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小基站技术规范
5G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2023最新

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试行)1范围本文件在符合《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1151—2020)的基础上,规定了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的监测仪器、监测工况及5G终端设备、监测布点和质量保证。
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的5G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对其他网络制式的移动通信基站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11515G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遮挡物screen所有能对电磁波产生反射、吸收和抵消等作用的物体。
3.2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最大区域areas with the greatest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通过理论预测计算出在理想条件下,基站发射天线产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最大区域。
4监测仪器监测仪器在满足HJ1151-2020中3.2监测仪器的相关要求前提下,应满足以下规定:4.1探头(天线)监测仪器应使用三维全向电场探头(天线),探头(天线)监测频率应覆盖700MHz~5000MHz频率范围。
4.2监测频率监测频率范围应覆盖基站天线所有下行频段,监测频率选定为700MHz~5000MHz,并根据监测目的选择相应频率进行监测数据的读取和评价。
4.3分辨率带宽监测仪器分辨率带宽档位应设置在100kHz~1MHz范围内,一般选定为500kHz,且应满足数据采集取样率不小于1次/秒。
4.4量程监测仪器量程档位应选定在50µW/cm2~250µW/cm2范围内,在仪器不过载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量程较低的档位。
5监测工况及5G终端设备5.1监测工况监测时应统一执行数据传输应用场景,推荐在6分钟监测时间内,5G终端下载3GB以上的测试数据包。
5g基站节能技术标准

5G基站的节能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选择: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如高集成度的射频器件、更先进的散热系统和节能电源设备。
2. 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AI技术实现基站设备的智能调度,包括预测性维护、动态功率调整、负载均衡、能源管理、散热优化以及网络规划与优化等方面。
3. 通道关断:当小区负荷较低时,可以按照不同的级别关闭AAU的通道,实现节能的效果。
4. 符号关断:根据业务负荷,当判断下行符号无有效数据发送时,在剩下的没有有效信息传输的时间段内,关闭功率放大器等射频硬件,降低静态功耗。
5. 下行功率优化:由于5G支持基站下行基于用户级调整发射功率,因此可在保证用户感知不下降的前提下,减小基站对部分用户的下行发射功率,实现节能效果。
6. 液冷技术:与标准的主动式空调设备相比,液冷能提升基站冷却效率,在减少能源与排放的同时,运行安静,体积最大减小50%,重量减轻30%。
在实际操作中,运营商需要根据自身业务和网络状况选择合适的AI技术和解决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发挥AI在基站管理中的优势。
同时,也需要关注液冷技术等新型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5G微基站供电技术介绍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供电技术微基站供电技术介绍杨国正1,楼志强1,杨宝峰江苏省电化学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泰州(含智能电源模块、智能锂电模块)通过数字化监控、的户外防护等级,微基站提供稳定电力保障的目的。
智能电源模块;智能锂电模块;节能降耗;数字化监控Introduction of 5G Micro Base Station Power Supply TechnologyYANG Guo-zheng1,LOU Zhi-qiang1,YANG Bao-feng.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hina;.Shuangdeng Group,Taizhou 225500G micro base station power supply system (including smart power modules and smart lithiummodular design,and the outdoor protection level of the IP document,effectively achieves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low operating costs 2020年9月第37卷增刊1· 21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Sep. 2020,Vol. 37 No. S1 杨国正,等:5G 微基站供电技术介绍覆盖和低延时,因此需要数倍于4G 基站的5G 基站数量。
原本5G 单个基站的耗电量就远高于是4G 基站,在数量更多的情况下,5G 基站耗能将大幅增加,因此目前节能降耗已成为制约5G 基站建设的一个关键点。
在4G 到5G 的切换过程中,5G 的带宽大、延迟小,但功耗大,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5G 与4G 的智能切换,采用分路的配电管理,可以实现网络的智能供电。
5g基站机房的标准 -回复

5g基站机房的标准-回复5G基站机房的标准是指在5G通信网络下所需的机房标准和规范。
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于基站机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这个主题,从5G技术的背景开始,到机房设计、通风散热及防火防盗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5G技术背景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无线通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传统的4G网络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出现了5G 技术。
5G技术以其高速、低时延、大容量和多连接的特点,极大地提升了移动通信的质量和体验。
然而,要实现这些优势,就需要有稳定、高效的基站机房作为支持。
二、机房设计5G基站机房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首先是机房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设计。
由于5G技术需要频繁更换和升级设备,机房需要提供足够的空间容纳设备,并留有一定余量以便日后扩容。
其次,机房的电力供应和配线要合理规划,以确保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并满足日后的扩展需求。
此外,机房还应该具备防尘、防水、防震等功能,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三、通风散热5G基站机房内设备密集且功耗大,因此通风散热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机房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间的排列和通风道的布置。
机房内应安装空调设备,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设备过热而导致故障。
此外,机房内通风口和散热风扇的设计应合理,为设备提供良好的散热环境。
四、防火防盗机房的防火和防盗措施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5G基站机房内设备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机房内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并定期维护和检查。
此外,机房的门窗应采用防火阻燃材料,并配备防盗报警系统,以保障设备的安全。
五、电磁辐射防护5G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无线信号传输,然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电磁辐射的问题。
为了保护周围的人员和环境,机房设计中需要考虑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例如,机房内的墙壁、天花板、地板等应使用防辐射材料来减小电磁波的传播。
此外,机房的设备布置和电源布线也需要遵守一定的安全距离,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可能危害。
5G无线技术及部署5G基站原理及部署

5G无线技术及部署5G基站原理及部署随着人们对移动通信速度和带宽的需求不断增长,5G技术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5G技术具备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物联网连接和更多种类的应用场景。
5G无线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大量使用毫米波频段、Massive MIMO技术、beamforming技术、超密集网络等。
这些特点使得5G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高速、低延迟的数据传输。
5G基站是5G无线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5G基站的部署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覆盖范围、信号强度、网络容量等。
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和更好的信号质量,5G基站通常采用超密集网络部署的方式,即在有限的区域内布置大量的小型基站。
在具体的部署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基站的位置和安装方式。
基站的位置应考虑到信号传输的距离和方向,选择合适的高度和角度进行安装。
其次,需要选择适当的天线和传输设备,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
最后,需要进行现场测试和调整,确保基站能够正常工作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和更好的信号质量,5G基站部署还需要考虑网络的优化和拓扑结构的设计。
通过合理的网络规划和基站布点,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总的来说,5G无线技术具有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等特点,可以满足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
在5G基站的部署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信号的覆盖范围、信号强度和网络容量等多个因素。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点,可以实现更好的网络覆盖和信号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体验。
5G小基站简介

案例三:某运营商5G小基站部署案例
总结词
优化网络布局
详细描述
某运营商在进行5G网络布局时,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灵活部署了5G小基站。在人口 密度高的城市区域,通过小基站补充覆盖,提升了网络质量;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利用 小基站实现初步覆盖,降低了建设成本。通过合理的布局和优化,提升了整个网络的性
能和效益。
对网络性能进行持续优化。
智能运维
03
5G小基站支持智能运维功能,可实时监测网络状态、故障诊断
和预警,提高运维效率。
03
5G小基站的市场前景
5G小基站的市场规模
全球市场规模
随着5G网络的普及,全球5G小基站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 达到数十亿美元。
国内市场规模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5G小基 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 将保持高速增长。
智能调度
5G小基站支持智能调度算法,根据业务需求和网 络状态动态分配资源。
多接入协同
5G小基站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如WiFi、蓝牙等, 实现多接入协同工作。
5G小基站的部署与优化
部署灵活性
01
5G小基站支持多种部署方式,如室内、室外、杆站等,可根据
实际需求灵活选择。
优化算法
02
5G小基站采用先进的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
5G小基站简介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 5G小基站概述 • 5G小基站的关键技术 • 5G小基站的市场前景 • 5G小基站的发展挑战与机遇 • 5G小基站的案例分析
01
5G小基站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5G小基站是一种小型化的移动通 信基站,用于提供5G网络覆盖和 服务。
5g小基站发展优势及相关关键技术

2019年第4期通信与广播电视5G小基站发展优势及相关关键技术缪洪兵**任伟〃摘 要随着5G时代的来临,小基站将有可能迎来高速发展的产业机遇。
本文介绍了 5G小基站的概念、类型以及相对宏基站和室分系统的优势,并也介绍了 5G小基站涉及的相关关键技术诸如软件协议栈设计、传输安全保障、SON以及边缘计算等,最后介绍了 5G小基站的目前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简要展望。
关键词:5G小基站宏基站运营商用户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Key Techologies of5 G Cellular Base StationM iao Hongbing Ren W eiAbstractW ith the coming of5G era,small cells will likely usher in high-speed industrial opportunities.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mall cells regarding the basic concept,type and the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m acro cell and DAS,it also introduces related key technologies in-volved in 5G small cell such as software protocol stack design,transmission security,SON,MEC,etc.Finally,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5G smallcell as well as brief prospects for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Key words:5G Small cell M acro cell Operator User一、弓丨s5G中的“G”是指Generation(代),每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都有其主导的功能和技术的 突破。
915045-5G技术测试规范-5 5G技术研发试验系统验证阶段 低频基站设备 功能技术要求(20180108)(2)

前言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主要基于3GPP 5G标准,面向中国市场需求,制定试验规范,研发5G 预商用设备,开展单系统、单终端、组网和互操作测试,验证和评估新功能和新特性。
本规范规定了低频(3.5GHz和4.9GHz频段)NR基站的基本功能要求、LTE-NR双连接(EN-DC)架构与功能要求、接口要求等。
本规范版权归IMT-2020(5G)推进组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复制或拷贝本规范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目录1 范围 (1)2 参考文件 (1)3 缩略语 (2)4 无线网架构与接口 (4)5 gNB基本功能要求 (5)5.1 系统参数(参数集与帧结构) (5)5.2 信道复用 (9)5.3 多天线技术 (11)5.4 调制、信道编码、交织和加扰 (12)5.5 参考信号 (15)5.6 HARQ (16)5.7 资源分配和调度 (17)5.8 功率控制 (18)5.9 PDCCH和下行控制信息 (19)5.10 PUCCH和上行控制信息 (20)5.11 同步和广播 (20)5.12 随机接入 (21)5.13 MAC层功能 (21)5.14 RLC层功能 (22)5.15 PDCP层功能 (23)5.16 SDAP层功能 (24)5.17 RRC层功能 (24)5.18 系统信息提供 (25)5.19 移动性管理(适用于SA) (26)5.20 测量功能 (27)5.21 无线承载与QoS (28)6 EN-DC双连接 (28)6.1 无线网架构 (28)6.2 物理层EN-DC特定功能要求 (32)6.3 层2 EN-DC特定功能要求 (32)6.4 RRC EN-DC特定功能要求 (32)6.5 承载管理 (33)6.6 EN-DC连接管理 (33)7 上行增强 (34)7.1 Uplink Sharing(对NSA可选,SA待定) (34)8 NG接口要求 (35)9 Xn接口要求 (35)10 BBU硬件与其它通用要求 (35)10.1 硬件通用要求 (35)10.2 BBU电源与接地要求 (36)11 RRU硬件和其它通用要求 (36)11.1 RRU通用要求 (36)11.2 RRU电源与接地要求 (36)5G技术研发试验系统验证低频基站设备功能技术要求1 范围本规范主要规定了5G技术研发试验系统验证对低频(3.5GHz和4.9GHz频段)NR基站的基本功能要求、LTE-NR双连接(EN-DC)架构与功能要求、接口要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G小基站-技术规范书目录第一章产品介绍与技术规范 (1)1.概述 (1)2.服务规范 (1)3.技术规范范围 (1)4.规范性引用文件 (1)5.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6.产品概述 (5)7.系统概述 (5)8.功能技术要求 (6)8.1.NR技术要求 (6)8.1.1.无线基本功能 (6)8.1.1.1.系统基本配置 (6)8.1.1.2.系统参数 (6)8.1.2.物理信道配置 (7)8.1.2.1.下行物理信道 (7)8.1.2.2.上行物理信道 (8)8.1.2.3.参考信号 (9)8.1.3.空口基本过程 (11)8.1.3.1.随机接入 (11)8.1.3.2.功率控制 (12)8.1.3.3.调度 (13)8.1.3.4.链路自适应 (15)8.1.3.5.HARQ过程 (16)8.1.3.6.RLC传输模式 (17)8.1.3.7.加密&完整性保护 (17)8.1.3.8.终端节电 (18)8.1.4.多天线基本功能 (18)8.1.4.1.传输模式 (18)8.1.4.2.MIMO (18)8.1.5.NSA双连接基本功能 (19)8.1.6.无线资源控制(RRC) (21)8.1.7.无线资源管理(RRM) (21)8.1.7.1.测量及移动性管理 (21)8.1.7.2.接纳控制 (24)8.1.7.3.负载均衡 (24)8.1.7.4.业务QoS保证基本功能 (24)8.1.8.无线接口基本功能 (25)8.1.8.1.NG接口 (25)8.1.8.2.Xn接口 (27)8.1.9.SA语音业务解决方案 (28)8.1.10.NR系统与LTE系统互操作 (28)8.1.10.1.NR系统与LTE系统小区空闲态互操作 (28)8.1.10.2.NR系统与LTE系统连接态测量控制 (29)8.1.10.3.NR系统与LTE系统数据业务互操作 (30)8.1.10.4.NR系统与LTE系统语音业务互操作 (30)9.收发信机指标要求 (31)9.1.1.5G NR主机要求 (31)9.1.1.1.硬件要求 (31)9.1.1.2.多用户 (32)9.1.1.3.载扇容量 (32)9.1.1.4.同步 (32)9.1.1.5.供电方式 (33)9.1.1.6.状态指示灯 (33)9.1.1.7.连接拓扑 (33)9.1.1.8.尺寸 (33)9.1.1.9.功耗 (33)9.1.1.10.小区合并 (33)9.1.1.11.前传接口 (34)9.1.1.12.拉远距离 (34)9.1.2.扩展单元要求 (34)9.1.2.1.组网要求 (34)9.1.2.2.小区分裂能力 (34)9.1.2.3.接口要求 (34)9.1.2.4.级联能力 (35)9.1.2.5.供电要求 (35)9.1.2.6.体积 (35)9.1.2.7.防护等级 (35)9.1.2.8.操作维护要求 (35)9.1.3.5G远端单元要求 (35)9.1.3.1.硬件要求 (36)9.1.3.2.接口要求 (37)9.1.3.3.射频通用要求 (37)9.1.3.4.供电要求 (39)9.1.3.5.操作维护要求 (39)9.1.3.6.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要求 (39)9.1.3.7.电磁兼容性与安全性要求 (40)第二章设备生产BOM (41)1.5G主机BOM清单 (41)1.1.结构套件BOM (41)1.2.数字板BOM (41)1.3.包装BOM (42)2.扩展单元BOM清单 (42)2.1.结构套件BOM (42)2.2.数字板BOM (43)2.3.包装BOM (43)3.1.结构套件BOM (44)3.2.数字板BOM (44)3.3.包装BOM (46)第三章定制物料设计图 (47)1.5G主机单元 (47)1.1系统结构技术要求 (47)1.2系列化、平台化考虑 (47)1.3通用化要求 (47)1.4工业设计 (47)1.5结构方案设计 (48)1.5.1PCB布局 (48)1.5.2整机布局图 (49)1.6热设计 (49)1.6.1仿真结果温度云图 (50)2.扩展单元 (50)3.1系统结构技术要求 (50)3.2系列化、平台化考虑 (50)3.3通用化要求 (50)3.4工业设计 (50)3.5结构方案设计 (51)3.5.1PCB布局 (51)3.5.2整机布局图 (52)3.6热设计 (53)3.6.1仿真结果温度云图 (53)3.远端单元 (53)4.1系统结构技术要求 (53)4.2系列化、平台化考虑 (53)4.3通用化要求 (54)4.4工业设计 (54)4.5结构方案设计 (55)4.5.1PCB布局 (55)4.5.2整机布局图 (56)4.6热设计 (57)4.6.1热源分布以及立体模型图 (57)4.6.2仿真结果温度云图 (57)第四章服务内容与具体要求 (57)1.服务规范内容及要求 (57)2.相关内容及知识产权澄清 (58)3.组装及测试 (58)4.产品包装及运输 (59)5.产品认证支持 (60)6.质保与维修 (60)第一章产品介绍与技术规范1.概述经过前期需求调研和产品开发,5G小基站已基本具备商用能力。
为抢占5G先机,进一步紧跟市场需求,需要引进专业的供应商支撑该产品的试产及试点服务。
2.服务规范本文件是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买方”)为“5G分布式小基站”(以下简称“5G小站”)的供应商(以下简称“卖方”)制定的规范书。
卖方针对分布式小基站的主要服务内容概括如下:3.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5G分布式小基站设备技术要求,包括基站功能要求、接口要求、射频指标要求、同步要求、环境要求、外观要求等内容,供运营商和厂商共同使用。
适用于5G分布式小基站设备选型和网络建设。
4.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表2-1 规范性应用文件5.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表3-1 缩略语6.产品概述5G分布式小基站是一种分布式蜂窝基站,通过固网宽带接入到移动核心网,为用户提供包括传统蜂窝移动通信基础业务在内的固定移动融合业务,分布式小基站主要针对连续覆盖室内场景,提供三级连接覆盖系统,采用PTN方式接入,具备更大的覆盖面积和网络容量,实现NR覆盖应用。
7.系统概述5G分布式小基站系统是一种分布式蜂窝基站,支持NR业务接入的小基站系统。
具有架构简单、部署灵活、工程成本低、深度容量覆盖的特点,帮助运营商快速解决室内网络覆盖问题。
5G分布式小基站由主机、扩展单元、远端单元三部分组成。
分布式小基站组网结构如图1所示。
图 1 5G分布式小基站组网图8.功能技术要求8.1.NR 技术要求8.1.1.无线基本功能8.1.1.1.系统基本配置8.1.1.1.1.系统带宽(1)小区带宽支持100MHz小区带宽优先级:基本8.1.1.1.2.帧结构(1)子载波间隔数据信道子载波间隔支持30KHz优先级:基本(2)帧结构配置支持SIB静态帧结构配置优先级:基本(3)DL-UL pattern周期支持DL-UL pattern周期为5ms,典型10个slot典型配置为:DDDDDDDSUU,其中S符号级为DDDDDDGGGGUUUU(G:GP,U:上行,D:下行)优先级:基本(4)帧头调整支持可独立灵活设置帧头偏移量优先级:基本8.1.1.2.系统参数(1)BWP支持为用户配置一个全带宽的BWP优先级:基本(2)波形上行支持CP-OFDM波形优先级:基本(3)波形支持配置msg3使用的波形优先级:基本8.1.2.物理信道配置8.1.2.1.下行物理信道(1)下行物理信道支持PBCH、PDCCH、PDSCH下行物理信道优先级:基本(2)PBCH要求支持PBCH子载波间隔可配,默认配置为30kHz优先级:基本(3)PBCH要求支持PBCH信号周期可配,取值可为{5,10,20,40,80}ms;建议默认取值为20ms 优先级:基本(4)PDCCH支持动态调整PDCCH占用的符号数,调整范围为{1,2}OFDM符号,实现PDCCH占用符号数合理:既满足调度/功控信息发送需求,又无资源浪费优先级:基本(5)PDCCH支持根据UE的链路质量,动态调整PDCCH占用的CCE数(1,2,4,8和16),以满足覆盖和无线资源高效利用要求优先级:基本(6)PDCCH支持QPSK编码调制方式优先级:基本(7)PDCCH支持非交织映射方式优先级:基本(8)PDCCH支持PDCCH的传输格式:●Format0_0●Format0_1●Format1_0●Format1_1优先级:基本(9)PDCCH支持PDCCH Corset资源频域位置、带宽可配置,PDCCH未全带宽占用的RB资源可传输PDSCH优先级:基本8.1.2.2.上行物理信道(1)上行物理信道支持所有上行物理信道,PRACH、PUCCH、PUSCH优先级:基本(2)PRACH系统支持随机接入PRACH format 0优先级:基本(3)PRACH系统支持随机接入PRACH format B4(子载波间隔为30KHz)或者PRACH format C2(子载波间隔为15KHz)优先级:基本(4)PUCCH基于多种场景的应用需求,支持PUCCH传输格式:Format 0、Format1、Format2、Format3 优先级:基本(5)PUCCH支持PUCCH的slot内的跳频优先级:基本(6)PUCCH要求PUCCH支持BPSK、QPSK编码调制方式优先级:基本8.1.2.3.参考信号(1)同步信号块支持发送SSB优先级:基本(2)同步信号块支持SSB频域位置可配置优先级:基本(3)同步信号块支持邻小区间发送SSB的时域周期相同,周期内SSB发送窗的时域偏移相同、SSB发送窗内的相同时域位置发送相同的SSB index,支持邻小区间发送SSB的频域位置相同优先级:基本(4)同步信号块支持邻小区间发送SSB的时域周期相同,周期内SSB发送窗的时域偏移相同、通过ssb-PositionsInBurst实现在SSB发送窗内的不同时域位置发送不同的SSB index,支持邻小区间发送SSB的频域位置相同优先级:基本(5)解调参考信号支持PDSCH mapping type A时,根据SU-MIMO端口数发送type1 DMRS信号优先级:基本(6)解调参考信号支持配置上下行前置DMRS和additional DMRS数量,默认配置上下行1符号前置DMRS 和1符号additional DMRS优先级:基本(7)解调参考信号支持PBCH DMRS优先级:基本(8)解调参考信号支持PDCCH DMRS优先级:基本(9)解调参考信号支持PUSCH mapping type A或mapping typeB时,采用上行CP-OFDM波形时配置type1 DMRS信号,支持上行DFT-S-OFDM波形时配置 type1 DMRS信号优先级:基本(10)SRS支持在每个上下行转换周期(默认5ms)配置至少1符号SRS资源,在小区用户数增多时优先采用频分和码分复用提高SRS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