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教学教材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第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主谓倒装句虽然繁多,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常见的主谓倒装有三种:一、感叹句中谓语前置感叹句中谓语倒装,一般能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从而表达赞颂、欢愉、命令、悲痛、愤怒、惊讶、感慨、讥讽等感情色彩。
如:1、默默乎。
河伯!《庄子·秋水》——不要说了吧,河伯!2、惜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呀!3、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很厉害呀!你真的不聪明呀!4、远哉,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远呀,德行全备的人!5、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也太过分了,先生的话!6、死哉,盆成括!《孟子·尽心下》——将要死了呀,盆成括!7、神乎!神乎!止于无声。
《孙子·虚实篇》——神奇呀!神奇呀!神奇的好像没有声息!8、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美丽呀,这所房子!9、至矣哉,为欺也!(刘基《卖柑者言》)——太过分了呀,欺骗人!10、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孟子·告子下》——机械呀,高老先生讲诗。
以上各例全为谓语前置句。
例1中“河伯”是主语,“默默”是谓语,但是为了加强命令的口吻,把它提到了前边,并于其后加语气助词“哉”以示强调。
试想,现在如果要阻止别人说话,也会发出“住嘴吧,你”的命令,或许还面带怒容呢。
例2句为了加重谓语“惜”的惋惜意味,把它提到主语“子不遇时”的前面,并带语气助词“乎”以加强。
例7句为了突出赞美的情感,反复吟咏,似还嫌不够,把谓语“神”提前。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有关文言文的倒装句详解

有关文言文的倒装句详解有关文言文的倒装句详解(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放置在句首。 如:甚矣,汝之不惠。 A、全句的现代汉语顺序:“。汝—之—不—惠—甚—矣—”
B、谓语前置,表示强调,可译为:“你__真__不__聪__明_。__”____
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在谓语的后边,但在文 言文中,由于某种需要,宾语提到前面了。一般 有这样几种情况: 1、句中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往往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4、其他强调的前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2)
1、莫相忘。(“相忘”是“_忘__相__”的倒装)译:__游__戏_时_不__要_忘__了_我_。___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_意__自_的” 倒装)译:
__但__是_我_没__有_料__到_自_己__能_先__进_入_关__中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中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1)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_为__何__”的倒装)译:_为_什__么__箫_声__这_么__悲_ 凉呢?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_在__安___”的倒装)译:__现_在__在__哪_里__呢__?_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_羡_何__”的倒装)译:__又_羡__慕__什_么__呢__?_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_以__何_”的倒装)译: __不__如__此_,__我__怎_么__会_这__样__?
译:_太__子__以__及__知__道__这__件__事_的__宾客。
定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也常后置
1、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_金__”的后置定语,万”__家_“是“邑”的
后置定语) 译:___一_千__斤_金__和__一_万__户__人_口__的__封_地__。___
高考复习文言文倒置句式PPT[优秀课件资料]
![高考复习文言文倒置句式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a0fff11a98271fe910ef97a.png)
一、状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有四种情况) 三、宾语前置(有四种情况) 四、主谓倒置
一、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于谓语后面作补语。
{比 现代汉语:状语+谓语+补语
较 文言文: 谓语+状语后置
例如: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鸿门宴》
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8、唯利是图 (图利)
9、一言以蔽之 (以一言)
10、《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四、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练习: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
三、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 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如:跟谁干?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 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宾语前置 又有四种情况: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作 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持自己。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地方,无论有多难,有多远。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

文言文倒装句翻译四种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
这几种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是文言文固定说法,并非是什么倒装句,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学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才将它当作理科公式一样,利用它来获取新知识罢了。
主谓倒装如:(1)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如果不交换顺序译为:“非常,你不聪明”,不符合现在阅读习惯。
此处倒装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部分“甚矣”但为了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只能损失这种强调意味了。
标准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作用与分析同上。
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宾语前置有四种常见情况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疑问代词,作与的宾语。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B.大王来何操?何,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
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余,第一人称代词,作欺的宾语。
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
B.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我,第一人称代词,作顾的宾语。
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三、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正常语序为:有何功哉?译文:有什么用处呢? B.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正常语序为:求,无乃是尔过与?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B.是以见效。
(《屈原列传》)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定语后置如:(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修饰“江湖”,即“远江湖”。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
(《石钟山记》)“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如:(1)天下可运于掌。
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很容易掌握

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很容易掌握文言倒装句四大类型:(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主谓倒装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
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 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
有四种: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一、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
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
介宾结构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
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1、用介词“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例:告之于帝。
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 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例: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