接近平衡位置,D 正确;经过0.5 s ,波谷第一次传播到的坐标是4 m +0.5×10 m =9 m 处,E 正确.]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P 的x 坐标为3 m .已知任意振动质点连续2次经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0.4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波速为4 m/sB .波的频率为1.25 HzC .x 坐标为15 m 的质点在t =0.6 s 时恰好位于波谷D .x 坐标为22 m 的质点在t =0.2 s 时恰好位于波峰E .当质点P 位于波峰时,x 坐标为17 m 的质点恰好位于波谷 BDE [任意振动质点连续2次经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0.4s ,则12T =0.4 s ,解得T =0.8 s .从图象中可知λ=4 m ,所以根据公式v =λT =5 m/s ,故A 错误;根据公式f =1T可得波的频率为1.25 Hz ,B 正确;x 坐标为15 m 的质点和x 坐标为3 m 的质点相隔12 m ,为波长的整数倍,即两质点为同相点,而x 坐标为3 m 的质点经过t =0.6 s 即四分之三周期振动到平衡位置,所以x 坐标为15 m 的质点在t =0.6 s 时振动到平衡位置,C 错误;x 的坐标为22 m 的质点和x 的坐标为2 m 的质点为同相点,x 的坐标为2 m 的质点经过t =0.2 s 即四分之一周期恰好位于波峰,故x 的坐标为22 m 的质点在t =0.2 s 时恰好位于波峰,D 正确;x 坐标为17 m 的质点和x 坐标为1 m 的质点为同相点,当质点P 位于波峰时,坐标为1 m 的质点恰好位于波谷,E 正确.][反思总结] 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方法两种图象的比较如图14­2­5甲所示,此时,P 、Q 两质点的位移均为-1 cm ,波上A 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甲 乙图14­2­5A .这列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B .这列波的波速是503m/s C .从t =0.6 s 开始,紧接着的Δt =0.6 s 时间内,A 质点通过的路程是10 mD .从t =0.6 s 开始,质点P 比质点Q 早0.4 s 回到平衡位置E .若该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一个尺寸为10 m 的障碍物不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ABD [由图乙读出t =0.6 s 时刻质点A 的速度方向沿y 轴负方向,由图甲判断出波的传播方向为x 轴正方向,A 正确;由图甲读出该波的波长为λ=20 m ,由图乙知周期为T =1.2 s ,则波速为v =λT =201.2m/s =503m/s ,B 正确;Δt =0.6 s =0.5T ,质点做简谐运动时,在一个周期内质点A 通过的路程是4倍振幅,则经过Δt =0.6 s ,A 质点通过的路程是s =2A =2×2 cm =4 cm ,C 错误;图甲中图示时刻质点P 沿y 轴正方向运动,质点Q 沿y 轴负方向运动,所以质点P 比质点Q 早回到平衡位置,由图甲知,P 与Q 的相位差Δφ=23π,相差时间Δt ′=Δφ2πT =0.4 s ,D 正确;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比波长的尺寸小或相差不多,由于障碍物的尺寸为10 m ,小于波长20 m ,E 错误.][母题迁移]如图14­2­6甲所示为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图.已知x =1 m 处的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乙所示.(1)求波传播的速度大小.(2)从t =0时刻开始经过多长时间位于x =5 m 处的质点P 开始振动?并求出在0~20 s 内质点P 运动的路程.甲 乙图14­2­6[解析](1)由题图乙可知,振幅A =2 cm ,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T =4 s ,波传播的周期也为T =4 s由题图甲可知波长λ=2 m波速v =λT=0.5 m/s. (2)由题图甲可知,x =2 m 处的质点在t =0时刻刚好开始沿y 轴负方向振动,设再经过Δt 时间质点P 开始振动,则Δt =Δx v=6 s即从t =0时刻开始经过6 s 时间质点P 开始振动,由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质点在任意一个全振动过程中的路程s 0=4A =8cm.质点P 开始振动后14 s 内经历了3.5次全振动,所以在0~20 s 内质点P 运动的路程为s =3.5s 0=28 cm.[答案](1)0.5 m/s (2)6 s 28 cm图(a)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 =2 s 时的波形图,图(b)为媒质中平衡位置在x =1.5 m 处的质点的振动图象,P 是平衡位置为x =2 m 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a) 图(b)A .波速为0.5 m/sB .波的传播方向向右C .0~2 s 时间内,P 运动的路程为8 cmD .0~2 s 时间内,P 向y 轴正方向运动E .当t =7 s 时,P 恰好回到平衡位置ACE [由题图(a)读出波长λ=2.0 m ,由题图(b)读出周期T=4 s ,则v =λT=0.5 m/s ,选项A 正确;题图(a)是t =2 s 时的波形图,题图(b)是x =1.5 m 处质点的振动图象,所以该质点在t =2 s 时向下振动,所以波向左传播,选项B 错误;在0~2 s 内质点P 由波峰向波谷振动,通过的路程s =2A =8 cm ,选项C 正确,选项D 错误;t =7 s 时,P 点振动了74个周期,所以这时P 点位置与t =34T =3 s 时位置相同,即在平衡位置,所以选项E 正确.] 1分清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2看清横、纵坐标的单位3找准波动图象对应的时刻4找准振动图象对应的质点1.造成波动问题多解的主要因素(1)周期性①时间周期性:时间间隔Δt 与周期T 的关系不确定.②空间周期性:波形移动的距离x 与波长λ的关系不确定.(2)双向性①传播方向双向性: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②振动方向双向性:质点振动方向不确定.(3)波形的隐含性在波动问题中,往往只给出完整波形的一部分,或给出几个特殊点,而其余信息均处于隐含状态.这样,波形就有多种情况,形成波动问题的多解性.2.解决波的多解问题的思路一般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找出一个周期内满足条件的关系Δt 或Δx ,若此关系为时间,则t =nT +Δt (n =0,1,2,…);若此关系为距离,则x =n λ+Δx (n =0,1,2,…).[母题] 一列横波沿x 轴传播,在某一时刻x 轴上相距s 的两质点A 、B ,均处于平衡位置,且A 、B 间只有一个波峰,经过时间t ,质点B 第一次到达波峰,试求该波的传播速度.【导学号:84370524】[解析] 虽然A 、B 间只有一个波峰,但实际上有四种波形与之相对应,如图,且波的传播方向未定,因此每种情况均有两种可能的解.(1)图中λ=2s ,波向右传播时t =T 4,波速v 1=λT =2s 4t =s 2t.波向左传播时t =3T 4,波速v 2=λT =2s 4t 3=3s 2t. (2)图中λ=s ,波向右传播时t =3T 4,波速v 1=λT =3s 4t;波向左传播时t =T 4,波速v 2=λT =s 4t . (3)图中λ=s ,波向右传播时t =T 4,v 1=λT =s 4t ;波向左传播时t =3T 4,波速v 2=λT =3s 4t. (4)图中λ=23s ,波向右传播时t =3T 4,v 1=λT =s 2t; 波向左传播时t =T 4,波速v 2=λT =s 6t ;其中8种可能的波速中有几个相同,因此有5种可能的波速为s 2t ,3s 2t ,3s 4t ,s 4t ,s 6t. [答案] 见解析[母题迁移]迁移1 空间周期性形成的多解1.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的正向传播,振幅为2 cm ,周期为T ,已知在t =0时刻波上相距40 cm 的两质点a 、b 的位移都是1 cm ,但运动方向相反,其中质点a 沿y 轴负向运动.如图14­2­7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4­2­7A .该列简谐横波波长可能为150 cmB .该列简谐横波波长可能为12 cmC .当质点b 的位移为+2 cm 时,质点a 的位移为负D .在t =5T 12时刻,质点b 速度最大 E .质点a 、质点b 的速度始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CD [根据题意,质点a 、b 在波的图象中的位置可能情况如图所示.有⎝ ⎛⎭⎪⎫λ2×23+k λ=0.4 m ,可得λ=1.23k +1m ,其中k 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波长最长为1.2 m ,选项A 错误;当k =3时,λ=12 cm ,选项B 正确;质点b 再经过16T 时间位移为+2 cm(波峰位置),质点a 再经过112T 到平衡位置,之后再经过14T 到波谷位置,选项C正确;再经过512T质点b经过平衡位置,速度最大,选项D正确;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才会总是速度等大反向,而a、b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不等于半个波长的奇数倍,选项E错误.]迁移2 时间周期性形成的多解2.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t时刻波形图如图14­2­8中的实线所示,此时波刚好传到P点,t+0.6 s时刻的波形如图中的虚线所示,a、b、c、P、Q是介质中的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4­2­8A.这列波的波速可能为50 m/sB.质点a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一定小于30 cmC.质点c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能为60 cmD.若周期T=0.8 s,则在t+0.5 s时刻,质点b、P的位移相同E.若周期T=0.8 s,从t+0.4 s时刻开始计时,则质点c的振动方程为y=0.1sin πt(m)ACD[由波形图可知波长λ=40 m,且0.6 s=nT+34T(n=0,1,2,…),解得周期T=2.44n+3s(n=0,1,2,…).当n=0时,T =0.8 s ,波速v =λT=50 m/s ,选项A 正确;由传播方向沿x 轴正方向可知质点a 在t 时刻向上运动,当n =0时,T =0.8 s ,则质点a 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小于30 cm ,当n =1时,T =2470s ,质点a 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大于30 cm ,选项B 错误;若n =1,则T =2470 s ,波传播到c 点所用时间为14T,0.6 s =7T 4,质点c 振动的时间为74T -14T =64T ,故在这段时间内质点c 通过的路程则为6A =60 cm ,选项C 正确;若T =0.8 s ,t +0.5 s 时刻,质点b 、P 的位移均为负值,大小相等,选项D 正确;若T =0.8 s ,从t +0.4 s 时刻开始计时,则质点c 的振动方程为y =0.1cos 52πt (m),选项E 错误.] 迁移3 传播双向性形成的多解3.一列简谐横波在x 轴上传播,在t 1=0和t 2=0.05s 时,其波形分别用如图14­2­9所示的实线和虚线表示,求:图14­2­9(1)这列波可能具有的波速;(2)当波速为280 m/s 时,波的传播方向如何?以此波速传播时,x =8 m 处的质点P 从平衡位置运动至波谷所需的最短时间是多少?【导学号:84370525】[解析](1)若波沿x 轴正向传播,则:Δx =Δx 1+n λ=(2+8n )m ,n =0,1,2,…v =Δx Δt =2+8n 0.05m/s =(40+160n )m/s ,n =0,1,2,… 若波沿x 轴负向传播,则:Δx ′=Δx 2+n λ=(6+8n )m ,n =0,1,2,…v ′=Δx ′Δt =6+8n 0.05m/s =(120+160n )m/s ,n =0,1,2,… (2)当波速为280 m/s 时,有280=(120+160n ),n =1,所以波向x 轴负方向传播,T =λv =135s 所以P 质点第一次到达波谷所需最短时间为:t =3T 4=3140s ≈2.1×10-2s.[答案] 见解析如图所示,实线是某时刻的波形图,虚线是0.2 s 后的波形图.(1)若波向左传播,求它的可能周期和最大周期;(2)若波向右传播,求它可能的传播速度.[解析](1)波向左传播,传播的时间为Δt =34T +nT (n =0,1,2,…)所以T =4Δt 4n +3=4×0.24n +3 s =0.84n +3s(n =0,1,2,…) 最大周期为T m =0.83s ≈0.27 s. (2)波向右传播,Δt =T 4+nT (n =0,1,2,…) T =0.84n +1s(n =0,1,2,…) 而λ=4 m ,所以v =λT =5(4n +1)m/s(n =0,1,2,…).[答案](1)0.84n +3(n =0,1,2,…) 0.27 s (2)5(4n +1)m/s(n =0,1,2,…) 1根据初、式.2根据题设条件判断是唯一解还是多解3根据波速公式求波速1.波的干涉现象中加强点、减弱点的两种判断方法(1)公式法:①当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若Δr =n λ(n =0,1,2,…),则振动加强;若Δr =(2n +1)λ2(n =0,1,2,…),则振动减弱.②当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时.若Δr =(2n +1)λ2(n =0,1,2,…),则振动加强; 若Δr =n λ(n =0,1,2…),则振动减弱.(2)图象法:在某时刻波的干涉的波形图上,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加强点,而波峰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减弱点,各加强点或减弱点各自连接而成以两波源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连线,形成加强线和减弱线.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分析(1)接收频率: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2)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题组通关]4.(2018·银川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横波的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B .纵波有疏部和密部,两个相邻密部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C .多普勒效应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发生的D .当波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振动的频率E .根据狭义相对论可知,物体的长度、时间间隔和物体的质量都是相对的BCE [横波的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等于若干个波长,只有相邻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选项A 错误.纵波有疏部和密部,两个相邻密部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选项B 正确.多普勒效应是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发生的,选项C正确.当波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振动的频率,选项D错误.根据狭义相对论可知,选项E 正确.]5.如图14­2­10所示是水面上两列频率相同的波在某时刻的叠加情况,以波源S1、S2为圆心的两组同心圆弧分别表示同一时刻两列波的波峰(实线)和波谷(虚线).S1的振幅A1=4 cm,S2的振幅A2=3 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84370526】图14­2­10A.质点D是振动减弱点B.质点A、D在该时刻的高度差为14 cmC.再过半个周期,质点B、C是振动加强点D.质点C的振幅为1 cmE.质点C此刻以后将向下振动BDE[由图象可知,D点为两波谷相遇,应该是加强点,选项A 错误;此时A点在加强后的最高点,D点在加强后的最低点,由波的叠加可知AD的高度差为14 cm,选项B正确;由于两波的频率相等,叠加后会形成稳定的干涉图象,所以A、D点始终是加强点,B、C点始终是减弱点,选项C错误;质点C为减弱点,振幅为两振幅之差,为1 cm,选项D正确;由题意可知此时刻以后质点C将向下振动,选项E正确.] 6.(2017·全国Ⅰ卷)如图14­2­11(a),在xy平面内有两个沿z方向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S1(0,4)和S2(0,-2).两波源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b)和图(c)所示.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0m/s.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A (8,-2)的路程差为________m ,两列波引起的点B (4,1)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点C (0,0.5)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a)(b) (c)图14­2­11[解析] 波长λ=vT =2 m ,两列波的波长相等.两波源到A 点的路程差Δx =62+82 m -8 m =2 m.两波源到B 点的路程差Δx ′=32+42 m -32+42 m =0, 初相相差π,B 点为振动减弱点.两波源到C 点的路程差Δx ″=3.5 m -2.5 m =1 m =λ2,初相相差π,C 点为振动加强点.[答案] 2 减弱 加强。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鸭部分14_2机械波配套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_4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鸭部分14_2机械波配套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_4

三、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波速 v: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频率 f: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由波源决定. 波长 λ: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与 波源和介质都有关. λ 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v=λf= . T
四、机械波的特性 波的干涉和衍射
波的干涉 条件 波的衍射
利用波长、波速和周期的关系得,简谐波的波长 λ=30 cm③ (2)设质点 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 2π t y=Acos( +φ0)④ T 4=Acosφ0 将①式及题给条件代入上式得 ⑤ π 0=Acos( +φ0) 6
π 解得 φ0= ,A=8 cm⑥ 3 质点 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 πt π y=0.08cos( + )(国际单位制) 2 3 πt 5π 或 y=0.08sin( + )(国际单位制). 2 6
【答案】
(1)4 s
7.5 cm/s
30 cm
(2)见解析
【解析】 (1)设振动周期为 T,由于质点 A 在 0 到 1 s 内由 1 最大位移处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 经历的是 个周期, 由此可知 T 4 = 4 s① 由于质点 O 与 A 的距离 5 cm 小于半个波长, 且波沿 x 轴正 1 向传播,O 在 t= s 时回到平衡位置,而 A 在 t=1 s 时回到平 3 2 衡位置,时间相差 s.两质点平衡位置的距离除以传播时间, 3 可得波的速度 v=7.5 cm/s②
【答案】
C
【解析】 A 项,该简谐波上质点振动方向为竖直方向,波 的传播方向为水平方向,两者垂直,故为横波,故 A 项错误;B 项,t=0 时,O 位于最高点,P 的位移恰好为零,速度方向竖直 1 向上,故两者间的距离为(n+ )λ,n=0,1,2,3,…,又有 O、 4 L P 的平衡位置间距为 L,则 λmax= =4L,故 B 项错误;C 项,t 1 4 T =0 时,P 的位移恰好为零,速度方向竖直向上,那么,t= 故 C 项正确;D 项,t=0 时, 3T P 的位移恰好为零,速度方向竖直向上,那么,t= 时,P 在平 8 衡位置上方,并向下运动,故 D 项错误;故选 C 项.

近年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第二节机械波随堂检测新人教版(202

近年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第二节机械波随堂检测新人教版(202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第二节机械波随堂检测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第二节机械波随堂检测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光电磁波与相对论第二节机械波随堂检测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机械波1.(2016·高考全国卷Ⅲ)由波源S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波源振动的频率为20 Hz,波速为16 m/s.已知介质中P、Q两质点位于波源S的两侧,且P、Q和S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P、Q的平衡位置到S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5。

8 m、14.6 m.P、Q开始振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P、Q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同B.P、Q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C.当S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P、Q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D.当S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在波峰E.当S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Q在波峰解析:选BDE。

由v=λf可知,波的波长为λ=vf=0。

8 m,x PS=错误!λ,x QS=错误!λ,根据波传播的周期性可知,P、Q两质点的振动情况正好相反,即运动方向始终相反,A项错误,B项正确;距离相差半波长整数倍的两点,同时通过平衡位置,而P、Q两质点与S的距离不为半波长的整数倍,C项错误;由波的传播特点知,波源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距其错误!λ的点在波峰位置,D项正确;波源经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距其错误!λ的点在波峰位置,E项正确.2.(2017·高考天津卷)手持较长软绳端点O以周期T在竖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带动绳上的其他质点振动形成简谐波沿绳水平传播,示意如图.绳上有另一质点P,且O、P 的平衡位置间距为L.t=0时,O位于最高点,P的位移恰好为零,速度方向竖直向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简谐波是纵波B.该简谐波的最大波长为2LC.t=错误!时,P在平衡位置上方D.t=错误!时,P的速度方向竖直向上解析:选C。

近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单元质检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单元质检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单元质检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单元质检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十四章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单元质检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单元质检十四选修3—4(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8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8分,选对但不全的得4分,有选错的得0分)1.(2017·河北邢台模拟)一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关于该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运动的频率是4 HzB.质点振动的周期为4 sC。

在10 s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20 cmD。

第4 s末,质点的速度是零答案BC解析由题图可知,质点振动的周期为4 s;质点运动的频率为 Hz=0。

25 Hz;在10 s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2.5×8 cm=20 cm;在第4 s末,质点的速度为最大,故B、C正确。

2。

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

8 m/s 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

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通过身下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B.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C.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D。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E.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答案ACE解析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选项A正确;根据机械波传播的特点可知选项E正确,D 错误;根据题意知,T= s,f= Hz,选项B错误;由v=fλ知λ=3 m,选项C正确. 3.(2017·河北衡水中学调研)如图所示,一块上、下表面平行的玻璃砖的厚度为l,玻璃砖的折射率n=,若光从上表面AB射入,入射角i=60°,光在真空中的光速为c,则()A.折射角γ=30°B。

2019届高考物理新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4章 第2讲 机械波

2019届高考物理新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4章 第2讲 机械波

效应,掌握波的干涉和衍射的条件.
[基础知识•自主梳理]
一、机械波
横波和纵波
1.机械波的形成条件 (1)有发生机械振动的波源. (2)有传播介质,如空气、水等.
2.传播特点 (1)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振动的形式和 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 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并不随波 迁移. (2)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相同,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 波源的振动 周期和频率相同. (3)一个周期内,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通过的路程为 4A ,位 移为零.
第十四章 机械振动 机械波 光 电磁波 相对论 第2讲 机械波
[考纲解读]
C
目 录
ONTENTS
[基础知识•自主梳理] [高频考点•分类突破]
[跟踪检测•巩固提升]
5 [课时作业]
[考纲解读]
1.知道机械波的特点和分类. 2.掌握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 系,会分析波的图像. 3.理解波的干涉、衍射现象和多普勒
三、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1.波的干涉和衍射 波的干涉 条 件
多普勒效应
波的衍射 明显条件:障碍物或孔的
两列波的频率必须 相同
尺寸比波长小或相差不多
现 形成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 波能够 绕过障碍物或孔继 象 隔开的稳定的 干涉图样 续向前传播
2.多普勒效应 (1)条件: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 . (2)现象:观察者感到 频率发生变化. (3)实质:声源频率不变,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
[方法技巧] 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的互判方法 内容 上下坡法 同侧法 沿波的传播方向, 上坡时质点向 下振动,下坡时质点向上振动 波形图上某点表示传播方向和 振动方向的箭头在图线同侧 将波形图沿传播方向进行微小 微平移法 平移, 再由 x 轴上某一位置的两 波形曲线上的点来判定 图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用书P369(单独成册)](建议用时:60分钟)一、选择题1.(2016·高考全国卷Ⅰ)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 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B .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C .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D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E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解析:选ACE .水面波是机械波,选项A 正确.根据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 可知,该水面波的周期为T =159 s =53 s ,频率为f =1T =0.6 Hz ,选项B错误.该水面波的波长为λ=v T =1.8×53 m =3 m ,选项C 正确.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随波迁移,但能量会传递出去,选项D 错误,E 正确.2.设x 轴方向的一条细绳上有O 、A 、B 、C 、D 、E 、F 、G 八个点,OA =AB =BC =CD =DE =EF =FG =1 m ,质点O 在垂直于x 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沿x 轴方向传播形成横波.t =0时刻,O 点开始向上运动,经t =0.2 s ,O 点第一次到达上方最大位移处,这时A 点刚好开始运动.那么在t =2.5 s 时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点位于x 轴下方 B .A 点与E 点的位移相同C .D 点的速度最大 D .C 点正向上运动E .这列波的波速为5 m/s解析:选ABE .由题可知,T 4=0.2 s ,周期T =0.8 s ,14λ=1 m ,波长λ=4 m ,由v =λT 得波速v =5 m/s ,则可判断E 项正确;当t =2.5 s 时,波源O 已振动了318个周期,此时O 位于x 轴上方,向上振动,B 点与O 点之间相距半个波长,可判断B 点位于x 轴下方,A 项正确;2.5 s 时E 点已经振动了一段时间,A 点与E 点间距1个波长,两点振动情况完全一样,则B 项正确;O 点与D 点间距1个波长,两点的振动情况完全一样,此时,O 点已经离开平衡位置向上振动,D 点也一样,则D 点的速度不是最大,C 项错误;O 点与C 点间距为34波长,2.5 s 时,C 点已振动了238个周期,又因C 起振方向向上,则C 点应向下振动,则D 项错误.3.(2016·高考天津卷)在均匀介质中坐标原点O 处有一波源做简谐运动,其表达式为y =5sin π2t (m),它在介质中形成的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波刚好传播到x =12 m处,波形图象如图所示,则( )A .此后再经6 s 该波传播到x =24 m 处B .M 点在此后第3 s 末的振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C .波源开始振动时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D .此后M 点第一次到达y =-3 m 处所需时间是2 s解析:选AB .由题中波的图象可知,该波的波长λ=8 m .由波源简谐运动的表达式y =5sin π2t (m)可知,ω=π2 rad/s ,周长T =2πω=4 s ,波速v =λT =2 m/s .此后再经6 s ,该波再向前传播的距离s =v t =2×6 m =12 m ,即再经6 s ,该波传播到x =12 m +12 m =24 m 处,选项A 正确.题中波的图象上此时M 点向下振动,在此后的第3 s 末⎝⎛⎭⎫即经过3T4的振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选项B 正确.由题图为某时刻波刚好传播到x =12 m 时的波的图象可知,波源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沿y 轴正方向,选项C 错误.题图中M 点振动方向向下,此后M 点第一次到达y =-3 m 处所需的时间小于半个周期,即小于2 s ,选项D 错误.4.如图所示,当波源和障碍物都静止不动时,波源发出的波在障碍物处不能发生明显衍射.下列措施可能使波发生较为明显衍射的是( )A .增大波源的振动频率B .减小波源的振动频率C .增大障碍物的长度D .减小障碍物的长度E .波源远离障碍物运动解析:选BDE .不能发生明显衍射的原因是障碍物的长度远大于波长,只要增大波长可满足题目要求.由λ=vf 知,v 不变,减小f ,λ增大,故A 、C 错,B 、D 对;波源远离障碍物将产生多普勒效应,等效于增大波长,衍射明显,故E 对.5.(2017·高考北京卷)物理学原理在现代科技中有许多重要应用.例如,利用波的干涉,可将无线电波的干涉信号用于飞机降落的导航.如图所示,两个可发射无线电波的天线对称地固定于飞机跑道两侧,它们类似于杨氏干涉实验中的双缝.两天线同时都发出波长为λ1和λ2的无线电波.飞机降落过程中,当接收到λ1和λ2的信号都保持最强时,表明飞机已对准跑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线发出的两种无线电波必须一样强B .导航利用了λ1与λ2两种无线电波之间的干涉C .两种无线电波在空间的强弱分布稳定D .两种无线电波各自在空间的强弱分布完全重合解析:选C .波的干涉产生与否与波的强弱无关,故A 错;导航利用了同频率的两列波的干涉,而波长为λ1和λ2的两列波频率不同,B 错;λ1与λ1干涉,λ2与λ2干涉,两个干涉图样在空间的强弱分布稳定,故C 正确;由于λ1与λ2两列波的波长不同,故两干涉图样在空间强弱分布不重合,D 错.6.(2018·河北石家庄调研)如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图乙为介质中x =2 m 处的质点P 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的振动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列波的传播方向是沿x 轴正方向B .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20 m/sC .经过0.15 s ,质点P 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了3 mD .经过0.1 s ,质点Q 的运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E .经过0.35 s , 质点Q 距平衡位置的距离小于质点P 距平衡位置的距离解析:选ABE .由题中甲、乙两图可知,该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A 正确;由题图甲知波长λ=4 m ,由题图乙知周期T =0.2 s ,则波速v =λT =40.2 m/s =20 m/s ,B 正确;质点不随波迁移,只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C 错误;经过0.1 s =12T ,质点Q 的运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D 错误;经过0.35 s =134T ,质点P 到达波峰,而质点Q 在波谷与平衡位置之间,故E 正确.7.(2015·高考北京卷)周期为2.0 s 的简谐横波沿x 轴传播,该波在某时刻的图象如图所示,此时质点P 沿y 轴负方向运动,则该波( )A .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 =20 m/sB .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 =10 m/sC .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20 m/sD .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10 m/s解析:选B .质点P 沿y 轴负方向运动,根据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可判定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由波的图象可知λ=20 m ,根据v =λT 得波速v =10 m/s .选项B 正确.8.如图甲所示,在水平面内,有三个质点a 、b 、c 分别位于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已知ab =6 m ,ac =8 m .在t 1=0时刻a 、b 同时开始振动,振动图象均如图乙所示,所形成的机械波在水平面内传播,在t 2=4 s 时c 点开始振动,则( )A .该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2 m/sB .c 点的振动频率先是与a 点相同,两列波相遇后c 点的振动频率增大C .该列波的波长是2 mD .两列波相遇后,c 点振动加强E .两列波相遇后,c 点振动先加强后减弱解析:选ACD .因为经过4 s ,振动由a 点传到c 点,则波的传播速度v =84 m/s =2 m/s ,选项A 正确;c 点的振动频率先是与a 点相同,两列波相遇后c 点的振动频率仍然是不变的,选项B 错误;该波的波长为λ=v T =2×1 m =2 m ,选项C 正确;因为bc -ac =2 m =λ,故两列波相遇后, c 点振动加强,选项D 正确、E 错误.9.(2015·高考福建卷)简谐横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v .若某时刻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位于平衡位置的两质点a 、b 相距为s ,a 、b 之间只存在一个波谷,则从该时刻起,下列四幅波形图中质点a 最早到达波谷的是( )解析:选D .根据机械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知,A 、C 选项中的质点a 此时刻沿y 轴正方向振动,a 点要到达波谷至少还需34个周期,B 、D 选项中的质点a 此时刻沿y 轴负方向振动,只需再经过14个周期即可第一次到达波谷.已知a 、b 两质点间的距离为s ,则A 选项中λ=2s ,B 、C 选项中λ=s ,D 选项中λ=23s ,因波速均为v ,则由T =λv可知,A 选项中a 点到达波谷最少用时为34T =34·λv =34·2s v =3s2v ,B 选项中a 点到达波谷最少用时为14T =14·λv =14·s v =s 4v ,C 选项中a 点到达波谷最少用时为34T =34·λv =3s4v ,D 选项中a 点到达波谷最少用时为14T =14·λv =14·2s 3v =s 6v,经比较可知,D 选项中质点a 最早到达波谷.10. (2015·高考海南卷)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P 的x 坐标为3 m .已知任意振动质点连续2次经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0.4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波速为4 m/sB .波的频率为1.25 HzC .x 坐标为15 m 的质点在t =0.6 s 时恰好位于波谷D .x 坐标为22 m 的质点在t =0.2 s 时恰好位于波峰E .当质点P 位于波峰时,x 坐标为17 m 的质点恰好位于波谷解析:选BDE .任意振动质点连续两次通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0.4 s ,则12T =0.4 s ,解得T =0.8 s ,f =1T =1.25 Hz ,选项B 正确;由题图知:该波的波长λ=4 m ,波速v =λT =5 m/s ,故选项A 错误;画出t =0.6 s 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因15 m =3λ+34λ,故x 坐标为15 m 的质点与x =3 m 处的质点振动情况一样,即在平衡位置向下振动,选项C 错误;画出t =0.2 s 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因22 m =5λ+12λ,故x =22 m 处的质点与x =2 m 处的质点振动情况一样,即在波峰位置,选项D 正确;因质点P 与x =17 m 处质点平衡位置间距离Δx =14 m =3λ+12λ,故两质点振动步调相反,选项E 正确.二、非选择题11.(2015·高考江苏卷)(1)一渔船向鱼群发出超声波,若鱼群正向渔船靠近,则被鱼群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与发出的超声波相比________.A .波速变大B .波速不变C .频率变高D .频率不变(2)用2×106 Hz 的超声波检查胆结石,该超声波在结石和胆汁中的波速分别为2 250 m/s 和1 500 m/s ,则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是胆汁中的________倍.用超声波检查胆结石是因为超声波的波长较短,遇到结石时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发生衍射.解析:(1)渔船与鱼群发生相对运动,被鱼群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的速度大小不变;由多普勒效应知,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的频率变高,故选项B 、C 正确.(2)由v =λf 知,超声波在结石中的波长λ1=v 1f ,在胆汁中的波长λ2=v 2f ,则波长之比:λ1λ2=v 1v 2=1.5. 超声波遇到结石时,其波长远小于结石的线度,则超声波遇到结石时不容易发生衍射现象.★答案★:(1)BC (2)1.5 不容易12.实线和虚线分别是沿x 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 1=0和t 2=0.06 s 时刻的波形图.已知在t =0时刻,x =1.5 m 处的质点向y 轴正方向运动.(1)判断该波的传播方向; (2)求该波的最小频率;(3)若3T <0.06 s<4T ,求该波的波速大小. 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波向右传播.(2)因波的传播具有周期性,设波的周期为T ,t 2=0.06 s 时刻,则有(下列各式中n =0,1,2…)⎝⎛⎭⎫n +34T =0.06 s得T =0.244n +3 s则f =1T =4n +30.24 Hz当n =0时,f 最小为 f min =30.24Hz =12.5 Hz . (3)法一:由3T <0.06 s<4T ,⎝⎛⎭⎫n +34T =0.06 s 得: n =3,T =0.016 s所以v =λT =1.20.016m/s =75 m/s .法二:由3T <0.06 s<4T 知,n =3,则波在0.06 s 内传播距离为: x =⎝⎛⎭⎫3+34λ=4.5 m v =x t =4.50.06m/s =75 m/s .★答案★:(1)向右传播 (2)12.5 Hz (3)75 m/s感谢您的下载!快乐分享,知识无限!由Ruize收集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