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干化系统运行安全性及危险预防措施
污泥干化系统运行安全性及危险预防措施

污泥干化系统运行安全性及危险预防措施污泥干化系统是一种用于处理废水处理厂中产生的污泥的设备。
它通过将污泥进行高温处理,使其失去含水性,从而减少体积、减少重量,并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然而,由于污泥干化系统本身的特殊性,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在运行污泥干化系统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1.安全性评估在安装和运行污泥干化系统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设备的结构、设备的运行条件、设备的控制系统以及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等方面的分析。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应急措施。
2.设备维护与操作培训设备维护是确保污泥干化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定期检查设备的各种部件、管道和连接部位,确保其完好无损。
同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教授设备的操作规程、维护方法以及紧急情况处理等知识,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温度控制与监测污泥干化系统在运行时会产生高温,因此需要进行温度控制与监测。
设备应配备温度传感器,对设备内部和外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设置报警装置。
一旦温度超过预设范围,应立即停机检修,以防止设备损坏和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4.防火措施污泥干化系统处理过程中,由于高温和污染物的存在,可能引发火灾。
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防火措施。
首先,设备周围应保持通风良好,防止污染物积聚和高温区域过热。
其次,应定期清理设备内部和外部的灰渣和污物,保持清洁。
此外,设备内应设置灭火器和自动灭火系统,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迅速进行灭火操作。
5.废气处理污泥干化系统会产生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废气处理措施。
可以通过安装废气净化设备,例如脱硫、脱硝和除尘装置,对废气进行处理,以确保废气排放符合排放标准。
总之,污泥干化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评估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
污泥脱水安全工作措施

污泥脱水安全工作措施污泥脱水是指将污泥中的水分通过机械或化学方法脱除,使其达到一定的固体含量。
污泥脱水处理是污水处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环保工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污泥脱水处理的目的是减少污泥的体积和重量,达到减量化处理的效果,同时将脱水后的污泥变成稳定的固体物质,方便后续处置处理。
然而,污泥脱水处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病原微生物等,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在进行污泥脱水处理时,必须严格执行一系列的安全工作措施,保证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
一、安全作业控制措施1. 脱水机设备的安全控制脱水机是进行污泥脱水的关键设备,其安全控制至关重要。
首先,必须保证脱水机的正常运行,定期检查设备的电气线路、防护措施,确保设备的安全接地。
坚决杜绝电气线路老化、破损和漏电等问题的存在。
其次,对于脱水机设备的使用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效操作证件。
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规程操作,不得擅自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如出现设备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报修、停机和等待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处理。
2. 作业区域的安全控制脱水污泥的处理通常需要在一个封闭的作业区域内进行,为了保证作业区域的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工作区域设置警示标志,明确标注作业区域和危险区域,防止未经培训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
(2) 作业区域应保持干燥,避免发生滑倒事故。
工作人员应穿戴防滑鞋,以保证工作安全。
(3) 在作业区域内设置充足的安全照明设备,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清晰地看到工作环境。
(4) 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尘口罩等。
特别是在脱水机设备运行时,工作人员必须佩戴专用的防护耳罩,以减少噪音对人体听觉系统的伤害。
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1. 设立事故应急预案针对污泥脱水处理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应制定详细、科学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应急措施。
预案应涵盖火灾、泄漏、中毒、电气事故等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明确事故发生时的报警程序和应急处置措施。
污泥干化粉尘爆炸事故安全防控措施

污泥干化粉尘爆炸事故安全防控措施污泥干化粉尘爆炸事故安全防控措施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取污泥干化技术进行污泥处理。
然而,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经干化处理后产生的污泥干化粉尘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旦不加以有效控制,就可能引发粉尘爆炸事故,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控措施,确保污泥干化粉尘爆炸事故的安全防范。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污泥干化粉尘爆炸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干化粉尘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其潜在的危害,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污泥干化粉尘爆炸事故进行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安全防控工作的开展。
其次,我们要加强对污泥干化粉尘爆炸事故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实时了解污泥干化粉尘的浓度、温度、湿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
而且,在整个干化粉尘过程中,要采取控制措施,如降低干燥温度,增加湿度等,以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同时,我们应加强污泥干化粉尘爆炸事故的隐患排查和管理。
定期开展对设备和工艺的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并拥有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和逃生通道,为事故发生时的人员提供安全的疏散通道。
此外,要定期对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对污泥干化粉尘爆炸事故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可以采取有效的粉尘防控措施。
比如,对于易爆的粉尘,在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粉尘的扬尘量,使用密闭式操作设备,并及时清理工作场地和设备,确保环境的清洁。
同时,在干化粉尘处进行相应的防尘处理,如喷洒尘埃抑制剂等,以减少粉尘的悬浮浓度。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和交流。
积极参与相关行业的学术交流会议,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安全防控技术和设备,从而不断提升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在开展污泥干化粉尘爆炸事故安全防控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污泥处置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

污泥处置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污泥不仅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而且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污泥处置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对于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污泥处置防范措施1. 污泥产量控制(1)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泥产量。
(2)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2. 污泥性质改良(1)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污泥进行性质改良,提高污泥的可处置性。
(2)加强污泥的调质处理,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
3. 污泥处理技术选择(1)根据污泥的性质和处置要求,选择合适的污泥处理技术。
(2)推广应用先进的污泥处理技术,提高污泥处理效率。
4. 污泥安全处置(1)确保污泥处理设施的安全运行,防止污泥泄漏、溢出等事故发生。
(2)加强对污泥处置设施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污泥处置过程的环境安全。
5. 污泥资源化利用(1)推广污泥的土地利用、建材利用等资源化利用途径。
(2)加强对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三、污泥处置预案1. 污泥泄漏、溢出应急预案(1)建立污泥泄漏、溢出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2)配备应急处理设备,如吸污车、泵车等,以便及时处理泄漏、溢出事故。
2. 污泥处置设施故障应急预案(1)建立污泥处置设施故障应急预案,明确故障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2)配备备用设备,如备用泵、备用电机等,以应对设施故障。
3. 污泥处置设施停电应急预案(1)建立污泥处置设施停电应急预案,明确停电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2)配备备用电源,如发电机、备用电池等,以应对停电事故。
4. 污泥处置设施火灾应急预案(1)建立污泥处置设施火灾应急预案,明确火灾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44污水处理厂安全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

污水处理厂安全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污水处理系统在工业企业中是普遍存在而又不可缺少的非生产设施。
它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经过污水净化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后进行排放或回收利用。
因废水中含有易燃易爆的液体、气体,固体物质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火灾危险性极大,如果忽视了防火安全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一旦遇到各种点火源,就会产生爆炸。
因此,污水处理系统和防火工作应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污水井/池常见有毒有害物质1.硫化氢是造成该行业急性中毒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
硫化氢常温下存在形式为无色带臭鸡蛋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在空气中浓度达4.3%—45.5%时能发生爆炸。
该气体既是一种刺激性气体,又是一种强烈神经性毒物类窒息性气体。
低浓度(30—300mg/m3)时即可在接触后引起流泪、咳嗽、头晕、头痛、胸闷、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浓度(300—700mg/m3)时即可在接触后除头晕、头痛、胸闷、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突出外,可引起肢体运动失调、短暂意识障碍等。
高浓度(700mg/m3以上)时即可在接触后因通过人体内化学感受器官直接作用大脑神经中枢,使呼吸麻痹或进一步停止和心跳异常和进一步停止,造成谵妄、抽搐、迅速昏迷等,导致“闪电样”昏迷或死亡(1000mg/m3以上),同时。
伴有肺水肿。
此外,硫化氢还具有细胞毒作用,产生类似氰化物中毒症状,在送医院救治后也可能因该原因致病情加重和死亡。
2.甲烷是造成该行业急性中毒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
甲烷常温下存在形式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在空气中能发生爆炸。
该气体是一种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并具麻醉样作用。
在空气浓度达25%—30%时,短暂吸入可引起头晕、头痛、胸闷、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继续吸入后除头晕、头痛、胸闷、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突出外,可引起肢体运动失调、短暂意识障碍等。
大量吸入时即可因通过人体内化学感受器官直接作用大脑神经中枢,使呼吸麻痹或进一步停止和心跳异常和进一步停止,造成谵妄、抽搐、迅速昏迷等,导致“闪电样”昏迷或死亡。
干化污泥堆场三防措施

干化污泥堆场三防措施
污泥是一种具有潜在粉尘爆炸性质的有机物。
干化的安全性,涉及整个干化系统。
大部分干化工艺具有存储、分离、除尘、过滤、筛分、传输、混合、干燥、供热、称重等设备,这些设备以串联的方式,通过管线、阀、泵等连接,在整个干化工艺生产线上,形成互相影响的复杂系统。
干燥器以外的辅助设备存在的风险远高于干燥器本身。
因此,污泥干化事故的预防不仅需着重关注工艺本身,而且需从整个系统来分析工艺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
此外,污泥干化产品在离开料仓后的存储过程也是较易发生干化事故的方面。
工艺安全性的核心问题是“干泥返混”。
由于污泥本身的物理特性,污泥在干燥的过程中易产生粘结,从而影响产品干燥的质量和干燥器的效率。
为此,部分污泥干化工艺采用“干泥返混”的办法,即通过将部分已干燥的污泥与未经干化的污泥进行混合,以降低污泥的黏性,提高污泥颗粒间的透气性,提高干燥效率。
现在的污泥干化技术都非常重视设备的安全性,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保证设备可靠、稳定的运行。
在含氧量方面,设备须对系统内氧气含量进行实时监测,间接加热器中填充氮气确保系统内氧气含量小于2%;直接加热器通过气体循环控制氧气含量小于8%;当氧气含量超过10%时,系统自动停机。
污泥处置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

污泥处置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污泥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固体废弃物,其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存在潜在风险。
因此,对污泥的处置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和制定详细的处置预案,以确保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最小化。
以下是污泥处置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的一些建议:一、污泥处置防范措施:1.污泥处理过程中应采取封闭式操作,避免粉尘和气味的扩散,防止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污泥处理设施的建设应远离居民区、水源地、农田等敏感区域。
3.在污泥处置过程中,应加强对污泥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处理设施符合环保标准,达到排放要求。
4.污泥的运输应采取密封、避免泄漏,防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5.在污泥处置过程中,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二、污泥处置预案:1.确定污泥的处置方式,如土壤改良、焚烧、填埋等,根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制定相应的预案。
2.对于污泥焚烧处置,应考虑到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和灰渣的处理,制定相应的排放控制和处理方式。
3.对于污泥的填埋处置,应选址合理,采取隔离措施,防止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4.制定应急预案,应对污泥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和突发事件,确保及时有效的应对和处理。
5.污泥处置后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为调整和改进处置方式提供依据。
三、污泥处置技术创新和提升:1.加强对污泥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研究,尽量减少污泥的排放量。
2.推广采用先进的污泥处理技术,如热解、厌氧消化等,提高污泥的处理效率和资源化利用率。
3.优化污泥处理设施的设计,降低能耗和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推动污泥处置工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处置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之,污泥处置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环保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和详细的处置预案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提升,加强监管和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污泥对环境的影响,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污泥处置安全情况汇报

污泥处置安全情况汇报根据我公司对污泥处置安全情况的监测和分析,现将污泥处置安全情况进行汇报如下:一、污泥处置现状。
我公司目前采用的污泥处置方式为化学处理和热解等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污泥的干化、粉碎、热解等过程。
污泥处置设施均按照相关法规标准建设,并定期进行设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二、污泥处置安全风险分析。
在污泥处置过程中,存在着化学品泄漏、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安全风险。
针对这些风险,我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对污泥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预防和控制。
三、污泥处置安全管理措施。
为确保污泥处置过程中的安全,我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
首先,加强对污泥处置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其次,定期对污泥处置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再次,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对污泥处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最后,加强对污泥处置现场的安全巡查和管理,确保污泥处置现场的安全生产。
四、污泥处置安全情况。
经过我公司的不懈努力,目前污泥处置安全情况良好。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未发生任何污泥处置相关的安全事故,污泥处置设施设备运行稳定,污泥处置现场安全管理有序,安全监测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
五、污泥处置安全改进措施。
尽管目前污泥处置安全情况良好,但我公司仍将继续加大对污泥处置安全管理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污泥处置设施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提高污泥处置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污泥处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六、结论。
通过对污泥处置安全情况的汇报,可以看出我公司在污泥处置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我公司将继续加大对污泥处置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不断提高污泥处置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污泥处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以上为污泥处置安全情况的汇报内容,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指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泥干化系统运行安全性及危险预防措施污泥干化使得污水处理厂“水、气、渣、泥”得到全面达标,是实现污泥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的重要手段,得到了人们的接受和认可。
但由于干化事故的频发,使得污泥干化的安全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
该文通过对污泥干化系统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论述,提出保障系统运行安全性的措施建议,为污泥干化系统设计中安全性的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1概述
在污泥减量填埋、减量焚烧、无害化土地利用,以及其它污泥资源化的实践和摸索中,污泥干化逐步成为能够大规模减量、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的有效工艺之一,也是某些污泥最终处置的预处理方法。
上世纪90年代末,欧洲、北美等国家市政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大量的市政污泥产生,污泥干化厂数量增加,污泥得到了较好的处置。
但污泥干化厂的事故时有发生,从污泥的自燃,到设备的爆炸;从个别小型附属设备,到整个干燥生产线;无论安全措施设计得多么复杂、完备,污泥干化厂事故始终没有断绝;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人们对干燥污泥的性质认识不足。
在污泥热干化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自燃与粉尘爆炸的危险。
污泥在全干状态下(含固率大于80%)一般呈微细颗
粒状,粒径较小,同时由于污泥之间、污泥与干燥器之间、污泥与介质之间的摩擦、碰撞,使得干化环境中可能产生大量粒径低于150μm的粉尘。
这种高有机质含量的粉尘,在一定的氧气、温度和点燃能量条件下可能发生燃烧和爆炸,即所谓的粉尘爆炸。
2污泥干化事故风险特性
污泥干化工艺中粉尘爆炸特性主要包括粉尘浓度、含氧量、点燃能量、含湿量4个参数。
2.1 粉尘浓度
发生粉尘爆炸必须达到一定的浓度,该浓度被称为该有机质的“粉尘爆炸浓度下限”。
粉尘细度没有统一的规定,考虑其危险性,一般以150μm以下的粉尘颗粒作为判断标准。
粉尘的细度是不均一的,污泥干化产品粒度分布变化范围极广。
根据有关粉体的研究,在粗粉(>150μm)中掺入5%~10%的细粉,就足以使有机粉尘混合物成为可爆炸的混合物,且爆炸组分可出现最大的爆炸压力。
混合比大大影响爆炸强度,只有当可燃粉尘的粒度均大于400μm时,即使有强点燃源也不能使粉尘发生爆炸。
一般认为有机质粉尘爆炸浓度下限在20~60g/m3,市政污泥的取值大约在40~60g/m3。
2.2 含氧量
氧气作为助燃气体,是形成危险状况的基本要素之一。
绝大多数干化工艺因为无法进一步降低粉尘浓度,因此,降低介质含氧量成为避开风险的主要手段。
填注惰性气体是降低介质含氧量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填注的惰性气体有:氮气、二氧化碳、蒸汽。
根据英国HSE 公司实验值得到以上三种气体的惰性化效率,如表1所列。
通过表1中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如果采用氮气进行惰性化处理,空气质量不能超过18.5%,另外81.5%需惰性气体填充;如果采用水蒸气进行惰性化处理,空气质量允许达到64%,则此时混合湿气体的相对湿度为47.5%。
根据实验数据,氮气、二氧化碳、蒸汽进行惰性化处理含氧量的操作值分别为4%、6%、10%。
在实际工程运行过程中,为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需将最低含氧量降低2%,即氮气、二氧化碳、蒸汽进行惰性化处理含氧量分别为2%,4%、8%。
2.3 点燃能量
污泥干化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发生爆炸需一定的点燃能量。
摩擦、静电、炽热颗粒物、机械碰撞等产生的火花均可成为点燃能量的提供点。
干燥温度的高低与点燃能量没有直接的联系。
点燃能量是指粉尘环境下瞬间给出的能量,它与粉尘粒径的大小关系密切;而点燃温度是指在粉尘云环境下无点燃源时所需温度或厚度为5mm的粉尘层在一个静态金属热表面上导致燃烧的
温度。
点燃能量可在20℃的环境中由金属摩擦产生,而污泥的粉尘云点燃温度高达360~550℃,粉尘层的点燃温度约为160~375℃。
较低的能量就可以满足污泥粉尘的点燃,因此只要粉尘浓度和含氧量超标,任何点燃源都可以造成粉尘爆炸的危险。
2.4 含湿量
当干燥气体的湿度较大时,亲水性粉尘会吸附水分,从而使粉尘难以弥散和着火,传播火焰的速度也会减小。
根据有关研究,有机粉尘的湿度超过30%便不易引起爆燃,超过50%是绝对安全的。
水分的存在可大大提升粉尘爆炸的浓度下限,也就是提高了干燥介质的最低需氧浓度。
3污泥干化事故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论述,污泥的点燃能量很低,而干化工艺本身就是凭借温度进行的,加上污泥干化所涉及的一系列设备,以及污泥在干燥器内本身的流动性,即使在静电、金属碰撞等条件都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污泥燃烧所需的点火能量是难以避免的问题。
因此,污泥干化工艺中粉尘爆炸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粉尘粒径、含湿量、环境温度与压力。
3.1 粉尘粒径
粉尘颗粒越细越易扩散。
粒径小的粉尘,比表面积大,
表面能大,所需点燃能量小,所以容易发生粉尘爆炸。
当可燃性粉尘粒径大于150μm时,相对安全。
3.2 含湿量
采用蒸汽作为填充的惰性气体,可有效地增加污泥干化系统的湿度,同时降低了系统内粉尘的浓度,提高点燃能量,降低氧气含量,是提高干化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3.3 环境温度与压力
环境温度的升高及干化系统内压力的增大,可使污泥粉尘的点燃能量降低。
因此,需对污泥干化系统的环境温度及工作压力进行控制,防止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
4污泥干化事故预防措施
污泥是一种具有潜在粉尘爆炸性质的有机物。
干化的安全性,涉及整个干化系统。
大部分干化工艺具有存储、分离、除尘、过滤、筛分、传输、混合、干燥、供热、称重等设备,这些设备以串联的方式,通过管线、阀、泵等连接,在整个干化工艺生产线上,形成互相影响的复杂系统。
干燥器以外的辅助设备存在的风险远高于干燥器本身。
因此,污泥干化事故的预防不仅需着重关注工艺本身,而且需从整个系统来分析工艺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
此外,污泥干化产品在离开料仓后的存储过程也是较易发生干化事故的方面。
4.1 工艺安全性
工艺安全性的核心问题是“干泥返混”。
由于污泥本身
的物理特性,污泥在干燥的过程中易产生粘结,从而影响产品干燥的质量和干燥器的效率。
为此,部分污泥干化工艺采用“干泥返混”的办法,即通过将部分已干燥的污泥与未经干化的污泥进行混合,以降低污泥的黏性,提高污泥颗粒间的透气性,提高干燥效率。
污泥返混在反复冷却加温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能量,而且产生安全性问题:
(1)返混过程中的污泥颗粒有的可能循环了一次,有的可能循环了数次,污泥干化至含固率90%以上时,具有短时间难以复水的特点,因此,当干燥污泥返混时,遇到高温,会造成部分干燥污泥颗粒过热,导致粉尘产生。
(2)干燥污泥含固率达到90%,造粒过程难以保证产品的密实,在返混过程中将出现吸湿反应,产生大量的粉尘,粉尘与污泥颗粒的混合,将导致更高的氧化速率,增大了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尽量降低污泥的返混量。
4.2 设备可靠性、稳定性
现在的污泥干化技术都非常重视设备的安全性,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保证设备可靠、稳定的运行。
在含氧量方面,设备须对系统内氧气含量进行实时监测,间接加热器中填充氮气确保系统内氧气含量小于2%;直接加热器通过气体循环控制氧气含量小于8%;当氧气含量超
过10%时,系统自动停机。
在颗粒温度的控制房方面,设备须严格控制污泥在干燥器内的停留时间,保持干污泥中适量的水份,以避免污泥过热燃烧。
当污泥含固率达到90%时,必须离开干燥器。
设有湿污泥料仓的工艺,须控制湿污泥仓内甲烷浓度在1%以下,避免甲烷爆炸事故的发生。
4.3 产品安全性
干化后污泥产生自燃的事故原因在于氧化。
污泥在氧化过程中产生放热反应,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掉,将使污泥的堆积温度升高,反过来又加速污泥的氧化,放出更多的可燃物质及热量,造成污泥的自燃。
从氧化到自燃有一个过程,因此,避免堆积的死角和过长的储存期是避免干化污泥自燃的有效途径。
对污泥进行造粒,造粒后污泥具有较高的密度和硬度,且可供氧化面积减小,造成污泥自燃的几率降低。
为防止干污泥自然,设备须对干燥后污泥进行冷却,保证干污泥颗粒的温度在40℃以下。
5结语
污泥干化是目前实现大规模污泥减量和污泥处置的重要措施。
而安全性则是研究污泥干化的首要课题。
污泥干化系统的设计,不仅要对正常工作状况下的运行条件进行分析,而且需要从非正常工况下,考量一个污泥干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污泥干化系统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