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古生物地层学复习1、1969年维他凯尔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产生许多新物种。
3、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5、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6、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等型的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
7、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只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 :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8、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不完整实体、完整实体)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10、印模化石:主要指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1、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完全溶解,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填入物保存了贝壳的原形大小,这就是铸型化石。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1)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演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层序和时代,推断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演变等的学科。
●地史学: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
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显生宙近6亿年以来海洋动物的五大绝灭事件:集群绝灭事件绝灭的海洋动物科数奥陶纪末绝灭事件22晚泥盆纪世绝灭事件21晚二叠世绝灭事件52晚三叠世绝灭事件20晚白垩世绝灭事件15其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危机最严重,几乎占当时海洋动物的总科数一半●物种的定义生物钟是指可以互相交配的而且与其他种群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化石种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址时间内,具相同或相似形态特征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形态种是指具有相同形态的居群归于同一个种物种: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生态位●标准化石: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该层以上和以下的地层中基本上没有这种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具备时间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水生生物生活方式底栖、游泳、浮游●化石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以上单位的命名都用一个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即用单名法。
属以上的分类单位则用正体。
种名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双名法)。
一个完整的种名是该种从属的属名加上种本名,全用斜体。
亚种学名则用三名法,即由亚种名和所从属的种学名结合构成。
亚种名置于种名之后。
在命名法则方面则遵循”优先律”的原则。
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应符合国际动(植)物命名法则的规定,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
以后再有同一化石的命名,应作为同义名而废弃。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一、地层古生物的概念地层古生物是指在地层中发现的古代生物遗迹,主要包括化石、古代动植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它们是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的遗骸或者遗迹,是地球生物演化过程的记录和见证。
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需要借助古生物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通常需要进行野外勘探、采样、标本采集、化石制片、显微镜观察、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工作。
二、地层古生物的分类1. 根据化石形态和特征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两大类。
植物化石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植物遗迹,如树木的树轮、叶片、果实、花粉等。
动物化石则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动物遗迹,如骨骼、牙齿、鳞片、足迹、排泄物等。
2. 根据生物演化历史和地层地质时代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古生物。
古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古生代,包括了从距今5.41亿年至2.59亿年之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
中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中生代,包括了从距今2.59亿年至6600万年之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包括了从距今6600万年至现在的古近纪、中新世纪和新生纪。
3. 根据生物类群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陆相古生物和海相古生物。
陆相古生物生活在陆地环境中,包括了各种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如恐龙、古树、蕨类植物等。
海相古生物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包括了各种海洋生物,如海藻、贝类、鱼类、海洋爬行动物等。
三、地层古生物的特点1. 对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是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重要见证,可以揭示地球大气、水文、气候、地质环境等的变化规律,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质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2. 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的起源、进化、演变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为生物学、进化论、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和观测资料。
3. 对地质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对于矿产勘探、能源勘探、地下水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确认地层的性质和时代,为资源勘探提供地层背景资料。
科大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2大绝灭: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3:进化: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
4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5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6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7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8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10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11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13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14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15化石化作用包括哪些作用?①矿质填充作用②置换作用③碳化作用④重结晶作用16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17:大进化的模式:适应辐射,趋同与平行演化,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18:小进化:现生生物居群和个体在短时间内的进化19:小进化的影响因素: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自然选择。
20: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5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1:生物进化特征:阶段性,适应性,进步性,不可逆性。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总结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古生物学有孔虫亚纲——筳第二节腕足动物门(二)、外壳形态及基本构造腕足动物有双壳组成,两壳大小不一,一般而言,腹壳较大,背壳较小。
在腹壳中部有一凹槽,称为腹中槽,在背壳中部有一中隆,称为背中隆。
偶尔也有相反的情况。
1正视外壳形态 --外形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腕足动物背、腹壳的外形有圆形,近三角形 ,近五角形 ,长卵形 ,舌形 ,半椭圆形等 .2侧视外壳形态 --外形从侧面观察,腕足动物两壳凸凹程度亦变化很大,按两壳凸隆程度可分出以下几种类型(先背后腹):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背凸型、双凹型。
双凸型两壳凸隆程度近于相等;平凸型背壳近平而腹壳凸隆;凹凸型背壳凹陷而腹壳凸隆;背凸型背壳凸隆程度远大于腹壳;颠倒型幼年期凹凸而老年期变为凸凹.3 前视外壳形态--外形4外壳形态 --定向定向背上前下 , 长宽厚如图示一般两瓣大小不等:背瓣较小,腹瓣较大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两侧边为侧缘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为对称面(三)、外壳构造 --后部构造喙: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
背基面较小,腹基面较发育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
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
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
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五)内部构造铰合构造主突起支腕构造–腕基–腕棒–腕带–腕螺内部构造 --铰合构造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隔板背壳:铰窝腹壳:铰齿、齿板、匙形台、中板背壳:铰窝有铰腕足类腹三角孔的两个前侧角上,各有一个向背壳突出的小凸起,称为铰齿,铰齿与背壳内的一对铰窝构成铰合构造。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进化:生物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表此刻其形态结构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升。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要素有突变、迁徙、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4、大进化的形式(1)适应辐射:从一个先人类群,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地产生很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趋同是指不一样先人的生物类群,因为相像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平行演化是指不一样种类生物因为相像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像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划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邻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 3)线系渐变与中断均衡:线系演变模式以为生物逐代的细小变化能够随时间累积致使主要的进化。
中断均衡模式以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久的进化阻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阻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显然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以前。
5、大迸发:在生命进化史上能够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6、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常常波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计条件:保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由一系列相互有关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生物生计跳进的总和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要素:物理要素、化学要素、生物要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含两类描绘指标: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色:(1)化石保存完好,各部分及表面无零落及磨损现象(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洗摆列齐整的现象(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便两瓣分别,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目比率大概为 1:1。
(4)基本保存了古生物原来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改动。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和古动物学和古并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NVIDIA体古生物学:NVIDIA浮游动物,化石致密结构小,大在10um(微米)以下。
1um=1/1000mm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就是自学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肩负B3J94PA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认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和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勘查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积极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更多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种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一)化石:留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充分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就是软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留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填充促进作用生物软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所充填,变小的球状柔软减少重量,且留存硬体中的致密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1.什么是间断平衡论?答:间断平衡论指物种的形成是由突变(间断)和渐变(平衡)的结合。
进化有两种过程:成种作用,即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课忽略不计的段时间内完成的;线性渐变,即物种形成后在选择作用下十分缓慢的变异过程。
其中成种作用是演化的主流。
2.物种的定义。
答:指互相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3.趋同的定义。
答: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趋异的定义。
答:是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源于同一始祖的生物,为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而发生分化,产生新的生物类群。
5.什么是特化?答:特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进化方式。
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答: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Time>1万年】其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2.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 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作用的条件3.化石化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答:①矿质充填作用②置换作用③碳化作用④重结晶作用。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答:略第三章原生生物界1.“虫筳”繁盛于(晚石炭世)的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2.“虫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答:演化趋势1.壳体由小变大2.壳形由短轴型的凸镜型、盘型演化为等轴型的球形和长轴型的纺锤型、圆柱型3.旋壁构造由简单到复杂4.隔壁褶皱增强,但也有不少进化种类的隔壁为平直的4.旋脊由发育变为细小以致消失,另一些则演变成拟旋脊5.通道由单一演变为复通道或列孔。
阶段性;早石炭晚期出现,晚石炭世繁盛,早中二叠是全盛时期,晚二叠世减少,二叠末绝灭。
3.“虫筳”的旋壁分层类型及其分层组合类型有哪些?答:旋壁分层类型有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和蜂巢层;分层组合类型有一层式、二层式、三层式和四层式。
第四章植物界1.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
它是(蓝绿藻)和(沙砾等沉积物)的共同产物。
2.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答:植物演化共有5个阶段,①菌藻植物阶段:从太古代到志留纪,水生,代表植物有丝状藻和叶状藻等;②裸蕨(早期维管)植物阶段:从晚志留纪到中泥盆纪,代表植物以原蕨植物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节蕨和前裸子植物;③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从晚泥盆纪到中二叠纪,以蕨类植物(石松、节蕨、真蕨)为主,一些裸子植物的早期类型(种子蕨、科达)也十分常见;④裸子植物阶段:从中二叠到白垩纪,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⑤被子植物阶段:从中白垩纪至今,现代绝大多数植物。
3.蕨类植物分为哪几个门?各门的一般特征如何?答:蕨类植物分为原蕨植物门、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真蕨植物门和前裸子植物门。
一般特征:略4.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们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答:主要特点晚志留出现、繁盛于早、中泥盆世。
绝灭于晚泥盆世。
是最早的陆生,假根植物。
意义:是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完成了从水域到陆地的飞跃,是征服陆地的先驱。
5.裸子植物分为哪几个门?主要门的一般特点如何?答:裸子植物分为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松柏植物门、银杏植物门。
6.名词解释:二岐分枝:即指顶端的生长点平均分成叉状的两个新生长点。
单轴式分枝:是较进化的分枝方式,有明显的主轴和较细的侧枝。
合轴式分枝:是最进化的分枝方式,具曲折的分枝系统。
叶序:叶在枝上排列的方式。
脉序小羽片:间小羽片:间羽片:叶座:第五章动物界1.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中奥陶统。
2.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连接孔),(连接板),和(连接管)。
3.四射珊瑚的隔壁包括(原生隔壁),(序生一级隔壁)和(轮生二级隔壁),三种类型。
4.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
答:横板珊瑚全为复体、四射珊瑚有单体复体之分。
5.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
答:古代珊瑚营海生底栖生活,主要分布在海水清晰而温暖的正常浅海,它们以水中的细菌、单细胞浮游生物以及甲壳类、多毛类、棘皮动物等的幼虫为食。
6.四射珊瑚的鳞板和泡沫板有何区别?答:鳞板的形状大小都比较规则、凸面大多数朝珊瑚体外,泡沫板的不规则,凸面朝向珊瑚体中央。
7.四射珊瑚的骨骼组合类型有几种?答:1单带型2双带型3三带型4特殊的泡沫型8.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D)。
A、运动B、生殖C、开闭壳D、固着9.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以分为(双柱、单柱、坐落、悬空),四种类型。
10.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石炭纪C至二叠纪p)。
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志留纪S到二叠纪P)。
11.腕足类的腕骨类型有哪些类型?答:腕棒、腕环、腕螺。
12.腕螺有哪几种形式?答:石燕贝型、无窗贝型、无洞贝型。
软体动物门13.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类的体管分为无颈式、直短颈式、弯短颈式和全颈式四种类型。
14.用图示头足类的缝合线类型并说明其地史分布。
15.双壳类是通过韧带、铰合构造和闭合肌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
16.简述双壳类的壳体特征。
双壳类的铰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铰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P7017.比较腕足类和双壳类壳体的形态结构差异。
答:腕足动物两瓣外壳大小不等,腹壳较大,背壳较小,但每瓣壳本身左右对称;双壳类左右两壳大小相等,形状相同,但每瓣壳的前后一般不对称。
半索动物门18.笔石动物生活在(海相)环境中,是奥陶和志留纪地史时期的标准化石。
19.树形笔石的胞管可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三种类型。
20.对比树形笔石与正笔石的形态结构差异。
P8521.简述正笔石的胞管类型。
答:只有正胞管,有10中类型,均分笔石,单笔石、卷笔石。
半耙笔石、耙笔石、纤笔石、栅笔石、叉笔石、瘤笔石、中国笔石式。
第七章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演化史)、(沉积演变史)和(地壳构造发展史)三大方面。
2.什么是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答:层型是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泡面或界线。
在特定的岩层序列内,层型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点,它构成了定义和识别该地层单位或所确定的地层界线的标准。
这个特定的间隔即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包涵被选作定义和识别地层界线的层型点的特定岩层序列就是界线层型。
单位层型的上下界线就是该单位的界线层型。
如图:3.解释地层叠覆律(地层层序律)。
答:是指地层在未发生断裂和倒转的情况下,上下有序,先形成(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后形成(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即上覆地层年代新于下伏地层。
4.地史学的定义。
答: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地史学主要是建立地层系统、确立地质时代,研究范围主要限于大陆部分。
从60年代以来,地史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大洋海底和地壳深部,研究方法也由涉及更多学科而有较大的改进。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中。
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5.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组(Formation)]、[段(Member)]、[层(Bed)]和[群(Group)]四级,其中[组(Formation)]为最基本的单位。
6.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的含义。
第八章前寒武系(543~~490Ma)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前寒武纪)时期。
4.南华纪~震旦纪(800~~543Ma)地层在我国宜昌峡东地区发育完整,自下而上依次发有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
5.名词解释:前寒武纪:前寒武系并不是一个正式年代地层单位,它是指从寒武纪初至可确定的地球历史起始之时的这一段古老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相应的称这段时期为前寒武纪(Precambrian)。
陆核:陆核(continental nucleus)是大陆地壳形成过程中最早阶段形成的硅铝质大陆块体,随后的大陆围绕其生成,因而它构成大陆的核心。
伊迪卡拉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即埃迪卡拉动物群。
由于它们都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故又称裸露动物群。
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埃迪卡拉地区,生活在6.8-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一大群软体躯的多细胞无脊椎动物。
包括腔肠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环节动物门等8科22属31种低等无脊椎动物。
1960年召开的第22届国际地质会议正式命名该化石群为“埃迪卡拉动物群”。
埃迪卡拉动物群的发现,初步解开了寒武纪初期突然大量出现各门无脊椎动物化石的所谓“进化大爆炸”之谜。
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这些化石到底是什么、什么年代也有很多争论。
第九章古生界1.张夏组属(中寒武)统,长山组属(上寒武)统。
2.(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3.什么是小壳动物化石?答:小壳动物群是指在三叶虫之前出现的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第一个带壳动物群,简称小壳化石,也称早期骨骼化石。
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5.澄江动物群。
答:澄江动物群是即小壳动物群之后,有壳和无壳混生的动物群,是生物大爆发最典型的代表。
位于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她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的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生物群的研究和发现,不仅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同时对达尔文渐变式进化理论产生了重大的挑战。
澄江生物群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截止2012年)。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华北地区奥陶纪的古地理环境有什么重大变革?答:早奥陶纪为广阔的浅海,中晚奥陶纪浅海上升为陆地。
7.试分析庙坡组和南津关组的古环境,并说明根据是什么?答:庙坡组;还原、海相,灰黑色页岩只有笔石类灰岩南津关组:氧化、海相,高能开阔海、滨海,笔石、三叶虫、腕足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