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论文
文化软实力论文

文化软实力论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
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所以,我们要准确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
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关于文化的议论文作文【三篇】

【导语】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为大家提供《关于文化的议论文作文【三篇】》,欢迎阅读。
【篇一】文化,总是极其微妙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则无时无刻不在积极或消极地反作用于文化风貌。
在这个循环中,厂商、商品牌号的取名无疑是一支引人注目的风向标。
然而发人深思的是,大街小巷,你举目看到的牌号中往往不是“帝”、“翁”、“牵”、“后”,就是“娜”、“妮”、“奥”、“卡”,及盖率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的丈化中就只有低俗或洋化吗?难道真的只有这些字眼才能引起公众注意?难道我们就该让这样致落文化的风潮放肆在我们的社会吗!探究命名者的心态,大多只是想取一个喊得响的名字、得到更多经济效益;至于文化不丈化的,当然不在普通生活的考虑之中。
但是,他们却犯了一个产重的错误。
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如他们想的那样偏爱低俗拜洋的名字呜?未必见得,或许连他们自己也未必欣赏这类奄无内洒可言的字眼。
只是一种十分不良的风气咬使他们以为这种名字是和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的。
这种里风像一种烟,熏坏了人们的眼,色盲了这个社会中的许多人,只看到我们丈化中的确存在的小部分低俗和胡外而看不到其中另外许多精位的成分一一殊不知那些真正支撑起社会丈化的优秀成分,同样可以喊出人们对商家的关注。
不能让这种现象再存在下去了!对社会丈化的曲解产生出以“帝”、“翁”、“托”、“娜”为品牌的崎形果实;而当“帝右妮娜”真的普遮到各个角落、反作用于丈化直至和我们现在的丈化溶为一体,那会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我不把这种不光彩品牌产生的原因归答于人们忍想丈化的生落,是因为目前为止,我们的丈化还是比较健康的。
但我却不敢想象,当这样的品牌名称成为一种理所当然,当不再有任何人会对之产生异议,我们的杜会连同着它所拥有的丈化会变成怎么一刹模样!是效落得令人汗旅?还是欢呼着成为了又一种“技民地”?停止了,可以停止了!你没看到文化在怒视肴你痛苦地抽摘吗?一个牌号的广而告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还匀勒出了一张文化的脸鹿。
最全的形势与政策--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论文

形势与政策--文化强国与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
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
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
关于文化强国的论文

3月11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就我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陈福今建议,传承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强国;知名媒体人杨澜表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来自台盟的骆沙鸣委员呼吁,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塑造中华文化时代形象;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则在发言中提出,要加强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社会民意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建设文化强国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概况来讲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所谓文化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意识,思想,精神形成,发展。
同时不同的名族分布的地理环境不同,各名族发展道路,方式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什么是文化强国一是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文化发展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精品节目,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社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影响力。
二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竞争力大幅提高,占到GDP 比重的8%到10%左右,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跨国文化产业集团,能够与迪士尼、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索尼等国际跨国文化传媒产业集团展开竞争,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引领潮流,在世界舆论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三是文化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既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同时也要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形成有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创新的生动活泼局面。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 (2)

2、中外文化软实力现象描述
文化软实力可以属于每一种文化和每个时代的文化。文化软实力是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可能拥有的内在凝摄自固力量和外化动态创生力量。并且文化软实力是完全可以不依赖于硬实力而存在、而发展的:罗马帝国的胜利,以希腊城邦的被消灭为标志,但是,希腊文明却并没有因此而被消灭,而是武装了罗马帝国。试想想,如果没有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的武装,使罗马成为文明的象征,它会支撑那样久远吗?
塞缪尔的文明冲突论,引来广泛的讨论与批评,赞同的或反对的,不绝于缕,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塞缪尔所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至少展示了人类社会当代发展的一种趋势,即过去那种单纯地追求军事、经济、政治斗争取胜的硬实力时代已经过去,文化和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开始登上国际竞争舞台,并构成其取胜与否的根本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一、文化软实力现象的历史性描述
人是生活在群中,由人组织起来的民族、国家,同样生活在更大的群中。只有当人或民族、国家生活在群中谋求生存或发展时,才有实力之谓。所以,实力总是自己相对他者而论:自己对他者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这就是实力。实力之于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己施之于他者的影响是暴力性、强制性的,且他者因此而被动承受的,这就是硬实力;一种是自己施之于他者的影响,是非暴力、非强制性的,且他者因此而主动接受影响或感召的,这就是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实力之一种,也具如此性质与特征。
奈对软实力的描述,是精妙而恰当的:
首先,软实力是一种文化力。
其次,软实力是通过价值观和制度而得到呈现的。
其三,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是一种剥夺力量、压迫力量,是一种强权征服与被动服从力量;而软实力却是一种主动吸引力量、吸纳力量,一种效仿力量和一种崇拜的榜样力量。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强求人“你必须只能如此”,软实力则主动要求“我渴望能够如此”。
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10环境工程(1)班罗灏世界上的文化多种多样,有的兴起了,有的衰落了,有的只能孤芳自赏,有的却能风靡全球,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文化是否先进或落后的问题。
在一个文化大众化的时代,所谓文化的先进性不是指学理上的玄奥与高深,而在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引领时代潮流,最终为多数人所接受甚至认可。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延宕数千年,其中的优秀成分是勿庸置疑的。
但以当代眼光观之,如要使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再放光彩,还有许多难以回避的挑战。
众多事实一而再地提醒我们: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那么,面对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的世界图景,我们又当如何选择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之路呢?要建设文化软实力,就需要确立基本前提和坐标,首要工作就是传统的正本清源,这就需明确一个观念:今天我们谈到的中国传统,既要包括先秦至近代的传统,也要包括“五四”以来的“反传统的传统”。
前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的遗产,后者是国人近代以来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整体性文化反思。
百年以来,两者之间一直是纠缠不清,由洋务运动的“体用说”开始,延伸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争论,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引起的混乱在所难免。
中国传统源远流长,但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面向全球社会的,一定要守住“实事求是”这个要诀,不能把吃过的苦头和取得的进步都湮没了。
一个思路是:以一百多年以来积淀的反传统的精神去审视传统,寻求这两种“传统”之间互相容纳、互相补充的内容与空间,从这里走出一条中国文化建设之路。
一个标准是:当若干年后的国人集体回顾今天的时候,不应该有太多的自责、遗憾和伤痛。
文化软实力,归根到底,即一个国家国民的文化素质。
一些发达国家的崛起,尽管原因众多,但其中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包含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以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有关研究认为,国民素质与国家竞争力的相关系数在0.9以上。
大学生文化强国论文

大学生文化强国论文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持续发展并弘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传承和发展国家文化的责任。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如何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
一、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的基石,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二、培养创新意识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开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可以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设计艺术形象、策划文化活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使之与时俱进。
三、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工作,如参与文艺团体、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参与传统文化的演出、展览等形式,传递文化信息,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艺术设计、影视制作、数字媒体等领域。
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与外国学生、学者交流,加深了解并宣传自己国家的文化。
六、传播正能量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积极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倡导绿色文化、传播优秀的文化作品等方式,引导社会风尚,树立正面的价值观。
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广泛涉猎各类文化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加文化软实力。
八、探索文化创新发展之路大学生应该关注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沿问题,积极参与并推动文化创新实践。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研究、参与创业项目等方式,为文化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形势政策课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
从形势上来看,“十一五”以来,国家对于软实力发展高度重视。
在十六大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它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而在今年两会上,文化软实力成为了策论专题,这一系列的提出都表明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徐世丕提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中国本土文化全方位发展和在数量质量上全面提升的过程,它包括文化创作,艺术创作生产、传播、消费诸多方面。
在我看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仅在物质财富上,更在于精神层面。
物质财富体现于文化遗产,各类文化产品等等。
而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更是不容忽视的,它包括民族的凝聚力,社会上的风气,公民素质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内在的,看不见的东西更需要我们去重视和挖掘。
十七届六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我们应该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首先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是相当重要的,而增强文化凝聚力必须增强文化凝聚力。
我想说,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而一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文化软实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和使命,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
思想文化建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先导作用。
大学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在推进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
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凭借强大的学术研究机构与研究力量,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从中提炼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文明相协调。
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
实践表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才能不断获得新鲜血液和发展动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是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汇集地,是吸收和传播有益的外来文化的主阵地。
大学可以通过学术讲坛、国际学术会议、互派研究学者等多种形式,与各个国家和各类学术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既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又积极接触新思想、新知识、新观点,加大对外来有益文化的吸收力度,汲取不同文化的优点与精髓,使中华文化更加适应世界发展与进步的潮流。
发展文化事业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文化事业,就是通过一定的机构和载体,使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对于大学而言,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树立道德标杆是其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是文化教化与文化启蒙。
它把先进的文化与价值理念通过各类教育形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之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确立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正确理解。
因此,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
伴随着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大学所培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扩散至社会的各个方面。
大学所倡导的文化与价值理念由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扩散到周围人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一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因此,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信息、经济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形式。
大学集合了知识、人才、科技等高端元素,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说,应该把握好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关键是六个字——塑魂、健体、传承。
首先要让软实力背后有魂。
文化本身就是精神产品,但是文化背后还有精神,这是文化的灵魂,文化的主心骨,文化的精气神。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国家精神和灵魂。
今日中国社会文化精神最核心的东西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
试想,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还能叫社会主义国家吗?快速发展转型的中国社会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吗?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何去鼓舞斗志?不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怎能引领社会风尚?我们还回到文化传播上来说,一个社会的文化如果没有了灵魂做根基,文化符号再多也只是一些庞杂的文化材料,那是不管用的。
我们的文化不仅仅要文化符号走出去,更主要的是要文化精神走出去。
其次要健体,就是文化产品要真正有文化的味道。
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大家对搞文化产业积极性很高,这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好事要做好。
我们过去有一句话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赶时髦叫“文化搭台文化唱戏”,但是唱来唱去眼睛还是只盯住钱。
当一门心思地想用文化产业去赚钱的时候,文化产业是否还有文化的味道就让人怀疑了。
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以文化的名义开始,做到最后却是离文化越来越远。
我们还举好莱坞的例子。
好莱坞电影是文化产业,也赚了不少钱,但好莱坞电影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赚钱,好莱坞把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当成己任,从不懈怠,而且宣传得很好。
第三,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
现在创新很时髦,不管干什么都讲创新,文化也不例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肯定是有差别的,社会往前走文化肯定要发展,但是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传统的滋养。
不是说把旧文化抛弃掉了,新文化就自然出现了,真正的新文化和文化创新应该是把具有历史厚度的文化接续下来之后赋予新时代的新内容。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
大学是一个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专家库,汇聚了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数字艺术人才、营销人才。
世界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人才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大学周围,比较容易形成各种创意个体乃至创意群。
目前,我国也有一些城市依托大学科技园区等创意人才基地,充分利用其创新人才和创意人才资源,为当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对于走在现代化征程、迈向民族复兴的中国来说,文化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能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既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又决定中国在国际版图中的地位和分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且体现着一个政党的执政自觉,一个国家的政治追求。
一个民族,只有当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两会代表委员的思考启示我们,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从而抵达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