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汇编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九大类复习(最详细,最适用)第一部分姓名称谓一、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202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02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020 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知识清单
知识 1 称谓常识 知识 3 官职常识 知识 5 地理常识 知识 7 礼俗常识 知识 9 刑罚常识 知识 11 古代音乐常识 知识 13 史传文常见词语汇编
知识 2 文集命名常识 知识 4 科举常识 知识 6 宗法常识 知识 8 历法常识 知识 10 服饰器物常识 知识 12 古籍注释体例常识 知识 14 文学常识
3 / 38
5 .以“字”命名常识 (1)《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2)《魏叔子文钞》作者魏禧,字叔子。 (3)《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 6.以“官职”命名常识 (1)《王右丞集》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2)《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3)《高常侍集》作者高适,官至散骑常侍。 (4)《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5)《高太史大全集》作者高启,官至翰林院国史编修。
7.以“年号”命名常识 (1)《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2)《嘉祐集》作者苏洵,此集为宋仁宗嘉韦占年间编辑。
知识 3 官职常识
1.常见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 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 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 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 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 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 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 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解析

语文备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解析一、文化常识范围(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1天文地理天文历法:古代地理:“中国”的别称②山河地理③五岳④山水阴阳2.纪时纪年:①干支纪时法②年号纪年法③二十四节气④十二时辰⑤五更3姓名字号:①名字号②人物称谓,谦称,敬称,贱称,特殊称谓,年龄的称谓4.礼仪制度:①五礼②座次5..科举制度:①科举前的汉代察举制度②科举制度③官职的任免升降6.生活习俗:①传统节日②十二生肖③生活器具7.音乐文娱:①五声②文房四宝③六书④岁寒三友⑤花中四君子8.文史典籍:①史书编写方式9.古代官职二、备考方法1.记忆方法:举一反三法,对比记忆法,表格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名言引用法,由点及面法,压缩合并法,方位记忆法等等。

2.考试巩固三、做题步骤1.审读选项,勾画易错点;2.由易到难;3.由已知推断未知;4.由合理排除不合理;5.回到原文,关注出处。

四、文言文专题——文化常识学生版+教师版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即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是古代官员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

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名片,在当今社会交往中被广泛使用。

B.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后要遵守的制度。

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为父亲守丧称丁外艰,为母亲守丧称丁内艰。

丧期一般为三年,其间需要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迁授,“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授”指授予官职。

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拔”“擢”“右迁”“除”,表示贬官的词语有“贬”“谪”“左迁”等。

D.侍坐,指位卑者在尊者长者的近旁陪坐;或者指尊者长者坐着,位卑者站立在一旁进行侍奉。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请谳,指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时,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

B.服阕,是三年守丧期满除服之意,古代有为父母服孝三年的礼制,期满才可脱孝服。

C.郡国,是郡和诸侯国的并称,汉代分天下为郡与国,都直属中央,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母题解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母题解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解析版)

『高考真题·母题解密』『分项汇编·逐一击破』专题23: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母题来源】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母题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三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讲义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三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三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古代官职、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

其他如阴阳术数、星图占卜、兵法行阵等比较生僻、艰深或带有唯心色彩的可以不纳入复习范围。

面对内容广泛的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巧记。

下面介绍几种巧记法:1.分类串记法(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雅号记忆法:“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狂”贺子章、“诗奴”贾岛等。

(3)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的文章。

《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512章;《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以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

(4)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2020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2

2020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2

2019 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二)!三、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 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 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 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 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 ě)元。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课内+课外)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课内+课外)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语文超重点(本资料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课本部分,第二部分为课外部分)本资料根据最新高考考试大纲修订,由一线特级教师亲自整理第一部分:高中语文课本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_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三):必修三《杜甫诗三首》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解析150 题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 ·全国卷Ⅱ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 .(2016 ·全国卷Ⅲ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2015 ·全国卷Ⅰ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 .(2017 ·全国卷Ⅰ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 .“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 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 ;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

12 .“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 .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 [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 .(2017 ·全国卷Ⅲ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 .(2016 ·全国卷Ⅱ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拓展]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 .(2016 ·全国卷Ⅲ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7 .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 ×)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 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 .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9 .(2016 ·全国卷Ⅱ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20 .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

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 √)21 .(2016 ·全国卷Ⅰ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 √)22 .(2015 ·全国卷Ⅰ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拓展]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3 .(2015 ·全国卷Ⅱ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24 .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 拓展]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

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25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

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6 .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27 .(2016 ·全国卷Ⅰ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28 .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29 .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

汉时,主管教化。

(√)30 .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31 .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

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 拓展]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

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

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

宋制略同。

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 .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 √)[ 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 .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4 .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35 .(2017 ·全国卷Ⅲ )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36 .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

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 √)[ 拓展]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

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

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7 .我国历代都有史官。

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

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38 .“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

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 [拓展]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 ,中书省为“右省” ,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39 .“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40 .(2016 ·全国卷Ⅰ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四)地方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41 .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

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

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42 .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

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

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

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43 .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 √)44 .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45 .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拓展]“ 知” 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

明清沿用不改。

46 .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

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

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7 .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

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