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新中国建立后40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面对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心意,适合生产力发展,促进我国繁荣富强的一条强国之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邓小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序幕拉开了,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当地展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从东部到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2010年是中国改革改革开放33周年。
33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回顾33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总结33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认识与理解。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33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决非偶然,有其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时代依据。
(一)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什么?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关系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国情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就以下两反方面对此做肤浅的论述。
一方面,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当时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经济基础我们才能去搞上层建筑。
所以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中国贫穷的现状。
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
而发展的动力就在于改革。
改革不合理的经济制度,实现由贫穷到富裕的转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物质保障。
因此,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改革开放的程度也要适合我国的国情。
在党的幼年时期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左”倾主义错误,中国革命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内的教条主义盛行,生搬硬套俄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不知道也不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
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理论分析,运用于实际后,中国的革命面貌才真正焕然一新,革命形势发展之快都出乎创立这一理论的本人的意外。
这表明,一旦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理论、推进理论创新的空间就会无比广阔。
浅析我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原因【最新】

浅析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根据GDP核算方法反演的新中国的第一个GDP数据为1952年的679亿元,1978年为3645.2亿元,到2008年GDP总量达到300670亿元。
1952-1978年间年GDP增长量2966.2亿元,年均增长率1.31%,而1978-2008年间年增长量297024.8亿元,年均增长率8.08%。
2007年我国GDP已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10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增长较快同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78年-2008年期间,我国GDP总体呈指数上升趋势。
从GDP变化过程并参考有关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91年的经济体制转型初期阶段、1992年—2002年的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3年至今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在1978年~1991年期间,在体制和制度上,对我国自1949年以来实行的20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探索和改革,经济增长初见成效,国民经济有所增长。
我国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1991年的21781.5亿元,GDP增长率为4.9%。
1992年~2002年的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阶段,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为主、政府适当干预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此阶段GDP快速增长,GDP增长率为3.47%。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从1978年到现在的2020年,中国步入了一个快速增长和不断开放的时期。
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通过开展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与多个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政治封锁和自我封闭的状态,外贸规模非常小,几乎沦为世界市场的边缘,而在中国国内,计划经济强调全局管理,企业之间实行计划调拨,这导致了经济高度的内向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不断加深,中国已成为在全球经济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主力军。
30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商业市场多层次、全方位和规模化的基础,这些成就取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1.对外出口、贸易改革开放之初,出口贸易是中国外贸的主要内容。
改革后,自由化政策的实施逐渐推动中国进入全球市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出口贸易依旧是中国外贸的主要来源。
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2.经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合作逐渐从亚洲向世界范围发展。
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增加,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也有所增加。
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中国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参与国际金融管理。
3.直接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速度也在持续增加。
许多大型中国企业向海外市场扩张,跨国投资也在加速发展。
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外部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伴随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增速进一步提高。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展望在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一·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在是中国必然走的一条道路。
在当时国内经济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党,国家和人民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和挫折,当时的政局很混乱,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并且处于崩溃的边缘;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种种因素迫切要求我们经济发展这就出现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改革开放热火朝天的展开了。
我个人觉得和抗战时期的政策是一样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首先,改革是在农村进行,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家庭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其次,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新的道路;最后,在这些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深刻的形容的我们改革开放。
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次的,没有经验可以汲取,党在实践中进取,在挫折中进步。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定和带领下,走了30年,去的了炫目的成就,这一点是令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惊叹的。
例如,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十大成就:(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第07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列宁提出了 在社会主义 制度下对抗 消失了矛盾 还会存在的 观点。
斯大林在早期认为精神 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 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 晚年认识到社会主义制 度下仍存在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 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 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的重要结合点。
三、中国模式的改革道路
1.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 ——激进改革(也叫休克疗法):通过迅速而猛烈 的一步到位的市场化改革,使整个计划经济体系在 瞬间崩溃,然后在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作用下,迅 速形成市场秩序。 ——渐进改革: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逐步利用市场经 济因素,通过人为的有意识的培育,在一个相当长 时间的过渡时期后最终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 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 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 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 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区 内地。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 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 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 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 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 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 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 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浅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doc

浅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接受改革开放实践的检验,也为这一伟大的实践提供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和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将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概括、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既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依据和逻辑起点,又是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和强大动力;同时,不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接受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检验,又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指引着方向。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深人把握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密切关系和有机联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意义和基本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也更加自觉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建立、又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内在地要求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强调理论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形势和任务变化的步伐,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才能充分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全部历史,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至今已有160年。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

试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关系摘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
改革开放30多年,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多方面影响,同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又进一步积极地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发中国国际地位关系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敞开自己的国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各种国际场合展示中国形象,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影响的具体体现(一)改革开放在政治方面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模式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国内政治稳定是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发展,有了足够的前提条件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
中国对国际政治的长期发展发挥了影响力。
中国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另一种可供的选择,中国外交政策以及对国际组织的态度均对国际政治产生了影响。
同时中国致力于对重大国际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回答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中国加强了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反应与处理能力,对大国发展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应具有的物质、心理承受能力在加强。
中国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在增强。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推动着人类进步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这些都体现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