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定名

合集下载

岩土体野外定名

岩土体野外定名

野外岩石〔土〕定名方法总那么1.野外描述岩土的目的是划分层次,鉴别状态、成因类型、地质年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评价岩土的工程性质取得岩石资料。

2.描述人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描述记录工作,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记录完成后,不准随表更改〕。

3.本描述标准包括以下各类岩土:〔1〕岩石〔2〕巨粒土〔3〕粗粒土〔4〕细粒土〔5〕人工填土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及盐渍土等以及特殊要求地工程〔如地下洞、边坡等〕应遵照有关规定描述或按专业研究确定地描述内容进展。

4.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差异,各工区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根据本标准确定代表性样本。

5.在钻探中,土的描述工作应在土样取出钻孔后立即进展〔风干土的描述除外〕。

6.土的成因及时代在现场很难确定时,可根据区域已有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研究确定。

7.对土的描述应有明确的目的性,特别应注意那些能说明土的工程性质的特征。

8.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副色放在前,主色放在后。

第二章岩石9.岩石:颗粒间结实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是由多种矿物或一种矿物组成的〔如石英岩即由石英组成〕,它的局部块体称岩石。

岩石按照成因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或风成等〕和变质岩三大类。

按照巩固性分为:硬质岩石和软质岩石,其代表性的岩石那么见表1。

岩石巩固性的划分表1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11.描述岩石成份时,一般情况下只描述主要矿物成份,如:“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

12.岩石的颜色,要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和风化面的颜色。

13.岩浆岩:有岩浆冷却凝结而成的岩石;〔1〕颜色: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

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

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

土的分类与定名

土的分类与定名

⼟的分类与定名⼟的分类与定名(⼀)⼟分类的⽬的与意义⼟分类的⽬的在于通过分类来认识和识别⼟的种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进⾏研究和评价,以便更好地利⽤和改造⼟体,使其适应和满⾜⼯程建设需要。

⼟分类是⼯程地质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题,也是⼟⼒学的重要内容之⼀。

其在科学研究领域和⼯程实际应⽤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对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按⼀定原则进⾏分门别类,以便更合理地选择研究内容和⽅法,针对不同⼯程建筑要求,对不同的⼟给予正确的评价,为合理利⽤和改造各类⼟提供客观实际的依据。

因此,在各类⼯程勘察中,都应该把研究区域内的各种⼟进⾏分类,并反映在⼯程地质平⾯图和剖⾯图上,作为⼯程设计与施⼯的依据。

2.⼟分类也是国内外科技交流的需要。

前⾯已经讲过的,在有全国统⼀的⼟分类标准以前,国内各部门的⼟分类标准差异较⼤,其不利于学术交流,也不利于促进技术的发展。

只有形成统⼀的⼟分类标准后,⼟⼯技术才有了⼴泛的技术交流与发展。

(⼆)⼟的分类⽅法1.⼟分类的基本类型按具体内容和适⽤范,⼟分类可以概括为⼀般性分类、局部性分类和专门性分类三种基本类型。

(1)⼀般性分类,是对包括⼯程建筑中常遇到的各类⼟,考虑⼟的主要⼯程地质特征⽽进⾏的划分。

这是⼀种⽐较全⾯的综合性分类,其有着重⼤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常见的⼟分类就是这种分类,也称通⽤分类。

(2)局部性分类。

仅根据⼀个或较少的⼏个专门指标,或者是仅对部分⼟进⾏分类,例如按粒度成分的分类,按塑性指数的分类及按压缩性指标的分类等。

这种分类应⽤范较窄,但划分明确具体,是⼀般性分类的补充和发展。

(3)专门性分类。

根据某些⼯程部分的具体需要⽽进⾏的分类。

它密切结合⼯程建筑类型,直接为⼯程设计与施⼯服务。

如⽔利⽔电、地质、⼯业与民⽤建筑、交通等部门都有相应的⼟分类标准,并以规范形式颁布,在本部门统⼀执⾏。

专门性分类是⼀般性分类在实际应⽤中的补充和发展。

2.⼟分类的序次(1)第⼀序次分类⼟体是⼀定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时代的⼟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将⼟按地质年代进⾏的分类称为⼟的地质年代分类,这种分类是第⼀序次的分类。

浅谈水利行业一般土的分类与定名

浅谈水利行业一般土的分类与定名
门 已有 较统 一 的认 识 , 划 分 结果 基本 一致 。但是 , 对 于土 的工程 分类 却 一直存 在认 识 上 的差异 , 甚 至 比较混 乱。 文 中针对 水利行 业 常用 的《 土的工 程分类 标 准 》 ( GB / T 5 0 1 4 5 —2 0 0 7 ) 、 《 土工试 验规程 》 ( S L 2 3 7 —1 9 9 9 ) 、 《 岩 土工 程勘察 规范 》 ( GB 5 0 0 2 1 —2 0 0 1 ) 和《 堤 防工 程 地质 勘察 规程 》 ( S L 1 8 8 —2 0 0 5 ) 中涉及 到 的 土的 分类
与定 名 问题 进行 比较 分 析 。
1 几 种 分 类 方 法 的 介 绍
1 . 1 《 土的工程分类标准 》 中土 的 工 程 分 类
《 土 的工程分 类标 准 》( GB / T 5 0 1 4 5 —2 0 0 7 )是为统 一 土的工 程分类 ,便 于对 土的性状 作定性 评价 而制 定 的 。它是从 土 的基本 特 性 出发 ,以土 的颗粒 组成 、水理 性质 等为界 定 指标 的分类体 系 ,是土 的基本分 类


致。
图 1 细粒 土 的塑 性 图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8 — 0 1
作 者简介 : 穆娜 ( 1 9 8 1 一 ) , 女, 河北 石家庄 人, 河 北 省 水 利 水 电第 二 勘 测 设 计 研 究 院 工 程 师 , 主 要 从 事 土 工 试 验 研 究 。E —
文章编号 : 1 O O 8 —3 7 8 2 ( 2 0 1 7 ) O 4 一O 0 1 7 一O 4
浅 谈 水 利 行 业 一 般 土 的分 类 与定 名

岩土分类分级与鉴定描述汇总

岩土分类分级与鉴定描述汇总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一般规定 (2)第三章岩土的分类和分级 (3)第四章土的分类 (5)第五章特殊性岩土的分类 (8)第六章土的分级 (9)附表1 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 ................................................ - 11 - 附表2 岩体的裂隙发育程度分级 ........................................ - 12 - 附表3 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 ................................................ - 13 - 附表4 砂土的野外鉴别 ........................................................ - 12 - 附表5 粉土的野外鉴别 ........................................................ - 13 - 附表6 粘性土的野外鉴别 .................................................... - 13 - 附表7 有机土分类及野外鉴别 ............................................ - 14 - 附表8 碎石土密实度的野外鉴别 ........................................ - 14 - 附表9 粉土、砂土湿度的野外鉴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10 粘性土状态的野外鉴别 .......................................... - 15 -附表11 粉土、粘性土的野外目力鉴别………………………- 15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统一和规范岩土工程勘察的岩土定名,保证和提高分院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特制订本标准。

岩土分类

岩土分类

(1)无粘性土:分为碎石土(砾类土)、砂土。

(2)粘性土:工程上将塑性指数Ip≥10的土定名为“粘性土”,其按塑性指数又可分为粉质粘土、粘土。

粘性土粘粒含量较多,含较多亲水性的粘土矿物,如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

(3)粉土:工程上将粒径≥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10,该类土定名为“粉土”,粉土的塑性指数一般为3≤Ip≤10之间。

它是砂土和粘性土的过渡类型,工程上俗称“亚砂土”。

其按颗粒级配情况又可分为砂质粉土、粘质粉土,粉土中含有主要元素Al及微量元素Ni等。

(4)粘土:将塑性指数Ip≥17的粘性土工程上定名为“粘土”。

(5)粉质砂土:粒径≥0.075mm且颗粒含量≥50%,学术谓称“粉砂”
(6)砂质粉土:粒径≤0.005mm的颗粒含量≤10%的粉土定名为“砂质粉土”。

(7)粉质粘土:工程上将塑性指数10≤Ip≤17的粘性土定名为“粉质粘土”,俗称“亚粘土”。

(8)粘质粉土:粒径≤0.005mm的颗粒含量≥10%的粉土工程上定名为“粘质粉土”。

土的分类与定名

土的分类与定名

土的分类与定名一、概述(一)土分类的目的与意义土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分类来认识和识别土的种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土进行研究和评价,以便更好地利用和改造土体,使其适应和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土分类是工程地质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题,也是土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在科学研究领域和工程实际应用中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对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土,按一定原则进行分门别类,以便更合理地选择研究内容和方法,针对不同工程建筑要求,对不同的土给予正确的评价,为合理利用和改造各类土提供客观实际的依据。

因此,在各类工程勘察中,都应该把研究区域内的各种土进行分类,并反映在工程地质平面图和剖面图上,作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依据。

2、土分类也是国内外科技交流的需要。

前面已经讲过的,在没有全国统一的土分类标准以前,国内各部门的土分类标准差异较大,其不利于学术交流,也不利于促进技术的发展。

只有形成统一的土分类标准后,土工技术才有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发展。

(二)土的分类方法1、土分类的基本类型按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土分类可以概括为一般性分类、局部性分类和专门性分类三种基本类型。

(1)一般性分类,是对包括工程建筑中常遇到的各类土,考虑土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而进行的划分。

这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综合性分类,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常见的土分类就是这种分类,也称通用分类。

(2)局部性分类。

仅根据一个或较少的几个专门指标,或者是仅对部分土进行分类,例如按粒度成分的分类,按塑性指数的分类及按压缩性指标的分类等。

这种分类应用范围较窄,但划分明确具体,是一般性分类的补充和发展。

(3)专门性分类。

根据某些工程部分的具体需要而进行的分类。

它密切结合工程建筑类型,直接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

如水利水电、地质、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等部门都有相应的土分类标准,并以规范形式颁布,在本部门统一执行。

专门性分类是一般性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补充和发展。

2、土分类的序次(1)第一序次分类土体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时代的土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将土按地质年代进行的分类称为土的地质年代分类,这种分类是第一序次的分类。

岩土勘察审查意见汇总(推荐阅读)

岩土勘察审查意见汇总(推荐阅读)

岩土勘察审查意见汇总(推荐阅读)第一篇:岩土勘察审查意见汇总通过近几年对施工图审查意见的收集整理,结合个人的亲身体会,归纳以下几点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勘察手段不当,控制程度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钻探孔、静探孔分配比例不当,该问题主要表现在桩基础勘察报告中a、静探孔深度不能控制桩基础持力层厚度:当桩基础持力层为砾砂或上覆有砾砂薄层或砾砂呈透镜体出现,下卧层为软可塑粘性土,却离桩基础持力层还有一定深度。

这种情况在柯桥、袍江、城东生态园区出现。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勘探孔全部采用钻孔控制。

b、控制性孔未达到桩基础变形计算深度: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桩基础类型为大口径钻孔灌注桩,持力层为砾砂层或硬塑状粘性土地层。

针对这种情况,控制性孔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对需要沉降验算的桩基,勘察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2、勘察点数量不足当前施工图审查要求比较规范,对配电房、门卫等建筑也要有地质资料,建议适当采用静探孔进行控制。

另外,勘察点孔距大于30m 也时有出现(绍兴市勘察协会规定勘察点孔距不得大于30m)。

3、取样孔数量不足,取样竖向间距过大绍兴市勘察设计咨询业协会规定:勘察点个数在100个孔(含)以内,取样孔为总勘察点个数的四分之一。

勘察点个数在100个孔以上,取样孔为总勘察点个数的五分之一。

但个别勘察报告还会出现取样孔过少这个问题。

至于取样间距过大则较为普遍,由于当前勘察市场竟争激烈,收费很低,在少取几个土样就是利润的错误观点驱动下,取样间距任意放大,根据GB50021-2001第4.1.9第二点规定,每个孔要保证每一层土都有土样,在此基础上在主要受力层或持力层内每隔1~2m取一土样,其它土层2~3m取一土样,巨厚层淤质土可放宽到4~6m取一土样。

4、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偏少,对饱和粉(砂)土层,不能满足液化判别要求对饱和粉(砂)土层,要求系统进行标准贯入测试,测试间距主要受力层为1~2m,一般地层为2~3m,并在标贯器内取样作颗粒分析,以备作液化判别之用。

特殊性土

特殊性土

特殊性岩土(流泥、有机质土等)定名
1、总则:《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10-11第3.3.1条款
2、有机质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139附录A表A.0.5分四类:无机质土、有机质土、
泥炭质土、泥炭;P235第6.3.1条款条文说明分泥炭质土、泥炭。

3、软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P73第6.3.1条款,包括与你、与你质土、泥炭、泥炭质土;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P14第4.1.12条款分淤泥、淤泥质土。

4、流泥:《港口岩土中勘察规范》P11第4.2.12条款分淤泥、淤泥质土、流泥(老规范中分
四类,还有浮泥,现归入流泥)。

《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P6:分浮泥、流泥、淤泥、淤泥质土
5、残积土:《港口岩土中勘察规范》P29第6.6风化岩与残积土
6、混合土:勘察规范P11、《港口岩土中勘察规范》P11第4.2.16条款。

7、特殊土:勘察规范P11;红粘土及人工填土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P14似类
8、《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320-96)P7-8:混合土、层状土和残积土
9、《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P104:淤泥质土、淤泥、泥炭质土、泥炭
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P12:淤泥质土、淤泥、泥炭质土、泥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
(一)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6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粗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细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5.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6.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8.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9.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10.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1.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2.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二)、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
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
(三)、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
——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
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50%
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
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
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稍湿—天然含水率w<20%
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
饱和—天然含水率w>30%
(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
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2.中密—钻进较困难,给进震动不剧烈,孔壁常有坍塌现象,需跟管钻进。

3.稍密—钻进较困难,给进震动剧烈,孔壁较易坍塌,需跟管钻进。

4.松散—钻进较容易,给进稍有震动,孔壁严重坍塌,必须跟管钻进。

(2)粉土的密实程度按孔隙比(e)分为:
密实(e<0.75),中密(0.75≤e≤0.9),稍密(e>0.9)
注:无“松散”之描述法。

二、土类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一)黏性土、粉土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1.土的名称:
黏土:塑性指数I p>17
粉质黏土:塑性指数10<I p≤17
粉土:塑性指数I p≤10,且粒径Φ>0.075mm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的土)等;
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黏性土的塑性状态、粉土的潮湿状态,成层性,质地强度:
黏性土的塑性状态分为坚硬(液性指数I L≤0),硬塑(液性指数0<I L≤0.5),软塑(液性指数0.5<I L≤1),流塑 (液性指数I L>1);
粉土的潮湿程度分为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20%≤w ≤30%),饱和(w<30%);粉土的密实程度按孔隙比(e)分为密实(e<0.75),中密(0.75≤e≤0.9),稍密(e>0.9);
4.夹杂物:成分,含量百分比,粒径,形状等;无夹杂物则描述土质均一或质纯;
5.其它:如搓条,滑腻感,斑纹,干裂,虫孔,嗅味等;
(二)砂类土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1.土的名称:砾砂(Φ>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25~50%),粗砂(Φ>0.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中砂(Φ>0.2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细砂(Φ>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85%),粉砂(Φ>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
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潮湿程度:根据砂类土的饱和度S r划分,稍湿(S r≤50%),潮湿(50%<S r≤80%),饱和(S r>80%);
4.密实程度:砂类土密实程度按标准贯入锤击数N或相对密度Dr划分,密实(N>30),中密(15<N≤30),稍密(10<N≤15),松散(N≤10);
5.颗粒成分及其含量百分比;
6.颗粒大小,形状及级配情况(均匀性);
7.夹杂物及其百分比:如砾石、黏性土、腐植物等;
(三)碎石类(碎、块、卵、漂石;圆砾、角砾)土岩心的鉴定和描述1.土的名称:卵石土,碎块石,漂石土,块石土,圆砾土,角砾土等;
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潮湿程度:根据砂类土的饱和度S r划分,稍湿(S r≤50%),潮湿(50%<S r≤80%),饱和(S r>80%);
4.密实程度: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5.颗粒成分及其含量:石质与土质名称,各占含量百分比;
6.颗粒形状及大小:指碎石类土中石质块体的磨圆度(分浑圆,圆棱,次尖棱,尖棱状)及块径尺寸等;
7.颗粒级配及分布情况:指颗粒有无排列和分布规律,颗粒的均匀性,分选性,分布呈层状或透镜状、尖灭状等;
8.颗粒的风化程度:全风化(W
4),强风化(W
3
),弱风化(W
2
),微风化(W
1

等;
9.夹杂物及其含量:如黏粒,砂,树皮草根,腐木,结核等及其含量;
对成韵律沉积的土层,当薄层与厚层厚度之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层的土名写在前面,如黏土夹粉砂层;当厚度之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黏土与粉砂互层;当厚度之比小于1/10,且有规律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黏土夹薄层粉砂。

(四)软土
软土的判定: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 1.0,天然含水率大于或等于液限,压缩系数大于或等于0.5MPa-1,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30kPa的黏性土,应判定为软土。

软土一般含有机质,具有压缩性高,强度低灵敏度高和排水固结缓慢的特点。

软土的结构扰动后,强度有很大降低。

软土按物理力学性质的分类,其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
S
为小于800kPa,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2~4击;分类为:软黏性土(天然孔隙比e≥1.0,有机质含量W u<3%);淤泥质土和淤泥(有机质含量均为3≤W u<10,淤泥质土天然孔隙比1.0≤e≤1.5;淤泥e>1.5);泥炭质土(有机质含量10≤W u≤60,e>3);泥炭(W u>60,e>10)等五类。

另:根据《高速铁路暂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
S
值为800~1200 kPa时,定名为松软土,厚度大于2m时,须单独划分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