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医传统治疗技术PPT

合集下载

中医传统治疗技术ppt课件

中医传统治疗技术ppt课件
(1)《五十二病方》,记录了内服方、熏洗法、药摩法等多 种药物疗法
(2)《神农本草经》,汉,第一部药物学专著,记录药物365
种 (3)《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标志着中医 辨证论治的确立,六经辨证 (5)华佗,麻沸散
2.晋、隋、唐时期
(1)《千金方》、《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
1.治病遵内治之理,重视辨证论治
2.贴敷部位(穴位)要按常规消毒 3.合理选择调和剂
4.穴位贴敷后要外加固定,以防止药物脱落或移位
5.贴敷部位不宜连续贴敷过久,应交替使用,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 成皮肤溃疡,影响治疗
6.头面部、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疱
7.孕妇不宜在敏感部位贴敷 8.小儿贴敷要谨慎
(三)推拿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1.《内经》,员针、鍉针 2.《伤寒杂病论》,按摩与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 论,强调其保健功能
3.《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
4.南朝,搓,捻,揉,缠等手法;又发展了拿法、捏脊法、 抄举法、掷背法。
5.清,正骨八法,“摸、按、端、提、推、拿、摩、接”
(四)局部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五)其他特色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一、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
二、药物贴敷疗法的器具、基质与渗透剂
三、药物贴敷疗法的常用剂型与制备 四、药物贴敷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五、药物贴敷疗法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
六、药物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一、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
(一)中医理论原理
1.调和阴阳,改善脏腑功能
《素问· 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 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PPT课件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PPT课件

增强机体正气,祛除病邪,缓解病情 。
疏通经络
推拿作用于经络穴位,促进气血流通 ,消除病痛。
推拿疗法的操作方法
01
02
03
04
揉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一定部位或穴 位上,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

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 位或穴位上,向前做单方向直
线推动。
拿法
用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 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节律
中医传统疗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 贡献。
中医传统疗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传统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 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输标02入题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以 及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制约关系。
发生。
中药疗法的药材分类与使用方法
草本植物
如黄连、甘草、人参等,具有 清热解毒、养血补气等功效。
动物
如鹿茸、蛇胆、熊胆等,具有 滋补强壮、活血化瘀等功效。
矿物
如石膏、滑石、朱砂等,具有 清热降火、收敛固涩等功效。
使用方法
中药的用法包括煎煮、泡水、 研粉等,根据不同的药材和病
情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
中药疗法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适应症
拔罐疗法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风湿痹痛、软组织损 伤等病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的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避免在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 地方拔罐;拔罐时应避免烫伤皮肤,如有烫伤应立即停止拔罐,并进行处理;孕 妇、身体虚弱者、高热患者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拔罐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PPTppt

中医特色疗法PPTppt

中医特色疗法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与西方疗法的差异
中医特色疗法与西方医学疗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施 治,强调人体内部机能的平衡和稳定。
与西方疗法的互补
中医特色疗法与西方医学疗法可以相互补充,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健康保 障。
06
中医特色疗法的未来展望
中医特色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02
注意
中药外治疗法的注意事项 包括对中药的禁忌症和副 作用的认识。
食疗和药茶
适应症
食疗和药茶适用于多种疾 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内 科疾病等。
操作步骤
食疗和药茶包括食物和药 物搭配、熬制和饮用等操 作步骤。
注意
食疗和药茶的注意事项包 括对食物和药物的禁忌症 和副作用的认识。
03
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
常见病症的中医特色疗法
局限
中医特色疗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如西医,如急性感染、严重创伤等 。此外,中医特色疗法的学习和掌握需要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
02
中医特色疗法的基本技能
针灸疗法
适应症
针灸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 疼痛、神经系统疾病、内科疾
病等。
操作步骤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艾灸和拔罐 等操作步骤。
注意
针灸疗法的注意事项包括对针刺和 艾灸的禁忌症和副作用的认识。
中医特色疗法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医特色疗法简介 • 中医特色疗法的基本技能 • 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 • 中医特色疗法的传承和发展 • 中医特色疗法的健康价值 • 中医特色疗法的未来展望
01
中医特色疗法简介
中医特色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特色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如《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强调运用天然药物、针灸、推拿等方法 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适宜技术ppt-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中医适宜技术ppt-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
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
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
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
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
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
躁不安者禁拔。 ? 3、妇女月经期腹部、腰部慎拔,妊娠期禁拔。 ? 4、过饥者慎拔。静脉曲张、太阳穴处慎拔。 ? 5、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慎拔。 ? 6、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禁拔。 ? 7、眼、耳、乳头、前后阴、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的
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 ? (二)注意事项 ? 1、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艾灸疗法
? 艾,是一种中药,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 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 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 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 艾用于灸法,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 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 综上所述,结合临床经验,针灸疗效明显好的适应症有急性扭伤、腰突症、 颈椎病、肩周炎、慢性软组织损伤(包括网球肘、肌筋膜炎)、面瘫、中风 后遗症、带状疱疹、偏头痛、失眠、单纯性肥胖、呃逆、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针灸
? 禁忌症 ? 考虑到针灸在治疗中的“调整作用”,很难为其界定绝对的禁忌症。
但为安全起见,以下几种情况不宜针刺。 ? 1 怀孕 ? 针灸可引产,因此不宜用于孕妇,除非为了其他治疗目的,方可小

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熏、贴、蒸、洗、熨、吸等诸多疗法,古代医家治病多取
外治法,如扁鹊治虢太子尸厥,施以针石及熨法而效;华佗
亦以针法取胜。 经过现代中医学者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
新的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丰富多彩,分药物外治疗
法、非药物外治疗法、手术疗法三大类,非手术的外治法未
能达到治疗目的时,则根据病情,在适当地麻醉下,应用手
-
11
穴位埋线法在临床各科都有广泛应用。 主要用于肥胖症,颈肩腰腿痛,关节炎 ,胃痛,面瘫,中风后遗症,美容等。 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异性蛋白)刺 激,在1~5天,局部可出现红,肿,痛, 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 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夜,亦属于线头
反应,术后正常反应,一般不需处理。
-
12
防病治病的作用。
❖ 刮痧疗法既可以保健又可以
治疗疾病的“绿色疗法”,
且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 -
21
作方面,经济安全等优点。
❖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是 以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注射 器针头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 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 表异常小静脉,放出适量的淤血 以治疗疾病,是传统的针灸方法 之一。
由于腹针高效快捷,无痛安全,已被列为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中医 药网络继续教育项目,国家适宜技术推广项 目,并曾获全国针灸特技演示暨学术大会优 秀演示一等奖,2005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腹针疗法已
在全国及世界的推广。
-
7
二 平衡针灸疗法
• 平衡针灸疗法是北京军区
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
即可将药物推入。
-
13
功效:
应用范围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 大部分都可以用水针疗法。主要运 用于哮喘急性发作(背脊针)、头 痛、失眠、腰腿痛等,特别对免疫 性疾病如荨麻疹,可抽自体静脉血, 迅速注入相关穴位。

传统康复治疗PPT课件

传统康复治疗PPT课件
常用操作方法: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 水罐法、抽气法 。
20
概述
常用拔罐法:坐罐(也称留罐)、闪罐、 走罐(也称推罐)、刺血拔罐(也称刺络 拔罐)、留针拔罐法和药罐(常用的有煮 药罐和贮药罐)。
21
常用拔罐法
概述
22
适应症
风湿痹证 如肩背痛、腰腿痛等,可根据部位及病 情使用坐罐、闪罐、走罐或刺血拔罐法,药罐具 有药物和拔罐两种作用,对风湿痹证能到较好的 效果。
稳,尤其是脊柱不稳。 危重的内科疾病 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
31
注意事项
开始治疗前应全面、认真、仔细了解与诊察病情,做好记 录,确定治疗方案。并将治疗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告 知患者,以取得良好的配合。
其它针刺
13
灸法
定义: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一 定部位上烧、灼、熏、熨,借灸火的热力 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 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
操作方法 治疗作用及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14
操作方法
种类及操作方法: 艾灸: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 灸。
非发热类灸法
胃肠疾病 如胃痛、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多 用刺血拔罐或药罐法。
肺部疾病 如咳嗽、哮喘等。 皮肤病 如牛皮癣、皮肤瘙痒等。多用刺血拔罐或
药罐。 其他 头痛、高血压、痛经等,也可用拔罐法促使
其康复。
23
禁忌症
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 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
罐。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
注意适应证的选择,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 毒炽盛等病证,应禁用灸法。

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
5
现将目前我院中医外治门诊运用的疗法介绍如下:
❖ 一 、腹针疗法
❖ 腹针疗法是北京薄氏腹针研究院
院长薄智云院长发明的,在继承
祖国传统医学和结合现代医学对
经络的研究成果,经过20年的反
复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出来一
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针灸方法。
与传统针灸相比,腹针具有创新的理论指导,认为腹部存在一个
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即神阙经络系
由于腹针高效快捷,无痛安全,已被列为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中医 药网络继续教育项目,国家适宜技术推广项 目,并曾获全国针灸特技演示暨学术大会优 秀演示一等奖,2005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腹针疗法已
在全国及世界的推广。
-
7
二 平衡针灸疗法
• 平衡针灸疗法是北京军区
古为今用 传承创新—
中医传统外治疗法
淮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王洪刚
-
1
中医外治法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运用非口服药物 ( 以药、械、技等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 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外治法是历经数千年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的手段,集 中体现了中医药“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化、自然化 特色,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 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内容丰富,范围广 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 得了巨大成就。“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此乃清代外治专家吴师 机在其著作《理瀹骈文》中对中医外治的概括,自古
,疑难病,常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9
-
10
❖ 在穴位中埋线,听起来好吓人。别怕!它和 针灸属于一家,是现代人对针灸的改良。针 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然而在为病人治 疗的时候,医生们发现,某些穴位刺激后, 能缓解庝痛,而针拔出后,庝痛却又出现, 由此医生发明了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法是 以线代针,这种线可不是缝衣服的线,而是 一种可被人体吸收的“生物蛋白线”(一般 为羊肠线),利用特殊的针具埋人穴道,透 过穴道调整体内的内分泌,神经系统及新陈 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植入人体内的生 物蛋白线体将会在人体内软化,分解,液化 和吸收。

中医特色治疗PPT课件

中医特色治疗PPT课件

毒副作用,它属于现今的天然疗法之一种。
耳尖放血
是中医的一种经络治疗方法,属于刺络放血的一种,它 是使用三棱针刺血笔(注射针头)等工具在耳尖穴点刺 出血,它有助于“清热解毒祛风,解痉止痛”。 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属于经外奇穴。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高热,高血压,咽喉肿痛,偏正头痛,失眠, 青春痘,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舌痛,湿疹, 肩颈关节疼痛,落枕。 注意事项:耳尖放血因其操作简便 疗效迅速,可广泛适用于由胸膈以上 的热性疾病,而属于精气耗竭,体质 虚弱,痨疾痼疾,胃火衰败等寒性疾 病,孕妇、产后,以及虚劳的儿童和老年人不宜。

针灸

针灸是在中医学中采用针刺或火灸人体穴 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 经络中的气的流向。
针灸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 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公开宣布 针灸对一些疾病确实有帮助。以下列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44种针 灸有效的病症,包括: 一、呼吸系统疾病 1.鼻窦炎2、鼻炎 3、感冒4、扁桃腺炎 5、急、慢性喉炎。6、气管炎7、支 气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结膜炎9、中心性视网膜炎 10、近视眼11、白内障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 13、拔牙后疼痛14,牙龈炎 四、胃肠系统疾病 15.食道、喷门失驰缓症16、呃逆 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 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21、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22、急、 慢性结肠炎 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24、便秘25、腹泻 26、肠麻痹 五、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27.头痛28、偏头痛29、三叉神经痛30、面神经麻痹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32、周围性神经疾患 33、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34、美尼尔氏综合征35、神 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36、遗尿37、肋间神经痛38、颈臂综合征39、肩凝症 40、 网球肘41、坐骨神经痛42、腰痛43、关节炎、44.小儿脑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完素:“主火派”、“寒凉派”
李杲:“脾胃学派” 张从正:“攻邪派”
朱丹溪:集大成者, “郁证”,“百பைடு நூலகம்多因痰作祟”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学派”
4.明清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2)《串雅》,清,赵学敏
(二)针灸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1.《灵枢》,九针 2.《难经》,提出荣卫补泻和四时针法 3.《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 4.孙思邈,阿是穴 5.王惟一,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一)鲜药泥剂 (二)鲜药汁剂 (三)药液剂 (四)药糊剂 (五)药膏剂 (六)膏药
四、药物贴敷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内、外、妇、儿、五官科 (二)禁忌症:
1.没有绝对的禁忌症 2.对药物过敏者应慎用
3.孕妇慎用
4.危、急、重症患者应慎用
五、药物贴敷疗法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一)优点:稳定、快速、安全、廉价、广泛 (二)注意事项:
二、中医特色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一)药物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1.先秦、秦、汉时期
(1)《五十二病方》,记录了内服方、熏洗法、药摩法等多 种药物疗法
(2)《神农本草经》,汉,第一部药物学专著,记录药物365
种 (3)《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标志着中医 辨证论治的确立,六经辨证 (5)华佗,麻沸散
(三)推拿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1.《内经》,员针、鍉针 2.《伤寒杂病论》,按摩与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 论,强调其保健功能
3.《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刘涓子鬼遗方》
4.南朝,搓,捻,揉,缠等手法;又发展了拿法、捏脊法、 抄举法、掷背法。
5.清,正骨八法,“摸、按、端、提、推、拿、摩、接”
(四)局部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五)其他特色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2.晋、隋、唐时期
(1)《千金方》、《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
脏腑辨证 (2)《经效产宝》,唐,昝(zan)殷,最早的
妇科学专著
(3)《外台秘要》,唐,王焘
3.宋、金、元时期:中医理论体系产生了突破性进展 (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 (2)《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3)金元四大家:
一、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
二、药物贴敷疗法的器具、基质与渗透剂
三、药物贴敷疗法的常用剂型与制备 四、药物贴敷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五、药物贴敷疗法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
六、药物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一、贴敷疗法的基本原理
(一)中医理论原理
1.调和阴阳,改善脏腑功能
《素问· 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 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二、中医特色疗法的特点
(一)中医特色疗法最显著的特点:自然性
1、利用自然物质
2、朴素的治疗手段
(二)中医特色疗法的第二个特点:多样性和实 用性
三、中医特色疗法的学习方法
(一)首先,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推 拿学及相关临床知识 (二)其次,熟记基础知识,勤于实践
相关主要内容
第二章:药物贴敷疗法
2.祛除邪气,疏通经络
“邪气”特指外感之邪气,包括风、寒、 暑、湿、燥、火。 经络: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 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二)现代医学理论
1.整体作用
(1)透皮吸收作用 (2)水合作用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相结合的作用称为 溶剂化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 出热量。对于水溶液来说,这种作用称为水合作用,属 于化学变化。
(3)表面活性剂作用
(4)促进吸收的作用
2.局部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2)祛腐生肌作用
二、药物贴敷疗法的器具、基质和渗透剂
1.器具
(1)粉碎器:用以粉碎,研磨、碾压饮片 (2)粘贴剂:固定物
2.基质:酒、醋、凡士林、蒜、生姜等 3.渗透剂:是促进药物向皮下渗透的促进物
三、药物贴敷疗法的常用剂型和制备
9.注意患者的药物反应
六、药物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1、感冒 2、咳嗽 3、胃痛 4、呕吐 5、泄泻 6、便秘 7、扭伤
1.治病遵内治之理,重视辨证论治
2.贴敷部位(穴位)要按常规消毒 3.合理选择调和剂
4.穴位贴敷后要外加固定,以防止药物脱落或移位
5.贴敷部位不宜连续贴敷过久,应交替使用,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 成皮肤溃疡,影响治疗
6.头面部、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发疱
7.孕妇不宜在敏感部位贴敷 8.小儿贴敷要谨慎
中医传统治 疗技术
相关主要内容
绪论
一、中医特色疗法的概念 二、中医特色疗法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特色疗法的特点
四、中医特色疗法的学习方法
一、中医特色疗法的概念 中医特色疗法是以中医理论 为指导,对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 方法进行总结、阐明其机制,并 将其运用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 门学科。 分类: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 拿疗法、局部疗法、其他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