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优秀教学设计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改进-人教下十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改进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二、实验仪器自制教具:微型试剂瓶、注射器、橡皮塞、大头钉、塑料瓶(软)氢氧化钠固体、二氧化碳气体若干瓶、稀硫酸、镊子、100ml烧杯等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用一套自制装置从两个角度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即一方面反应物的消耗、另一方面生成物的存在,实验仪器均来源于生活(微型试剂瓶、塑料瓶、注射器、橡皮塞、大头钉),而且还可以反复利用,充分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操作原理简单、成本低、现象明显、趣味性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新知。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从学生的疑问中生成本堂实验探究课,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从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和二氧化碳消耗产生压强差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变不可见的实验现象为可见。
最后教师整合实验,演示创新实验装置,激发学生思维。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次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到验证化学反应发生的两个维度(一、证明反应物的消耗;二、验证生成物的存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实验、优化实验。
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品质,同时培养学科核心素六、实验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一次实验设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即碳酸根离子证明生成物碳酸钠存在,压强差证明反应物二氧化碳消耗。
进行实验发现问题,二次实验设计解决问题,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更加直观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最后教师讲解创新装置并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创设实验情境:请两位同学分别同时向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二)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变不可见实验现象为可见(三)教师演示创新装置:利用一套自制装置从两个角度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对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的理解(四)归纳与总结:整理设计实验方案和练习题中有关该知识点的装置,增强学生对反应原理的理解八、实验效果评价(一)教师用一套装置从两个角度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反应物消耗的角度,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中的内容。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属于一级主题“科学实验探究”中的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碱的性质)”。
要求学生能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且这个性质往往成为各种化学考试的热点和难点。
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学情、实验目标、实验重难点、实验过程、反思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九年级下册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的一个重要反应。
因为在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中没有明显现象,教材没有给出相应的演示实验,而是直接给出了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让学生类比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分别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进行,写出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从而归纳出碱的一条重要的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已经掌握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而学生在学习这个性质时感到比较抽象,其一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实验,学生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没有现象认识模糊;其二绝大部分学生在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否反应的探究中存在普遍的认知障碍,该障碍是:在设计利用压强变化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中,因为没有意识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能吸收二氧化碳导致压强降低,所以不能认识到设置实验时需要补充水和氢氧化钠的对比实验。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掌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2.能力目标通过应用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和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理解水也能吸收二氧化碳,从而能够发现问题改进实验设计。
3.素养目标(1)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通过数字化实验,学生从数据的变化认识反应的发生,培养证据推理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构建从反应物消耗角度证明反应发生的认知模型。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探究课教学案例

第三组学生的结论 : 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 了 氢 反应 , 使得锥型瓶内的二 氧化碳减 少 , 型瓶 内的压 锥 强减小 , 气球变大 , 图() 如 3.
第四组学生的结论 : 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 了 氢 反应 , 使得锥型瓶 内的二氧化碳 减少 , 锥型瓶 内的压 强减小 , 导气管 内上升一段小水拄 , 如图( ) 4.
2 通过实验与探究理 解氢氧化 钠与 二氧化碳 反 . 应 的实 质.
教 学 重 点 : 究 实 验 的设 置 探
诱导分析 : 同学们 想想 用什 么 方法 可 以验 证 请
呢?
教 学难 点: 问题 的猜想和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探 究课 实况 :
经过几分钟的讨论也没有得 出验证 的方法 , 时 这
实验药 品: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钙 稀 盐酸
提出问题 : 同学们想 一想 , 请 如何利 用实验 桌上 的仪器和药 品, 说明氢氧化钠确实与二氧化碳发 生 了
提出问题 : 同学们思考如何验证产物中含有碳 请
酸根?
靠
教学经 纬 N ≮ G— 《E X U
《 ≈ §
L i ̄ K , E
譬 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粒
霭两瓣
广 西北海 市 第三 中学(30 0 陈建薇 560 )
獬
随着人 口的剧增 , 生活需求的扩大以及工 业的迅
一、 开展环保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猛发展 ,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受到了严 重的污
染. 环境问题 已从 地域性 走 向全球 性 , 成为 当今人 类 面临的全球性 问题 , 引起 了世界 各国的普遍关 注. 化学是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关联的学科 , 对现 代 社会 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 人类生 活密 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化学制品相关. 但与此 同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教案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
2.掌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分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产物和反应机理。
二、教学重难点: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产物和反应机理。
2.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氢氧化钠固体、二氧化碳气源、橡胶塞、玻璃棒、试管、蒸馏水等。
2.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回顾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2.实验操作(25分钟)(1)实验前准备: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插入橡胶塞,准备好放置二氧化碳气源的试管。
(2)实验操作:将二氧化碳气源通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反应发生的现象。
(3)实验记录:记录反应前后的现象和实验数据。
3.分析讨论(20分钟)(1)讨论实验结果:回顾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可能的反应机理。
(2)分析产物:根据反应方程式和实验现象,推导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产物。
4.总结(10分钟)总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结果和化学方程式,归纳出反应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五、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产物和反应机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实验操作和分析讨论两个环节,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机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注意安全性和规范性,并提前做好实验预演,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九年级人教新课标版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二、实验器材试剂:NaOH溶液稀硫酸溶液碳酸钠溶液蒸馏水器材:注射器输液器部分组件存在以下不足:1.药品的用量较大。
2.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3.仪器较繁杂。
4.装置气密性一般,实验常常不成功。
5.收集好的CO2在添加H2O和NaOH溶液时容易使集气瓶内的CO2溢出,导致出现误差。
(二)实验改进:找到实验的不足就是改进实验的关键,也是实验的创新点。
为了弥补以上缺陷,我准备了注射器作为反应容器,并进行了改造。
实验改进装置一如图7,实验改进装置二如图8所示:图7图8与之前实验比较其优点有:1. 节约药品,试剂浓度低,更安全,所用试剂:4ml 6% Na 2CO 3溶液; 3.4ml 5% H 2SO 4溶液; 3.2ml 6% NaOH 溶液 。
2. 简化实验步骤,缩短课前准备时间:注射器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现用现制二氧化碳气体。
3. 装置由50ml 和5ml 注射器及输液器的部分组件组成,小巧轻便,方便携带,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做成成套装置,可长期使用。
4. 装置气密性非常好。
5. 不会出现二氧化碳溢出的情况。
6. 改进实验二(图8)将定性实验定量化,不用做对比实验排除水的干扰。
(三)改进实验一(图7)操作: 1.推气法检查装置气密性2.关闭活塞,分别向两只50ml 注射器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碳酸钠溶液3.再分别向两只50ml 注射器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稀硫酸溶液,产生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4.同时打开活塞,观察到U 型管中液面出现了高低差5.同时向50ml 注射器中注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6.观察到U 型管中液面出现了高低差改进实验二(图8)操作: 1. 推气法检查装置气密性 ,2. 向50ml 注射器中加入4ml6%碳酸钠溶液,排出空气,3. 再向50ml 注射器中加入3.4ml5%硫酸溶液,振荡,待反应停止,读出气体体积,4. 再加入3.2ml6%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到50ml 注射器中活塞向上运动,气体消失。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的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稳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局部化学性质。
(2)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响的探究”和对“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状况的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进展科学探究的力量。
(3)通过对试验方案设计、争辩与评价,培育学生分析、思考、评价力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怎样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化学反响”的方法探讨,让学生学会验证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怎样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程度”的方法探讨,让学生学会排解试验干扰因素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沟通与争辩,培育敢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趣味试验增加学生的古怪心和探究欲望,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试验室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状况的探究,体会学以致用的欢快。
(4)通过试验验证猜测,培育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实证意识,体会“试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重点难点】2 23 1. 重点:从有物质生成和反响物被消耗两个角度设计试验,用试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响。
2. 难点:设计试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响的方法探讨,以及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方法探讨,试验干扰因素的排解。
【试验预备】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CaCl 溶液、NaOH 溶液、Na CO 溶液、酚酞 试液、试管、量筒、胶头滴管、软矿泉水瓶、锥形瓶、长颈漏斗、烧杯、双孔橡皮塞、导管、平底烧瓶、气球、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小组沟通、教师讲授、试验演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引入呈现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 在学案上书写, 复习稳固二氧化碳与澄 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图 思考,猜测可能 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 片,请同学们写出反响的化 产生的现象。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巩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部分化学性质。
(2)通过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和对“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情况的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3)通过对实验方案设计、讨论与评价,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怎样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探讨,让学生学会验证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的一般方法。
(2)通过“怎样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程度”的方法探讨,让学生学会排除实验干扰因素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交流与讨论,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趣味实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对实验室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情况的探究,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4)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实证意识,体会“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重点难点】1.重点:从有新物质生成和反应物被消耗两个角度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应。
2.难点: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探讨,以及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方法探讨,实验干扰因素的排除。
【实验准备】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酚酞试液、试管、量筒、胶头滴管、软矿泉水瓶、锥形瓶、长颈漏斗、烧杯、双孔橡皮塞、导管、平底烧瓶、气球、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小组交流、教师讲授、实验演示【教学过程】趣味实验:通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实验室【板书设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 一、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a(OH)2 + CO 2 = CaCO 3↓+ H 2O 2NaOH + CO 2 = Na 2CO 3+ H 2O 二、【作业布置】学案上的课后练习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情况不变质 NaOH 完全变质 Na 2CO 3部分变质 NaOH 和Na 2CO 3。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复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专题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到提高的方向。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
3.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提高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理解反应的实质和条件。
2.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知识进行解答。
3.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氢氧化钠的溶解性、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4.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2.亮点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分析,运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知识进行解答。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复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专题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的复习课,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专题复习。在之前的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钠的溶解性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然而,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溶解性、酸碱中和等知识点,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知识,提高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氢 (分 (分 (分 (分 检 滴
2 2
二氧 氧化
一组 )探
一组 )讨
)
组 探
)
组 讨
验 溶
加 过
化钠 究 论 究 论 液 量
碳溶 实 小 实 小 中 的
反液 验 结 验 结 碳 酸
应是
酸溶
否
根液
氧滴 化加 钡氢 溶氧 液化
钙 。 氢
钡滴 课 溶加 堂 液氯 作
化业 钙 , 氯 化
实验探究法:提出问题 理论分析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交流评价
旧知识的回忆
【提问】以上是从反应物被消耗的 角度去验证,能不能从生成物的角 度去验证? ? 【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设计 方案,教师巡视,并有意识的引 导。 给出几种药品供选择: 酚酞、盐酸、氯化钙溶液、氢氧化 钙溶液 【板书】一、验证的思路 1:压强 差
【板书】二、验证的思路 2:验证 产物 【讲解】要产物,从微观上来讲, 是要验证 什么离子存在? 探究实验二 此时问题就转变为检验碳酸根离子 的存在,可是检验碳酸根离子的存 在,与碳酸根所处的环境有重要的 关系,一定要注意环境中其他离子 的干扰问题! 【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设计 方案,教师巡视,并有意识的引 导。 给出几种药品供选择:
激发学生求知 欲,根据已学过 的装置自由拼 装,开展实验, 深入理解反应的 原理!
学生可能对气球 是胀大,还是缩 小产生混淆,需 要指出气球的内 压强和外压强分 别是什么!
装置
现象
试管内液面上升 塑料瓶变瘪
学会精准地描述 相关的现象,体 会压强差所产生 的不同现象。
鸡蛋落入锥形中
装置
现象
酚酞溶液进入烧 瓶中,形成红色喷 泉
展,
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锻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氢氧化钠属于碱,与二氧 化碳怎样反应? 【板书】一、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
学生回答碱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 望,引入课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对策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氢氧化钠与 二氧化碳反应了? 【引入】播放瓶吞鸡蛋的实验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的压强变化,相关产物的验证。 2、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课时设计】1 课时
2
【教学策略】
设 疑
创 设 情 境
提 出 问 题
探 究
分 质再 分 组 疑次 组 探 质质 探 究 疑疑 究
运 用
巩
拓
固
展
运
探
用
究
亲学 身生 体亲 验眼
课题: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探究
教 学 设 计
1
课题: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相关反应及相关物质的性质和转化的认识。 (2)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探究,初步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应根据 所学的知识设计 合理、可行、简 便的实验方案, 培养缜密的实验 和细致地观察, 为自己的假设和 猜想提供佐证或 者做出合理的解 释。
(1)激发科学探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合作精神。 4、教学内容分析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人教版(2012 年 6 月第一版)上册化学第十单元 课题 1 中的内容。本课时内容是碱的性质的一部分。本课时是通过瓶吞鸡蛋的实验,二 氧化碳被消耗来验证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同时灵活运用已学过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对比实验法的运用,将压强的变化验证法得到最精确的推论!同时设计实验多角度去验 证生成物之一碳酸根离子,将酸碱盐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充分的灵活应用!
【提问】会看到什么实验现象?描 述之。
5
探究实验一
【提问】二氧化碳与水也会发生反 应,怎样证明这个现象是与氢氧化 钠反应而不是与水反应? 【小结】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
2NaOH+CO2==Na2CO3+H2O
回忆氢氧化钠的性质: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 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 水
酚酞、盐酸、氯化钙溶液、氢氧 化钙溶液
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想
培养学生的分析 能力和观察能 力。
1、提出问题 2、假设,猜 想 3、设计方案 4、实验验 证 5、分析得出结论 6、交 流评价
学生回忆氢氧根离子与碳 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分组设计实验
方案(1):取少量久置氢 氧化钠,向其中滴加酚 酞,如果溶液变红,则氢 氧化钠已变质。 方案(2):取少量久置氢 氧化钠,向其中滴入盐 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 氢氧化钠已变质。 方案(3):取少量久置氢 氧化钠,向其中滴入氯化 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 产生,则氢氧化钠已变 质。 学生方案 方案(4)取少量久置氢氧 化钠,向其中滴入氢氧化 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
【课型】实验探究课
【教学步骤】 本课围绕氢氧化钠溶与二氧化碳反应验证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
1、 反应中压强怎么变?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的实验装置会有什么样的实验现
象?
2、 如何区别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对比实验中围绕控制变量法展开。
3、 如何检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
通过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发
分析平吞鸡蛋的原理,是
3
频,我们能否通过反应消耗了二氧 化碳,而设计实验来看到压强差所 产生的实验现象?
【展示】相关的实验装置
瓶内压强小于外届压强的 原因,从而想到去验证反 应物之一二氧化碳被消耗 的验证方法!
激发学生思考化 学原理,从反应 物被消耗的角度 来思考方法!
装置
现象 气球变大
学生思考,绘出相关的实 验装置图
5、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基础,有明显的现象能验证反应。可是学生 会质疑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却没有明显的现象?通过瓶吞鸡蛋视频的启发,压强 的变化,证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被消耗,产生了压强差得以验证;同时学生学过了二氧 化碳与水的反应,学生又会产生质疑,从而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对比实验的验证方法!其 次,还可以对生成物中有碳酸盐的验证,从而对碳酸根进行相关的验证,并联想到碳酸 根所处的环境中氢氧根对碳酸根的干扰问题,最终得出精确的验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