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春鲁教版语文六下第21课《登上地球之巅》word导学案

合集下载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doc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doc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山西省汾阳市杏花初中李海清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1.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学习重点难点1.快速并简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2.文中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学习方法自学诵读----成果交流----质疑讨论----点拨理解----拓展延伸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并观看有关雪域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信息;听歌曲《青藏高原》;读课文,排除伺语障碍,初步了解文意。

老师: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1.预习导引1.文题解读“巅”是什么意思?“地球之巅”指的是哪里?谁登上了地球之巅?用自己的一句话解读文题。

2.话说珠峰你知道“珠穆朗玛”的地理位置和藏语意思吗?人类挑战珠峰的经历你了解多少?人类测量的珠峰的高度是多少?登顶珠峰的第一人是谁?3.掌握词语破()骨崔巍()()镶嵌()( )漆()JE/八、窒()息葡匐()()养精蓄()锐斩钉截()铁崎岖()()履()践携()带4.了解作者郭超人,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西藏十年》《向顶峰冲刺》等。

5.关于登山你了解登山运动吗?参加这项运动需要具备怎样素质?你如何看待这个运动?%1.课堂导学1.赏…图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珠穆朗玛峰图片,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珠穆朗玛峰在自己心目中印象。

老师补充概括,让学生明确登上珠峰的不易:•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

“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1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1课《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②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找出最感人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队员们坚毅和大无畏的精神?
⑤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在文题前后加上一些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由沟通,然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最终明确。
1、学习快速阅读并能提炼文章的大体内容的实力
师小结: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得到多少,而是他付出多少,刘连满是英雄,刘连满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刘连满的事迹值得我们去牢记
思索后小组沟通
1、说说刘连满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典型事迹。
3、你认为刘连满在登山中起什么作用?
4、对于攀登阅历来说,最难是选择撤退那一刻。刘连满与《宏大的悲剧》中的奥茨一样,因故不能同战友一起接着前进。他们是出于个人目的吗?你怎么看待中途退出的行为?
九)、布置作业
1、阅读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老师分发打印资料)阅读《珠峰下,那一片宁静的墓地》,完成练习题,进一步感受献身珠峰的英勇者的生命价值。
四、板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甘做人梯 意志坚毅 坚忍不拔
放弃登顶 无私奉献 勇于探究
留氧写信 为国争光 团结合作
1、了解文章的作者并驾驭基础的学问
2、学生对背景的了解更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
3、基础学问的落实与驾驭
三)、亲近作品,整体感知文意
师过渡:珠穆朗玛峰不仅雄伟宏大,而且气概磅礴。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已憧憬之。
结合课文思索:
①登顶过程中,许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逼,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呢?请你把体现艰难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D、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时常用闲笔描写漂亮的珠峰景色,给人美的享受。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从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文章内容。 2.讨论,抓住主要信息,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重点: 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课前专栏: 积累汇报,观察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 1. 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2. 写作背景简介: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3. 珠穆朗玛峰简介: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①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 ②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学生思考: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 篇三 教学目标: 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珠峰的高度和历史背景;2.学会阅读并理解有关珠峰攀登的文章;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珠峰攀登时需要的各种技能;4.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珠峰的高度和地理位置;2.珠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珠峰攀登的过程和技能;4.《登上地球之巅》的阅读和理解;5.探究珠峰攀登涉及到的各种技能。

教学重点1.珠峰的高度和历史背景;2.珠峰攀登的过程和技能;3.《登上地球之巅》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难点1.探究珠峰攀登涉及到的各种技能;2.理解并归纳《登上地球之巅》的文章要点。

教学方法1.看图说话法;2.听说结合法;3.模拟实践法;4.合作学习法。

教学具备条件1.教材《鲁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2.词汇卡片、图片等教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登上地球之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第二步:讲解1.介绍珠峰的高度和地理位置,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珠峰的外貌。

2.介绍珠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珠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3.介绍珠峰攀登的过程和技能,让学生了解珠峰攀登的一些基本技能。

第三步:领读让学生阅读教材《登上地球之巅》的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和归纳珠峰攀登的过程和技能。

第四步: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珠峰攀登时需要的各种技能,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课堂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归纳,以及自己发现的珠峰攀登技能。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珠峰攀登的文章,并在文章中介绍珠峰的高度和历史背景,以及珠峰攀登的过程和技能。

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表现;2.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度;3.学生对珠峰攀登涉及到的各种技能的掌握程度;4.学生对《登上地球之巅》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1.学生掌握珠峰攀登基本技能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2.学生在阅读文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参考资料1.鲁教版小学语文下册;2.珠穆朗玛:中国之巅。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21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21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2. 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3. 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难点:刘连满没有登上顶峰但文章却是重点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珠穆朗玛>>的歌曲1. 你听过这首歌吗?珠穆朗玛,你对她了解有多少呢?(学生介绍)2. 珠穆朗玛,藏语的意思是“圣母”,因为峰顶长年积雪,一派圣洁的景象.它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13M,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坐落在西藏定日县中尼边境处.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称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空气稀薄, 经常刮七八级大风, 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 四溅飞舞, 弥漫天际。

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3.介绍作者: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 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 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 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4. 词语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与注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1. 地球之巅是指哪里?(珠穆朗玛峰)2. 谁登上了地球之巅?3. 登上地球之巅难吗?请你把能体现艰难的句子找出来, 读一读提示: 直接描写队员们攀登艰难的句子第5小节: 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攀登,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第六小节: 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第22小节: 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攀登的高度与攀登的时间关系的句子第4小节: 突击顶峰的队员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大约70米第8小节: 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第22小节: 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我读出了(可以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意志坚定等等4. 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登上地球之巅》(含课件、教案、学案、配套练习、优秀视频等-1.doc

《登上地球之巅》(含课件、教案、学案、配套练习、优秀视频等-1.doc

23《登上地球之巅》配套学案教师寄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中国人,就是最棒的!学习目标:1、速度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2、履践()3、崔嵬()4、窒息()5、养精蓄锐()6、齐心协力()2、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理解探究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质疑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丰富相关珠穆郎玛峰的相关知识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水平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升学生概括课文的水平。

2、学习抓住特点实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2.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相关珠峰的知识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2.相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理解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实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1、表现相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很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文题和作者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2释义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1.登上地球之巅(教案)-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21.登上地球之巅(教案)-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精品)21鲁教版21.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珠穆朗玛峰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登山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概括文章的要紧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登山队员们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入)1.音频:《登上地球之巅》[来源:1]2. 大伙儿明白海拔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峰吗?它确实是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4.43米,这座山峰吸引了许多勇敢者前往。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3.板书课题《登上地球之巅》。

[来源:Z&xx&k ][来源:Zxxk ]二、整体感知1. 作者介绍:郭超人,湖北人,高级记者,他是中国闻名新闻工作者。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圈出本课生字,并标出自然段。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能够一人一个段落。

3.文章的要紧内容?讲述了中国登山运动员在经历种种困难险阻,登上了地球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4.明白得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峰巅砭骨履践崔巍滞留窒息匍匐A.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4.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识记生字。

三、精读领会[来源:Zxxk ]1. 全文共分几部分?第一部分:(1-2)登山运动员动身。

第二部分:(3-8)运用人梯战术等第二台阶。

[来源:学.科.网Z.X.X.K]第三部分:(9-15)三人连续攀,登刘连满留下遗书。

第四部分:(16-23)无氧状态下,成功登峰。

2.第一部分(1)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源:Zxxk ]比喻(2)展现珠穆朗玛峰的照片,引发学生登山的想象。

3.第二部分(1)登峰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严寒、缺氧、虚弱、黑夜(2)这部分写了刘连满什么故事?甘当人梯(3)表达了什么精神?默默奉献、团结协作、意志坚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现在你对这些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吗?请你结合一些事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字数不限。(可课外完成)
五、课堂小结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三、讲授新课
1、课文导入: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
2、整体阅读感知
(1)文章所写的登顶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你划分并归纳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
21登上地球之巅
内容设计区
导学设计
错题更正区
学科
语文
课题
主备人主Βιβλιοθήκη 日期3、比较阅读,揣摩人物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王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 继续行进。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 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
(2)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
(3)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4)三名队员最后能够登顶成功,从文章看来,你觉得靠的是什么?
学后总结
审阅
签字
上课时间
(2)、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中途退出的行为?
4、找出文章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 如:“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
四、为败者讴歌
1、 在你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失败的英雄或幕后英雄的故事?相互交流,谈一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案序号
修改日期
学习
目标
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重点
难点
1、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2、故事复述。
内容设计区
导学设计、错题更正区
一、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山巅巉岩窒息养精蓄 锐齐心协力步履艰难异口同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