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学习”在总复习阶段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期末复习阶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巩固、检测,从而查漏补缺,提高复习效率。同时作为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进一步推动我校教科研的发展。

二、实施方案

(一)以年级组为单位整理周宇轩主任的小组合作形式,并交流实施方法。

(二)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做好小组成员的编制工作。

1.每个小组4人,优、中、潜按1:2:1定好A号、B号、C号、D号四个组员。并进行基本合作形式的培训。

2.大组8人。组与组之间竞争、评比。

3.每班制定出一套可操作、行之有效的评价措施。

(三)观摩小组合作实验课,整合语、数、英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周一听徐黎祯数学课。(语文、英语老师参加听课)

周二听张丽霞语文课。(数学、英语老师参加听课)

周三听王玉玺英语课。(语文、数学老师参加听课)

(四)结合复习内容,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案。

提前备课。备课组成员以主备人的集体备课制进行统一备课(同年级同科教师轮流主备),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小组合作方法、习题选择、训练题组、当堂达标等方面进行集体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意见,修改后,各任课教师再结合本班的实际,通过二次备课后方可使用。

三、实施验收

周一:小组成员A、B、C、D编制到位,小组合作的一般形式和基本规则培训到位,并

开始在课堂中尝试使用。

周二至周三:每班(或年级组)制定的相配套的评价方法验收。

周四至周五:

1.验收知识梳理及形成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案(重点检查环节设计)。

2.课堂上使用以4-6年级为主导,1-3年级逐步尝试。

3.利用没课的办公时间交流课堂中的有效利用及困惑,并在互助中不断改进。

教导处

2014年5 月25 日

三、具体实施

(一)探究实验阶段

1、构建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教研网络,率先在初一、初二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各学科中确立学科带头人。

2、实验班级:初一1 ——10班初二1 —— 8班

3、戈扮小组:

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分成6~8人为一小组,根据班级人数分成多个小组。分组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各组成员

实力相当,小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特差生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小组自己推荐

组长,也可以采取竞选组长的办法,下设副组长、学科组长、纪律监督员、记录员,全组全员参与,讨论生成自己小组的组名,口号等。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

小组成员分工:

组内成员是一个整体,小组是一个团队,强调集体行动,不搞个人主义,组内对于各种任务要有明确分工,并且要明确落实到人。

(1)正组长: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对组员的学习、行为、思想等进行监督、督促和指导。包括随时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联系,在同学和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上传下达,下达上报的作用。负责本组的学习情况。同时,负责填写本小组一周内在校表现情况。负责开好周一的小组会议。

(2)副组长:协助组长处理组内一切事务,同组长一起加强组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负责本组的

学习情况及整个小组课前准备情况。在讨论后,负责发言人的提名来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同时, 均衡组内成员到黑板板书的机会。

(3)学科组长:分管各科预习、作业的收交、检查、记录,并及时将作业完成情况汇报给各科课

代表,课代表核实后,将各小组作业完成情况登记到量化评比栏中。同时,负责统计一周中组内成员在该学科的发言次数并填好统计表。

(4)纪律监督员:负责本小组的课堂纪律维护,对于上课出现的说话、嬉笑、打闹、递纸条等现象及时制止。

(5)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的得分情况。避免误加或误减分数,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混乱。下课后及时汇报给各课代表。

以上设置,班主任、任课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选用、整合、增减。

4、教师备课一一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学案

教师必须实施先周备课。备课组成员以主备人的集体备课表进行统备(同年级同科教师轮流主备)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及突破方法、教学方法的确定、例题选择、训练题组、当堂达标等方面进行集体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做修正后,各任课教师再结合本班的实际,做二次备课,通过二次备课后方可使用,力求教学案的科学实用。

(1)学案设计的具体要求: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依据课标而拟定,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目标主要指知识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

情境导入:(学案上可不出现,但在教学中一定要有)

旨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主动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因此,所给材料

要有趣味性,所设计问题要有挑战性。

预习导学:依据学生能学懂的知识,课堂上不教的原则,将这一部分内容编制成基本检测题,让学生通过看书,学习基本的概念,进而利用预学案进行自我检测自学效果。

课堂展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而拟定的讨论题,问题的铺设要具有指导性。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层层深入,逐步提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难点的突破。(体现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

归纳整理: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获得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归纳整理本节课

获得的方法技巧。

课堂反馈:教师设计或挑选具有一定思考容量、小巧的题目让学生训练,巩固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要尽可能达到形式的多样性,知识的针对性,内容的直观性,操作的简捷性,问题的层次性,反馈的及时性。

反思总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下,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新问题,又可以深化探究和延伸,并激发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发学生的潜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