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一总论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
标准化石:分布局限、演化快、特征明显、延续时间短、具有较强的地质年代意义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其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指相化石:分布广、狭适性、能过明确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2.单名法:用一个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二名法:任何一个物种的正式学名由其归属的属名加自身的种名构成。
三名法: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优先律:任何分类单位的正确有效名称是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
3.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条件与化石不完整性(地质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化石的形成过程与化石不完整性(从生物群死亡群 埋藏群 化石群的变化)4.试述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生物遗体保存的化石(1)未变实体化石:生物遗体未经显著变化(2)变化实体化石:生物遗体经过一定的石化作用●模铸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物。
根据化石与围岩的关系分成4类: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化学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5.化石化作用:从遗体埋藏开始,经历一系列变化成为化石的作用。
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空隙,被矿物质沉淀充填,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
2)置换作用:生物体原来组分被溶解,并被外来矿物质交代置换,如硅化、钙化、黄铁矿化等3)碳化作用: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挥发,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6.适应趋同:指一些类型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适应辐射:分类位置相近的生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的形态分化7.试述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包括表生生物和内生生物。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4)时间因素(时间长)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5界分类系统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4.小壳动物群含义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一个带壳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含义埃迪卡拉动物群: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一般称为裸露动物群(P279)5.生态因素包括哪些光、温度、水、海拔高度和水体深度、基底、化学因素(大气成分、水中盐分、酸碱度)、生物因素(P333—P33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包括底栖生物(固着、移游、孔栖、埋栖)、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假浮游生物6.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7.已灭绝的海洋生物类别举例5个蜓类、四射珊瑚、菊石、三叶虫、笔石、横板珊瑚、智利贝纲等8.双壳与腕足的区别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对比双壳腕足1)单壳两侧不对称两侧对称2)双壳大小一般相等、对称两瓣大小不等、不对称3)双壳分左右壳分背腹壳4)对称面位于两壳接合面垂直于两壳接合面5)固着构造足丝肉茎6)齿与齿窝在每个壳上间列分布于不同的壳上齿在腹壳齿窝在背壳7)韧带有,司开口无,壳的开闭靠闭肌8)孔洞有足丝缺口,无肉茎孔无足丝缺口,有肉茎孔9)外套线有无10)生活环境海水、半咸水和淡水海水古生物学分论1.蜓目1)蜓的归属原生生物界—肉鞭毛虫门—有孔虫纲—蜓目2)蜓的分布时代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末、二叠纪极盛(石炭纪至二叠纪)3)生活环境水深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4)生活方式浅海底栖5)蜓的基本构造(至少5个)基本构造:初房:最初形成的房室房室:初房之后形成的房室壳圈:在个体增长过程中,房室绕一个假想轴旋转,每个旋转一圈为一个壳圈旋壁:壳圈上各房室外部壳壁相连接的部分称旋壁隔壁:旋壁在增长过程中向里弯折的部分旋脊:通道的两侧各堆积起一个旋向的突起物拟旋脊:介于列孔之间各旋向的堆积物隔壁褶皱:隔壁在壳体的两极,弯曲折叠形成通道:每个隔壁的中央底部留一个通孔,借以沟通房室列孔:每个隔壁下部有一排小孔6)F usulinella(小纺锤蜓)的特征(素描形态构造特征,并标注主要构造名称)壳体纺锤形。
古代生物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古代生物学专业知识点总结古代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的学科,主要研究古生物的起源、进化和演变,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古代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化石、古代生物体化石、遗传物质等。
下面是古代生物学专业的知识点总结:一、古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 古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古代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的发展和演化的学科,起源于18世纪中期。
19世纪和20世纪的古代生物学迅速发展,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研究领域得以拓展。
2. 古生物的分类学:古生物的分类分为古植物学和古动物学,古植物学主要研究真核植物、藻类等植物化石,古动物学主要研究古动物体化石。
3. 古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古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察化石、化学分析、地层学分析、石头实验等多种手段。
二、古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1. 进化论:生物的演化和起源是古代生物学的研究重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机制演化而成的,进化论成为了生物学的一支重要理论。
2. 古生物地层学:地质学的发展对于古代生物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各种地质方法的应用,可以确定生物化石的地层分布和年代。
3. 生物地理学: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环境对于古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为古代生物的演化和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三、古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方式,有助于研究古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演化历程。
2. 化石的分类和鉴定:对于不同种类的化石的分类和鉴定,是古代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包括对古植物和古动物的分类鉴定。
3. 化石的地层分布和时代确定:通过地层学的方法确定化石的地层位置和所处的时代,有助于了解古生物的演化历史。
4. 古生物的演化和起源:研究古生物的演化和起源,包括各种古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演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5. 古生物的生态环境:通过化石的分布和生物地理学的方法,可以了解古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这对于了解古生物的演化和生活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1.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
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
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
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
如足迹、粪便、潜穴等7.模铸化石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
常见的有: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4)时间因素(时间长)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2)置换作用3)碳化作用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5界分类系统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4.小壳动物群含义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一个带壳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含义埃迪卡拉动物群: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一般称为裸露动物群(P279)5.生态因素包括哪些?光、温度、水、海拔高度和水体深度、基底、化学因素(大气成分、水中盐分、酸碱度)、生物因素(P333—P33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包括?底栖生物(固着、移游、孔栖、埋栖)、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假浮游生物6.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7.已灭绝的海洋生物类别?举例5个蜓类、四射珊瑚、菊石、三叶虫、笔石、横板珊瑚、智利贝纲等8.双壳与腕足的区别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对比双壳腕足1)单壳两侧不对称两侧对称2)双壳大小一般相等、对称两瓣大小不等、不对称3)双壳分左右壳分背腹壳4)对称面位于两壳接合面垂直于两壳接合面5)固着构造足丝肉茎6)齿与齿窝在每个壳上间列分布于不同的壳上齿在腹壳齿窝在背壳7)韧带有,司开口无,壳的开闭靠闭肌8)孔洞有足丝缺口,无肉茎孔无足丝缺口,有肉茎孔9)外套线有无10)生活环境海水、半咸水和淡水海水古生物学分论1.蜓目1)蜓的归属原生生物界—肉鞭毛虫门—有孔虫纲—蜓目2)蜓的分布时代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末、二叠纪极盛(石炭纪至二叠纪)3)生活环境水深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4)生活方式浅海底栖5)蜓的基本构造(至少5个)基本构造:初房:最初形成的房室房室:初房之后形成的房室壳圈:在个体增长过程中,房室绕一个假想轴旋转,每个旋转一圈为一个壳圈旋壁:壳圈上各房室外部壳壁相连接的部分称旋壁隔壁:旋壁在增长过程中向里弯折的部分旋脊:通道的两侧各堆积起一个旋向的突起物拟旋脊:介于列孔之间各旋向的堆积物隔壁褶皱:隔壁在壳体的两极,弯曲折叠形成通道:每个隔壁的中央底部留一个通孔,借以沟通房室列孔:每个隔壁下部有一排小孔6)F usulinella(小纺锤蜓)的特征?(素描形态构造特征,并标注主要构造名称) 壳体纺锤形。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演化历史的学科,旨在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消失过程。
以下是一些古生物学复习资料,供有需要的人学习复习。
1. 古生物化石古生物的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重要依据,它们包括遗骸、骨骼、牙齿、壳体、树干、植物化石等。
通过制备化石标本,古生物学家可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大小、食性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推断生物的生态环境、行为和演化关系。
2. 生物演化生物演化是古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它以各种化石证据为依据,探讨生物的产生、变化和消失等问题。
生物演化包括宏观演化和微观演化,宏观演化研究物种和群体的形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以及地质时期的演化规律;微观演化研究基因和分子水平的变化和演化机制。
3. 古生物分类学古生物分类学是研究古生物分类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学科,它是古生物学的基础。
古生物分类学的分类方法不同于生物分类学,它着眼于化石形态结构,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各个类群。
同时,古生物分类学还研究不同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如建立化石脊椎动物的系统发生树等。
4. 古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地理学是古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古生物的地理分布和演化规律。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古生物群体的异同,可以推断古代大陆的地质历史和地理环境,进而了解古生物的适应性演化和分布规律。
5. 古生态学古生态学研究古生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关系,它是综合了地质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
通过研究古生物群体的组成结构、食性和生境特征,可以重建古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历史,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破坏原因。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生物学复习资料,希望本文能为想要学习古生物学的人提供一些参考。
《古生物学》课程复习重点

《古生物学》课程复习重点(64学时)(2013)1 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古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化石的定义及其属性分类;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石化作用方式、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及其科学意义;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古生物的分类和谱系古生物的分类原则和方法:综合分类学、数值分类学、分支系统学,自然分类、人为分类;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种的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地理亚种和年代亚种;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优先律;模式种、模式标本(正模、副模);拉丁语缩写词:cf., aff., gen. nov., sp. nov., sp., sp. indet.的含义;生物的分界,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及其化石代表,原核生物、古地菌、蓝细菌、叠层石;原生物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及其化石代表,藻类(沟鞭藻、疑源类、颗石藻、硅藻);真菌界的主要特征及化石代表,地衣;植物界的主要特征;动物界的主要特征及分类谱系,海绵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古杯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苔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 原生动物蜓类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有孔虫目纲的一般特征及分类;蜓类的主要特征及研究方法;蜓壳的基本构造:旋壁、旋轴、房室、隔壁及副隔壁、壳圈、旋脊和拟旋脊、列孔、通道和复通道,蜓壳切面及其所观察的构造,旋壁分层及其类型;蜓类演化趋向;蜓类生态和地史分布;代表性化石:Ozawainella, Fusulina, Fusulinella, Palaeofusulina, Schwagerina, Neoschwagerina。
4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腔肠动物两种体型;珊瑚纲的主要特征与分类;珊瑚虫与珊瑚体;珊瑚体构造:隔壁、横板、泡沫板、鳞板、中柱、中轴;单体珊瑚和复体珊瑚外形;年轮。
四射珊瑚内部构造切面及构造组合(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隔壁的发生过程及内沟形成;地史分布。
古生物复习总结(精华版)

⊙总论:一、古生物学(概念)-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其范围应包括各个地史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的一切与古生物有关的资料。
二、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三、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
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1)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1)物理条件: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2)化学条件: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3)生物条件: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藏条件。
(1)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2)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3)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
(4)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5)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1)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2)石化作用时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3)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一)实体化石(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古生物学复习资料1、古生物学:研究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分为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
3、古生物:生活在距今一万年以上的生物,一万年以内是考古学和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范畴。
4、标准化石: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明显、数量丰富,易于识别的化石。
5、指相化石:形成化石的生物常只分布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常能指示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6、试论述化石记录保存的不完备性:化石的形成需要严格的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从形成条件来说,生物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括生物自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埋藏条件(细粒碎屑物掩埋)、时间条件(迅速掩埋此后没有暴露,长期埋藏,长期石化)、成岩条件(经历一定程度、不很严重的压实和重结晶作用)。
从保存条件说,生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期埋藏且此后未暴露,处于还原条件下,未经生活的动物吞食和微生物的破坏。
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死亡后能够形成化石,已经形成的化石又会经过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构造变形作用、风化作用等)的破坏,人类已经发掘的化石只占已经形成的化石的一小部分,未发掘的化石还在经历地质作用的破坏,所以化石记录保存是不完备的。
7、石化作用:使古生物遗体改造为化石的作用。
(1)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的内部孔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充填的一种石化作用。
使硬体致密坚硬,质量增加,保持硬体原来的特征。
(2)交代作用:生物硬体的成分被地下水溶失,随后被外来矿物质充填的一种石化作用。
能保持原有的化石形态和结构,如硅化木。
(3)重结晶作用:组成生物硬体的矿物,在地热和地层压力的影响下,发生脱水、晶体变粗、晶格转化或离子析出而造成的一种石化作用,是最普遍进行的一种石化作用。
(4)升馏作用:生物硬体中的H、O、N等组分在地热的作用下挥发转移散失,只留下黑色炭质残余。
这种化石通常为黑色,质软,易磨损。
8、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生物体的结构和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物的生活环境由海生到陆地到空中。
生物进化的证据:形态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古生物学证据9、物种的概念:能够自由相互交配并繁殖可育后代的一个自然生物居群,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有共同的起源、有基本相同的形态、结构构造和生理特点、有相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能够自由相互交配并繁殖后代。
物种是生物遗传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10、物种形成的因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
11、海洋生物的生存方式:浮游、游泳、底栖(固着底栖、爬行底栖或移动底栖、底埋底栖、钻孔底栖)。
海洋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温度、盐度、光照、底质、气体12、世代交替:有性世代(配子体-配子)和无性世代(合子-裂殖体)交替进行的现象。
13、双形现象:由于世代交替造成同一物种具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现象。
14、壳饰:有孔虫壳面上有的光滑,有的具有网、肋、刺、条纹等纹饰,这些纹饰称为壳饰。
15、有孔虫多房室壳的种类:列式壳、平旋壳、螺旋壳、绕旋壳、混合壳有孔虫壳的成分和细微构造:假几丁质壳、胶质壳、钙质微粒壳、钙质无孔壳、钙质多孔壳16、蜓类的演化趋势:①壳体由小变大;②壳型由短轴型,经等轴型到长轴型;③旋壁由一层式经三层式发展到四层式或蜂巢式,再发展到具有副隔壁的蜂巢式旋壁;④隔壁由平直到轻微褶皱到强烈褶皱,具拟旋脊蜓类的隔壁始终保持平直。
⑤旋脊大到小最后消失,部分原始蜓类的旋脊发展为拟旋脊。
17、蜓类的地史分布:∈~Rec.,三个繁盛时期:①C~P,内卷虫类和蜓类占优势,特别是蜓类,P出现玻璃质壳的轮虫类。
②Mz,玻璃质壳轮虫类分化和发展的时期。
K3是第二个繁盛期,螺旋壳大轮虫类为主,出现底栖大有孔虫。
③Cz,轮虫类占优势,与现代基本相同。
18、海绵动物的水沟系:单沟系、双沟系、复沟系。
19、骨针:中胶层造骨变形细胞分泌而成。
20、①轴:骨针数目,分单轴针、双轴针、三轴针、四轴针。
②射:骨针自中心向外放射的方向。
单轴针:单轴单射针、双射单轴针。
双轴针:四射。
三轴针:三射、四射、五射、六射。
四轴针:四射、八射,也见多轴多射。
21、腔肠动物门的一般特征:两胚层、中央腔、触手环、外骨骼、水螅型和水母型①两胚层后生动物,有明确的组织,但无真正的器官分化。
②体制:多呈辐射对称,少数两侧对称。
③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外胚层有的具有刺细胞。
④无体腔,体壁围成的空腔叫做腔肠,司消化和吸收。
⑤具触手环及外骨骼(珊瑚纲)。
⑥具水螅型(固着,圆筒状,单体或群体)和水母型(漂浮,伞状,腔肠内具多级隔膜)。
⑦多数生活于海水,少数生活于淡水。
22、层孔虫:∈~K,S、D繁盛。
23、珊瑚的一般特征:分单体和复体,海生,固着底栖生活。
24、隔壁:四射珊瑚体内呈辐射状纵向分布的板状骨骼。
隔壁的发生:原生隔壁生长、序生一级隔壁、轮生二级隔壁。
鳞板:位于两片隔壁之间,形状和大小都比较规则的弯曲小板。
泡沫板:形状、大小不规则的泡沫状小板。
25、地史分布:O2~P3:①O,四射珊瑚发生和初步分化,单带型和泡沫型,单带型为主。
②S~D,双带型、泡沫型发展,S单带型和泡沫型,D1~D2四射珊瑚极盛,双带型和泡沫型为主。
③C、P,具中柱三带型珊瑚发育,C1具中柱的三带型、大型单体主沟发育的双带型为主,P1复体具中柱三带型。
26、软体动物的一般特征:①仅次于节肢动物的动物界第二大门,分布广泛,水生和陆生均有代表。
②身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头部位于身体前端,具有口。
——足具有发达的肌肉,常位于头后方身体的腹部。
——内脏团是各种器官所在之处,为动物躯体部分。
——外套膜常分泌钙质硬壳。
③水生者使用鳃呼吸,陆生者采用外套膜内面密布的微血管网呼吸。
④雌雄异体动物,经历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27、腹足纲的壳P126,壳定向:①壳顶向上,壳口位于下方,面向观察者,壳顶为后方,对应一端为壳底,前方。
②壳口所在一方为腹房,相反一侧为背方。
③壳口位于观察者右侧的为右旋壳,左侧的为左旋壳,大多为右旋壳。
28、双壳纲外壳的特征:分左壳和右壳,左右壳一般大小、形状相同,每瓣壳前后一般不对称,壳面有生长线。
29、控制双壳类两壳开合的构造:铰合构造(铰缘之下,铰齿、铰窝)、韧带、闭壳肌。
30、鹦鹉螺、菊石、角石体管类型:[1]无颈式: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2]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3]亚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仅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外凸。
[4]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5]全颈式: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有的存在。
31、鹦鹉螺、菊石等的缝合线的类型:[1]鹦鹉螺型:缝合线甚简单,一般环形,无明显的鞍、叶之分。
[2]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
[3]棱菊石型: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为尖棱状。
[4]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叶再分为齿状。
[5]菊石型:鞍叶再分出许多小叶。
32、头足类的演化趋势:①壳形由微弯到平旋。
②壳饰由简单到复杂。
③隔壁颈由后伸到前伸。
④缝合线由鹦鹉螺式到菊石式。
⑤体管由小到大,个体由小到大。
33、头足类的地史分布:∈~Rec.。
早Pz以鹦鹉螺为主,晚Pz、Mz菊石为主。
鹦鹉螺:晚∈→O繁盛→S衰退,Rec.仅剩一属。
菊石:D→Mz繁盛→K2绝灭34、三叶虫的一般特征: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身体扁平分节,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背视呈椭圆形或卵形,一般长3~10cm,背甲延伸至腹面周围,腹面具柔软的腹膜和成对的附肢,背沟分虫体为三部分(一个轴部、两个肋部),口位于腹面,每节一对附肢,外肢上长有鳃丝(称鳃肢),内肢具爪,司挖掘。
35、三叶虫头甲图P165。
36、地史分布:∈1~P3,∈2~3最繁盛,O较繁盛但不居于统治地位,S~P急剧衰退,P3绝灭。
∈和O的重要化石。
37、介形类壳定向标志:[1]前、后:背视,前部窄后部宽;闭肌痕位于中前部,大颚肌痕在闭肌痕前方或前下方;内板和毛管带都是前端比后端发育。
壳喙、卵囊、眼结节在前、前背部具横槽。
壳刺多指向侧后方或后方。
[2]背、腹:铰合构造在背部。
[3]左、右:确定前后和背腹可知左右。
38、介形类的演化趋势:①铰合构造由一元型到四元型②闭肌痕数目由多到少,分布不规则到规则。
③边缘毛管带由窄变宽,边缘毛管由少变多,由简单到分叉。
39、腕足动物的一般特征:①海生底栖、单体群居、具真体腔、不分节、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
②两瓣壳大小不等,壳的主要成分为钙质或几丁质磷灰质。
③幼虫约有数天至两周的游泳期,沉底后分泌硬壳发育成成体,终身定居。
④滤食性动物,双壳开启时海水流入腕腔依靠纤毛腕的运动滤食。
40、腕足动物的壳型:两瓣外壳分为腹壳和背壳,两壳大小不等,腹壳较小,背壳较大,每瓣壳左右对称,壳面有生长线。
41、腕足动物的侧视壳型:P223.,平凸、双凸、凸凹、凹凸、双曲(前字指背壳)42、笔石动物的进化趋势和地史分布:进化趋势:树形笔石→正笔石,正笔石的演化趋势:笔石枝多→少,生长方向下垂→上攀,胞管类型简单→复杂地史分布:∈2出现,树形笔石,O:无轴类,S:有轴类,C1绝灭,奥陶纪和志留纪比较重要43、牙形石的自然群集:自然界牙形石通常单独存在,若干种不同的牙形石自然地成对成行地排列,牙形石的自然排列称为牙形石的自然群集,主要见于欧美C黑色页岩中。
44、叠层石:一类层纹状生物-沉积构造,主要是蓝藻和细菌的生命活动与无机沉积作用共同的产物。
45、试述植物界发展的主要阶段:①菌藻植物阶段:Ar~S2,全水生,无器官分化。
丝状藻→叶状藻,可造礁。
②早期维管植物阶段:S3~D2,陆地面积增大,植物开始陆生,原蕨为主,出现原始石松、节蕨、前裸子植物,滨海暖湿地生长。
③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D3~P2,石松、节蕨、真蕨、前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种子蕨、科达纲为主,松柏纲C2,P起,蕨类、银杏、苏铁始现,D3~C1基本形成古植物群生态面貌,晚Pz古植物繁盛,主要聚煤期。
④裸子植物阶段:P2~K1,苏铁、银杏、松柏、真蕨为主。
P3~J2气候干旱,Mz植物群开始发育,晚期Mz植物极盛,主要聚煤期。
⑤被子植物阶段:K2~Q,被子植物占统治地位,E~N为主要聚煤期,Q冰期以后植物群面貌与现代相似。
46、孢粉的特征及孢粉分析:孢子花粉质量轻、体积小,孢粉壁性质稳定,传播范围广,不同时期的孢粉形态特征不同,形态复杂多样,便于地层的划分孢粉分析:孢粉地质应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采样、室内处理、种属鉴定、百分含量统计、编制孢粉图式、推断古植物类型、确定地质年代、推断古地理和古气候。
47、沉积相: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与沉积环境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特征。
48、试论述地史学中“将今论古”和“以古论今、论未来”的基本原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